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為這種「垃圾」照片出本書?

2021-02-23 中國國家地理BOOK


虛化,模糊,噪點

甚至完全看不清拍了啥

這樣的照片

好意思發朋友圈麼?

 

可這些照片不僅被當成展品掛在藝術館的牆上

還被收錄進書出版了!


這個世界的審美到底是怎麼了? 

別著急,讓我來告訴你背後的原因

今天,手機已經進化成了半個專業相機,多個鏡頭一起上陣,自動識別開啟美顏,時刻照亮你的美。要是放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就是最為高級、專業的相機和攝像機,都無法想像這些功能。

 

先不說美顏和修圖,在那個年代,你甚至無法在第一時間看到自己的拍攝成果。人們只能通過取景框來確定構圖,按下快門後,要等到膠片衝洗成照片時,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手抖了」

 

那時的人們,真的沒有辦法看到看到拍攝後的即時影像麼?當然不是!你聽說過寶麗來麼?如果沒有,你一定知道拍立得這是一種在拍攝後立刻就能列印出照片的相機寶麗來是拍立得的發明者,也是行業裡的大佬。


▲ 圖註:寶麗來在上個世紀70年代生產的旗艦機型SX-70。圖/Wikipedia

 

寶麗來的照片很好辨認,上面那兩張「虛成狗」的照片就是寶麗來拍攝的。它們的外面都有一圈很粗的白框,就像是在列印出來時已經被裱好成為了作品一樣,另外,它的色彩沒有衝洗出的照片那樣真實、豔麗,世界仿佛被籠罩在夢境般的霧裡



寶麗來照片的顯影過程也讓人印象深刻。在一陣「滋~滋~」的聲音後,一張方形的白色的相紙被吐了出來,在手中揮一揮,或是用體溫捂一捂,圖案和顏色就會慢慢地、神奇地顯現出來。

 

在那個年代,寶麗來可是個稀罕貨,當攝影師掏出這個巨大方盒子的時候,瞬間就會圍過來一群人,他們踮著腳尖探頭探腦,看看你在拍什麼。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想試試用它拍照,並要求保留這張沒有底片的、獨一無二的照片留念。

寶麗來的照片,就像是那個時代的「朋友圈」,陌生人通過它相識,交換照片,只不過這個「朋友圈」比今天的微信朋友圈要真實得多,人們手裡真的會接過一張相紙,眼見的也是切切實實的他人。



即便寶麗來有如此意義,但我們似乎還是無法接受被拍虛的照片成為展品和藏品,以及被出版成書,想理解這件事,就要引出這些照片的拍攝者——維姆·文德斯



維姆·文德斯是誰?相信許多人都沒聽說過他,這就對了。

 

維姆·文德斯是一名德國導演,今年已經75歲,他是坎城、威尼斯、柏林等多個歐洲電影節的常客,並多次獲獎,是一個世界公認的電影大師


▲ 維姆·文德斯,看上去就很有文藝範。圖/Wikipedia

 

不過,歐洲的這些電影節,就喜歡一些思路清奇的作品,所以維姆·文德斯的一些代表作,比如《柏林蒼穹下》、《德克薩斯的巴黎》等等都很小眾,你沒看過是非常正常的,雖然它們的豆瓣評分都還挺高的。

 

維姆·文德斯還有另一個「隱藏的身份」——他是一位寶麗來迷。在他的閣樓裡,藏著3000多張寶麗來照片,他實際拍攝的數量比這要多得多,只不過大部分都送給了別人。


 

對於學者來說,這些照片自有它們獨特的價值——它們是研究歷史的另一個碎片——一個普通人眼中的新視角。比如下面這張約翰·列儂葬禮的照片裡,沒有出現任何逝者的元素,只有街頭肅穆的人山人海。


當然,學者們可能還希望通過這些照片尋找維姆·文德斯的心路歷程,總結出一個藝術大師是如何煉成的。


 

但對於維姆·文德斯自己來說,這些照片卻有著不同的意義。

 

這些照片保留了生活中一個瞬間的原初模樣,沒有偽裝,沒有P圖,它們還原了拍攝者在那個瞬間眼中真實的景象:沒有取景框,所以無需構圖,誰在看世界的時候還會想構圖的事情呢?因為沒有底片,所以每張照片都獨一無二,正如每個瞬間都獨一無二一樣。


在今天,它們是智慧型手機、智能相機的解毒劑。


 

「看著它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它們帶給我們的一切。」——維姆·文德斯

 

在開頭那兩張虛化了的照片裡,你能看到的不僅僅是相框中囊括的東西。

 

美國街頭的人們在列隊遊行,兩旁的觀眾在揮舞著手臂歡呼,氣氛喧囂,或許是有人不小心碰到了維姆·文德斯的手?還是他正在熱烈的氣氛中興奮地顫抖?


