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東巴活茶,一鍵關注本帳號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五集中,鄧小平回憶年輕愛情時,提到了夫人卓琳的父親——雲南宣威火腿大王浦在廷。那麼浦在廷是誰呢,浦在廷是雲南宣威火腿大王,那麼宣威火腿是什麼呢?浦在廷是一個愛國實業家,是一個抱著「實業救國」理想,積極擁護、支持、參加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熱血志士。而卓琳原名是浦瓊英,在參加革命後改名為卓琳。
鄧小平夫人卓琳,原名浦瓊英。多年來,許多人並不了解她與雲南名紳、北伐軍少將和著名實業家浦在廷的家庭關係。1993年鄧小平的女兒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記述了母親卓琳出生於「著名實業家」家庭。從此,鄧小平嶽父浦在廷的身份簡要地凸現出來。最近,筆者通過查閱地方史志的研究成果,不僅弄清了浦公身世,還發現了他投身革命並帶出一個革命家庭的如煙往事。
一
從1939年開始,鄧小平檔案中開始出現妻子卓琳的名字。同時,在「社會關係」一欄中,註明了嶽父浦在廷。浦公系出名揚東南亞華界的雲南宣威浦氏家族,浦瓊英(卓琳)是浦在廷三男四女中的最小的一個女兒。
如今,簡單地說出一個浦在廷的名字,已很少有人知曉。但提起雲南火腿,無人不曉。而在當年,凡提及將先進真空工藝引進傳統食品製造業,並生產出宣威火腿罐頭,就必然要說起浦在廷。
據浦家後人回憶,浦在廷在家中排行老二,其父浦春瀾的其他三個兒子都子承父業,惟其道路獨特。浦在廷自幼不喜文墨,而且生性矯野。14歲那年,他踏上了一條與父輩和兄弟完全不同的道路。那是在1885年的一天,浦家出了一條特大新聞:二少爺加入馬幫走了!
現在,已經沒人能弄清浦家的二少爺加入馬幫的原因。人們只知突然有一天他踏著馬幫的哨鈴聲上路了。浦家也算書香門第,獲知這一消息時的情景可想而知。
據說,浦老爺曾命人將二少爺抓回來一頓猛訓,無奈,此時浦在廷志向已定,什麼壓力也改變不了他。不久,他再一次出逃,又加入了馬幫。這時,浦家也只得承認人各有志的現實了!
馬幫是一個艱辛的職業。穿越東南亞蒼莽森林的萬裡險道,面對的是土匪強盜、毒蛇猛獸和瘟疫疾病。每一趟出徵都險象環生。浦家後人至今還常憶起浦公當年遭遇的險情。
毫無疑問,常年的翻山越嶺、風餐露宿磨鍊了浦公的意志;槍林彈雨、刀光劍影增添了他的膽識;激流險灘、絕處逢生使他的生活充滿激情。
在上一個臨近世紀之交的多變歲月,英法帝國勢力已在東南亞地區蔓延,西風東進,商業往來自然多了起來。外國人喜歡中國土產,中國人喜歡外國洋貨,貨物往來主要靠馬幫。馬幫總是在幫人發財,但在馬幫中也有一個人在思考自己的發財之路。這就是日漸成熟的浦二少爺。
據記載,雲南馬幫過去除運進洋紗、洋布和洋鹼之外,運出的是川鹽、火腿和桐油等物。川鹽和桐油等物,需從四川籌集,而雲南火腿則是當地所產。就是這雲南人日常隨處可見的火腿,讓浦在廷找到一條轉而從事實業的工商之路。
