深圳40年·財經40人丨四十不惑的深圳,如何重整行裝再出發...

2021-01-18 手機鳳凰網

如果有人問,中國哪座城市出現奇蹟最多?相信答案顯而易見——深圳。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短短40年,它從一個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坑窪不平街道的小漁村,變身為千萬級人口的大都市,堪稱是一個奇蹟。當然,不僅因為深圳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更因為它發展至今,依然保持著極高的開放度和人才吸引力。

從拓荒者到弄潮兒,數十年間,深圳成為騰訊、華為、大疆、工業富聯等創新企業的發源地,引領中國科技創新。如今,深圳面臨更加複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而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相繼出臺,深圳又迎來了新的歷史使命和發展機遇。

過去40年,深圳究竟做對了什麼,又面臨哪些挑戰?「雙區驅動」下,深圳的改革發展會爆發出怎樣的新能量?「四十不惑」,站在新起跑線上的深圳,如何重整行裝再出發,發揮先行示範作用?對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獨家專訪,給出了他理解與期待中的答案。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全球再也找不到像深圳這樣的城市」

NBD:一個小漁村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很多人在總結深圳的發展經驗。你認為過去40年深圳究竟做對了什麼,有哪些可圈可點的經驗?

郭萬達: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深圳至少做對了三點。第一,深圳通過制度的創新,吸引了很多優秀的人,誕生了很多優秀的企業家,他們在深圳從事各種產業經濟活動,特別是在創新科技領域,人才是產業發展第一生產力。

第二,深圳形成了豐富的產業形態。要知道,深圳本身是一個小漁村,並沒有什麼資源,而之所以能夠成為今天的大都市,恰恰就在於產業發展。產業是城市發展第一推動力,就像一個森林,它能不斷裂變出各種新的業態,從一開始的加工貿易,到後來的電子信息等,深圳的產業配套能力又好又強,同時,它也通過市場規律不斷地進行產業升級。

第三,深圳與周邊的城市形成了開放互動的關係。比如,深圳早年主要靠香港,此後香港一部分產業轉移到深圳,後來深圳又將部分製造業轉移到東莞、惠州,現在又有粵港澳大灣區。深圳本身土地面積小,但實際上它有非常強大的動力向外擴容,有很強的輻射帶動能力和外溢,靠的是跟周邊城市之間不同分工,而分工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

NBD:經濟學家張五常去年就判斷,深圳未來十年真正有可能成為這個地球上的經濟中心。你怎麼看這個判斷?現在的深圳距此還有多少差距?

郭萬達:其實嚴格按照經濟學理解,從經濟規模、創新的原發地、大學、金融中心等四方面去衡量,深圳都夠不成「地球的經濟中心」。拿企業總部來講,世界500強企業,總部在深圳的有多少家?但從深圳的發展速度、經濟活躍度等來看,它確實給人提供了這種想像的空間。

毫無疑問,深圳是過去幾十年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無論是經濟、人口的增長,還是摩天大樓的數量,深圳在全球都是前列的,它也是和全球經濟緊密關聯的一個經濟中心,而且是活躍度最強的一個中心。全世界再也找不到像深圳這樣的城市,2000多萬人口,平均年齡只有33歲。深圳是一年輕、充滿朝氣活力的城市,這是它獨一無二的地方。

深圳羅湖夜景 圖片來源:攝圖網

示範區是特區的升級版

NBD:去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出臺,深圳迎來了新的重大歷史使命。又是特區又是先行示範區,深圳要如何釐清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郭萬達:原來老的經濟特區有4個,後來加上海南就是5個,這些年多了好多新區,也叫特區,例如濱海新區、浦東新區等等,而深圳是最早的一個特區,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會有不同的歷史任務和使命,現在中央賦予它先行示範區這樣一個使命和定位,可以把它當作特區使命的一個升級版,如果說80年代初期是1.0版本,到了2000年以後是2.0版本,現在就是3.0版本,這是一個升級概念。

從新的任務而言,原來特區的任務是試驗區,是先行。現在不光是「試驗」,更重要是「示範」,示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裡特別強調了五個方面,那就是確定深圳戰略定位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其實可以看成是特區的升級版,這是特區的新使命。

NBD:深圳受益於改革開放,這裡面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改革,一個是開放,當前深圳面臨的內外形勢比以往更加複雜,改革和開放各自應該如何做?

