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為期——從一句習慣用語看鄧小平的氣魄和情懷

2021-01-13 黨史頻道

原標題:百年為期——從一句習慣用語看鄧小平的氣魄和情懷

  鄧小平的談話中經常用到一個詞彙——百年,比如「『綠色革命』要堅持一百年」、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等等。以百年為期,這個看似不經意的時間概念,透露、折射出鄧小平長遠的戰略眼光,堅定執著的行事風格和尊重歷史規律、對歷史負責的偉人情懷,值得我們加深認識和領會。

  一、百年為期,是一種思想方法,反映出鄧小平長遠的戰略眼光。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凡偉人、領袖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站得高,看得遠,有戰略眼光。因為你對歷史負責,歷史才能對你負責;你常想百年,百年以後,歷史和後來的人們才能常常想起你。如果一個人像路易十四一樣:「在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那他身後要麼默默無聞,要麼是永遠的罵名。留存在人類的美好記憶中的,永遠只有那些既為人類改善現實生活、又為人類創造美好前程著想的人。人們普遍認為鄧小平成為偉人有許多原因,而有長遠戰略眼光,常想百年之後的遠景,常慮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以及全人類的未來,則是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植樹,相對於要處理面臨的許多國內外大事,似乎不是那麼緊要,但鄧小平對此非常認真,1979年3月12日,中國的第一個植樹節,他到北京市大興縣龐各莊參加植樹造林活動。1981年,有鑑於長江和漢江上遊山區毀林開荒和森林過量採伐造成四川、陝西南部發生特大水災,他提出了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的倡議。正是根據他的倡議,這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此後,幾乎每年他都要帶領家人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他指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二十年,堅持一百年,堅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幹下去。」1991年,87歲的鄧小平已不再適於體力勞動,但他仍在植樹節前為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十周年題詞:「綠化祖國,造福萬代。」植樹短期內見不到成效,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鄧小平想的是子孫後代。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鄧小平重視植樹,更重視樹人,特別是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培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大批老幹部回到領導崗位,這是對「文化大革命」的撥亂反正。但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現代化建設急需要大批年輕的人才,老同志不適時退出領導崗位,就無法讓年輕同志接班。當時許多老同志剛回到領導崗位又要離開,情何以堪?鄧小平正是從百年大計這個角度要求大家、說服大家的。他說:「老同志要讓啊!要認真地選接班人,這是個百年大計,這是我們的一個戰略問題。要憂國憂民憂黨啊!」從這個百年大計出發,在他的推動下,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不久,我們黨實行了從顧問委員會制度過渡到離退休制度,成功實現領導幹部的新老交替。江澤民、李鵬、李瑞環、胡錦濤等一大批年富力強的領導幹部,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進入了中央委員會。

  不只是樹木、樹人,鄧小平在處理許多重大問題上都表現出百年為期的戰略家的長遠眼光與情懷。比如搞高能加速器,這是一項很費錢、費人力和時間的工程,在改革開放初期,許多人對此有不同看法,但鄧小平堅決支持。當外國人問起為什麼你們要搞高能加速器時,鄧小平毫不猶豫地說:我們是從長遠考慮的。從長遠考慮,不搞是不行的。

  一個民族總要有人思考和把握未來,為國家和民族多想想。只看到眼前利益的短視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正像鄧小平說的,作為政治家,要從政治上考慮問題,「不能只考慮現在的幾年、十幾年、二十年,要考慮幾百年、幾千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一邊儘快恢復戰爭創傷,發展經濟,一邊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正是通過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才爭取了長久的和平,也提高了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威望。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經濟遇到嚴重困難,但並沒有因為困難而推遲兩彈一星的研製,從而抓住了機遇,贏得了時間,增強了國防和科技實力。認真學習和領會黨和國家老一代領導人百年為期的思想方法和長遠戰略眼光,我們的工作才能不斷地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經得起子孫後代的檢驗。

  二、百年為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風格,反映了鄧小平堅定、執著的政治品格。

  幹成一件事不容易,幹成一件大事更不容易,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堅定執著的精神。成就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幹擾、衝擊,甚至挫折,如果見困難就躲,見矛盾就避,朝令夕改,最後必將一事無成。鄧小平說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這裡的一百年並不是簡單的時間概念,強調的是堅持,是執著,就是不能動搖、不能改變。鄧小平在1980年1月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就已明確指出:「總路線還不是最大的政治?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如果發生大規模戰爭,要打仗,只好停一停了。除了發生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按照這條路線專心致志地、始終如一地幹下去。近三十年來,經過幾次波折,始終沒有把我們的工作著重點轉到社會主義建設這方面來,所以,社會主義優越性發揮得太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快、不穩、不協調,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們吃了很大的苦頭,造成很大的災難。現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一切圍繞著這件事,不受任何幹擾。就是爆發大規模戰爭,打仗以後也要繼續幹,或者重新幹。我們全黨全民要把這個雄心壯志牢固地樹立起來,扭著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