在長年的跨國行走中,大量的火腿貿易使浦在廷了解到自己生長的城池就有無價之寶!宣威有寶,浦在廷運寶、押寶、販寶。但在運輸中,他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火腿——這從生豬身上砍下來的大塊僵硬什物,非常不便運輸。於是,他開始琢磨起改變這個東西的形態。與此同時,還有兩件事促使他下定決心轉入實業。一是長期的馬幫生涯使他多少生出了厭倦情緒。而那時,他受父母之命,已娶鄉下一個雷姓女子為妻,並很快添了人丁。面對妻兒,他不想再在外面風裡雨裡地冒險拼命了,他決定用積攢的錢財從事正當的職業,做一點安穩的事。二是西方文明的傳入,生產機器的出現,促成了他改變火腿形態,以促進運輸、保存和食用方便。
大約是在20世紀初,浦在廷便邀請一些有錢人共同商議集資辦廠的事情。
據史志記載:1902年,他同名紳張守一等人籌資在宣威修了著名的石龍橋;1906年,他又與人捐資修了大屯橋;192O年,他與人捐資修建了保安橋。連續幾年,他還與名紳徐東源等發動捐資,修成了城內西、北兩街,上下堡大街和西門橫街。浦公為大家修橋鋪路的事在宣威城幾乎家喻戶曉。也讓他的威望與日俱增,他的構想也漸漸實現。
在得到眾人的支持之後,他專門派人到廣州學習,並很快從香港買進一套生產罐頭的機器。他要將宣威火腿變成罐頭,然後以一種新的商品換取財富。
假如馬幫生活鍛鍊了浦在廷的見識與智慧,那麼建立罐頭工廠就是他想挖的第一桶金。1920年,股份制宣和公司正式成立,浦在廷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第一批宣威火腿罐頭由此問世。
據說,宣威火腿罐頭上市後,深得東南亞和國內客戶的歡迎。它不僅運輸、保存和食用方便,那用洋鐵皮製成的罐裝外形也深得大家喜愛。
從此,宣威火腿罐頭與浦在廷的名字聯繫在一起。事實證明浦在廷的遠見和膽識是成功的。宣威火腿罐頭的品牌和效益,一度將他推至北伐軍滇軍總軍需局長、全國總商會副會長的位置。
二
多少年後,許多地方物是人非,但宣威城上堡街的「少帥府」依然保留著當時的情形。六大院落、佔地2500平方米的府邸,展示著浦家18世的輝煌。
在中國革命史上,宣威城並不陌生,中國工農紅軍曾兩次路過宣威。當時,宣威人絕對也沒想到,城中望族的浦家三個女兒,將會成為這支隊伍中的「三朵金花」。就如當年浦在廷絕未想到自己日後會追隨中山先生鬧革命一樣。
浦家後人分析,在那個特殊時代,作為一個商人,要想不和軍界發生聯繫而圖謀大的發展是不可能的。這道出了亂世之中民族工業的單薄,也道出了浦公從軍兼商的經歷過程。
有資料顯示,浦在廷於1916年就涉足軍界事務。大約在這一年的元旦,前雲南都督、陸軍上將蔡鍔率軍經過宣威,需設宣威兵站籌措後勤給養,當地就推舉已任宣威商會會長的浦公為兵站負責人。那段時間,浦公積極籌款派捐,為部隊採買糧、布、茶等軍需物資。他像處理自己的生意一樣,勤政廉明、一絲不苟,深得軍隊和百姓信賴。
打那以後,宣威兵站幾乎成為常設機構,一直為浦公所料理。後來,浦公又與駐防的定時威鎮守——即曾與朱德在講武堂學過軍事、並有袍澤之誼的範石生將軍結為好友,並在幾年的合作之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日後範石生擁戴孫中山護駕北伐時,便力勸浦公留在軍中,共舉大業。
在這時,浦在廷充分表現出了他的正義感和革命性。面對軍閥混戰,民族滌新,浦在廷毅然接受了範石生的邀請,他將公司交給兄弟打理後隨範東徵。
滇軍日夜兼程、直逼羊城。這時滇軍總司令為張開儒。經範石生舉薦,浦公被任命為旅粵滇軍軍需處長。在滇軍馳援廣東革命大本營的徵途上,他夜以繼日地履行職責。