郭萬達:於深圳而言,要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深圳是靠什麼起來的?其實就靠建立了市場經濟的體制,要改革,就必須要不斷完善當前市場經濟體制,核心就兩個,第一,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以市場為主體,政府要給市場、企業家讓出更大的空間;第二,處理好法制和市場的關係,這不是靠政府的權力來形成規則,而是要法制,法制規則的本質是公平、透明、公正,如何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營商環境,這就需要良好的法制環境。

要開放,我們現在稱之為制度性開放、規則性開放,核心也是兩點,第一,同國際規則去接軌,建立高水平、高標準的國際規則;第二,更加全面的開放,也就是所謂制度性的開放,深圳應是制度現代化的領頭羊,它最根本的競爭力,在於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和市場氛圍。

爭搶總部經濟要避免一些問題

NBD:有關總部經濟問題,你剛才提到,總部設在深圳的500強企業比較少。我注意到,深圳應該是國內最早開始規劃總部經濟、也是力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但效果似乎並不理想,這是什麼原因?

郭萬達:總部經濟分三種類型。第一種,本身就是深圳土生土長的,我們老說的華為、中興、平安,那都是全世界很知名的企業,他們是深圳土生土長發展壯大的企業。有人說華為「搬走」了,我說不可能,因為它的總部一定就在深圳。仔細對比北京、上海,上海大量的總部是外資,北京的總部其實是央企、國企居多,而深圳的總部經濟特點是民營企業總部,這是它最大的特點。

第二種類型是功能性總部,比如小米、字節跳動、阿里巴巴,小米集團在南山設立國際總部,字節跳動在深圳設立大灣區總部等等,它們設立在深圳的總部是承擔著一些功能,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原來不是深圳的,只是將一些功能性的總部搬來深圳;第三種類型就是外資外企的總部,也是帶有功能性、區域性的特點。

目前深圳第一種類型的總部比較少,這幾年在做的是第二種、第三種類型。但其實,衡量一個城市的總部經濟不是要看他招商引資,吸引了外面多少家大企業進來,而是要看自己的資源能培養多少像華為、平安這樣的企業,這些企業在深圳如何發展的更好。我認為應該是從這個角度去考慮。

NBD:在吸引總部企業落地之後,除了給政策和資源資金,企業如何兌現帶動深圳經濟的目標,如何真正融入深圳經濟和社會發展,尤其是深圳要如何避免像香港一樣,本來是高科技項目最後變成房地產項目?

郭萬達:這一問題其實無法完全避免,企業來深圳,仍然不可避免的有房地產因素的驅動,本身深圳土地確實就是值錢,這一點無可厚非,畢竟企業總要有office,要辦公要研發,但可以設置一些限制條件,諸如多少年內不能賣不能對外出租。深圳不能只靠土地吸引企業,最重要的仍然是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這裡面就需要處理好三個關係:

第一個是本地的總部企業和招商引資來之間的關係。深圳本土也有好多企業,它可能沒有像小米、字節跳動、阿里巴巴等那麼大規模,但他們稅收貢獻很大,其實他們也需要總部,他們內心可能也有怨言,這就要政府部門能處理好中間的關係。

第二個是,把總部企業引進來落地後,還要看它們實際運營的如何,究竟有多少人在這運營,不能只是光掛了一個牌子。運營當然就包括稅收貢獻、就業拉動、研發密度等等。

第三個是短期和長遠的關係。有些企業一開始答應得挺好,短期看好像落地得也還可以,但是過了很多年後就沒有太多動靜了,說好的投資也沒到位,也就是沒搞起來,沒有兌現之前的承諾。這種情況相信肯定也會有的,那麼政府就需要設立一個收回機制。

深圳灣大橋 圖片來源:攝圖網

深圳經濟有很強的反彈力

NBD:胡潤研究院在去年發布了首份《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從中可以看出,北京是全球獨角獸之都,有82家,上海47家排名第三,杭州以19家進入前五,深圳則以18家排名第六。光拿內地城市來比較,深圳就遠遠落後於北京、上海,甚至都屈居於杭州之下,這是否意味著深圳的科創能力不足?

