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化,模糊,噪點
甚至完全看不清拍了啥
這樣的照片
好意思發朋友圈麼?
可這些照片不僅被當成展品掛在藝術館的牆上
還被收錄進書出版了!
這個世界的審美到底是怎麼了?
別著急,讓我來告訴你背後的原因
今天,手機已經進化成了半個專業相機,多個鏡頭一起上陣,自動識別開啟美顏,時刻照亮你的美。要是放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就是最為高級、專業的相機和攝像機,都無法想像這些功能。
先不說美顏和修圖,在那個年代,你甚至無法在第一時間看到自己的拍攝成果。人們只能通過取景框來確定構圖,按下快門後,要等到膠片衝洗成照片時,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手抖了」。
那時的人們,真的沒有辦法看到看到拍攝後的即時影像麼?當然不是!你聽說過寶麗來麼?如果沒有,你一定知道拍立得,這是一種在拍攝後立刻就能列印出照片的相機,寶麗來是拍立得的發明者,也是行業裡的大佬。
寶麗來的照片很好辨認,上面那兩張「虛成狗」的照片就是寶麗來拍攝的。它們的外面都有一圈很粗的白框,就像是在列印出來時已經被裱好成為了作品一樣,另外,它的色彩沒有衝洗出的照片那樣真實、豔麗,世界仿佛被籠罩在夢境般的霧裡。
寶麗來照片的顯影過程也讓人印象深刻。在一陣「滋~滋~」的聲音後,一張方形的白色的相紙被吐了出來,在手中揮一揮,或是用體溫捂一捂,圖案和顏色就會慢慢地、神奇地顯現出來。
在那個年代,寶麗來可是個稀罕貨,當攝影師掏出這個巨大方盒子的時候,瞬間就會圍過來一群人,他們踮著腳尖探頭探腦,看看你在拍什麼。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想試試用它拍照,並要求保留這張沒有底片的、獨一無二的照片留念。
寶麗來的照片,就像是那個時代的「朋友圈」,陌生人通過它相識,交換照片,只不過這個「朋友圈」比今天的微信朋友圈要真實得多,人們手裡真的會接過一張相紙,眼見的也是切切實實的他人。
即便寶麗來有如此意義,但我們似乎還是無法接受被拍虛的照片成為展品和藏品,以及被出版成書,想理解這件事,就要引出這些照片的拍攝者——維姆·文德斯。
維姆·文德斯是誰?相信許多人都沒聽說過他,這就對了。
維姆·文德斯是一名德國導演,今年已經75歲,他是坎城、威尼斯、柏林等多個歐洲電影節的常客,並多次獲獎,是一個世界公認的電影大師。
不過,歐洲的這些電影節,就喜歡一些思路清奇的作品,所以維姆·文德斯的一些代表作,比如《柏林蒼穹下》、《德克薩斯的巴黎》等等都很小眾,你沒看過是非常正常的,雖然它們的豆瓣評分都還挺高的。
維姆·文德斯還有另一個「隱藏的身份」——他是一位寶麗來迷。在他的閣樓裡,藏著3000多張寶麗來照片,他實際拍攝的數量比這要多得多,只不過大部分都送給了別人。
對於學者來說,這些照片自有它們獨特的價值——它們是研究歷史的另一個碎片——一個普通人眼中的新視角。比如下面這張約翰·列儂葬禮的照片裡,沒有出現任何逝者的元素,只有街頭肅穆的人山人海。
當然,學者們可能還希望通過這些照片尋找維姆·文德斯的心路歷程,總結出一個藝術大師是如何煉成的。
但對於維姆·文德斯自己來說,這些照片卻有著不同的意義。
這些照片保留了生活中一個瞬間的原初模樣,沒有偽裝,沒有P圖,它們還原了拍攝者在那個瞬間眼中真實的景象:沒有取景框,所以無需構圖,誰在看世界的時候還會想構圖的事情呢?因為沒有底片,所以每張照片都獨一無二,正如每個瞬間都獨一無二一樣。
在今天,它們是智慧型手機、智能相機的解毒劑。
「看著它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它們帶給我們的一切。」——維姆·文德斯
在開頭那兩張虛化了的照片裡,你能看到的不僅僅是相框中囊括的東西。
美國街頭的人們在列隊遊行,兩旁的觀眾在揮舞著手臂歡呼,氣氛喧囂,或許是有人不小心碰到了維姆·文德斯的手?還是他正在熱烈的氣氛中興奮地顫抖?
鏡頭對面的人在看到知名導演如此「渣」的拍攝技術後,是相視一笑,還是一起唉聲嘆氣——「又浪費了一張相紙」?
和它們相比,那些歷史上完美的照片,忽然變得虛假起來。
於是,這些照片被整合在一起,成了一本書。維姆·文德斯為書中的照片配了故事,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他在和你一起聊起了珍藏的往日時光。
有人在看完這本書後,第一反應是要效仿維姆·文德斯,把自己過去的照片整理出來,加上這樣富有哲理的記錄文字,列印成書,畢竟走得太快,有機會回頭看看挺好的。
有人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會驚訝的發現,寶麗來照片中的一些場景,在50多年後還保持著原來的樣子,比如紐約的Radio City,比如洛克菲勒大廈的尖頂。
有人在閱讀這本書時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那時的紐約雙子座,才剛剛建立起來啊!
一千個看完書的人眼中,就有一千個維姆·文德斯。這些看法沒有對錯,能用幾個小時,去經歷另一個人的生活,已經是一場奇遇了。
試想一下,在你去旅行的時候,如果在手中握著的不是手機,而是一個寶麗來,你的旅程會變成什麼樣?或許你會拍下30多張照片,而不是300多張,你可能會看到不同的風景,與更多的人交談,因為他們大概會請求你把這些可愛的小東西送給他們。
在高度虛擬化的社會裡,無人查看的數據有存在的意義麼?要知道維姆·文德斯現在還在和朋友們一起相互傳看著那些唯一且獨特的寶麗來照片。
「那時候,朋友之間都親密無間,因為他們在真正地,共度時光。」維姆·文德斯如此說到。
維姆·文德斯原本是學醫學和哲學的
這也就解釋了這本書的文字
是如何鬼斧神工地
讓看似「隨意」的寶麗來照片煥發生機
36則故事,即便是單拎出來也值得細細品味
比如他說,自拍文化正在助長粗俗
他記得在羅浮宮中第一次看到一個旅行團
每個人都帶著能把手機架在三尺外自拍的杆子
所有人都希望跟蒙娜麗莎合影
但蒙娜麗莎卻看著他們的後腦勺
……
洋洋灑灑地吐槽了兩千字
可愛又詼諧的解說
看完這本書
或許你會說
這樣好的照片和故事,用來發「朋友圈」
太委屈了
- END -
文丨李苗 張雨晨
封圖 | 《維姆·文德斯:即時影像》
文中未註明來源圖片,均來自《維姆·文德斯:即時影像》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中國國家地理BOOK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點擊下方圖片,跟隨圖書君去別處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