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怎樣講述中國故事

2021-02-23 作家文摘

從1978年1月到1979年2月,鄧小平曾密集出訪。當時,鄧小平的出訪有重大的戰略目標,一方面要團結周邊國家,另一方面要向西方發達國家尋求中國實現現代化所必需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方面的幫助。他作為中共領導人,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決定了這些國家與中國國際關係的走向。

■ 對不同受眾傳遞不同信息

出訪之前,鄧小平針對不同國家所要傳遞的信息早就做到了心中有數。

對於尼泊爾、緬甸、朝鮮等周邊國家而言,講故事的重點在於解釋中國尊重別國獨立自主和絕不稱霸的信念。鄧小平在尼泊爾指出:「霸權主義者在南亞的激烈爭奪,使這一地區長期不得安寧,嚴重威脅著這一地區國家的獨立和安全,遭到南亞人民的譴責和反對。中國政府和人民深切同情並堅決支持這種正義的立場。」「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毛主席制定的革命外交路線和政策,永遠不稱霸,永遠不做超級大國。我們將繼續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的團結,加強同一切受帝國主義侵略、顛覆、幹涉、控制和欺負的國家的團結,結成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反對霸權主義。」

對於美國和日本,除了要尋求它們對中國外交的支持外,還要向它們尋求實現現代化的經驗和幫助。因此,講故事的重點就在於中國推進和平的決心和中國未來發展穩定的預期,以及願意成為一個負責任合作國家的態度。

1979年1月31日,鄧小平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卡特籤訂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和文化協定

鄧小平在白宮同卡特進行會談時指出:「我們的看法是,整個世界局勢是不安寧的。如果要創造一個有利於和平、安全、穩定的世界,就應該認真對待國際局勢。就中國來說,我們不希望打仗。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這就需要有一個比較長的和平環境。」

■ 尊重當地文化

在訪問新加坡時,李光耀事先簡單了解了鄧小平的習慣,專門為他準備好痰盂和菸灰缸。但是鄧小平事先也了解了李光耀的習慣和過敏症,與他在一起會談時既不抽菸也不吐痰。

當李光耀解釋為何新加坡會在印尼之後同中國建交時,鄧小平表示完全理解,並一語雙關風趣地說:「我能忍耐,如同在這裡我尊重主人的意願,會談中忍著沒有抽一支煙。」

1978年11月,鄧小平出訪新加坡,李光耀來到機場迎接

鄧小平對新加坡的訪問贏得了李光耀極大的信任和好感,隨後,中新在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展開了深度合作。

在泰國,鄧小平參加了王儲哇集拉隆功親王剃度儀式,這在非常崇信佛教的泰國廣大公眾中引起了強烈而良好的反響,泰國人民從電視實況轉播中看到這一情景都甚為感動。當地媒體評論到,「鄧小平對泰全國頭等大事的理解與重視,使他抓住了泰人民的心,成為最重要的歷史性來訪者」。

■ 引發情感共鳴

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在民間流傳著很多為兩國人民所熟知的故事。鄧小平訪日期間借用歷史上徐福奉秦始皇之命東渡日本尋求長生不老藥的故事,道出了此次出訪主題。他說,日本早有蓬萊國之稱,聽說有長生不老藥。這次訪問的目的是:第一交換批准書;第二對日本的老朋友表示感謝;第三尋找長生不老藥。鄧小平的話音一落,現場就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笑聲。

接著,鄧小平又補充說,或許沒有長生不老藥。但是我想把日本發展科學技術的先進經驗作為禮物帶回去。鄧小平的話一下子就拉近了中日兩國的距離。

各國人民在政治制度、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差異巨大,但在情感抒發和表達上卻有超越國界和民族的相通之處。新中國成立以後,中美之間交往很少,美國人對於中共領導人往往留下刻板的印象。但當鄧小平在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熱情擁抱並俯身親吻了唱歌的孩子,在場的不少美國觀眾感動得流下了眼淚。那一刻,他們看到的是一位和他們有著一樣真情實感的鄰家爺爺。一直強烈反對同中國建交的參議員拉克澤爾特在看了這場演出後說:「我們被他們打敗了——誰也沒法投票反對孩子們唱中國歌曲。鄧和他的夫人看來真的愛人民;他確實令在場的觀眾和電視觀眾傾倒。」

