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而且幽默的鄧小平,個性中卻有著矛盾的和諧。「打牌要和高手打嘛,輸了也有味道。」這位樂山且樂水的「高級橋牌迷」,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鐵桿球迷」
當歷史的鏡頭對準政治舞臺外的鄧小平,或許,這一側面的"鏡像"更為引人入勝。
鄧小平臨危不懼,沉穩內向,平時言談不多,但卻富於幽默感。鄧樸方這樣說:"父親的沉默往往比語言更為有力!"
生前,他曾多次說過:"我不要別人為我寫傳,不要過分地宣傳個人"。他平時很少對別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講述個人的家世。謝世後,隨著大型電視文獻片《鄧小平》的播放,人們才對鄧小平的家鄉與身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對子女的教育,常常是身教重於言教。在同兒女談話、談心、聊天、憶歷史、講傳統時,他從來不向他們擺自己的功,訴自己的勞,說自己的好,稱自己的能,誇自己的才。有時子女問到他在那些重要關頭或重大問題的處理和重大戰役的勝利起到了什麼作用時,他總是淡然微笑地說得那麼簡單。
長徵路上,每一位紅軍戰士都有講不完的故事。可是,當女兒問父親在長徵時幹了些什麼工作時,他用一貫的簡明方式回答--"跟著走」。誰能想到,關於父親的歷史,他的子女是「文革」中看小報才第一次知道的。鄧林說:「他在家中與我媽媽都不談自己的經歷,從不說『廢話』。」鄧小平老了,才和子女說話多一點,也愛聽他們講話。孩子們也越來越都感到他是一個內向、含蓄、感情不外露的人。
鄧小平性格沉默寡言,而夫人卓琳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為了協調這種性格上的差異,卓琳在婚後不久就向鄧小平提出了要求:"我有什麼話對你說,你要耐心地聽下去,不對的可以批評,但不能不讓我說。」鄧小平則表示完全同意妻子的建議。正是這種相互包容和理解,使得鄧小平和卓琳的愛情與婚姻非常幸福美滿。
其實,他不言則已,一言必中,詼諧而善辯。在他異常鮮明的個性中,充滿著矛盾的和諧。平常,他言談不多,但言簡意賅,當他醞釀成熟、深思熟慮而作出決策或決斷之時,所發出的聲音則是擲地有聲、字字錚錚,往往震撼山嶽。他曾教過課,作過許多報告,據當年的一些學員回憶:鄧小平講課深入淺出,生動活潑,風趣有餘,不停地打著手勢,操著濃重的四川口音向學員講解革命道理,作報告也如同拉家常。
鄧小平不喜歡一些形式的東西,是一個務實派。晚年在外地休假時,地方有關領導總愛請他接見、講話,他都儘可能婉言謝絕,說:"我來休假,就是休假嘛!」在他身上絕無絲毫譁眾取寵的習氣,共產黨人所倡導的實事求是的作風在他身上灼然可見。
是的,作為政治家,他既是一個威嚴的人,又是一個幽默的人。在重大原則的問題上,他從來沒有、也決不會作出半點讓步。在待人接物上,他又十分平易近人,舉止隨和,談笑風生,富於幽默感。他的個性反映到語言上,就是鮮明、新穎、別致,富有個性化。如「扭著不放」、「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這些帶川味的個性語言實在形象、生動,讓人回味無窮。
