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忘鄧小平 | 何蘭生

2021-03-03 農見度

 今天是鄧小平同志逝世24周年。為紀念這位偉人,特為大家分享一篇我於2004年8月21日為紀念鄧小平同志百年誕辰而作的舊文,以示緬懷之情——


小康不忘鄧小平

100 年前,他誕生在四川廣安的一個農家,100 年後,他活在12 億中國人民的心中。鄧小平,以其一生不懈的追求,努力打造中華民族奔赴小康的巨大航船。2000多年前,大思想家孔子編織了中國人大同與小康之夢,2000 多年後,鄧小平讓小康的彩虹落到了東方的地平線。中國,在經受了無數的飢餓與貧困的折磨後,在鄧小平時代終於實現了基本溫飽,踏上了小康之路。

如果說,中華民族的小康是一艘航船,那農村與農民就是決定這艘航船動力與速度的發動機,而鄧小平,則是舵手和船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在歷史選 擇鄧小平的時候,飢餓的陰影還在中國大地上徘徊,為革命和建設作出了巨大犧 牲的中國農民,已經到了犧牲和忍耐的臨界點,一場革命意義改革的星星之火在 神州大地上隱隱閃爍。1978 年冬夜發生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那個「分地」事件,看起來是個偶然事件,實際上卻是歷史必然的選擇:人民公社體制已經走到了盡頭。小崗農民「包產到戶」後,第一年糧食就獲得了大豐收,總產量為上年的四倍。正當對小崗 18位農民冒犯「天條」的責難紛至沓來時,鄧小平同志明確支持了小崗農民:「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鳳陽花鼓』中 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幹,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總的說來,現在農村工作中的主要問題還是思想不夠解放。」

在鄧小平同志的推動下,到 1981年7月,發源於小崗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星星之火,終於成為燎原烈火,燃遍全國。1982 年,第一個中央「一號文件」為包產到戶和包幹到戶正名,1983年,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將家庭聯產承包責 任製作為農村改革的一項戰略決策正式確立下來。「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歸自己的」,被從人民公社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的億萬農民,煥發出了巨大的活力,而這種活力又轉化成巨大的生產力,帶來了中國農業連續六年的大豐收。豐收的農民蓋新房、娶媳婦,過上喜氣洋洋的幸福生活。1985 年3 月15 日,幾位農民懷著感激在四川廣安鄧小平故居留言簿上留下一首樸實的「詩」:「我們由昆明來到鄧小平同志家,心裡樂開了花,鄧老政策好,人人吃得飯飽,經濟糧食富上富,光棍不愁討媳婦……感謝小平同志。」而當鄧小平聽到「包產到戶」後農民吃上肉、蓋起新房的匯報時,連聲說了三個「好,好,好!」。 多年以後,鄧小平在回憶這場改革時說,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可億萬農民卻認為,沒有鄧小平,就沒有農村的改革;沒有鄧小平,就沒有農民的溫飽。這既是領袖對人民的謙虛,也是人民對領袖的愛戴。事實是:鄧小平和農民一起創造了歷史。在鄧小平時代,困擾中國曆朝歷代的飢餓問題化成了歷史的雲煙。圓了農民的溫飽夢,只是鄧小平農村改革的第一步。溫飽了的農民本能地就嚮往小康。如果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農民從人民公社體制中解放出來,溫飽了農民;那後來的鄉鎮企業的發展和「民工潮」則是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富裕了農民。鄉鎮企業的發展不僅使農民手上有了錢,使農村剩餘勞動力有了出路,而且找到了一種以工補農和農村工業化的新形式。鄧小平同志高度評價了農民的這種首創精神:「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後,剩下的勞動力怎麼辦,我們原來沒有想到很好的出路。長期以來,我們70%至 80%的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村每人平均只有一兩畝土地,多數人連溫飽都談不上。一搞改革和開放,一搞承包責任制,經營農業的人就少了。剩下的人怎麼辦?十年的經驗證明,只要調動基層和農民的積極性,發展多種經營,發展新型的鄉鎮企業,這個問題就能解決。鄉鎮企業容納了 50%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那不是我們領導出的主意,而是基層農業單位和農民自己創造的。」「大量農業勞動力轉到新興的中小企業,這恐怕是必由之路。總不能 老把農民束縛在小塊土地上,那樣有什麼希望?」

