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鄧小平同志逝世24周年。為紀念這位偉人,特為大家分享一篇我於2004年8月21日為紀念鄧小平同志百年誕辰而作的舊文,以示緬懷之情——
小康不忘鄧小平
100 年前,他誕生在四川廣安的一個農家,100 年後,他活在12 億中國人民的心中。鄧小平,以其一生不懈的追求,努力打造中華民族奔赴小康的巨大航船。2000多年前,大思想家孔子編織了中國人大同與小康之夢,2000 多年後,鄧小平讓小康的彩虹落到了東方的地平線。中國,在經受了無數的飢餓與貧困的折磨後,在鄧小平時代終於實現了基本溫飽,踏上了小康之路。如果說,中華民族的小康是一艘航船,那農村與農民就是決定這艘航船動力與速度的發動機,而鄧小平,則是舵手和船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在歷史選 擇鄧小平的時候,飢餓的陰影還在中國大地上徘徊,為革命和建設作出了巨大犧 牲的中國農民,已經到了犧牲和忍耐的臨界點,一場革命意義改革的星星之火在 神州大地上隱隱閃爍。1978 年冬夜發生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那個「分地」事件,看起來是個偶然事件,實際上卻是歷史必然的選擇:人民公社體制已經走到了盡頭。小崗農民「包產到戶」後,第一年糧食就獲得了大豐收,總產量為上年的四倍。正當對小崗 18位農民冒犯「天條」的責難紛至沓來時,鄧小平同志明確支持了小崗農民:「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鳳陽花鼓』中 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幹,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總的說來,現在農村工作中的主要問題還是思想不夠解放。」在鄧小平同志的推動下,到 1981年7月,發源於小崗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星星之火,終於成為燎原烈火,燃遍全國。1982 年,第一個中央「一號文件」為包產到戶和包幹到戶正名,1983年,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將家庭聯產承包責 任製作為農村改革的一項戰略決策正式確立下來。「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歸自己的」,被從人民公社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的億萬農民,煥發出了巨大的活力,而這種活力又轉化成巨大的生產力,帶來了中國農業連續六年的大豐收。豐收的農民蓋新房、娶媳婦,過上喜氣洋洋的幸福生活。1985 年3 月15 日,幾位農民懷著感激在四川廣安鄧小平故居留言簿上留下一首樸實的「詩」:「我們由昆明來到鄧小平同志家,心裡樂開了花,鄧老政策好,人人吃得飯飽,經濟糧食富上富,光棍不愁討媳婦……感謝小平同志。」而當鄧小平聽到「包產到戶」後農民吃上肉、蓋起新房的匯報時,連聲說了三個「好,好,好!」。 多年以後,鄧小平在回憶這場改革時說,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可億萬農民卻認為,沒有鄧小平,就沒有農村的改革;沒有鄧小平,就沒有農民的溫飽。這既是領袖對人民的謙虛,也是人民對領袖的愛戴。事實是:鄧小平和農民一起創造了歷史。在鄧小平時代,困擾中國曆朝歷代的飢餓問題化成了歷史的雲煙。圓了農民的溫飽夢,只是鄧小平農村改革的第一步。溫飽了的農民本能地就嚮往小康。如果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農民從人民公社體制中解放出來,溫飽了農民;那後來的鄉鎮企業的發展和「民工潮」則是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富裕了農民。鄉鎮企業的發展不僅使農民手上有了錢,使農村剩餘勞動力有了出路,而且找到了一種以工補農和農村工業化的新形式。鄧小平同志高度評價了農民的這種首創精神:「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後,剩下的勞動力怎麼辦,我們原來沒有想到很好的出路。長期以來,我們70%至 80%的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村每人平均只有一兩畝土地,多數人連溫飽都談不上。一搞改革和開放,一搞承包責任制,經營農業的人就少了。剩下的人怎麼辦?十年的經驗證明,只要調動基層和農民的積極性,發展多種經營,發展新型的鄉鎮企業,這個問題就能解決。鄉鎮企業容納了 50%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那不是我們領導出的主意,而是基層農業單位和農民自己創造的。」「大量農業勞動力轉到新興的中小企業,這恐怕是必由之路。總不能 老把農民束縛在小塊土地上,那樣有什麼希望?」鄉鎮企業的發展盛極一時,時有「半壁江山」之譽。它不僅使農村改革積累下來的剩餘勞動力有了非農的出路,也使農民大幅度增加了非農收入,而這就自然地拉動了對城市工業品的需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經濟多年兩位數的高 速增長,農民和鄉鎮企業功不可沒。而這不能不再次說,是鄧小平發現了農民的首創,總結了農民的經驗,並以政治家的膽識和思想家的智慧,讓這顆農村工業化的種子在全國遍地生長,使得商品經濟的大潮在廣袤的大地上迅猛湧動,並催生了「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等經濟發展的一個個奇蹟。億萬農民在溫飽之後,開始一步步嘗試把小康的夢想兌成現實。在鄉鎮企業吸納了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同時,在八十年代中後期,被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開始大量進入城市。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催生了中國經 濟第二個高速增長期。