  在鄧小平的著作中,「扭著不放」,「『頑固』一點」,「硬著頭皮」,經常用來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成為「一百年不動搖」的同義語。

  鄧小平也經常在其他場合使用百年的概念,以表達自己的堅定立場和意志,強調幹成一件事要執著。比如,1989年鄧小平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談到美國對中國的制裁時堅定地說:「要中國來乞求,辦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國人也不會乞求取消制裁。」再比如,1975年10月鄧小平會見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總統委員會主席特使法拉賈,在談到阿拉伯世界的團結時指出:「從根本利益來說,阿拉伯世界歸根到底要團結起來。國際局勢可以千變萬化,但是我們相信,不管經過多少曲折,最後勝利一定是屬於阿拉伯人民的。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一百年。」

  以百年為期表達自己的堅定執著,從鄧小平的談話中還可以找出很多例子。鄧小平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政治家,他思想解放,行事變通,堅持實事求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他對信念的堅定,對看準了的事的執著追求,也一直為人們所稱道,這都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正是這兩方面的品格的統一,造就了鄧小平的偉人風範,成就了他的豐功偉績。

  三、百年為期是一種情懷,反映了鄧小平對歷史及其規律的尊重,也表現了政治家的長圖遠略及其歷史耐心。

  「風物長宜放眼量」,歷史就像一條長河,近看洶湧澎湃,遠觀緩緩流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以及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其規律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只能順勢而為。

  鄧小平歷來重視機遇,強調速度,提倡果決,反對拖拉。與這種只爭朝夕的精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有些問題的處理上,他表現出驚人的冷靜和耐心。比如「一國兩制」的方針,開始時香港有許多人很擔心,認為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是權宜之計,鄧小平明確表示:「社會主義國家裡允許一些特殊地區搞資本主義,不是搞一段時間,而是搞幾十年、成百年。」對臺灣,鄧小平提出的政策更寬,更有耐心。他在1979年就說:「統一臺灣後,首先臺灣的社會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這是我們真實的政策。臺灣擁有它自己的權力,臺灣的武裝可以不解除,只是它要把所謂的『中華民國』旗幟去掉。如果臺灣人民感到它的現行制度要保持一百年,也可以。」

  「一國兩制」,百年為期,表現出鄧小平對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信心,對歷史規律的把握,對臺灣人民意願的尊重,對最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耐心。

  鄧小平的這種歷史情懷和政治家的遠圖及其耐心,還表現在他對代際承繼問題的把握上,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責任和條件,我們這一代人還不可能做到的事,就不要勉強去做。他這樣說過:「有些歷史問題,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不能勉強去解決。有些事件我們這一代人解決不了的,讓下一代人去解決,時間越遠越看得清楚。有些問題可以講清楚,有些問題一下子不容易講清楚,硬要去扯,分散黨和人民的注意力,不符合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特別是經濟建設的歷史,一個大的教訓就是不能急躁。要頭腦清醒,按規律辦事。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更是經常使用百年的概念。改革開放之初,他就提出用一百年的時間,到下個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的設想,並規劃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他強調:「如果從建國起,用一百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那就很了不起!」對於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完善和發展問題,鄧小平表現得更為冷靜。晚年,他在強調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同時告誡全黨:「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決不能掉以輕心。」十幾代人、幾十代人已經遠遠超出了百年的概念。一代偉人的歷史情懷,以及他對歷史發展規律的尊重,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鄧小平非常注重並善於總結經驗,包括自己思考和處理問題的經驗,通過總結經驗,加深對於歷史規律的認識,並自覺地遵從規律。1993年,89歲的鄧小平在同身邊人員談西雅圖會議和香港問題時表示:「處理國際問題要非常冷靜。我最近處理問題有點急,這是老年人心態,今後不宜再過問政治問題。」此後,鄧小平果斷關閉了自己的戰略思維,不再過問政治。這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對國家、民族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政治態度,也再一次表現出他對自然規律、歷史規律的敬畏和尊從。

頻道精選

習仲勳主政廣東後葉劍英曾以6句話相贈

珍貴組圖:周恩來19張外交經典照片

遵義會議上誰投了「關鍵一票」 力挺毛澤東指揮紅軍?