鄉鎮企業的發展盛極一時,時有「半壁江山」之譽。它不僅使農村改革積累下來的剩餘勞動力有了非農的出路,也使農民大幅度增加了非農收入,而這就自然地拉動了對城市工業品的需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經濟多年兩位數的高 速增長,農民和鄉鎮企業功不可沒。而這不能不再次說,是鄧小平發現了農民的首創,總結了農民的經驗,並以政治家的膽識和思想家的智慧,讓這顆農村工業化的種子在全國遍地生長,使得商品經濟的大潮在廣袤的大地上迅猛湧動,並催生了「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等經濟發展的一個個奇蹟。億萬農民在溫飽之後,開始一步步嘗試把小康的夢想兌成現實。在鄉鎮企業吸納了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同時,在八十年代中後期,被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開始大量進入城市。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催生了中國經 濟第二個高速增長期。經濟的高速增長,產生了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一時之間,大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就像海綿吸水一樣,迅速吸納了大量中西部農村剩餘勞 動力,剛剛誕生沒幾年的「民工潮」這個詞獲得了正面意義,並開始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關鍵詞。時至今日,農民進城務工人數已接近一個億。大量進城務工人口 不僅每年給農村帶回數千億資金,而且把城市的先進文化和生活方式帶回農村。而這,不能不說是鄧小平以改革者的巨大勇氣和魄力,推倒了第一面骨牌,在城鄉壁壘上打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並開啟了城鄉一體化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的問題實質是農民問題,革命時期如此,建設時期如此,未來的發展依然如此。中國發展的鑰匙在農村,在農民。農村改革 20 多年來,鄧小平與農民心 心相印,鄧小平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發展才是硬道理」;農民說,鄧小平理論是「群眾」的理論,是「管用」的理論,是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理論。農村與農民問題始終是鄧小平腦中思考與掛 念的大問題——— 「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首先要解決農村問題。中國有 80%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 80%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農民生活的迅速改善,是鄧小平農村改革的政策效應,但農村要長期發展,不能僅靠政策效應。經過對十多年農村改革的科學分析和總結,在中國經濟第二個高速增長期之前,1990 年,鄧小平為農村的長遠發展勾畫出「兩個飛躍」的藍圖:「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與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又是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兩個飛躍」的思想為農村改革與發展確定了總體趨向,其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也為後來的實踐所證明。此後,無論是堅持家庭經營為主,還是嘗試農業產業化的「公司+農戶」「協會+農戶」的經營形式;無論是培育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還是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以及在市場經濟的大框架下,在加入 WTO 全球競爭的大背景下,進行的一系列農業與農村改革的成功探索,無不都閃耀著「兩個飛躍」的思想光輝。鄧小平生前身後都在為億萬農民造福,生前,他用思想與行動直接為農民謀利;身後,他的思想依然是農民致富的精神之源。自1979 年鄧小平提出「小康」戰略以來,到20世紀末,我國基本上實現了總體小康,達到了鄧小平的預定目標。但是這種小康還不是全面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依然還存在著巨大差距;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事業的滯後和環境所付出的代價,依然是中國的隱憂。鄧小平對這些早已洞燭機先,在他喊出「發展是硬道理」的時代強音同時,他還諄諄告誡我們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六大在鄧小平「發展是 硬道理」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並確立了在本世紀頭20年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重點與難點都在農村,沒有農村與農民的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全面小康,這已經成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共識。如今,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的戰略決策正在逐步落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正在成為中國發展的最新關鍵詞。從「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到「科學發展觀」,繼承、豐富和發展的脈絡清晰可見。奔小康,求發展,這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的精髓,也是順應民意、合乎國情的浩浩蕩蕩、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在四川廣安鄧小平故居的留言簿上有這麼一句留言:「翻身不忘毛澤東,致富全靠鄧小平。」這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裡話。如今,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照耀下的中國,正在一步一步把鄧小平設計的改革與發展藍圖變為現實。在這個把中國帶入小康與富強之路的偉人誕辰 100 周年之際,讓我們 敬掬一瓣心香給這位活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偉人———鄧小平。到 2020 年,我們實現了全面小康,到 2050 年,我們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請不要忘記,二十世紀末那個開創中國和平崛起的偉人。