在美國休斯敦馬術競技場表演開始前,兩名騎白馬的婦女把鄧小平請到觀眾面前,向他贈送了一頂嶄新的、邊沿翹起的白色牛仔帽,他當即高興地戴上了。美國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傅高義後來回憶說:「美國普通民眾看到這樣的鄧小平,當時就覺得,這個人雖然是個共產黨,但好像也是跟我們一樣的人,他會笑,也許我們可以和他接觸和他談判。」

1979年2月2日,鄧小平在休斯敦觀看馬術表演時揮動牛仔帽向觀眾致意

■ 善於運用媒體

鄧小平在對外訪問中,不僅以記者招待會的形式向世界講述中國,還通過當地知名媒體記者來傳播他的觀點。鄧小平訪日期間出席了在東京日比穀日本記者俱樂部舉行的記者招待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在出訪時第一次參加西式記者招待會。

在面對400多名世界各國記者時,鄧小平從容、巧妙地回答了記者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在回答有關四個現代化問題的時候,鄧小平指出,中國已經制定目標,在20世紀末時,現代化建設有所突破。為了實現現代化,中國需要正確的政治環境和政策。鄧小平通過各國記者向世界傳遞了中國希望穩定發展的願望和決心。

鄧小平訪日期間接受媒體採訪

鄧小平還善於利用當地知名媒體記者的影響力,他接受美國廣播電視界評論員採訪時表達出發展中美友好關係的願望:「我這次訪問美國肩負著三項使命:第一是向美國人民傳達中國人民的友誼;第二是了解美國人民,了解你們的生活,了解你們建設的經驗,學習一切對我們有用的東西;第三是同貴國的領導人就發展兩國關係和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問題廣泛地交換意見。」

在休斯敦訪問期間,他還同美國西南地區的報紙、雜誌主編和發行人共進早餐。席間,他充滿自信地預言了中美合作的光明前景:「中美貿易不是幾百萬美元,而是幾十億美元,甚至是幾百億美元的事。」  