坦誠、直率而不矯揉造作,這是鄧小平性格的一個顯著特徵。他對不贊成的東西決不曲意逢迎。比如,他是傳統京劇藝術的愛好者,他對江青搞的京劇改革和革命樣板戲並不贊成,因而採取不屑一顧的態度。據說,有一次,看江青主持拍攝的一部新影片,鄧小平未等終場就走了。他就是這樣從不掩飾個人真實的觀點,這種坦誠就是他的個人魅力。
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鄧小平,喜歡遊覽名山大川,從自然物象中吸取智慧。早年在長徵路上,他就經受過千山萬水的洗禮。新中國成立後,遊覽過井岡山、峨眉山、長白山及灕江、西湖、長江三峽等名勝山川。他仰觀俯瞰,興趣盎然,被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壯麗深深吸引。
1959年後,由於腿部曾經骨折過,傷愈後腳力很差,鄧小平便聽從醫生的建議,認真進行體育療法,開始每天散步以恢復腳力,安步當車,堅持不懈,久而久之,便逐漸養成了每天散步的習慣。不僅如此,他還時常同一些老同志或隨親眷去登景山、香山,攀北海公園的瓊島。1977年,復出後的鄧小平早已步入晚年,不負全國人民的眾望,日理萬機,散步的習慣雖說堅持下來了,但時間相對減少了。
1979年7月,75歲的鄧小平登上了海拔1800米高的黃山。當時負責警衛工作的中央警衛局副局長孫勇向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裡等同志說:"鄧副主席此次是利用休假時間和家人一起到黃山旅遊的,對外不宣傳,不封山,不斷遊,更不能影響群眾遊覽黃山。鄧副主席說了,要與群眾同走一條路,同看一處景。」於是,有關單位取消了原定的記者隨行採訪計劃。
60裡山路蜿蜒曲折, 75歲高齡的鄧小平卻走在前面開路,一口氣登上30來個陡峭的臺階,竟把隨行的親屬甩在了後面。尤其有趣的是,他這樣一位年長的老者還不時回過頭去一再囑咐年輕人要當心。時而,稍事休息後,他彎腰挽起褲管,接過手杖,鏗鏘一聲「走!」頓時大家增添了力量,一行於是又繼續前行。期間,他向大家傳授了兩條登山的經驗:一是把褲腳卷到膝蓋上面;二是走起來步子不要太快。大家按照他的方法一試,果然輕快多了。
許多來自海內外的賓客,獲悉鄧小平登覽黃山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都盼望能在此勝地見一見他。保衛人員出於安全考慮,還是想悄悄控制一下上山遊客的人數,結果被鄧小平發覺了。他嚴肅地說:要讓群眾上山,不要搞得戒備森嚴。一路上,遇到身後有年輕人或挑擔子的老百姓,他就連忙停到路邊讓道,招呼隨行的人員:「讓一讓,請他們先走。」然而,許多遊客往往趕到鄧小平身邊就不走了,同他親切攀談起來。鄧小平是那樣謙和,使遊人一點也不感到拘束。
當快到鰲魚洞時,有一位年輕姑娘氣喘籲籲地從後面跑了上來。鄧小平一行以為她急著趕路,連忙讓路。但她走到跟前卻突然停了下來,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鄧伯伯,您好!我是上海復旦大學的學生,本來已經下山了,聽到您老人家在這裡,我們又趕來了……」他便問這位學生念的什麼專業,當聽說讀的是新聞專業時,不由感嘆:「噢,難怪消息這樣靈通。」鄧小平幽默而風趣的話語,把大家都逗樂了……
用3天的時間,鄧小平舉步攀援,踏過了黃山眾多的山峰。飽覽黃山秀色後,他風趣地說:"爬了黃山,天下的名山都不在話下嘛!"真可謂踏遍青山人未老!