鏡頭對面的人在看到知名導演如此「渣」的拍攝技術後,是相視一笑,還是一起唉聲嘆氣——「又浪費了一張相紙」?

 

和它們相比,那些歷史上完美的照片,忽然變得虛假起來。

 

於是,這些照片被整合在一起,成了一本書。維姆·文德斯為書中的照片配了故事,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他在和你一起聊起了珍藏的往日時光




有人在看完這本書後,第一反應是要效仿維姆·文德斯,把自己過去的照片整理出來,加上這樣富有哲理的記錄文字,列印成書,畢竟走得太快,有機會回頭看看挺好的。

 

有人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會驚訝的發現,寶麗來照片中的一些場景,在50多年後還保持著原來的樣子,比如紐約的Radio City,比如洛克菲勒大廈的尖頂。


有人在閱讀這本書時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那時的紐約雙子座,才剛剛建立起來啊!

 

一千個看完書的人眼中,就有一千個維姆·文德斯。這些看法沒有對錯,能用幾個小時,去經歷另一個人的生活,已經是一場奇遇了。


 

試想一下,在你去旅行的時候,如果在手中握著的不是手機,而是一個寶麗來,你的旅程會變成什麼樣?或許你會拍下30多張照片,而不是300多張,你可能會看到不同的風景,與更多的人交談,因為他們大概會請求你把這些可愛的小東西送給他們。


在高度虛擬化的社會裡,無人查看的數據有存在的意義麼?要知道維姆·文德斯現在還在和朋友們一起相互傳看著那些唯一且獨特的寶麗來照片

 

那時候,朋友之間都親密無間,因為他們在真正地,共度時光。」維姆·文德斯如此說到。


這本書裡,不止有寶麗來

維姆·文德斯原本是學醫學和哲學的

這也就解釋了這本書的文字

是如何鬼斧神工地

讓看似「隨意」的寶麗來照片煥發生機

36則故事,即便是單拎出來也值得細細品味


▲ 本書的目錄。


比如他說,自拍文化正在助長粗俗

他記得在羅浮宮中第一次看到一個旅行團

每個人都帶著能把手機架在三尺外自拍的杆子

所有人都希望跟蒙娜麗莎合影

但蒙娜麗莎卻看著他們的後腦勺

……

洋洋灑灑地吐槽了兩千字

可愛又詼諧的解說 

看完這本書

或許你會說

這樣好照片和故事,用來發「朋友圈」

太委屈了




- END -

文丨李苗 張雨晨

封圖 | 《維姆·文德斯:即時影像》

文中未註明來源圖片,均來自《維姆·文德斯:即時影像》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中國國家地理BOOK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點擊下方圖片,跟隨圖書君去別處轉轉👇

