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擊海報 觀看影片《少年時代》
· 正 · 文 · 來 · 啦 ·
最近在看《什麼是電影敘事學》,正在一知半解的時候,有人向我推薦了《少年時代》這部以記錄方式拍攝的電影,非常像當下流行的非虛構文學,看過之後,對於《什麼是電影敘事學》一書中的部分表述,更加深了一層理解。
電影用自己的時間刻度——「幀」,來講述故事。就像深夜失眠的人們,在腦海中回放自己的人生節點,並把它們自動組合成一個個蒙太奇鏡頭,不斷咀嚼,不斷回味。假如人生被濃縮,每個人都是一部電影。而且,是一部悲傷的電影。
電影《少年時代》,就是從時間維度,記錄了一名美國少年梅森,從6歲到18歲的人生成長曆程。
整整12年中,導演理察·林克萊特每年都在主人公的暑假時拍攝一部分,影片最終在2013年拍攝完成。
記錄/虛構 過去/現在
簡單的鏡頭語言,線性時間時序,電影返璞歸真到電影本身。《少年時代》與其說是一種前瞻性的嘗試,不如說是一次復古。
導演理察·林克萊特將梅森生活中真實的故事,改編成劇本,是由記錄到虛構的一次創作。最早的電影以記錄為主,比如《火車進站》、《嬰兒的午餐》、《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真正意義上的電影以虛構為主,比如《水澆園丁》。他們的區別在於:是否對於素材進行有目的的組織,從而將過去轉變為現在(電影),將人生通過電影重新現實化。
導演理察·林克萊特執著地用最簡單的電影原理,敘述了一個最深刻的人生故事,給泛濫於世的好萊塢電影講述方式,一個有力的回擊。他的創作思路,值得當下每一個導演學習。
簡單/深刻 自我/藝術 時間/空間
我們的人生漂泊在時間的河流中,沉浮於世界的海洋裡。每個人都像水滴一樣,呈現出千姿百態的人生,在獨立與共生的糾纏中,不斷演繹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的故事。
電影如何將自我瑣碎的人生轉化為深刻的藝術,重新定義時間,或許是解密電影藝術的一把萬能鑰匙。電影《少年時代》,正是時間之門被開啟之後,電影語言從時間指向時間與空間,完成一次平凡到戲劇的嬗變。
孩子 你為什麼那麼悲傷
人生/電影 散文/詩歌
人是世界的人,每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獨自生存。無力改變的事實,讓我們自然而然的野蠻成長。每一個天使在人間都要變成俗人,才能體現出人的本質意義。長大的過程充滿痛苦和掙扎,有些我們不願面對,有些我們不得不面對。
少年梅森,一個普通的美國孩子,父母離異後,不得不隨著母親顛沛流離,體驗世間苦辣酸甜。每個人從梅森身上都能看見自己的人生,這是導演用電影將一個人的散文寫成全人類的史詩的偉大創舉。
無論電影工作者有多少種表達技巧,歸根到底,還是要回到人本身。任何光怪陸離的傳奇,都比不上人生的每一步經歷,那樣叫人感同身受。
成人的世界是由麻木和絕望搭建的無底深淵,孩子們只有以夢為馬,一面奔向天堂,一面走向地獄。追尋的意義在於沒有意義,任何幸福都只是痛苦的麻醉劑,它不斷欺騙我們努力活著。然而,《少年時代》轉眼即逝,社會之舟人們不斷登臨而上,又不斷棄舟而去,只有一首歌在不斷迴響。
《少年時代》插曲《Hero》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I just wanna fight with everyone elseI don't wanna be a part of your paradeEveryone deserves a chance toA job to keep my girl aroundAnd maybe buy me some new stringsAnd her a night out on the weekendAnd we can whisper thingsSecrets from our American dreamsBaby needs some protectionBut I'm a kid like everyone else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I just wanna fight like everyone else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I just wanna fight with everyone elseI don't wanna be a part of your paradeEveryone deserves a chanc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