兵馬末動,糧草先行。旅粵滇軍急需的大量糧秣和物品,浦在廷盡全力動員開明紳士、黎民百姓和親朋好友共同籌集,為部隊徵戰取得首功。
由於滇軍的護駕,孫中山重新回到大本營,主政大元帥府。鑑於此次救駕之功,浦在廷獲得一枚五等嘉禾獎章,並被孫中山授予少將軍銜。
滇軍入粵後,浦在廷晉升為軍需總局長。作為一支鐵軍的後勤總管,他一方面在廣州設立了戰略後方基地,支援前線。同時,他也忙裡偷閒,發展自己的生意,在廣州和全國許多地方設立了自己的商號。
在廣州期間,浦在廷組織了一次全國食品賽會,雲集全國食品接受國人評判。這樣,不僅弘揚了民族產品,也為軍品訂購創造了條件。在他最得意之時,他被推舉為全國總商會副會長。
也就是在這次盛會上,他的宣威火腿罐頭受到大家讚賞,孫中山和駐粵各軍總領紛紛祝賀。其中,孫中山還特別題寫了「飲和食德」的匾文。
受中山先生的器重,浦在廷的革命熱情特別高漲。在創辦黃埔軍校時,浦公專門讓兒子報考效力。除此外,他還為革命捐資捐物,並動員了大批有錢人支持革命。
然而,就在他如日中天之時,一場暴風雨來臨。
1924年,孫中山進北京,曾叛變革命的陳炯明在北洋軍閥的資助下,乘機反撲,廣東政府決定東徵討陳。在此過程中,擔任東路軍的滇軍楊希閔按兵不動,並於1925年4月佔領廣州。當時,負責軍需工作的浦在廷對其有違中山先生意願的背叛行為極為不滿,楊希閔覺察後,馬上以「莫須有」的貪汙罪名對浦公進行了抓捕和審問。很快,浦公被開除出軍隊,並被關押起來。
許多材料證明,還是範石生解救了浦在廷。不過,也有材料證明,是黃埔軍校學生軍和範石生等鎮壓叛亂滇軍奪回廣州,楊匆忙出徵,才使浦公倖免橫禍。
一場風波,有驚無險。但在浦公入獄時,叛軍已查抄了浦公在廣州的公司,他的財產基本上喪失殆盡。幾乎一夜之間,他變得赤貧如洗。
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後,浦公終於明白了政治的險惡和世事的滄桑。這時,他終於明白與軍閥打交道的血腥。於是,他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決定:解甲歸田。
據浦家後人回憶,浦公是1925年底回到宣威的。當他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時,等待他的不是鮮花和笑臉,而是一場訟事。這大概就是中國人講的「禍不單行」。
當初,浦在廷起家於合股的宣和公司,幾經戰亂,公司己倒閉,只留下一堆從香港購進的機器。眼見一堆機器成為廢鐵,股東們乾脆把機器一古腦交由浦在廷去處理。於是,浦公便成立了自己私有的大有恆公司。
多少年後,己無法弄清當初股東讓機器給浦公時是否有相關的協議。但持股股東遭到損失是肯定的。當初,由於公司倒閉無力償還,加之浦公又在軍旅,估計宣和公司的債務就成了一筆糊塗帳。
或許,股東們是這樣想的,浦在廷若發達了,他們還是要歸還本金的。事後看,浦公的確發達過,但待他回到宣威時,財產在廣州已損失殆盡。
然而,股東卻一直沒有忘記追繳這筆債務。
於是乎,世態的炎涼、商人趨利的鬥爭、私人面對金錢的貪婪狡黠都演變成公開的訴訟。就在浦公回到宣威不久,原宣和公司的股東們共同起事,在當局告發了浦在廷。
不過,難關很快過去。此時的浦在廷已諳熟世事的各種規則,豐富的人生歷練,已使他能夠設法渡過難關:浦在廷收集家中財力,拼命買通官府,讓浦家一個老管家代為坐牢,從而使一場訴訟得到平息。