鄧小平總是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普通一員,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在吳山越水,西子湖畔,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小平同志和普通群眾相處的動人故事。1983年2月11日,他來到杭州靈隱寺,不少遊客認出了他,人群中立即爆發出一片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他向人們揮手致意,還不時地握握遊客的手。當他看見一位小女孩在大人的懷抱中拍著可愛的小手歡迎他時,就笑著用手摸了摸孩子的小臉說:「這娃娃長得好胖啊!叫什麼名字?」從南京來杭州探親的孩子父母激動得滿臉通紅,一個勁地教孩子快叫「鄧爺爺好」。兩歲的孩子乖巧地叫了聲「鄧爺爺好!」鄧小平高興地笑著說:「好!好!」第二天,他在三潭印月又碰到了這位小女孩。鄧小平直呼只有一面之交的小女孩。小女孩大聲地叫「鄧爺爺好!」並展開雙手撲向他的懷抱。鄧小平用他那溫暖的手撫摸著孩子,親暱地說:「來,跟爺爺親親!」孩子高興地在他的臉上親著,鄧小平親熱地摟著她,和孩子的小臉龐緊貼在一起。
在三潭印月,還留下了鄧小平讓一位青年工人拍照的故事。當時,一位來自寧波的青年工人正在三潭印月遊玩,當他看到鄧小平一行人向他緩步走來時,便端起相機對著鄧小平按下了快門。見到有人拍照,鄧小平趕忙停下腳步,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非常和藹地與這位青年攀談了起來,問他是哪裡人,做什麼工作,是不是坐火車來的,等等。當得知這位青年是寧波人時,他高興說:「寧波不錯,很大嘛」。這位青年拍攝的照片,後來在上海出版的《青年報》上發表,獲得廣泛好評。
鄧小平的一生幾乎都與波峰浪谷有不解之緣。他歷經坎坷,其中有三次大起大落,幾近滅頂之災,然而他都否極泰來,由危轉安,化險為夷。這位在政治風浪面前往往如履平地的偉人,在大海巨濤中同樣能劈波斬浪,沉著穩健,勝似閒庭信步。正如孔子所言,「智者樂水」。鄧小平喜愛遊泳,從年輕時代起還養成了洗冷水浴的習慣,幾十年來一直沒有間斷。
"樂水派"鄧小平曾對來訪的李政道說:"我的身體還好,頭腦還清楚,記憶力還不錯。在北戴河每天遊泳一個小時,我不喜歡室內遊泳池,喜歡在大自然裡遊泳,自由度大一些,有一股氣勢。」1983年夏,鄧小平在黃海之濱的棒槌島遊泳所留下的影像記錄,使一向敬仰鄧小平的人們形象地看到這位中國政治風浪中的中流砥柱,是如何度過他的餘暇的,並為鄧小平健康的體魄深感欣慰。他暢遊於藍色的波峰浪谷之間,與風浪為伍,從容泅渡。白浪滔天,他舒展雙臂,自然地向海的深處遊去。浪花一個接一個地撲來,他泰然自若,揮臂擊水,頑強向前。在他身旁看護的工作人員見到風急浪猛,便勸他上岸,但他卻沒順從這好意的勸告,依然在水裡暢遊……已經入海遊了90多分鐘,他依然沒有絲毫倦意。人們難以置信的是,當時的鄧小平已經年近80歲了,竟然如此硬朗!上岸後,他不時地同天真可愛的外孫、外孫女嬉戲,不時和女兒聊上幾句……其樂融融,多麼溫暖的天倫之樂!
