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或是優美、或是苦楚、或是欣喜、或是如意春風般的人生之旅中,有沒有一種時過境遷卻念念不忘、根植於記憶深處屬於現在的故事,激勵著你奮進不息。
如今,每次回憶起這些曾經的故事,內心總是感慨萬千。讓人總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也是這種無形的力量,讓曾經不堪一擊而稚嫩的內心變得無比堅強。無論是面對困難,還是挫折。
01上學路
上高中時,從家裡到學校有10多裡的山路,一條羊腸小道,活像一條長蛇,蜿蜒在山間,從山頂一直彎彎曲曲延伸到了小川鎮,成縣第二中學就坐落於此。
上學路上,每一個季節都有著不同的景致和美麗,一年四季,季季不同,但最不能忘記的是那個春天。春天的上學路,各種山花盛開,和著習習微風,花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讓人陶醉。
近處,潺潺溪水作響,奏響自然的樂聲;遠處,放眼望去峰巒疊嶂的山脈,猶如畫卷,頓感心曠神怡。聆聽著鳥兒清脆的叫聲,隨性高歌一曲,心就醉了,這是心歸於自然的愜意,更是將心放飛山野的豪邁。
一路下坡,三步並兩步,不由得加速向前,不經意間就到了學校。由於到校時一路下坡,註定回家時必是上坡。如果能和其他同學一起同行,在歡聲笑語中,走走歇歇,很快就會走完這段崎嶇的山路,而這種快樂的記憶比起曾經的苦楚,總是那麼輕浮而不堪歲月的洗禮,記憶中也未曾留下太多的故事。
正是付出和收穫的喜悅,雖經歷了無數個日日夜夜,但依然清晰可見,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定能浮現在腦際,在內心深處隱隱地成為一種力量。
上高二那年,給我們上地理的是賈老師,他認真有方法,每一堂課,都講的十分精彩,這些需要識記,這是重點,會考一定會考到;地理沒有什麼難的,最主要的是識記……
為打發回家路上的無聊,邊走路邊識記老師畫出的重點,不經意時間快了,回家的路短了。在學校早早用小紙條寫好需要識記的重點,放在口袋裡,邊走邊識記,不一會功夫,就記住了當天的重點內容,反覆機械式的識記,走在山間小道,不但沒有絲毫枯燥,反倒增添了幾分樂趣。
時間如梭,多年一晃而過,記憶深處最為尤新的還是發生在那一年春天的故事,未曾失色。家裡父親忙農活,馬上要春播了,但化肥還沒備好。
都說農村孩子早當家,上學時父親交代,下午要背一袋尿素回家, 10多裡的山路,想想就能讓人出一身汗。
下午放學,買好化肥,用繩子綁好背上,走出熱鬧的街道,拿出早先備好的小紙條,邊走邊記,邊記邊歇,肩上80斤重的化肥已讓人滿頭大汗。
學習亦如春播,需深耕細作,秋天來臨之時,定能喜獲豐收。老師對我們認認真真的教導,曾經不認輸的付出,亦沒有辜負那個山花爛漫的季節。統一會考成績在A、B、C、D四個等次,竟得了B。
如今雖已走上工作崗位多年,但每每想起這些難以抹去的故事,猶如一種強大的力量,激人奮進。讓我懂得:年輕的資本,經不起肆意揮霍,唯有努力的腳步實在而有力。
02暑假
那年高三畢業,等成績的日子實在熬人,在家裡心急火燎,於是和父親商量,背上簡單的行囊,踏上了打工路。
憑著一個電話號碼,獨自來到陝西省乾縣姑姑家,在鹹陽市一個城建公司工作的表姐介紹,在公司找了一個苦力活,就這樣開始了鏟沙子、搬磚塊的暑假打工生活。
由於以前沒怎麼吃過苦,稚嫩的手心很快就起了水泡,硬忍著疼痛,水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反反覆覆,手心、手指頭上都出了繭。
為了能賺得更多的工資,自己申請進下水道作業,雖然工資高,但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辛苦。爬進直徑兩米左右的下水道,在兩段水管接口處做防水處理,然後通水進行漏水測試,不漏後再繼續下一段。由於受空間的限制,出進水管只能匍匐前進,作業難度大,三兩天一條褲子,衣服上到處是水泥灰和被管網磨破的洞,有時滿臉都是水泥灰。
有一次爬出下水道時正巧碰上表姐,自己滿臉的水泥灰嚇了她一大跳,責怪怎麼跑下水道去了。自此之後,自己就再也沒有進過下水道。
四十多天短暫的假期,轉眼間就劃上了句號,馬上開學了,是繼續打工還是返校複習,心中忐忑不安,不盡人意的高考成績,不但沒有讓自己心中的夢想實現,更辜負了父母的期望。
再三思量後和表姐告別,賣了幾本高考複習資料,離開鹹陽踏上了回家路。走進熟悉的成縣第二中,琅琅的讀書聲瀰漫著整個校園,面對熟悉的環境卻怎麼也找不到欣喜的理由,歷經了暑假的洗禮,深感重返校園的壓力。
03趕麥場
在每年收穫的季節,川壩的麥子已金黃開鐮,而山上的小麥還很翠綠。高山上居住的莊稼人,在自家小麥還沒變黃的空隙,都會到壩裡去趕麥場,賺點辛苦錢買兩把鐮刀、幾個掃帚、幾把杈,補貼夏收開支。
高三那年暑假放假早,在家閒著沒事可做,拿上鐮刀跟莊裡的大人們來到鎮上趕麥場。從早上六點一直等到中午十一點,眼看一起來的大人們都接到活走了,而自己卻孤零零一人站在那裡。