作者:王豔

審校:娜拉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店查看詳情

相關焦點

  • 張維為談「中國震撼」 曾做過鄧小平英文翻譯
    張維為:在中國震撼裡看中國       採訪手記:  張維為曾經是鄧小平的翻譯。2008年,他寫過一本《中國觸動全球》,是張維為走完一百多個國家的一些感觸。那本書寫完之後,他總覺得還有些想法沒有表達出來,所以又用兩年時間寫了《中國震撼》。這本書一經上市,立刻成為熱銷書,繼而人人搶讀。
  • 【思客】張頤武:鄧小平的追念與中國的道路
    我們這幾代中國人都是在「鄧小平時代」成長起來的,追念鄧小平,其實也是了解自己的歷史,為未來增添信心和力量。  重新回到當年,思考鄧小平對於中國的貢獻是他歷史的眼光和對於全球格局高度清晰的把握,是他對國家發展和富強的追求的堅定性和在具體策略及步驟上的靈活性的完美統一。他對於未來的想像力和實現這種想像的執行力都讓人嘆為觀止。
  • 【央視網評】鄧小平的1977,一個國家的拐點
    在近日播出的劇情中,電視劇講述了恢復高考後,當年的知青們熱情參加高考的故事。高考恢復,改變了一大批知青的命運,內江師院的大學教師,今年已經57歲的蒲石便是其中一位。蒲石說,如果當年沒有恢復高考,那麼現在他不敢想像自己如今該是怎樣的情景,《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播出也引發了他對當年當知青時的不少回憶。(8月18日中國網)  歷史沉舟側伴,未來千帆競發。
  • 鄧小平婉謝「病號面」
    位於鄧小平故居裡的鄧小平銅像  在太行山上,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人物鄧小平同志以身作則,嚴於律己,每天堅持按定量供應吃飯,堅決不答應警衛戰士為他增加營養的請求。平時,鄧小平與司令部、區黨委的幹部同吃一鍋飯。紅高粱或黑豆面加野菜樹葉和在一起蒸成的菜窩頭,又黑又硬,大家詼諧地稱為「磚頭」。
  • 這個蘇州小夥接待了鄧小平,知道了小康...
    》講述了1969年鄧小平被下放江西勞動期間的感人故事。三年多時間,小平同志每天往返在這條小路上,觀察和思考中國的道路和民族的未來。這條小路,連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如今,人們把這條小道親切地稱為「小平小道」。
  • 個人作品篇 | 緬懷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
    人物簡介: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四川廣安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人物,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早年赴歐洲勤工儉學,歸國後,他全身心地投入黨領導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鬥爭。
  • 鄧小平逝世24周年 | 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百廢待舉、百業待興,遺留難題堆積成山,同時「兩個凡是」的出現又表明歷史的慣性十分強大,擺脫起來很有難度,一時中國出現了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如何儘快擺脫這種局面?鄧小平敏銳地認識到必須從思想層面解決問題,思想不解放,什麼事都不敢想更不敢幹。
  • 紀念 凡人鄧小平
    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日。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是一個偉人。作為一個家庭裡的兒子、丈夫、父親、爺爺,他是一個普通人。當我們在有關鄧小平的傳記裡讀到上述這些細節時,就迫不及待地想與你分享。噢對了,他是屬龍的,獅子座。鄧小平說過,他不寫自傳,也不喜歡別人寫他的傳記。
  • 鄧小平女兒、陳毅子女、周恩來侄女等紅色後代出鏡的紀錄片
    為紀念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周年,近日中國國際電視臺法語頻道與法國歷史題材導演大衛·迪耶茲聯合製作的紀錄片《留法百年》在央視播出。
  • 「銀幕鄧小平」盧奇贊蘇州:小康路,蘇州行
    大家對他的樣子應該都不陌生,他是盧奇,扮演銀幕鄧小平的特型演員。昨天(20日)下午,盧奇作為重大革命題材電影《鄧小平小道》的主演,和攝製組一起來到蘇州,在蘇州廣電參與該片的出品籤約(蘇州)暨海報發布儀式。
  • 鄧小平看完軍隊接收香港方案,批兩個字:「軟了!」