處理債務糾紛有驚無險。雖然破財卻換回平安。嗣後浦在廷何去何從呢?這時,浦公天然的冒險精神與善良的天性又故萌重發,他沒有甘於沉淪,又選擇了一件人們意外的事情去打拼。
1926年,宣威收成無望,百姓眼看斷糧。這時,許多不法商販趁機囤積居奇,哄抬物價,一時間,宣威糧價成倍上漲。這時,剛經歷訟事的浦在廷馬上想起前些年宣威遇災時,他同紳朋救濟危難,深得百姓歡迎的往事,決定再當濟公。
他當即拋下手中業務,主動聯繫士紳親朋籌集資金,從越南購米入境,他將購回的大米一部分在市場平價出售,抑制了奸商;一部分在街上設鍋熬粥,施捨窮人。這一項義舉,對窮苦百姓而言,如降甘霖。
那年,宣威糧價狂漲幾倍,但從越南來的「東京米」救了災荒,浦在廷一時被大家稱為「救世仙翁」。他不僅挽回了往日的臉面,也重新獲得與命運相爭的勇氣。
在千變萬化的20世紀20年代裡,浦在廷由平凡到高峰,再從高峰到低谷,繼而又把昔日的威望失而復得。這其中有浦公的冒險精神,也有當時一個民族工商業者的必然命運,所幸的是在他拼搏人生之時,一個鮮活的家族正在脫穎而出。
從鄧榕回憶外公的文章中可見,浦公三男四女此時都已長大,先是長子浦承統,已成人有家。他從小隨父經商,子承父業,一直是父親辦廠和打理商號的助手。早在興辦宣和公司時,他是其中一員,利用宣和公司剩餘機器創辦大有恆公司,他是骨幹;浦公在廣州時,他隨父經商。而在廣州遇險之後,他率母親和妹妹平安回滇,一直支撐著浦家在雲南的最後一處商號。
次子浦承綱,被浦公送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習。畢業之後參加了北伐,還擔任了連長之職。當初,浦公還是一個具有雄心的人,他深知在那個軍閥當道的社會裡,必須有軍界支撐,所以他希望有個兒子立身軍界。但是,北伐革命轉眼回到低潮,蔣介石篡改了孫中山的意願,浦承綱也便心灰意冷,脫離軍隊回到家中,隨父親和兄弟經營產業。
浦承緒是浦家最小的兒子。浦公從廣州回滇後,畢竟開闊了眼界。他從孫中山等在日本的活動感到東洋的復興力量,於1927年將最小的兒子送到日本。浦承緒到日本後受父親的革命精神和進步思潮的影響,參加了進步組織,從事愛國活動,於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為黨做一些地下工作。
在社會上流傳的浦氏三姐妹,實際上是四姐妹。一般主要提到的是浦公後面的三個女兒。據浦家後人回憶,浦家還有一個大女兒叫浦承靜,早年曾嫁給一位雲南講武堂的軍人,起初生活還好,後因婆媳關係緊張以及丈夫納妾,後半生過著悽慘的生活。殊不知正是姐姐的悲慘命運,促進了妹妹們對人生的認識。
所謂浦氏三姐妹是後來參加革命的浦黛英、浦石英、浦瓊英。此時,她們均已進入讀書之年。而她們的思想正在為浦家帶來巨大的政治變遷。
三
關於浦家後人的回憶,有一個明顯特點,那就是對浦公充滿敬佩和評判。而對母親雷氏,則洋溢著愛戴和崇拜。
雷氏是宣威農村的一個女子,嫁給浦在廷之後,以勤勞的習慣和寬廣的胸懷擔起了照料這個龐大家族的重擔。浦家後人對其稱讚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她是一個不知道疲倦的人,既要帶孩子,又要操持家務,有時還要幹一些田間農活。不僅如此,她是全部家族女性的主心骨,誰有困難都找她,她見誰有困難就會幫著出主意,或貼錢送物,使家族中的女性得到良好庇護。