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點。1922年,18歲的鄧小平在法國參加旅歐中國共產黨,從此,他走上無產階級職業革命家的道路。大海,磨鍊了他堅強的意志。從百色起義到浴血太行,從挺進中原到決戰淮海,從橫渡長江到揮師西南,他出生入死,南徵北戰,為共和國的創建立下了不朽功勳。鄧小平一生迷戀大海,與波峰浪谷有著深厚的感情。捐獻角膜、解剖遺體,將骨灰撒入大海——這是把畢生毫無保留地獻給祖國和人民的鄧小平的遺願。回歸大海,回歸大自然,他的遺願得到了實現。
大海,浩渺寬廣,一望無涯。喜愛到大海中遊泳的鄧小平,其襟懷像大海那樣深沉、寬廣。"我能遊泳,特別喜歡在大海中遊泳,證明我身體還行;還打橋牌,證明我的腦筋還清楚。」晚年鄧小平常常這樣對友人說。遊泳和打橋牌這兩大業餘愛好,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得到交替鬆弛與反覆磨練,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鄧小平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橋牌運動的創建人。"文化大革命"中,橋牌被當成資產階級娛樂方式遭到禁止。1978年7月,北京的幾位橋牌元老周家騮、裘宗滬和鄭雪萊曾聯名給鄧小平寫了一封信,希望在中國開展橋牌運動。很快,鄧小平作出批示:「請體委考慮。」之後,橋牌運動才在中國重新開展起來。在鄧小平的關懷下,1979年,國家體委舉辦了第一次全國性的橋牌比賽。1980年中國橋牌協會成立,並加入了世界橋牌聯合會。
1981年12月,國際橋牌新聞協會為表彰鄧小平為中國橋牌運動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將最高榮譽"戈倫獎"授予了他。1988年7月,他擔任中國橋牌協會榮譽主席。1989年2月26日,世界橋牌聯合會授予他"世界橋聯榮譽金獎"。1993年6月,在國際橋壇久負盛名的美國橋牌名家鮑比·沃爾夫以世界橋牌聯合會主席的身份來華訪問,向鄧小平頒發了「主席最高榮譽獎」,以感謝他多年來為中國及世界橋牌運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鄧小平曾說過:「橋牌如同音樂一樣是一種世界語言,理應成為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相互交流、理解與友誼的橋梁。」
"橋牌女皇"美籍華人楊小燕說,鄧小平的牌技可不僅僅是業餘水平,可夠得上專業水平了。戰爭年代,鄧小平統帥精兵決勝疆場的雄姿,只有在槍林彈雨中穿過的老將軍們有幸親睹;不過,鄧小平在橋牌桌前展示的運籌帷幄的風採,使和平年代長大的年青一代不難想像他革命年代的凜凜威風。誰說將軍無閒情?鄧小平曾操著富有音樂感的四川話說:「打牌要和高手打嘛,輸了也有味道。」
打橋牌是鄧小平20世紀50年代在四川學會的,此後就一直成為他的一大業餘愛好。晚年,打橋牌更是成為他暮年寄情之所在,而他的橋牌技藝隨之日益精湛,幾臻爐火純青,無怪乎外國人稱他為中國的「高級橋牌迷」。他出色的橋牌技藝,其實與他長期的戎馬生涯所練就的素質之間存在著一種關聯。
一次,他與胡耀邦、萬裡應邀參加在文津俱樂部舉辦的"運籌與健康"老同志橋牌邀請賽。比賽中,他思路敏捷,與牌友密切配合,叫牌果斷,攻守自如,出奇制勝,憑藉幾十年打橋牌的深厚功底,以神機妙算來掌握橋牌桌上的主動權,結果迫使對方以0比20VP敗北。
鄧小平自己也說:"唯獨打橋牌的時候,我才什麼都不想,專注在牌上,頭腦能充分地休息。"的確,他需要思考的問題實在太多了,所以他往往連散步時也在思考各種問題。況且,他幹什麼事情都永遠那樣認真、那樣專心致志,因此打橋牌被鄧小平利用來作為換換腦筋的有效休息手段。