    1984年5月,鄧小平講:「我講過中國有權在香港駐軍,我說,除了在香港駐軍外,中國還有什麼能體現對香港的主權呢?」鄧小平為什麼講這話?就在講這話的前幾天,香港報紙報導,中央政府有關分管領導已表態,可以考慮香港不駐軍,因香港方面英方反彈強烈。因為此前,英國方面說,你們不能駐軍!駐軍會影響香港的繁榮穩定,資金要外逃。
  • 文章精選:《鄧小平的最後二十年》——桑榆暮景
    「打牌要和高手打嘛,輸了也有味道。」這位樂山且樂水的「高級橋牌迷」,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鐵桿球迷」當歷史的鏡頭對準政治舞臺外的鄧小平,或許,這一側面的"鏡像"更為引人入勝。鄧小平臨危不懼,沉穩內向,平時言談不多,但卻富於幽默感。鄧樸方這樣說:"父親的沉默往往比語言更為有力!"生前,他曾多次說過:"我不要別人為我寫傳,不要過分地宣傳個人"。
  • 傅高義:為何鄧小平能夠「摸著石頭過河」?
    傅高義傾十年心血,嚴謹而詳實地使用了豐富的檔案資料和研究成果,對鄧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國驚險崎嶇的改革開放之路做出了全景式的描述。同時,在本書中,傅高義深入分析了鄧小平的個人性格及執政風格,為我們理解中國改革開放史提供完整而獨到的闡釋。《鄧小平時代》被譽為鄧小平研究中一本「紀念碑式」的著作,在中外皆具有非常高的權威性。
  • 鄧小平一句名言的由來
    鄧小平一句名言的由來、「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這句樸實而又飽含深情的話語,表達了鄧小平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和熱愛,是鄧小平一生人格情懷的真實寫照。  70年代末,英國培格曼出版公司總經理、《鏡報》集團董事長羅伯特·馬克斯韋爾開始策劃出版一套世界領袖叢書,他把鄧小平的文集列入了計劃之內。同中國有關方面聯繫後,不久就得到了同意出版的答覆。更令他驚喜萬分的是,鄧小平還允諾要親自為文集寫個序言。鄧小平一向淡於著書立說和寫回憶錄,也不熱衷於搞什麼文集。
  • 開口說話的照片會給我們講述怎樣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家人對他們12歲女兒接受與理解的過程。【長篇組(Long Form)】想像一下,在天空中生活一年是種怎樣的體驗。故事記錄了美國太空人Scott Kelly在太空生活的一年。【創新故事組】
  • 周其仁:鄧小平做對了什麼
    這個故事讓我們興奮。在貧困好像與生俱來、無可更改的中國農村,原來也存在迅速改善生活的路徑!我們的困惑是:為什麼被實踐證明可以促進生產、解決農民溫飽的生產方式,卻得不到「上層建築」的合法承認呢?1980年,以部分北京在校大學生為主、自發成立一個農村研究小組,立志研究中國農村改革和發展面臨的種種問題。
  • ​鄧小平做對了什麼?
    這個故事讓我們興奮。在貧困好像與生俱來、無可更改的中國農村,原來也存在迅速改善生活的路徑!我們的困惑是:為什麼被實踐證明可以促進生產、解決農民溫飽的生產方式,卻得不到「上層建築」的合法承認呢?1980年,以部分北京在校大學生為主、自發成立一個農村研究小組,立志研究中國農村改革和發展面臨的種種問題。
  • 小康不忘鄧小平 | 何蘭生
    鄧小平,以其一生不懈的追求,努力打造中華民族奔赴小康的巨大航船。2000多年前,大思想家孔子編織了中國人大同與小康之夢,2000 多年後,鄧小平讓小康的彩虹落到了東方的地平線。中國,在經受了無數的飢餓與貧困的折磨後,在鄧小平時代終於實現了基本溫飽,踏上了小康之路。
  • 尊重心中的感動——專訪電影《鄧小平在黃山》導演陳國星
    陳國星說,「比如在拍迎客松這場戲的時候,雲霧遮擋了視線,我希望它有層次,而當一切準備好的時候,雲霧散去,把天都峰的面紗逐漸撩開,出現了我所希望的層次,黃山給了我們很多機會,我們也及時抓住了這些瞬間。」精神實質上尊重歷史 《鄧小平在黃山》將重現1979年鄧小平同志登黃山、發表黃山談話的全過程,將當時時代大背景下引人關注的小崗村「包幹到戶」、知識分子待遇、香港回歸等熱點問題貫穿於劇本之中
  • 鄧家人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我們心中的老爺子
    而在這部電視劇中,我們希望用平視的角度,去看待鄧小平,他除了是那個影響中國、使中國能夠走向今天的領導人,也是生活在那段歷史歲月中,一個慈祥幽默的平凡老人。」吳子牛說。  中央文獻研究室以3年時間創作了60萬字劇本,並在拍攝過程一直提供指導;拍攝過《天下糧倉》、《國歌》等作品的第五代導演吳子牛執導;《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執行製片人高成生則任本劇製片人;國家一級演員馬少驊飾演鄧小平,薩日娜飾演卓琳,謝鋼飾演陳雲,張嘉譯飾習仲勳等。其他演員還有巫剛、宋佳等。據悉,這也是中國的影視作品中首次出現華國鋒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