哪位開國大將曾救過蔣介石的命(組圖)

毛澤東一生讀過遍數最多的書(組圖)

相關焦點

  • 鄧小平一句名言的由來
    鄧小平一句名言的由來、「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這句樸實而又飽含深情的話語,表達了鄧小平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和熱愛,是鄧小平一生人格情懷的真實寫照。  70年代末,英國培格曼出版公司總經理、《鏡報》集團董事長羅伯特·馬克斯韋爾開始策劃出版一套世界領袖叢書,他把鄧小平的文集列入了計劃之內。同中國有關方面聯繫後,不久就得到了同意出版的答覆。更令他驚喜萬分的是,鄧小平還允諾要親自為文集寫個序言。鄧小平一向淡於著書立說和寫回憶錄,也不熱衷於搞什麼文集。
  • 鄧小平浦東吟詩
    20世紀80年代後期,鄧小平開始把目光投向上海。這是他實行開放大戰略的第二步。 1988年1月23日,鄧小平在一份關於加快沿海地區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報告上批示:「完全贊成。特別是放膽地幹,加速步伐,千萬別貽誤時機。」鄧小平認為,現在就是加速上海發展的時機,不能錯失了。他要到上海去!1988年2月,鄧小平第一次在上海過春節。
  • 美國習慣用語|Over the top
    我昨天看了一部恐怖片,一點兒也不喜歡,  太血腥, 也太暴力。越看越難受, 有點太過份了。用一個美國習慣用語來說就是:it was over the top。Over就是在某個東西之上。Top的意思是頂部, over the top就是超過頂部,那也就是太過份了。下面我們來聽一個例句。
  • 美國 · 習慣用語|food for thought
    我昨天上網,看到了很多關於2020年的預測,其中包括:人體的骨骼、組織和器官可以用細胞來定做;我們可以買票到月球上去漫遊等等。你相信嗎?其實,我也不知道到2020年的時候,這些事情是否真的會發生,但是在英語裡,我們說這些預測屬於:food for thought. 大家都知道,food是食物的意思;thought是思想的意思。
  • 鄧小平逝世24周年 | 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正是在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帶動下、支持下、領導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才頂住壓力真正開展了起來,進而形成解放思想的時代大潮,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和轉移工作重心的累累碩果,一舉擺脫困局。抓關鍵、抓重點,是鄧小平破局智慧的鮮明特點。比如他講發展才是硬道理,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就是抓住了事物發展的關鍵所在,非常符合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和定位。
  • 美國習慣用語 Day~380 | straight from the shoulder...
    今天我們要講的習慣用語都有這樣的意思: 直言無諱,也就是把事實一五一十地都說出來,甚至不顧真情傷人。
  • 鄧小平婉謝「病號面」
    位於鄧小平故居裡的鄧小平銅像  在太行山上,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人物鄧小平同志以身作則,嚴於律己,每天堅持按定量供應吃飯,堅決不答應警衛戰士為他增加營養的請求。平時,鄧小平與司令部、區黨委的幹部同吃一鍋飯。紅高粱或黑豆面加野菜樹葉和在一起蒸成的菜窩頭,又黑又硬,大家詼諧地稱為「磚頭」。
  • 鄧小平逝世24周年 | 這個最偉大的俗人,將一手爛牌打得無比精彩!
    12月19日,是鄧小平逝世24周年,我們依然懷念他!中國今日的影響力、財富、人們生活水準的巨大提升,他是主要塑造者,他的價值觀,他的方法論,甚至他的個性,都還在繼續起作用,將來起的作用可能更大,畢竟,在改革開放出生的人,都是40左右,正是壯年,時間會證明。他叫鄧小平,我們都習慣叫他老鄧。其實吧,老鄧他俗得跟你我差不多。
  • 學點英語:10句地道的英語習慣用語和俚語 (二)
    給大家分享一些英語的習慣用語和俚語,以便大家在英語學習或者收看英文節目和電影的時候能更好理解對話。為了能讓大家更好的理解這些習慣用語和俚語的意思,分別做了英文釋義和中文釋義。1. Best of both worlds英文釋義:All the advantages.中文釋義:兩全其美2.
  • 小康不忘鄧小平 | 何蘭生
    為紀念這位偉人,特為大家分享一篇我於2004年8月21日為紀念鄧小平同志百年誕辰而作的舊文,以示緬懷之情——小康不忘鄧小平100 年前,他誕生在四川廣安的一個農家,100 年後,他活在12 億中國人民的心中。
  • 美國習慣用語 Day~280 | raise the devil; devil's advocate
