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慄子君說影視
圖片 | 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一開始是被「用12年時間拍攝出的165分鐘電影」這樣的標籤吸引的,本來以為可能會有點無聊,還覺得說不定會看到一半就放棄,但出乎意料,一切都很自然,讓人不自覺地沉浸其中。
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的情節,只是圍繞著一個男孩,一個家庭,講了一段十二年的故事。如果有個還算空閒的下午,懶懶地躺在沙發角落或者床上,無所事事地想來一部電影,《少年時代》應該會是個不賴的選擇。
《少年時代》它打開了一個窗口,除了這扇窗,大多數人再難有其他機會如此真實地見證一個家庭的孕育。它展示了另一個不同的家庭,另一個獨特的童年。你既可以從中捕捉你所經歷過的事物的影子,也可以在這兩個多小時裡體驗一場你從未感受到,甚至從未想像過的生活。
在我看完電影後,有兩種想法比較突出地從腦海裡浮起。
首先是每個人都經歷過或必將經歷過的,青春期。可能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梅森從小便附著有一種抑鬱內向的氣質,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堆壘,那份氣質在青春期從他的思想,興趣,行為中顯露出來。他是獨特的,但他的想法卻並非獨特。很多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都會主動地向外界探索,對事物觀察、進而深入地思考。在思維高度活躍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行為的懶散隨意,目標的漂浮不確定等等。青春期少年們試圖證明自己的非同尋常,又在切實感受到的平庸中自我安慰。也不知道那些時候的旺盛的內省對未來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另外,很多人所理解的對美國式家庭的想法,大多聚焦在孩子的成年和獨立,幾乎都忘了美國的父母也還是父母。梅森的母親在影片中逐漸地表現出了那種為人父母的微妙情感。不同於梅森小時候大喊的「這就是身為母親的責任!」,從梅森畢業到離家去上大學,在這兩節裡,我能感受到母親幾乎將孩子當作人生目標的信念,也就是臺詞中說的「裡程碑」。她也是迷茫的,努力想往好的方向走,卻似乎總是不在正確的道路上,當孩子終於剝離開的時候,當前夫生活一切穩定的時候,她感受到意義的飄散。
無論是從梅森,還是梅森的母親,我都體味到人生的意義以及對其的深切思考。這便是我看這部影片最大的滿足。當然,梅森的生父,姐姐,還有其他許多人,其他情節,都讓人印象深刻,也頗有感觸。電影源於現實,而這就是一段人生旅途,必定能體會到很多,只是看你如何回味罷了。
最後表白片頭和結尾的音樂《Yellow》《Hero》,也有很多人是因為這兩首歌對電影起了興趣。對於我,可能以後每次聽到這兩首歌,腦中都只會是那個躺在草地上的男孩和長大後獨自開車去大學的少年了。
對觀眾來說,《少年時代》其實很平淡。有些事情,如果不是發生在他身上的話,只是無聊的八卦。無論是別人家暴的陰影,還是失業的尷尬,對他本人來說都意義重大,這在他的記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旦它發生在自己身上,它就會變成100%。一張元旦展照片,一盤七裡香卡帶,思緒飛揚,感慨萬千。用別人的故事來感慨自己的生活是很困難的。電影、小說和音樂可以給我們一些提示。」《少年時代》是一部關於時間的電影,「少年時代」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了青春和回憶的情懷。它讓人們想起了科彭的「少年情緒」。這部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是青春不再,生命將繼續。少年的母親,她面臨生命最後的「確定」,自己的葬禮,變得無助,比少年的死亡更真實和殘酷。
時間流逝,也留下了生活過的物證,我曾在書店門廳見到一摞摞的《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也曾背誦過歐巴馬的參選演講,一代人各有一代人的時代印記。
當人們總結他們的生活時,他們總是說,「生活就是這樣的。到底「這樣的」是什麼?然而,這有點說不清楚。歸根結底,它只能是每個人生活的樣子,他的生活就是他自己的「這樣」。我們的生活有一些共同的時代標誌,但也有一些鮮明的個人色彩。最後,就只能「這樣」吧。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允許,嚴禁任何形式的抄襲和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