相關焦點

  • 她痴迷於海邊撿垃圾,拍出絕美照片,只為保護我們共同的海洋
    Mandy Barker 是一位國際攝影師,主要研究海洋塑料碎片。這不僅僅是某種哲學問題更是亟待關注的環境議題Barker 開始與科學家密切合作,將撿來的各種海洋垃圾分類重排,拍攝特效,最終合成一幅幅兼具視覺衝擊和直觀美感的照片。
  • 一本書,如何拍出好看的照片?
    當你拍攝一本書時,你應該在一定的環境中去感受它。一張桌子、一個花瓶、一束花、一支筆、一束光影都能增加照片的美感。1、 為這本書安排一個背景如果有一個同伴可以創造一個環境,你可以把書稍微傾斜一點,使圖片看起來更自然。
  • 用垃圾做樂器,貧民窟孩子們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治癒音樂」
    假如有一天,世界被垃圾淹沒,我們該如何生活?——這不是環保主義者的杞人憂天,而是小鎮居民正在親歷的現實。作為南美洲最大的垃圾場之一,這裡每天都有1500噸的城市垃圾湧入,堆得遍地都是——在街上,在河裡,在家中後院。巴拉圭卡特烏拉的河流汙染嚴重,當地人缺少乾淨的日常飲用水。2,5000人幾乎都以撿垃圾為生,包括孩子。
  • Alec Soth對話荒木經 :你都出了幾百本書了,有沒有過瓶頸 VS 你為什麼拍那麼悲傷的照片?好像在墓地拍的
    「你為什麼拍那麼悲傷的照片?《感傷之旅》的確配有文字,我真的不想寫任何文字,但我要告訴你一件事,認識一個好的並且有堅持的編輯是好的。當我把一本書的照片整理好了,編輯就會要我寫點什麼,所以,即便是我當時其實並不情願寫,但現在回過頭來看看,還是很高興當初我寫了。  Alec Soth:我不懂日文,如果不是你寫了那些並被翻譯成英文,我恐怕不太完全明白你的作品。
  • 為什麼一定要進行垃圾分類?這些圖片觸目驚心!
    01為什麼我們這麼急著搞垃圾分類?因為我國是一個垃圾生產大國。目前全國生活垃圾年產量為4億噸左右,並以大約每年8%的速度遞增。在2010年,導演王久良拍了一部《垃圾圍城》震驚世界。可能是吹來的風、喝到的水,是以垃圾為食的豬牛羊生產的肉類奶製品,是在垃圾填埋場上種起來的有機蔬菜水果…02從2018年1月1日開始禁止進口「洋垃圾」,到2019年7月1日上海實施垃圾分類,不僅是上海很急,整個中國都很急。為什麼我們這麼急著搞垃圾分類?
  • 中央領導關注垃圾圍城照片 批示北京垃圾場整治
    這些垃圾場往往有上萬平米規模,分布在北京的五環和六環附近,當王久良在google earth上用黃色圖示把垃圾場所在的位置和坐標標示出來時,畫面驚人地呈現出北京城被密密麻麻的垃圾場包圍的圖景。於是王久良給這個尚未完成的項目命名為「垃圾圍城」。
  • 為什麼垃圾車上會掛著毛絨娃娃?
    只不過,相比於日本,歐美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更偏重於垃圾處理人員的精神分析。2005年,《紐約時報》曾發出過一篇名為《它們既柔軟又可愛,為什麼要把它們綁在卡車上?》像我國臺灣,這些年就出過不少報導。2012年,臺南的一位垃圾車駕駛員莊聖宏在工作中撿到一隻沒有破損,也沒有汙漬的米老鼠,心生可惜的同時他決定「救它一命」,還為它找了一副同樣被人丟棄的眼鏡,讓他更有「男子漢氣魄」。
  • 我們為Alec Soth做了一本書
    在上海攝影中心(SCoP)那場結束之後,Karen Smith對我說,明年SCoP會做一場Soth的個展,如果有興趣,我們希望和假雜誌合作出版展覽圖錄。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下來。受疫情影響,四月份的展覽推遲到了八月開幕。開幕日,SCoP出現了空前的排隊看展盛況。而我們為此次展覽編輯設計的畫冊也隨之出版。
  • 望華資本:為什麼要翻譯《併購大師》這本書?
    此書的原版與中文譯本在此,我們援引了《併購大師》的《譯者序》,以饗讀者。我們相信,書中的併購套利故事、華爾街人性演繹、"神秘"投資哲理與紀實寫法,會讓你真實感受到那些不斷創造奇蹟的投資大師,如何用一度曾蒙著面紗的"併購套利"方法,為投資者創造可持續、穩定、市場中性、合法依規的超額收益。
  • 攝影技巧:只需要一本書,就能拍出超好看的人像照片!
    攝影技巧:我們都知道,拍人像照的時候,道具在整個攝影過程中的作用相當大,它的出現往往會給畫面增色很多,甚至是點睛之筆。那麼今天,作者要給大家分享的道具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書本。一本書,究竟能拍出怎樣的人像照片?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文藝篇書本作為人像攝影最常用的道具之一,深受廣大攝影師的喜愛,尤其是文藝攝影師的喜愛。不管拍攝對象在哪裡,只要手裡拿著一本書,文藝範頓時就有了。
  • 聊不完的垃圾|新書分享:垃圾何其多,推廣分類如何「避坑」
