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大同新聞綜合頻道
19:35
《大同新聞聯播》 天氣預報
20:15
電視劇:
東江英雄劉黑仔
智勇大衝關
站在偉人鄧小平身後默默奉獻了一生的卓琳,走完了她93載人生歷程。從雲南宣化的富商之家走出,她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與鄧小平結成伴侶後,共同經歷了戰火硝煙的考驗,「文革」艱難歲月的磨礪,以及大起大落的境遇浮沉。她始終以女性的溫情、善良和堅忍,與丈夫相依相伴,不斷給予丈夫力量和扶持。鄧小平的一生是光輝、偉大的一生,他的一切與他身後有卓琳這樣一位偉大女性是分不開的。
在北京景山后街,卓琳和鄧小平生活了幾十年的院子裡,有兩棵靠得很近的油松,一棵高大挺拔,一棵婀娜多姿,枝條互相擁抱著,並肩而立,好像兩個人相依相伴。孩子們稱這兩棵樹為「雙龍樹」。它們恰似卓琳與鄧小平相濡以沫一起走過58個春秋的生動寫照……
卓琳的經歷雖不像鄧小平那樣波瀾壯闊、震撼人心,但卻同樣充滿曲折而耐人尋味。她出生在一個富甲鄉裡的工商名紳家庭裡,是家中第七個孩子,也是最小的一個孩子。卓琳原名浦瓊英,父親是雲南有名的「宣威火腿大王」,曾因某種原因而被「軟禁」過。當時只有四五歲的卓琳就由母親帶著先後赴越南、香港、廣州,千裡尋父。她從小就感受到女性地位低下、與男人不平等,並為之憤憤不平,小小心靈就萌發出莫名的反抗意識。
上中學時,有一個音樂女教員常常在課堂上向學生們宣講革命、共產主義,卓琳深受感染。有一天,這個教員突然被捕了。在押赴刑場時,這位戴著手銬腳鐐的女教員慷慨悲歌,高喊革命的口號。那英勇就義的場面與大義凜然的共產黨人形象,深深銘刻在卓琳心底。於是,追求自由、追求個性解放、追求革命的真理,漸漸在卓琳的心底明確。
1931年,卓琳作為雲南省體育代表團少年選手參加在北平舉辦的全國運動會。剛到達香港,「九·一八」事變爆發了。國難當頭,運動會沒開成,雲南隊只好撤返。卓琳心不甘、情不願,給家裡寫信表示不回雲南,要去北平讀書。家人同意後,她經上海輾轉北平,在一個補習班學習數月,次年考入北平女子一中。
1935年,「一二·一六」運動中,19歲的卓琳和數千名學生走上街頭,加入抗議洪流,用不可遏制的憤怒高呼「不當亡國奴」的口號,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國民黨的賣國行徑。對她來說,這是一次靈魂的洗禮,她的思想覺悟發生了質的飛躍。
第二年,卓琳抱著實業報國、科學報國的理想,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這是西南地區第一個考上北京大學的女學生。在校時,她積極參加了學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沒多久,「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卓琳喬裝成老百姓,躲過了日本鬼子的視線,逃出了北平。逃出北平後,卓琳決意去延安投奔八路軍。幾經輾轉,她終於到達延安,並考上了延安陝北公學。次年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而成為一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並因工作需要而改名為卓琳。
1939年初秋,鄧小平與卓琳相識在延安。卓琳說:「他(鄧小平)是從前方回來的,和鄧發住在一個窯洞裡頭。我當時在公安部工作,他們經常到公安部來,因為公安部女同志多。有時候也叫我們到他們住的地方去玩,他大概在那個時候就對我有意了,我還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塊兒到延安的女朋友,讓她來跟我談,說他想跟我結婚,問我同不同意。那個女朋友和我談了兩次,我不願意。我說我年紀還輕,不想那麼早結婚,於是我拒絕了。」
鄧小平當時是八路軍129師政委,卓琳是一個年輕女學生。對這位從前方來的長徵幹部,卓琳自然缺乏了解。
據卓琳說:「因為當時去延安的那些長徵老幹部都是工農幹部,我就怕跟一個工農幹部結婚,不是看不起他們,是怕他們沒有知識,跟他們說話說不到一塊。延安有個笑話,一個工農幹部和一個知識分子結婚了,兩個人晚上沿著延河看月亮。那個女的說,哎呀,你看這個月亮多漂亮呀。他的丈夫卻說,有什麼漂亮的,我看不出來。我想,我結婚可不能找工農幹部,我要找知識分子。」
但鄧小平並不灰心。卓琳說:「後來他親自找我談了兩次,第一次談他的情況,第二次談他的希望。我聽聽,覺得這個人還可以。他有點知識,是知識分子。而且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結婚。我那時候已經23歲了,就同意了。」
從相識到決定結婚,在很短的時間內,鄧小平就和卓琳走到了一起。在延安楊家嶺毛主席住的窯洞前,毛澤東、劉少奇、張聞天等中央領導為鄧小平和卓琳舉辦了婚禮。結婚的那天,還有孔原與許明要結婚。當時的延安由於膠捲缺乏,兩對夫婦便站在一起,拍了同一張結婚合影。
中共元老鄧發之子鄧北生回憶,鄧小平和卓琳的結合,就是鄧發牽的紅線。他還一手操辦了鄧小平的婚禮,宴客的時候,知道鄧小平不怎么喝酒,鄧發還擋在新郎前面替他喝酒。幾天後,卓琳便隨丈夫離開延安奔赴前線。婚後,快言快語的卓琳慢慢適應了同沉默寡言的鄧小平相處,也漸漸理解了丈夫的心,她默默地支持著丈夫。
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場到解放戰爭,鄧小平率領部隊每解放一個地方,卓琳隨後就帶著孩子們也趕到那裡。「以前都是他們在前方打,我們家屬都在後方;打完仗休整時,他們再接我們去。後來,進軍西南時,他下命令不準任何人帶家屬。我不幹,說不能把我們『丟』了不管,是共產黨的隊伍我一定要跟著你去,你砍我的頭也要跟著你去。他沒辦法了,只好向我『投降』,帶著家屬。」