相關焦點

  • 這個蘇州小夥接待了鄧小平,知道了小康...
    》講述了1969年鄧小平被下放江西勞動期間的感人故事。1983年2月6日下午,一輛乳白色豐田麵包車緩緩駛入蘇州南園賓館,平穩地停在一排平房前,從車上下來的正是鄧小平。旋轉90°橫屏觀看效果更好哦小康不小康
  • 「銀幕鄧小平」盧奇贊蘇州:小康路,蘇州行
    大家對他的樣子應該都不陌生,他是盧奇,扮演銀幕鄧小平的特型演員。昨天(20日)下午,盧奇作為重大革命題材電影《鄧小平小道》的主演,和攝製組一起來到蘇州,在蘇州廣電參與該片的出品籤約(蘇州)暨海報發布儀式。
  • 鄧小平逝世24周年 | 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但他一生為之付出的國家,在他開拓的方向上不斷向前發展,已然發生巨大進步。今天是鄧小平先生去世24周年,我們摘編中央黨校沈傳亮教授在學習時報的文章「鄧小平的破局智慧」,以志緬懷他。
  • 【緬懷小平】鄧小平在河南的珍貴老照片
    2014年8月20日,習近平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在將近1萬字的講話中回顧了鄧小平同志一生的豐功偉績,總結了鄧小平同志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的卓越貢獻。更為精彩的是,習近平用了5000多字的篇幅,講了6點「我們要紀念鄧小平什麼」的問題。
  • 鄧小平眼中的二十一世紀
    鄧小平的一生,幾乎貫穿整個20世紀。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20世紀的中國,影響了20世紀的世界。他沒有能與我們一起走入21世紀,但卻對21世紀做了很多思考、預見和構想。 「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無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距21世紀還有20多年,鄧小平就提出了到20世紀末世界將是什麼面貌、中國將是什麼面貌的問題。
  • 關於鄧小平同志一些檔案文獻的回顧
    今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鄧小平同志是一位偉人,在中國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在世界上有著重要影響。
  • 40年來小康社會建設研究熱點述評
    李君如認為,《禮記·禮運》中的「小康」是與「天下為公」的「大同」相區別的社會,是以小生產和私有制為基礎的實行等級制、世襲制的宗法社會,與鄧小平講的「小康社會」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和思想聯繫。「小康」概念在流傳過程中有了新的含義,即是脫貧以後對比較寬裕的新生活的一種嚮往,這也許可以理解為鄧小平「小康社會」的來源,但也要進一步證明。[②]呂書正認為,鄧小平提出的「小康」概念,有小康生活和小康社會雙重內涵。
  • 鄧小平對深圳經濟特區的三次關鍵支持
    鄧小平牽掛著農民的生活狀況,他們一行來到深圳河畔的漁民村,進到村黨支部書記吳伯森的家中了解情況。吳伯森帶著他們參觀了別墅式的房子,裡面的陳設一應俱全。鄧小平問他,你現在什麼都有了吧?吳柏森激動地說,都有了,真是連做夢都沒有想到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群眾都說,「翻身不忘共產黨、致富不忘鄧小平,感謝鄧伯伯的好政策。」鄧小平隨即糾正說:「感謝黨中央嘛!」
  • 卓琳與鄧小平一起走過的日子
    鄧小平的一生是光輝、偉大的一生,他的一切與他身後有卓琳這樣一位偉大女性是分不開的。在北京景山后街,卓琳和鄧小平生活了幾十年的院子裡,有兩棵靠得很近的油松,一棵高大挺拔,一棵婀娜多姿,枝條互相擁抱著,並肩而立,好像兩個人相依相伴。孩子們稱這兩棵樹為「雙龍樹」。它們恰似卓琳與鄧小平相濡以沫一起走過58個春秋的生動寫照……
  • 尊重心中的感動——專訪電影《鄧小平在黃山》導演陳國星
    陳國星說,「比如在拍迎客松這場戲的時候,雲霧遮擋了視線,我希望它有層次,而當一切準備好的時候,雲霧散去,把天都峰的面紗逐漸撩開,出現了我所希望的層次,黃山給了我們很多機會,我們也及時抓住了這些瞬間。」精神實質上尊重歷史 《鄧小平在黃山》將重現1979年鄧小平同志登黃山、發表黃山談話的全過程,將當時時代大背景下引人關注的小崗村「包幹到戶」、知識分子待遇、香港回歸等熱點問題貫穿於劇本之中
  • 小康之年話「小康」
    今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在2020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詩經》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對「小康」的概念進行歷史溯源。