    今天我們要講的第一個習慣用語是:raise the devil. Raise這個詞有"惹起",或者"使出現"的意思。那麼從字面意思看來,raise the devil可不就是讓牛鬼蛇神都出籠,鬧得雞犬不寧嗎? 好,我們來聽一個例子。這是一個公司經理在發脾氣。
  • 美國 · 習慣用語|around the corner
    這讓我想到一個習慣用語:around the corner.Around the corner的意思是「馬上,不久之後」。My friend's wedding isn't months away as I'd thought; it's around the corner! 我朋友的婚禮根本不是像我想的那樣,還有好幾個月才辦,而是沒幾天就要舉行了!
  • 鄧小平眼中的二十一世紀
    鄧小平的一生,幾乎貫穿整個20世紀。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20世紀的中國,影響了20世紀的世界。他沒有能與我們一起走入21世紀,但卻對21世紀做了很多思考、預見和構想。 「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無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距21世紀還有20多年,鄧小平就提出了到20世紀末世界將是什麼面貌、中國將是什麼面貌的問題。
  • 紀念 凡人鄧小平
    ,他有敬就飲卻免於一醉,因為好友把酒換成了白水;鄧小平不愛照相,自從當了爺爺,也願意讓家裡人擺弄著照相了;鄧小平是個足球迷,1990年的「世界盃」52場比賽,他一共看了50場;.29歲的鄧小平受到了雙重打擊,他從一個開朗、活潑、談笑風生的青年,變成一個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卻又是剛毅果斷、堅韌不拔的人。1939年,鄧小平和卓琳結婚,並在延安舉行婚宴。當晚鄧小平有敬就飲,竟然未醉,原來是他的好友李富春和鄧發弄了一瓶白水來充當酒,才使他免於一醉。
  • 鄧小平著名的「貓論」源自哪裡?
    鄧小平的「貓論」,揭示了一個時代的迫切需求,更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思維之門。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貓論」源於四川農村的一句俗語——「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一句民間俗語能夠與一個時代聯結,體現出鄧小平對社會形勢的敏銳洞察,也展現了四川方言簡練、平實,又不失幽默的語言魅力。一句俗語與一個時代「貓論」溯源與訛傳  「貓論」溯源,要回溯到上世紀60年代。
  • 這個蘇州小夥接待了鄧小平,知道了小康...
    》講述了1969年鄧小平被下放江西勞動期間的感人故事。為保護和照顧小平同志,當地工人群眾為他開闢出了一條小路。三年多時間,小平同志每天往返在這條小路上,觀察和思考中國的道路和民族的未來。這條小路,連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如今,人們把這條小道親切地稱為「小平小道」。
  • 美國習慣用語|black sheep
    點擊上面在線試聽今天的音頻,音頻播放器已經支持暫停、快進、後退功能了)聽力參考原文 ↓↓↓黑顏色和白顏色往往是對立的黑代表黑夜和邪惡,而白象徵著日光、善良或美德。在美國好萊塢早期那些無聲電影裡,導演往往給英雄人物戴上白帽子,而給壞蛋戴黑帽子。這樣,連十歲的孩子一看就馬上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白帽和黑帽就這樣逐漸成了一個習慣的說法,也就是 white hats and black hats。White hats and black hats 就代表好人和壞人。
  • 鄧小平怎樣講述中國故事
    ■ 尊重當地文化在訪問新加坡時,李光耀事先簡單了解了鄧小平的習慣,專門為他準備好痰盂和菸灰缸。但是鄧小平事先也了解了李光耀的習慣和過敏症,與他在一起會談時既不抽菸也不吐痰。當李光耀解釋為何新加坡會在印尼之後同中國建交時,鄧小平表示完全理解,並一語雙關風趣地說:「我能忍耐,如同在這裡我尊重主人的意願,會談中忍著沒有抽一支煙。」
  • 鄧小平看完軍隊接收香港方案,批兩個字:「軟了!」
    而且直到今天,英國,還有美國,仍在香港大量扶植反對派,給予輿論和政治上的支持,給香港的有效治理添堵!尤其是美國,將香港視為其遠東地區的情報中心,擁有外交豁免權的香港領事館,工作人員居然達到了1000人!他們要在人口僅700萬的香港幹什麼,顯而易見。這裡,老平說說當年的一些往事,先看一段視頻,了解關於PLA駐軍的談判細節。
  • 七百年後,情懷不衰.
    大氣外層被宇宙裡的垃圾包裹,被飛船或工業的廢鐵粘著;含氧量和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空氣變成一種有毒氣體。人類逃離這個世界,在浩瀚的墨藍裡緬懷這一片荒蕪廢墟。七百年後,若化石被毀,文獻消失,古蹟坍塌,人類又何以在遙遠一方續寫自己的文明與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