之前,來了幾個,但他們一看就離開了,仿佛都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並不是他們所要找的人。他們要找一位身強體壯,能熟練收割麥子的人。
終於,迎來了一個搭訕的人,也許是迫於別無選擇,也許是迫於忙收。他仔細問我一天能割多少畝地?交流中,自己用樸實的話語盡力表達,希望能被他帶走。一畝地80元,去不去?苦苦等了一上午,內心已是迫不及待。
坐上他的自行車,一路向東,沿著小溪順河而下,在與他的交流中,他是小川鎮下狹村人。很快到了他家,沒等一杯水喝完,就上地割麥了。
麥地在他家的房子後面,一畝地的麥子,地邊上還是綠的,明顯沒有完全乾,麥穗也沒有彎下來。走進麥地,在地塊的右上邊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左手懷抱著拉近麥子,右手揮舞手中的鐮刀,只聽嗤嗤的聲響,齊刷刷直立的麥子眨眼間就倒在了懷中,不一會功夫一個個麥捆躺在了身後。
今天必須割完這些麥子,心裡暗下決心,手中的鐮刀更快,身後的麥捆越來越多,眼前的麥子越來越少。為節約時間,麥捆一個比一個大,以至於東家用背夾子背四個麥捆都喊著重。
雖然麥捆子大,但割麥子的賣力,並沒有讓東家說什麼。仿佛東家知道什麼似的,就連午飯也提到了地裡,簡單吃飯後,繼續揮舞著手中的鐮刀,麥浪齊刷刷的割倒在地。
天色逐漸暗了下來,麥子也越來越少了,割完了整塊麥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已是身不由己,腰痛的厲害、手指頭破了似的、手腕要掉了下來……
回家吃完飯,躺在床上不知不覺中就進入了夢鄉,迷迷糊糊中只聽見窗外莎莎的雨聲。不大不小的雨下了整整兩天一夜,在東家住了兩天,第三天天氣放晴,東家讓幫他們碾場,說是拖拉機碾場,人少了忙不過來。
攤麥、翻場、揚場、裝麥子……忙忙碌碌一直忙到了晚上。
第四天,辛辛苦苦賺了120元錢,接過東家手中的力氣錢,心中滿是說不出的痛喜。
04背礦
作為鉛鋅儲量位居全國第二的成縣,在前幾年礦產資源為全縣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支持,礦產收入也是全縣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而黃渚鎮也久負盛名,被稱之為成縣的「經濟特區」。
上礦山背礦,賺力氣錢成了周邊縣區和成縣老百姓的主要來錢門路。放假隨父親上礦山背礦,我也成了背礦隊伍中的一員。
自己去過兩次,那種辛苦如果不是親身體驗,你很難想像,那是在用汗水換錢,你賺了多少錢就流了多少汗在那裡。
雖辛苦,但迫於生計,很多農村窮人都會選擇上礦山背礦賺錢,礦山上不但收入高,還不會拖欠,這些誘惑深深吸引著別無選擇的農村窮人。
在礦山上,大夥都是憑著自己的一身蠻力賺錢,一斤礦石1元,力氣大的一次背200斤就是200元,在九幾年一天賺200元,已是高收入。
自己沒力氣,一次背70斤賺70元錢,一次十多天也賺1000多元,一學期的學費也就有了著落。雖說是一天,其實每次都是凌晨兩三點就出發,上山下山,在漆黑的礦洞裡借著手電光,走了平井走直井,走了直井走平井,就這樣下午的五六點才能返回。
肩上沉重的礦石,在洞子裡走直井走平井,有時候反反覆覆,走完幾百米、幾千米的洞子再爬山,沿著崎嶇的山路上山下山,遇到陡坡的地方,走不了幾步就歇,硬是走走歇歇,一段一段地走完,臉上和身上的汗水溼了又乾乾了又溼。
即便如此,有時候不幸的人還會搭上性命,別無更多選擇的農村人,為了生活,不得不鋌而走險,選擇這種生活。
05收破爛
在莊裡,父親勤勞樸實,沒有一樣拿手的營生技藝,唯有一身蠻力。周末和父親一起走村串戶,低價回收廢舊鞋底子、廢鐵、爛銅……再以高價上交,賺點力氣錢,用來補貼家用。
每年過完年,漢中一位商人早早就會來到我們家,和父親商量收廢品的事情。父親的憨厚老實,讓他對父親的人品深信不疑,家裡沒有本錢,他就給父親先放四五千元,作為啟動資金,最後再用回收的廢品折帳抵消。
凌晨兩三點出發,眼前漆黑一片,母親早早就給我們做飯,收拾一天的乾糧。吃完飯,裝上一天的乾糧,拿著手電上路,沿著崎嶇的山路,我跟著父親,深一腳淺一腳走在山間小路上走幾個小時,東方才微微發亮。
進村入戶挨家挨戶問,你家裡有沒有塑料鞋底?有沒有廢鐵?有沒有廢銅?有的就招呼我們進屋,稱重商量價格算帳付錢。
隨著時間的推移,走的戶數越來越多,收的廢品也越來越多,肩膀上的背篼就越來越重。如果運氣好,下午四五點背篼就裝滿了。
早上走了多遠,下午的返程就有多遠,一路上送走火紅的晚霞,乘著夜色走在回家的路上,遠處的燈光已由點連成了片,肩上的背篼也越來越重。
晚上十一二點回到家,肩膀已痛的厲害,頗感雙腿已不是自己的,吃完飯簡單習俗,頭倒在枕頭上,眨眼間便進入了夢鄉。
時間如梭,轉眼間已是20多年前的往事,時過境遷,一切都已不復存在,唯有曾經的故事,依然脈情節清晰,時刻迴蕩在腦海,揮之不去,成為一種力量,激勵著努力工作,踏實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