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周六晚上CCTV6佳片有約播出了一部電影《少年時代》,這是理察·林克萊特編劇並執導的一部歷時12年拍攝完成的劇情片,講述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及其父母親及家庭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變化。獲第72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
這部電影跟蹤一個男孩由一年級一直到中學畢業的成長變化過程,是在12年的時間裡拍攝和剪接的。電影3天拍攝一個單元,一年一個單元,觀眾能夠看到孩子真實的成長,而非通過化妝、特技或更換演員。電影從梅森童年時的懵懂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成年後的穩重,每個人幾乎都在這位叫做梅森的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故事從主人公梅森的視角,描述他有些動蕩起伏但卻絕對是平常的生活——有個尋求安穩工作和愛情的媽媽,一個令人厭煩的姐姐,逗比的親生父親,換了幾任的繼父。
《少年時代》的攝影風格順乎自然不露痕跡,幾乎成為紀錄片的風格,12年間物換星移,林克雷特一直恪守自然樸實的初衷,讓觀眾靜靜地欣賞了一部簡單的如同生活錄像一樣的電影。
正如影評人夢裡詩書所說:「電影近三個小時的時長,卻未有絲毫的庸長作態,電影故事或是瑣碎的,甚可以用流水帳來形容,但就是在這波瀾不驚看似欠缺張力的劇情,卻散發著難以抵擋的魅力,這魅力不僅源於時間,更關乎平凡,電影中每個人都在成長,玩世不恭,浪蕩不羈的父親,不甘平庸,努力深造的母親,他們因性格不合的的離異卻都仍深愛著兩個孩子,母親後兩次失敗的丈夫和男友構成了劇情發展的脈絡,電影中的小男孩因為母親的變故一次次在與人分別,也在一步步的長大,好在一直沒有走上歧途,他有著迷茫也有著堅持,有著初戀的甜蜜也有著分別的苦澀,對於很多國人來說,一個美國德州少年的成長經歷看似與我們難有所感,但不論生長於怎樣的環境,青春的年少卻總是有著共通性,比如親情和友情甚至是愛情,絕大多數人的青春其實都是看似平凡的,但我們都總都會有著屬於自已或多或少成長的故事。"
《少年時代》中最殘酷的,是一次次的告別,開篇不久,梅森一家的第一次搬家,就讓大家看到了那個遠遠騎著單車追行的長髮男孩,猶如我們一生中所相識的任何一個童年小夥伴一樣,甚至都沒有一句告別,就身不由己的消失在了人生路上。似乎每個人都在告別,影片中的母親,帶著一雙兒女輾轉奔波,一邊求學一邊工作,先後遭遇幾任丈夫,都以離婚收場,母親與各種男人的相遇與告別,與自己長大的孩子告別;梅森則從小就四處搬家、轉學,領教了各色混混、醉鬼、暴力狂,與各種小夥伴告別,有的時候是悄悄離去,有的時候是匆匆離去,或帶著行囊,或兩手空空,所有的告別都有一種猝不及防的剝離感。這些都在梅森的性格上體現出來,長大後慢慢定型的梅森有一股陰鬱氣質,這與他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梅森親生父親的角色,更像是梅森的精神導師。父親堅持每兩周接孩子們一起過周末,不論母親和孩子們搬家到哪裡,父親都如約而至,他是孩子們的萬能導師,沒有說教的鼓勵、政治主張的滲透、早戀孩子的困惑、興趣發展的引導等等,父親與兒子在情感上似乎更緊密。
從6歲的懵懂孩童,到18歲步入大學的帥氣青年,也給我們在孩子教育上更多的思考。他們的探索性學習的精神、家務勞動的分工,獨立意識的培養、經濟能力的鍛鍊等等。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方式,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依附於父母,有更多的自主權和發展渠道,父母不幹涉孩子的決定等等,展開了一幅家庭教育的畫卷。
這是一部值得跟孩子一起坐下來靜靜觀賞的佳作,無論您的孩子是6歲,還是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