郭萬達:本身深圳是硬體製造業較強,文化等軟性產業相對較弱。拿北京來說,它的獨角獸企業涵蓋的面比較廣,涉及到一些傳媒、泛文化的企業。深圳的獨角獸企業都是和移動網際網路、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相關聯的,如果單從這幾方面看,深圳是不弱的。

當然,深圳還缺乏大學基礎研究,大學裡面能夠與之相關聯的研究也比較少,北京、上海顯然相對較多。

此外,這裡面還涉及到資本因素。拿杭州來說,它有阿里巴巴,現在,巨頭帶動成為獨角獸誕生的一大影響因素,且影響比重加強。在當前企業生態化的趨勢下,獨角獸企業已經成為企業生態鏈的重要構成。通過自孵化或戰略投資等方式,眾多巨頭企業開始搭建生態系統,並逐漸完善,深圳的騰訊也有,但是相比阿里巴巴,它的產業生態覆蓋得沒有那麼多和廣。總的來看,獨角獸方面的問題值得深圳再琢磨、思考和研究。

NBD:科創只有兩條路:一是自主研發;二是招商引資。目前深圳面臨的情況是,大企業遷走了研發部門,中小企業也不再增加投資了。似乎留給製造業的空間,越來越逼仄。這幾年,無論是媒體還是專家,都不厭其煩地談論這一問題,這成為深圳40年來發展面臨的一個很大挑戰。你怎麼看這個挑戰,深圳要如何應對?

郭萬達:其實說到底這就是成本問題,因為房價高、成本高,所以製造業待不住。深圳的面積其實也就2000多平方公裡,比起北京上海乃至杭州,它的空間很小,這確實給深圳發展帶來一些制約,但是如果把東莞、惠州等深圳周邊城市相關聯的話,可能這個問題和結論又會有一些新的變化。

深圳一直在規劃都市圈,例如深莞惠。國家發展改革委編寫出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9》多次提到深圳都市圈,還提及惠州、東莞等大灣區城市。所謂的深圳都市圈,其實是行政上不歸深圳,但通過地鐵、軌道與周邊城市有機聯通。此外,深圳一直在控制成本,提供相對成本低的產業用房、製造業園區,同時加大保障房的供應,相信問題的解決只是時間的問題。

NBD:前不久,深圳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經濟數據,在經歷了去年短暫的「失速」後,深圳的經濟增速再次領跑一線城市,GDP實現正增長,同比增長0.1%,從一季度的負6.6%到上半年的正0.1%,這是否表明深圳的經濟運行態勢在回升,你如何看深圳未來的發展環境?

郭萬達:全國還是負的,北京、上海也都是負的。深圳能夠實現正的增長,也是首個「轉正」的一線城市,這充分說明深圳經濟的反彈力很強。什麼叫反彈力?王石說過,一個人不要看他跌落低谷有多深,關鍵是他從谷底裡如何反彈,其實一座城市也是這樣的。

我們研究矽谷,矽谷遭遇金融危機等外部壓力的時候,也會往下掉,但是它往往比別的地方更快復甦,深圳在這一點也特別明顯,和矽谷很像,即便受到疫情、中美貿易摩擦等影響。比如,今年上半年,深圳先進位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增速較一季度回升12.6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增速較一季度回升11.7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深圳企業靠的是創新支撐,因此它的反彈力比別的地方要好。

接下來下半年,防控疫情要常態化,深圳要防止像香港那樣出現第三次疫情暴發。所以我們看到了深圳對香港入境防控措施的不斷調整,因為一旦疫情反彈,對深圳經濟打擊是非常大的。其次是要注意外部環境的變化,例如中美關係的走向。深圳開放型經濟特徵明顯,易受外部環境變化的波及。但總體來判斷,深圳依然有很強大的內生動力,疫情如果不出現大的逆轉,到三季度、四季度,相信深圳經濟的增長會恢復得更快。