    這本書的幾個亮點李麑:馮婧給大家來介紹一下這本書吧。馮婧(澎湃新聞首席編輯):我先簡單介紹幾個亮點。首先是上海實踐。因為去年上海在做垃圾分類推廣時,全國其他城市都在看,想知道上海到底要怎麼做,成果如何。所以我們在這本書裡對上海的實踐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梳理。一個是關於歷史回顧,上海其實做了很多的準備。
  • 在貝加爾湖畔,我們被垃圾憋壞
    幾乎每一年夏天,俄羅斯網絡上都會出現因貝加爾湖周邊垃圾堆積而引起的「震驚」照片;但每一年的循環邏輯大體相差不遠:照片震驚社交網絡以後,少量志願者來到當地試圖清理垃圾,然後活動結束,一切恢復原狀,直到第二年夏天新的照片重新震驚網絡為止。
  • 為什麼一定要遠離職場「垃圾人」?原因很現實!
    他們的存在直接影響著那些兢兢業業上班的人的心態,同時影響著新入職的職場新人的職場價值觀和思想觀,我們姑且稱這類人為「垃圾人」。為什麼一定要遠離這些「垃圾人」呢?一、影響自己的能量磁場。如果一個職場人不小心和「垃圾人」交了朋友,成為了同事,那麼,時間久了,自己一定會受到對方的影響,甚至成為那一類人。
  • 五本書講述上學那些事,為什麼我們不想長大?
    為什麼我們不想長大?因為長大我們要失去太多太多東西,而真正的長大並不是身體上的成長,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成熟。褪去幼稚的心理,從稚嫩的身軀中破繭成蝶,學會保護家人,孝敬父母。2、《為什麼長大》我們為什麼想要長大?而為什麼我們又不想長大?這是一個矛盾的問題,但是我們誰又不是矛盾的集合體呢?成長本身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理想,一個絕對值得我們為之奮鬥的存在。但是長大卻比想像中困難得多。成長更多需要的是勇氣,而不是其他。
  • 為什麼垃圾車上會掛著毛絨娃娃?-虎嗅網
    只不過這種掛法容易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一來,垃圾車要固定好娃娃的位置,以免其遮擋牌照,二來,垃圾車本身的體型不能太小,它至少得有個掛得住這麼多娃娃的「大頭」。只不過,相比於日本,歐美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更偏重於垃圾處理人員的精神分析。2005年,《紐約時報》曾發出過一篇名為《它們既柔軟又可愛,為什麼要把它們綁在卡車上?》
  • 垃圾人定律
    他們就是垃圾,將戾氣隨意傾倒,甚至以命相逼。 就像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爆炸了。垃圾人定律,不要和瘋狗互咬大衛·波萊寫過一本書,叫《垃圾車法則》。 他說,有的人就像垃圾車,他們裝滿了垃圾四處奔走,充滿懊悔、憤怒、失望的情緒。
  • 探秘丨為什麼垃圾車上會掛著毛絨娃娃?
    早在多年以前,就有網友對此感到疑惑為什麼垃圾收集車上有毛絨玩具?歐美的垃圾車有時也會有類似的舉動只不過,相比於日本歐美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更偏重於垃圾處理人員的精神分析曾發出過一篇名為《它們既柔軟又可愛,為什麼要把它們綁在卡車上?》
  • 一個邋遢老頭,一部「垃圾」照相機,偷拍女人,卻拍出了史上一流照片
    小時候,有一天祖母帶他到鎮上閒逛,他看到街道上的馬車來來往往,問了祖母一個問題:「為什麼前面的車看起來比遠處的車大得多呢?」隨後,提奇在捷克的布拉格美術學院研修繪畫,年紀輕輕就以德國表現主義風格和馬蒂斯式的裸女作品在藝術界嶄露頭角。但不行也同樣伴隨著他,在1948年,他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然而,上帝關上門的同時,也打開了他新穎的攝影世界。
  • 垃圾人定律(深度)
    這種垃圾人雖不致命,但長期與其相處,足以拖垮你的鬥志,摧毀你的夢想。 身邊垃圾人越多,你離成為垃圾人也不遠了。 不惜搭上自己性命去報復前任,這個男子,就是我們常說的「極端性人格」。 他們在與人交往中,常常表現為偏執,衝動,暴怒,控制欲強,甚至在特定環境下做出特別極端的行為。 蔣方舟在《圓桌派》上說過:「性格比較極端的人,他們在失控,或者超速的時候,他自己是意識不到的,我覺得這種人就是非常危險的。」
  • 這本書給出答案
    那麼,為什麼這類作品容易跑火呢?第一、有新意。這種類型的動畫作品之前相對較少,用新奇感衝擊人們的審美疲勞。第二、有萌點。動畫人設很卡哇伊,分分鐘戳中人們的萌點。第三、有趣味。擬人化的方式讓原本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有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