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著名的「貓論」源自哪裡?

2021-01-20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1984年10月1日國慶大閱兵之後各方陣陸續前進,當參加國慶遊行的大學生通過天安門時,隊伍中突然展開了「小平您好」的橫幅,這一表達億萬人民心聲的標語,永遠被歷史定格。 人民日報記者王東攝

  四川廣安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內的《雙貓圖》。這幅《雙貓圖》是著名畫家陳蓮濤繪贈給鄧小平的,曾長期掛在鄧小平的辦公室內。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曹菲

  「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的「貓論」,揭示了一個時代的迫切需求,更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思維之門。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貓論」源於四川農村的一句俗語——「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一句民間俗語能夠與一個時代聯結,體現出鄧小平對社會形勢的敏銳洞察,也展現了四川方言簡練、平實,又不失幽默的語言魅力。

一句俗語與一個時代
「貓論」溯源與訛傳

  「貓論」溯源,要回溯到上世紀60年代。1962年,一些農村地區為了應對饑荒和自然災害,自發產生了包產到戶、責任田等各種各樣的生產形式。
  這些變化,在黨內引起較大爭論。1962年7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包產到戶」問題。鄧小平認為,哪種生產形式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取哪種形式。他引用劉伯承經常說起的一句四川話:「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只是一次內部會議的講話,「貓論」並沒有傳播開來。
  當年7月7日,鄧小平接見出席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全體同志時,再次借用這句俚語來表述他對恢復農業生產和包產到戶的看法。這次講話,後來被收入《鄧小平文選》。
  這是「貓論」第一次公之於眾,後來被訛傳為:「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本是四川農村的一句俗語。天府之國,田多糧多,鼠多貓亦多。農人養貓,為的是滅鼠護糧。所以,黃貓也罷,黑貓也罷,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貓。「貓論」就是在這種共識的基礎上,應運而生並逐漸流傳起來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貓論」成為了中國將社會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發展上的一個理論標誌。上世紀80年代初,薄一波曾問鄧小平,對「黑貓白貓」這個說法現在怎麼看?鄧小平回答:「第一,我現在不收回;第二,我是針對當時的情況說的。」
  1985年,鄧小平再度當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被摘登在《時代》周刊上。「貓論」的影響擴大到世界。

鄧小平的語言魅力:
簡練、平實、幽默

  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出生於四川廣安協興鄉牌坊村,直到1920年前往法國留學,他在四川生活了16年,語言風格深受四川方言的影響。鄧小平的語言藝術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簡練、幽默、平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著名的「貓論」就是一次集中體現。
  簡練,是鄧小平語言的突出特點。晚年時,孩子們曾經問他長徵是怎麼過來的,他的回答只有三個字:「跟著走。」問起他在太行山時期都做了些什麼事,他的回答是兩個字:「吃苦。」談起他和劉伯承率領的第二野戰軍的歷史,他的評價也是兩個字:「合格。」
  鄧小平語言的另一個特點是幽默。鄧小平一生既波瀾壯闊,又歷經磨難,他坦率地承認自己是「實事求是派」、「樂觀主義者」。他說:「沒有別的,就是樂觀主義……如果天天發愁,日子怎麼過?」樂觀主義使鄧小平養成了幽默的性格和語言風格。
  1957年1月12日,清華園裡,萬餘師生冒著凜冽的寒風等待著鄧小平來作報告。鄧小平用緩慢而清晰的語調開始了他的報告:「過去,我們部隊有的戰士不愛聽報告,屁股坐不住,講怪話:『不怕飛機加大炮,就怕政委作報告。』今天,我這個政委來給你們作報告,你們怕不怕呀?」鄧小平這番詼諧幽默的話語,一下子拉近了他與聽眾的距離,受到了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鄧小平提出開啟社會變革的理論,其中許多都出自民間俗語,語言平實卻充滿睿智,因為它們源於人民和實踐,深刻反映了人民的切實需求。除了開頭提到的「貓論」,我們熟知的還有「發展才是硬道理」、「摸著石頭過河」、「足球要從娃娃抓起」,「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等等。