相關焦點

  • 評說深圳四十丨評論員劉海明:深圳的啟示——在「惑」與「不惑」間...
    深圳,就是點亮並見證中國改革開放偉業的一大奇蹟。四十年前,深圳還算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業縣;四十年後,深圳已經成為世界級的大都市。在世界城市的發展史上,深圳的發展如此令人痴迷,以至於人們對這座嶄新的城市讚譽有加。在紀念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之際,套用一位詩人寫的話,現在到了「讓我們和著美酒談論昨天,讓我們蘸著咖啡描繪明天」的時候。
  • [CCTV財經]中國經濟 站穩2020 邊陲漁村40年蛻變,深圳華麗轉身再出發
    2020年8月26日是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的日子。就在此前不久,世界500強企業戴爾科技集團在中國的首個全新項目落戶深圳南山區,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王利軍說,戴爾之所以選擇落戶深圳,是看中了這裡的小企業集聚效應。深圳擁有超過200萬家中小企業,佔總企業量的99.6%。
  • 評說深圳四十丨評論員劉遠舉:深圳經濟特區40年,從波鞋到華為的...
    因為在波鞋興起的過程中,深圳乃至南方的那些民營小鞋廠的產品,無論從款式、質量還是價格上,都更富優勢。市場競爭之下,我媽媽所在的這個廠慢慢地衰落了,隨後一直陷於癱瘓的狀態,直到前幾年才徹底清理了負債、土地、工資。為什麼這個屬於大集體的鞋廠會衰敗?這個當年很多人無法理解的問題。如今,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後,幾乎每個人都知道答案:改革。
  • 築夢40年 深圳再出發 航嘉再出發!
    40年間,從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1300多萬常住人口的「創新之都」。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深圳始終挺立潮頭、走在前列,激蕩起逐夢前行的力量。    而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勇當弄潮兒——航嘉,歷經數十載,一路披荊斬棘,屢創佳績,抒發改革開放這一深圳的「根」和「魂」的精神力量,傳承深圳「基因」,激勵後浪們接好改革開放的永續接力棒,凝心聚力,新長徵路上再出發。
  • 深圳四十年丨目睹直播攜手CUTV、壹深圳打造40小時全媒體大直播!
    (原標題:深圳四十年丨目睹直播攜手CUTV、壹深圳打造40小時全媒體大直播!)
  • 每個法院人都了不起(2)丨周於鑫:逐夢法院,重整行裝再出發
    每個法院人都了不起(2)丨周於鑫:逐夢法院,重整行裝再出發 2021-01-07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圳40年•成就綜述 | 深圳特區40年:中國資本市場崛起「深圳...
    深圳40年•成就綜述 | 深圳特區40年:中國資本市場崛起「深圳兵團」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4 13
  • 深圳40年,感謝40「人」
    引語 特區40年,深圳璀璨絢麗,一片流水溢彩。 儘管逆全球化讓人擔憂,但擋不住這座城市的青春蓬勃。 在這狂飆突進的特區40年中,滄海桑田,山河變幻。
  • 評說深圳四十丨評論員長安劍: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何以「不惑」?
    1980年8月,曾經默默無聞的邊陲農業縣獲批成為經濟特區;2019年8月,它又成為窺見中國未來的窗口——這一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文件,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如今,在示範區迎來一周年之際,深圳經濟特區也為它的40歲生日慶生。真正標識成長的不是年歲,而是成績。深圳,不惑矣。
  • 國泰君安證券:深圳特區的四十不惑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國泰君安證券從曾經的「來了就是深圳人」,到如今的「來了,不一定是深圳人」,這個拉動珠三角經濟的火車頭,在媒體上的修飾詞越來越多的不是「深圳速度」,而是「高房價」。7月15日上午,深圳住建局等八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一共八項,被媒體稱為「深圳史上最嚴調控政策」。
  • 讀創書評|深圳學者的哲思與深情——評《讀懂深圳——40年40個視點》
    >——評《讀懂深圳——40年40個視點》姜維勇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創立40周年。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深圳文化學者吳俊忠先生的新著《讀懂深圳——40年40個視點》(以下簡稱《讀懂深圳》)應時問世,既是給深圳特區的一份生日禮物,也是文化界的一件喜事。我與吳俊忠先生相識多年,亦師亦友,感覺吳先生文如其人,厚重而生動,嚴謹而灑脫。他治學嚴謹,視野開闊,邏輯思維縝密,學術功底紮實。令人敬佩的是,他絲毫沒有名教授的架子,古道熱腸,成人之美。