經濟的高速增長,產生了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一時之間,大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就像海綿吸水一樣,迅速吸納了大量中西部農村剩餘勞 動力,剛剛誕生沒幾年的「民工潮」這個詞獲得了正面意義,並開始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關鍵詞。時至今日,農民進城務工人數已接近一個億。大量進城務工人口 不僅每年給農村帶回數千億資金,而且把城市的先進文化和生活方式帶回農村。而這,不能不說是鄧小平以改革者的巨大勇氣和魄力,推倒了第一面骨牌,在城鄉壁壘上打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並開啟了城鄉一體化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的問題實質是農民問題,革命時期如此,建設時期如此,未來的發展依然如此。中國發展的鑰匙在農村,在農民。農村改革 20 多年來,鄧小平與農民心 心相印,鄧小平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發展才是硬道理」;農民說,鄧小平理論是「群眾」的理論,是「管用」的理論,是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理論。農村與農民問題始終是鄧小平腦中思考與掛 念的大問題——— 「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首先要解決農村問題。中國有 80%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 80%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農民生活的迅速改善,是鄧小平農村改革的政策效應,但農村要長期發展,不能僅靠政策效應。經過對十多年農村改革的科學分析和總結,在中國經濟第二個高速增長期之前,1990 年,鄧小平為農村的長遠發展勾畫出「兩個飛躍」的藍圖:「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與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又是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兩個飛躍」的思想為農村改革與發展確定了總體趨向,其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也為後來的實踐所證明。此後,無論是堅持家庭經營為主,還是嘗試農業產業化的「公司+農戶」「協會+農戶」的經營形式;無論是培育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還是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以及在市場經濟的大框架下,在加入 WTO 全球競爭的大背景下,進行的一系列農業與農村改革的成功探索,無不都閃耀著「兩個飛躍」的思想光輝。鄧小平生前身後都在為億萬農民造福,生前,他用思想與行動直接為農民謀利;身後,他的思想依然是農民致富的精神之源。自1979 年鄧小平提出「小康」戰略以來,到20世紀末,我國基本上實現了總體小康,達到了鄧小平的預定目標。但是這種小康還不是全面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依然還存在著巨大差距;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事業的滯後和環境所付出的代價,依然是中國的隱憂。鄧小平對這些早已洞燭機先,在他喊出「發展是硬道理」的時代強音同時,他還諄諄告誡我們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六大在鄧小平「發展是 硬道理」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並確立了在本世紀頭20年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重點與難點都在農村,沒有農村與農民的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全面小康,這已經成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共識。如今,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的戰略決策正在逐步落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正在成為中國發展的最新關鍵詞。從「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到「科學發展觀」,繼承、豐富和發展的脈絡清晰可見。奔小康,求發展,這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的精髓,也是順應民意、合乎國情的浩浩蕩蕩、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在四川廣安鄧小平故居的留言簿上有這麼一句留言:「翻身不忘毛澤東,致富全靠鄧小平。」這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裡話。如今,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照耀下的中國,正在一步一步把鄧小平設計的改革與發展藍圖變為現實。在這個把中國帶入小康與富強之路的偉人誕辰 100 周年之際,讓我們 敬掬一瓣心香給這位活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偉人———鄧小平。到 2020 年,我們實現了全面小康,到 2050 年,我們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請不要忘記,二十世紀末那個開創中國和平崛起的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