給鄧小平做翻譯
聽不懂四川口音遭遇尷尬

  說話愛用俗語、諺語,還帶有濃重的四川話口音,這就給傾聽者帶來了難題。外交部英文專家、曾任外交部翻譯室主任的施燕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回憶過她因聽不懂鄧小平說話而遭遇的尷尬。
  施燕華曾做過鄧小平的隨身翻譯,覺得他的四川話還是比較好懂的,不過鄧小平比較喜歡用一些民間的諺語,給翻譯帶來不小的挑戰。「比如有次說到美國的中東政策,鄧小平認為是『驢駒子推磨』。我聽了幾次都不懂,後來旁邊有一個陪同的司長告訴我說是『小驢子推磨』,我才明白,原來是說中東政策原地打轉的意思。」施燕華回憶。
  即便是鄧小平的「四川普通話」已讓施燕華覺得非常好懂了,也不免有存在聽力盲點的時候:在四川話裡,四、十不分,因此在鄧小平講到這兩個數字時,施燕華一般用猜。「如果我覺得是四,就說著『四』,同時伸出四個指頭,如果不對,他(鄧小平)就會說『不對,是十』。」
  翻譯家張維為也有過類似的尷尬。鄧小平一次會見外賓時說到「失誤」這個詞。由於發音類似「十五」,整個句子的意思連不上,張維為一時愣了。坐在一旁的時任外交部長吳學謙是張維為的上海老鄉,忙用上海口音的普通話告訴他是「失誤」,這才讓他反應過來。
  參考文獻:
  《鄧小平同志「黑貓白貓論」背後的故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戰略家鄧小平》:新華出版社,李洪峰著
  《平實睿智的語言》:2004年《四川日報》
  《外交部翻譯眼中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像預言家》,《看天下》2011年第8期作者薛田