「日子是很苦的,男孩子尿尿,汽車走著,就那麼把著。女孩子怎麼辦呢?教堂裡有一種水罐,就拿那個水罐給小孩接尿,接了以後倒在汽車外邊。」
1952年,鄧小平從西南局調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帶著全家來到了北京。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鄧小平對妻子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於是,卓琳多次謝絕了一些單位、團體請她參與工作的邀請,一門心思為鄧小平當秘書,整理日常文件。
196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把鄧小平一家推向了災難的深淵。艱難歲月,更顯出夫妻的情深意切。
那時,有不少人想的是劃清界限,清醒的卓琳特別信任丈夫,沒有「犯糊塗」,「那時我相信他沒有錯,當然失誤可能是有的,但不會有錯誤,更不會有大的錯誤」。
1969年10月,鄧小平以「全國第二號走資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監管勞動。卓琳毫不猶豫地陪伴鄧小平到了江西,共同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鄧小平被分配到一家拖拉機修配廠幹鉗工活兒,卓琳的活兒則是纏線圈。那時工資全部停發,生活很拮据。
鄧小平愛喝酒,他們就自己釀米酒,還開墾了一塊地。他們在院子裡挖地、拔草、種菜、施肥,幹得很愉快,互相幫扶。鄧小平乾重活、粗活,卓琳做些燒飯之類的「技術活」,夫婦倆在配合中相互照顧。
鄧榕說:「爸爸老在忙工作,因此對我們來說,媽媽自然就比爸爸更為親近。我們的媽媽,不僅在生活上照料我們,在思想上,乃至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媽媽的影響力都是非同尋常的。」
在家卓琳是「中心」,鄧小平是「核心」。卓琳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看好,讓他專心致志地幹好工作。家裡開支都是由卓琳計劃實行,鄧小平從不過問。卓琳夫婦倆的5個孩子、鄧小平的妹妹及妹妹的孩子、卓琳姐姐的孩子都生活在鄧家,由卓琳照顧。同時,她還十分關心老戰友的孩子,並盡力幫助老戰友。
晚年的卓琳,對待生和死的問題非常坦然,她多次和子女討論身後事,很早就填寫了角膜捐獻志願書。她說,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溝裡就行了,不要給國家添什麼麻煩。
1997年鄧小平辭世後,卓琳恪守著鄧小平關於「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謹慎」的提醒,在北京家中安享著晚年時光。每逢祭日,卓琳都會預先買些花瓣,在院子裡拋撒,邊撒邊喊——「老爺子,給你撒花了,你聽見了沒有。」這情這景令人動容。她說:「他去世了,全家人都很悲哀,但這是自然規律。每年他的生日,我們全家人還像他活著時一樣,一塊兒給他過生日,紀念他……」
「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與「親眼看一看中國人民的小康生活」,這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兩個未了的遺願。1997年6月30日,卓琳參加中國政府代表團抵達香港,出席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代表鄧小平兌現了他生前期待已久的「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晚年的卓琳,生活在兒女和孫輩們的簇擁下,每天早飯後,卓琳要聽上一會兒京戲,這是她一生的愛好。小時候,她家裡有一部老式留聲機,還有百代公司出版的很多京劇名家唱片。每天放學後,她都會仔細地聽上幾遍,從中了解到不少戲曲知識。幾十年過去了,老人對京劇的熱情依然不減當年。
卓琳還喜歡聽評書,她曾請人幫忙找了很多諸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評書的錄音帶,沒事的時候就聽上幾段。在中國的古典文學名著中她尤其喜愛的是《紅樓夢》,其中不少精彩段落還能背下來。自己不但訂閱了《紅樓夢研究》,還多次為「紅學」研究有關部門捐款。
在北京景山后街,卓琳和鄧小平生活了幾十年的院子裡,有兩棵靠得很近的油松,一棵高大挺拔,一棵婀娜多姿,枝條互相擁抱著,並肩而立,好像兩個人相依相伴。孩子們稱這兩棵樹為「雙龍樹」。它們恰似卓琳與鄧小平相濡以沫一起走過58個春秋的生動寫照……
據《遼瀋晚報》
更多精彩內容,請閱讀大同廣播電視報歡迎訪問本報官網http://www.0352g.com/forum/bao
《大同廣播電視報》創刊於1991年,是大同市目前唯一擁有全國統一刊號的文化休閒類專業報紙。《大同廣播電視報》立足廣播電視的宣傳與節目介紹,輻射經濟社會、百姓生活、時政要聞、教育衛生、市場服務、家庭百科等方方面面,聚焦社會各個領域的深度報導和政策解讀,內容廣泛、時效突出,憑藉較強的閱讀性和服務功能,博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歡迎關注 《大同廣播電視報》新聞資訊
喜歡本文就分享給朋友吧
【分享到朋友圈】點擊屏幕右上方按鈕
【查找公眾號】點通訊錄右上角{添加}搜索公眾帳號:大同廣播電視報
【關注我們】點通訊錄右上角{添加}搜號碼:DT-GDB
長按下面二維碼可識別平臺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