  • 《川越四十年·改革再出發——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媒體聯合...
    10月23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指導,四川廣播電視臺聯合全省部分市州廣播電視臺策劃的全媒體聯合直播《川越四十年·改革再出發——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廣場正式啟動。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曉駿在啟動儀式上講話並宣布聯合直播正式啟動。四川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劉成安,(廣安)市委書記李建勤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
  • 鵬城四十載,南燕正青春——寫在深圳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
    40年後,2020年,這座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的先行軍,已發展為一座全球矚目的國際化都市。這裡是深圳。40年滄桑巨變,深圳的發展日新月異,其中深圳高等教育更是從無到有,憑著改革創新、敢想敢幹的精神,不斷發展壯大,探索出一條高等教育辦學新路。
  • 40名人才,40句祝福,深圳人才同賀特區40歲生快!
    波瀾壯闊四十載,先行示範再出發。今天是深圳經濟特區40周歲生日。40年城市蝶變,創造世界奇蹟;40年創新不息,書寫壯麗史詩;40年人才驅動,厚植髮展沃土。這個奇蹟為什麼會發生,深圳人用自身的經歷給出了答案。24年前,年屆不惑,我來到深圳,似乎有點晚,但這個年輕的城市仍然給我機會,培養我,成就我。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是深圳的獨特優勢,「來了就是深圳人」,在這裡,你沒有客居他鄉的陌生和孤獨,相反,會有無數與你一樣的追夢人伴你同行,並助你成功。這裡有當代創新創業的最佳生態和最沃土壤,是年輕人成就夢想的理想家園。
  • 2020年深圳特區40周年活動匯總(持續更新)
    詳細信息:2020深圳40周年VR圖片集觀看指引(附觀看入口)深圳40周年定製機票雲遊活動參與入口:入口見文末提示參與流程1、進入深圳40周年定製機票領取入口,點擊「出發」「四十」,上傳分享你與東部華僑城的合影或小故事。
  • 特區40年 |《羅湖時光》系列微紀錄片驚豔來襲,幀幀都是老深圳的...
    特區40年 |《羅湖時光》系列微紀錄片驚豔來襲,幀幀都是老深圳的回憶殺…… 2020-08-21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紮根深圳 40年 大悅城控股等企業助力深圳再發展
    在與深圳同頻發展的企業隊伍中,大悅城控股便是其中之一。作為中糧集團旗下唯一的地產投資和管理平臺,大悅城控股以產業促進城市發展,見證深圳40年的歷史變遷。   從「深寶恆」到「大悅城控股」 與「圳」共進40年   1981年,是深圳市成立經濟特區的第二年,卻是大悅城控股來到深圳的第一年。
  • 重整行裝,向著詩和遠方再出發
    重整行裝,向著詩和遠方再出發——永川區作協成立30周年紀念活動紀略本報記者 龍遠信 /文   特約通訊員 魯思剛 /圖永川文學成立30年來,離不開市作協的關注,離不開市詩詞學會的關注,離不開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的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永川文學有擔當。30年來,永川文學為永川城市人文品質的提升,文化內涵的豐富,作出了應有的文學貢獻、文化擔當。實現「興業興城、強區富民」總任務,離不開作家詩人的支持。以文興城、以文化人,需要作家詩人妙筆生花。永川文學有願景。
  • 深圳40年地標變遷:每一個都很霸氣
    40年間,深圳特區崛起了萬千廣廈,湧現出眾多明星地標,並不斷刷出新高度,從不足百米衝至近600米。它們不僅是「深圳速度的見證者」,也是「深圳創新精神」的象徵,更代表著萬千深圳人的一種情懷。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21財經客戶端總策劃:鄧紅輝?策劃:賈肖明內容統籌:丁青雲 譚婷視頻統籌:曾婷芳文案:李悟?
  • 瞭望丨深圳為什麼能
    美國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在《向深圳學習》的序言中如此寫道。  從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1300多萬常住人口的現代化國際都市,從GDP不到2億元到成為超過新加坡、香港的經濟中心城市,從「三來一補」重鎮到「創新之都」……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來,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蹟。  深圳為什麼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