在橋牌桌前,他總是那樣平易近人地與人一起娛樂,大家都讚賞他雅量高致,在他身上看不到絲毫頤指氣使的影子。正因為如此,世界橋壇都為有這樣一位可敬的橋牌愛好者而引以為豪。有時,他還將全家人動員起來,一同觀戰,激戰中,會不時冒出幾句輕鬆幽默的話語,場上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據對戰者介紹,「鄧小平牌風穩健,自始至終保持冷靜,不論打牌或叫牌,都頗有扼制對方、駕馭全局的氣概。面臨危局時,更表現出處變不驚、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他「打牌時情緒是輕鬆愉快的,即使輸了牌局,也沒有不開心的表現」。
鄧小平能否適應長時間的橋牌比賽?對此,經常陪鄧小平打橋牌的聶衛平說:"完全沒有問題。有一段時間,他每周日都要打橋牌。每次從下午3時打到6時,大家一起吃飯後,再從7時打到10時多。他嚴格遵守時間,非常注重效率。打牌中,他總是注意在不成局的牌上節約時間,而在成局、滿貫或難度較大的牌上多花一點時間和精力。自始至終,他總是精力充沛、頭腦清醒。」
鄧小平非常關心中國圍棋事業的發展。據悉:第二屆中日圍棋擂臺賽進行到第15場比賽時,中國隊只剩下聶衛平一個人了,而日本隊還有5名選手。第4場比賽在北京舉行,聶衛平戰勝了武宮正樹,取得了四連勝。聶衛平曾回憶說:"我家離比賽場地很近,我人還沒到家,老爺子就讓秘書打電話,向我表示祝賀,並請我吃飯。我真是非常感動。在所有的運動員中,得到老爺子打電話祝賀並請吃飯待遇的,我可能是第一人。」
他對體育的愛好簡直可以說是全方位的,遊泳、橋牌、足球、棋類、散步、登山等都是他的業餘愛好。他對體育運動的廣泛愛好源於對體育運動的深刻理解,並把個人的愛好、興趣同鍛鍊身體、訓練腦筋、磨鍊意志、陶冶情操結合起來,始終不脫離革命工作這個中心。
他的女兒曾對記者介紹說,父親生平主要有三個愛好,一為足球;二為言菊朋的京劇,年輕時為此著迷,後來只是耳朵不好使喚而放棄此好;三為橋牌。不過,足球恐怕要算是他歷史最久遠的業餘愛好。據悉,早在書聲琅琅的少年時期,足球場上就已經閃動著鄧小平敏捷、靈活的身影。青年鄧小平遠涉重洋前往法國勤工儉學,在繁重的勞動和艱苦的學習之餘,足球依舊對他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有一次舉行奧運會足球賽,他十分希望能夠一睹為快,卻苦於沒錢,於是深感懊喪。忽然,一個念頭閃進他的腦海,「對了!衣服當了不就是錢?」想到這裡,鄧小平飛快地跑回寓所拿出自己一件外衣送到當鋪,買票看了這場精彩的足球賽。
風風雨雨數十載,足球一直是鄧小平難以割捨的愛好之一。上世紀50年代,他是足球場的常客;以後,他是足球賽電視轉播的忠實觀眾。有一次,正逢一場精彩的足球賽,不幸的是他因腿骨骨折住進醫院,在床上吊著腿。可是他並不願錯過這次觀看足球賽的難得機會,便躺在病床上看完了整場比賽的電視實況轉播。那場精彩紛呈的足球賽似乎使他忘記了骨折的疼痛,使他顯得如此興致勃勃,看得那樣津津有味。當時目睹這一情景的一位人士後來曾對記者說,他對鄧小平熱愛體育活動的勁頭,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1977年,鄧小平第三次復出時首次在群眾場合露面就是看足球比賽,他剛剛出現在主席臺,群眾就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持續了數分鐘……
就是這樣,中國足球運動從沒有離開過他的視野。為了振興中國足球,鄧小平盡了很大的力量,傾注了許多心血,辦到了一切可能辦到的事情。當中國足球隊接連鎩羽而歸、國人議論嘖嘖之際,鄧小平大聲疾呼「從娃娃抓起」。這位在戰爭年代叱吒風雲的歷史偉人登高一呼,舉國上下應者如雲,少年足球事業如雨後春筍般勃然而興,千萬個小選手活躍在綠茵場上,中國足球事業顯露出喜人的曙色。這載負著一個偉人熱望中國足球事業走出困境的深切希望。
除足球之外,鄧小平喜歡籃球等球類運動。1979年他訪問美國時,東道主得悉他喜歡籃球,還在文藝節目中特意安排了一場籃球表演。誰會想到,他的業餘愛好居然很好地用在了外交上?
(本文摘自《鄧小平的最後二十年》2008年1月新華出版社)
……可點擊頁末「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