相關焦點

  • 紀念 凡人鄧小平
    然而,關於他的傳記一本接著一本面世,他女兒鄧榕和鄧林也寫了《我的父親鄧小平》上中下三卷。鄧榕說,作為他的女兒,如果不把她所知道的記述下來,她將愧對歷史。下文黑色字體部分源自《我的父親鄧小平》,藍色字體部分源自西方鄧小平研究專家、英國前駐華大使理察·伊文思的《鄧小平傳》。這是一個凡人小平的故事。
  • 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 曾為寫《鄧小平時代》傾十年之力
    當地時間12月20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發布了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去世的訃告。據悉,傅高義於當地時間12月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訃告中寫道:「我們非常悲傷地宣布我們的前主任傅高義(Ezra F.
  • 陳培永:今天怎麼看「黑貓白貓論」?
    1985年,它還揚名於世界舞臺,當年鄧小平再度當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這就話赫然出現在該期雜誌上。這句話備受推崇,被人們在無數的場合引用,但正如很多通俗易懂的政治名言一樣,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誤解。比如有些人提出了質疑,認為「黑貓白貓論」(以下簡稱「貓論」)就是典型的實用主義方法論,今天如何看「貓論」,理應成為重新認識理解改革哲學基礎的重要話題。
  • 鄧小平在外出視察途中閱讀書籍
    好讀書的鄧小平不喜歡「掉書袋」,他說話平實、易懂,卻往往四兩撥千斤或一針見血直擊要害。他很少引經據典,但是讀過的書也會在他平時的言行中偶爾引用。 《史記》記載了徐福奉秦始皇之命東渡尋求長生不老藥的故事。
  • 改變一代人的命運:揭1977年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始末
    這個名單上都是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和權威教授。其中有北京大學的周培源,清華大學的何東昌,復旦大學的蘇步青,南開大學化學家楊石先等等。這個時候,我想會議肯定是很重要的。會議是鄧小平主持的。他穿了一身軍裝,神採奕奕,他說他已向中央建議,科技、教育荒蕪一片,他要先管科技和教育,給大家當後勤部長。他希望大家有什麼建議和要求,儘管提出來。
  • 鄧小平時代讓他譽滿中國,曾質疑美國誤炸前南使館說
    你沒聽過的他的名字,但可能讀過他寫的《鄧小平時代》。今天,一則引述日媒的消息傳來,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於12月20日,因術後併發症,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在他一生的研究生涯中,著有多部與中國、日本和亞洲有關作品,作為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和漢學研究者,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傅高義曾表示,他願意用他流利的中文「讓西方了解中國」。
  • 鄧小平怎樣講述中國故事
    但是鄧小平事先也了解了李光耀的習慣和過敏症,與他在一起會談時既不抽菸也不吐痰。當李光耀解釋為何新加坡會在印尼之後同中國建交時,鄧小平表示完全理解,並一語雙關風趣地說:「我能忍耐,如同在這裡我尊重主人的意願,會談中忍著沒有抽一支煙。」
  • 鄧小平逝世24周年 | 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但他一生為之付出的國家,在他開拓的方向上不斷向前發展,已然發生巨大進步。今天是鄧小平先生去世24周年,我們摘編中央黨校沈傳亮教授在學習時報的文章「鄧小平的破局智慧」,以志緬懷他。
  • 鄧小平談「港人治港」及「香港駐軍」
    【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58頁《一個國家,兩種制度》(1984年6月22日、23日)】 "港人治港"充分說明鄧小平同志對香港同胞的高度信任。【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21頁《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講話》(1987年4月16日)】 鄧小平同志還多次強調:"不能籠統地擔心幹預,有些幹預是必要的。要看這些幹預是有利於香港人的利益,有利於香港的繁榮和穩定,還是損害香港人的利益,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 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他的巨著《鄧小平時代》讓中國讀者感念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曲鵬據日本朝日新聞消息,美國著名學者、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於當地時間12月20日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去世,享年90歲 。在哈佛有著「中國先生」稱號的傅高義,被中國人所熟知,是緣於他的著作《鄧小平時代》在中國的出版。1961年,傅高義進入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現名「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社會和政治,並為自己取了「傅高義」這個中文名字——「『義』在中文裡意味著有很高的道德標準,這正是我想追求的」。
  • 鄧小平「一國兩制」理論與《香港基本法》的制定
    郝鐵川:《鄧小平「一國兩制」理論與<香港基本法>的制定》,載《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原刊責任編輯:施業家目前有關鄧小平和《香港基本法》關係的研究,存在三個不足。➤ 一是沒有很好地把鄧小平「一國兩制」闡述和《香港基本法》的制定密切相結合。
  • 【央視網評】鄧小平的1977,一個國家的拐點
    近日,《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在央視熱播,劇集的播出引發觀影潮。
  • 《鄧小平時代》出版人李昕:傅高義生前還想寫兩個人,胡耀邦和朱鎔基
    12月21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社交媒體發布消息,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消息表示:「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去世。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期間,傅高義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一位博學的學者,一位很好的朋友,我們將深刻懷念他。」
  • 「白貓黑貓」論的版權屬於誰?
    「白貓黑貓」論的版權屬於誰?
  • 鄧小平婉謝「病號面」
    位於鄧小平故居裡的鄧小平銅像  在太行山上,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人物鄧小平同志以身作則,嚴於律己,每天堅持按定量供應吃飯,堅決不答應警衛戰士為他增加營養的請求。平時,鄧小平與司令部、區黨委的幹部同吃一鍋飯。紅高粱或黑豆面加野菜樹葉和在一起蒸成的菜窩頭,又黑又硬,大家詼諧地稱為「磚頭」。
  • 鄧小平浦東吟詩
    20世紀80年代後期,鄧小平開始把目光投向上海。這是他實行開放大戰略的第二步。 1988年1月23日,鄧小平在一份關於加快沿海地區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報告上批示:「完全贊成。特別是放膽地幹,加速步伐,千萬別貽誤時機。」鄧小平認為,現在就是加速上海發展的時機,不能錯失了。他要到上海去!1988年2月,鄧小平第一次在上海過春節。
  • 明星大偵探薛丁格的貓是什麼意思 薛丁格的貓出處哪裡
    《明星大偵探》第三季最後一期節目中,撒老師提出薛丁格的貓的想法和白白提出的楚門世界的想法真的腦洞大開,看完之後頭皮發麻,接下來小編會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薛丁格的貓這個理論。  「薛丁格的貓」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於1935年提出的有關貓生死疊加的著名思想實驗,是把微觀領域的量子行為擴展到宏觀世界的推演。當時的實驗過程是: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之後,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將會衰變並釋放出毒氣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
  • 中英談判, 鄧小平說了啥?讓號稱「鐵娘子」的柴契爾夫人跌倒在大會堂臺階上 ...
    鄧小平以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情懷,嚴正駁斥了柴契爾夫人的「三個條約有效論」。宣布中國領導人決不當李鴻章,表明了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維護中國主權與統一的堅定立場。9點,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柴契爾夫人。
  • 鄧小平一句名言的由來
    鄧小平一句名言的由來、「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這句樸實而又飽含深情的話語,表達了鄧小平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和熱愛,是鄧小平一生人格情懷的真實寫照。  70年代末,英國培格曼出版公司總經理、《鏡報》集團董事長羅伯特·馬克斯韋爾開始策劃出版一套世界領袖叢書,他把鄧小平的文集列入了計劃之內。同中國有關方面聯繫後,不久就得到了同意出版的答覆。更令他驚喜萬分的是,鄧小平還允諾要親自為文集寫個序言。鄧小平一向淡於著書立說和寫回憶錄,也不熱衷於搞什麼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