她出生貧苦,了解窮人,從不讓傭人稱家中兒女為少爺、小姐,對貧苦人家菩薩心腸,是浦氏家族中最善良的女主人。她雖出生在舊時代,卻擁護新生事物。一生力主送兒女入學,而且贊同放足,終於使女兒們免受纏足之苦。
雷氏文化程度不高,卻深知「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田讀書」。她寬於待人、嚴於教子,恪守婦道,自己常把「忍字高,忍字高,忍字比天高」掛在嘴邊,並以此作為人生哲學。
雷氏在家中威望很高。浦公曾向她求教:「為什麼孩子們都那麼喜歡你,都不喜歡我?他們和你在一起那麼活潑,見我為什麼就不說話了?」浦公要得到的答案很簡單,他注重的是身教,而雷氏更多的是身教與言傳的結合。
1925年,雷氏從廣州回雲南後,便住在昆明的浦家商號。同長子、小女一塊生活。由於她已目睹了廣州大都市的生活,她主張把孩子們從鄉下縣城接到省會昆明來上學。她這一主張得到經歷人生一波三折的浦在廷的支持,這也使家人得到真正的團聚。
1926年3月,浦在廷帶領女兒浦黛英、浦石英等人來到昆明會合,並把幾個女孩子由私塾帶進了新學。
四
正在浦家男子從商、女子好政的局面形成時,浦在廷又回到宣威鄉下,進入了他人生又一活躍時期。
1930年,滇黔公路勘測到宣威,這讓當年的馬幫青年浦在廷有了用武之地。或許正是他對馬幫生活的了解,他十分注重修一條公路,結束雲南封閉的歷史。年已花甲的浦公夜以繼日地查閱資料,翻山越嶺設計最佳路線。據說,他還因地制宜促成公路沿縣城西河東構築,防止了城區水患。
接下來,他煥發青春似地出任過宣威縣慈善主席、救濟管理會理事長及經理,主持操辦過救濟工作。他還出任過宣威團防局長、火腿同業公會負責人、婦女放足促進會主任、地方風俗改良會名譽會長等職。據《宣威縣誌》記載,他在抗戰期間,擔任過宣威抗日救國會常委。
可能是由於廣州的經歷,浦公看淡了政治,不再懷戀官爵。據說,在龍雲主政雲南時,曾多次邀請浦公出任曲靖專員,但被其婉言謝絕了。
到了晚年,當年革命軍的少將處世準則逐漸系統化了。在他主持修撰的《宣威浦氏家譜》中,他倡導同族的人要光大美德,做到「三要四務」:「族之要有三:曰尊尊;曰老老;曰賢賢。有四務:曰矜幼羽;曰恤孤寡;曰周害急;曰解忿爭。」
他這一套仁愛、敬老、修德和濟弱扶貧、勤儉持家、善待他人的行為準則,在現代仍是受人推崇的優良傳統美德。
浦公見過世面,思想開明。即使退隱田園,也不忘子女的教育和發展。這也反映了他作為一個舊式人物向新時代邁進的過程。而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夢想,促進了子女進步成長!
據浦氏家譜所記,浦在廷夫人雷氏在抗戰後因掛念浦氏三姐妹抑鬱而終。臨別之前,還做了一個三姐妹回到懷中的美夢。而浦公去世時間在1950年,當時卓琳正隨鄧小平進軍西南。卓琳獲知父親病重的消息後,帶著一個女兒日夜兼程趕赴家中……相信,九泉之下的浦公見到幾個女孩子完成了自己未竟的事業!
浦家現在在西南還有一些後人,更為稱道的是浦氏火腿、罐頭現在仍是一個民族品牌!
這是2010年11月20日,筆者在雲南宣威「浦在廷故居」留影。
——————結束——————
陳緒武,雲南沃頓營銷策劃有限公司董事長、東巴活茶創始人、騰訊認證知名微博「沃頓策略」博主,添加個人微信「wharton5」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