  • 蘇州:造就「小康中國」鮮活樣本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回望「小康中國」的歷史性跨越,蘇州以其獨特的貢獻,成為世人矚目的鮮活樣本。蘇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最早印證「小康構想」之地。1983年鄧小平南下調研,從蘇州看到實現小康目標的光明前景,隨後,他以蘇州實踐為例系統闡述小康目標的內涵和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構想。
  • 紅色學府大講堂②︱百年逐夢 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
    回望三千年前,「小康」是詩經當中勞苦人民的生活之夢;100年前,「小康」是康有為等仁人志士的革新之夢;40年前「小康」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奮發之夢。今天,我們之所以說這個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因為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漫長求索中,我們將第一次見證「全面小康」真正的實現,換句話說,這也是中華民族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圓夢時代。
  • 紀念 凡人鄧小平
    然而,關於他的傳記一本接著一本面世,他女兒鄧榕和鄧林也寫了《我的父親鄧小平》上中下三卷。鄧榕說,作為他的女兒,如果不把她所知道的記述下來,她將愧對歷史。下文黑色字體部分源自《我的父親鄧小平》,藍色字體部分源自西方鄧小平研究專家、英國前駐華大使理察·伊文思的《鄧小平傳》。這是一個凡人小平的故事。
  • 鄧小平婉謝「病號面」
    位於鄧小平故居裡的鄧小平銅像  在太行山上,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人物鄧小平同志以身作則,嚴於律己,每天堅持按定量供應吃飯,堅決不答應警衛戰士為他增加營養的請求。平時,鄧小平與司令部、區黨委的幹部同吃一鍋飯。紅高粱或黑豆面加野菜樹葉和在一起蒸成的菜窩頭,又黑又硬,大家詼諧地稱為「磚頭」。
  • 【周末讀史】《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突破體現政治進步
    ……這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一集中的場景。記者:這部戲對鄧小平的家庭生活表現很多,一些重要時刻他的家人會陪伴在旁。根據很多歷史資料,鄧小平雖極愛家人,但更遵守黨的紀律,國家大事他從來都是要避開家人的。吳子牛:偉人首先也是人,也有家庭,何況鄧小平本來就是戀家的人。他說過一句話:「家庭是個好東西。」他很少在外面吃飯,下班都要回家,家庭觀念特別重。
  • 鄧小平浦東吟詩
    20世紀80年代後期,鄧小平開始把目光投向上海。這是他實行開放大戰略的第二步。 1988年1月23日,鄧小平在一份關於加快沿海地區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報告上批示:「完全贊成。特別是放膽地幹,加速步伐,千萬別貽誤時機。」鄧小平認為,現在就是加速上海發展的時機,不能錯失了。他要到上海去!1988年2月,鄧小平第一次在上海過春節。
  • 鄧小平一句名言的由來
    鄧小平一句名言的由來、「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這句樸實而又飽含深情的話語,表達了鄧小平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和熱愛,是鄧小平一生人格情懷的真實寫照。  70年代末,英國培格曼出版公司總經理、《鏡報》集團董事長羅伯特·馬克斯韋爾開始策劃出版一套世界領袖叢書,他把鄧小平的文集列入了計劃之內。同中國有關方面聯繫後,不久就得到了同意出版的答覆。更令他驚喜萬分的是,鄧小平還允諾要親自為文集寫個序言。鄧小平一向淡於著書立說和寫回憶錄,也不熱衷於搞什麼文集。
  • 探訪鄧小平故裡景區 遊客留言:緬懷小平感恩小平
    這是四川廣安鄧小平故裡中的小平銅像的形象。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鄧小平逝世20周年前夕,鄧小平銅像廣場前,當地官方和各地上萬遊人向鄧小平銅像獻花、深情鞠躬,以表緬懷、哀思之情。遊客留言:「鄧小平帶領我們改革開放,祖國繁榮富強,我們永遠懷緬他」鄧小平故裡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
  • 鄧小平和周恩來之間的關係有多親密?鄧小平:我把他當作兄長
    同年10月,16歲的鄧小平也坐上「鴛特萊蓬」號,抵達巴黎,加入到赴法勤工儉學的行列。而周恩來和鄧小平就是相識於赴法勤工儉學期間,並且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鄧小平:我把他當作兄長周恩來比鄧小平年長6歲,在留法期間,對相對年幼的鄧小平照顧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