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人」發言:你一個盲人,出門幹什麼?

2020-12-28 思維補丁

「上等人」發言:你一個盲人,出門幹什麼?

作者/慧超

(一)

「這方圓1公裡就是我的整個世界。」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北京有一個盲人電影院。十多年來在那個狹小的院子裡,每周都有志願者義務為盲人朋友講述一場電影:

在電影的人物對白之外,志願者需要通過語言描述電影裡的場景轉換、人物表情和動作特效。

幾年前在某公司的公益活動裡,我第一次走進這間特殊的電影院,第一次看到盲人朋友熟練地使用iPhone、發微信打電話讀消息,第一次意識到,盲人,這個幾乎在日常生活中「消失」的群體,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的。

一位表情總是在微笑的盲人告訴我:他46歲了,失明30多年,以家為中心的方圓1公裡範圍內,馬路上每家店、每棵樹、每個井蓋他都瞭若指掌,這1公裡的範圍,幾乎就是他的全部世界。他可以僅憑一根盲杖就出門曬太陽、買菜,遛彎,周圍的老鄰居也全都認識他。

但超過這個範疇,「輕易不敢出去,太不方便,也太危險,對我來說,北京就這麼巴掌大的面積。」

你很少能在大街上、公交站、地鐵裡見到盲人,但實際上在中國,盲人的數量高達1700多萬。

殘障人士出行不便已是媒體老生常談的話題,前幾天,昆明有兩名盲人朋友走了一段300米的盲道,這短短的300米之內,他們遇到了樹坑、矮樁、電桿等30多處障礙,兩個人的小腿上被磕碰出多處淤青。

正如網友評論的那般:

盲道上除了盲人,什麼都有。

其實很多城市的人行道,別說殘障人士,就是行動自如的健全人,走起來也處處堵心。

殘破的盲道和缺失的殘障輔助設施,當然是一個所謂文明城市「醜陋的瘡口」,在一個追求文明的社會裡,我以為,民眾的共識應是正視這些陽光下的陰暗面,並致力於推動問題的解決。

(二)

但你知道,我們這個社會生活著一群「三觀上等人」。面對他人的苦難和不幸,上等人報以的不是悲憫同情,而是斬釘截鐵的:優勝劣汰吧!

最近,一位盲人分享了一則自己搭乘電梯的短視頻。視頻裡,這位盲人所乘的電梯,樓層按鍵上既沒有盲文標識,又沒有樓層的語音播報,這導致一個盲人進到電梯裡,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乘坐。

他也沒說什麼尖酸刻薄的話,只是感嘆一句:「希望以後的電梯更人性化一些點吧!」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糞。「上等人」尋味而來,紛紛不顧場合脫了褲子就開噴:

「你要一個城市都為你服務?」

「沒必要為了個別人去改變所有。」

「請不要用巨嬰的態度來抱怨沒有便利到你的地方。」

「大眾都是正常人,你也沒有權利要求,什麼都以盲人為主吧?」

終於,有人問出了這樣的問題:

「你一個盲人,要出去幹什麼?」

終於,也有人給出了這樣解決問題的方式:

「優勝劣汰吧,成本太高。」

你瞧,某個維度上,我們雖然坐在高鐵上以350公裡的時速穿梭於5G時代,但在一些人的觀念中,卻藏匿著一座血腥、冷漠、殘酷的叢林。

對於眾多「社達」信徒而言,他們的問題不在於盲目地自信,總是將自己想像成社會的強者和幸運兒,而在於嚴重的雙標,對待他人刻薄異常,對待自己極盡寬厚。

做出上面評論的這些人,如果在公司裡遭遇996制度,絕對不會對自己說一句:

你一個打工的,要休息時間幹什麼?

他們自己作為小灰兔,總是有意無意地站在獅子的角度上,思考如何折磨和殘害小白兔。

(三)

我們仍處於從「江湖社會」到公民社會的轉型之中。

江湖社會奉行的,就是社會人兒那一套叢林法則:打得過就幹,幹不過就忍著,碰見強者叫爸爸,遇到弱小使勁兒踩。

江湖社會的核心其實就是媚權、媚錢、媚強,弱小窮困者則任人宰割。

而文明的意義則是靠規則、法律說話。從利己的人性出發,人類追求文明的意義當然不僅僅是為了照顧弱者、體恤不幸,更重要的是,文明給予每個人以尊嚴,讓每個人的權利得到保障。

人的命運,其實並不聽憑我們自身意願的安排,無論你如何小心謹慎, 生活中的意外總是會找上門來。

所謂「幸福地活著」,其實本身就是一個概率遊戲,只不過有的人一直很幸運,而有的人不幸被命運抽中體驗這世間的殘忍、冷漠和侮辱。

你可能很幸運,一輩子也不會遭遇突然的厄運導致殘疾,但一個冷漠、規則缺失、崇尚弱肉強食的社會不可能讓你獲得「穩穩的幸福」。

一次無處可訴的不公,完全可能讓一個評論「盲人就別出門」了的「順民」,轉身成為持刀行兇報復社會的「暴民」。

「叢林」裡其實是沒有所謂的絕對強者和絕對弱者的。互害社會裡每個人都是輸家,任何人都有可能是那個「相對的弱者」,一個人不可能在社會資源的全維度層面都是一個強者。

你可能不是殘疾人,你的家庭朋友也很幸運沒有殘疾人,於是你就覺得這一切都和自己無關,甚至可以自居「上等人」噴出優勝劣汰的糞。

面對「上等人」的評論和價值觀,我心中升起一股悲涼。

但「上等人」的可悲之處其實不在於他們對殘障者的態度,他們真正可悲的是腦子裡對文明一詞的認識。

像極了一隻豬站在動物園裡,嚴肅認真地批評動物園的建設者:

「為什麼要浪費社會資源修建這麼多無用的鐵柵欄?成本太高!跑不過老虎的垃圾就應該被吃掉啊,優勝劣汰嘛!」

他們自己作為弱者被文明呵護的很好,反過身來,卻以「上等人」的姿態鄙夷文明的肌裡不該如此細膩。他們的可憐之處就在於,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正在反對和破壞著什麼。

這裡是思維補丁,謝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盲」不是平庸的理由,我決定幹一票大的,解除盲人身上的封印
    朋友說許多人都這樣,害怕犯錯,想法很多,就是瞻前顧後不行動,結果時間長了,再好的想法都會淡忘,一事無成。朋友見我不夠自信,就跟我說,「現在信息泛濫,人們的記性很差,許多人都想不起自己去年做過什麼,更記不起別人去年做過什麼。所以,你別怕犯錯,更不用擔心別人笑話,有想法就試一試,簡單的做個調查也能讓自己獲得一些經驗,哪怕最後事情沒做成,有行動總有一些收穫。」
  • 中國盲人都去哪裡了?
    你們在生活中見過盲人嗎?不誇張的說,小編平時幾乎沒見過盲人。無論是馬路、地鐵,還是商場、飯店,都沒有盲人的影子。在中國,盲人仿佛消失了般。也許你覺得可能是中國的盲人太少。那你就錯了!其實,中國是全世界盲人最多的國家。截止2019年,中國就有1700多萬視力障礙者,每82個人裡就有一個盲人。那為什麼我們都見不到盲人呢?這個問題,小編在一個視頻裡看到了答案。天津媽媽教孩子走盲道,卻被汽車攔住去路前幾天,一位盲童媽媽曬出兒子學習走盲道的視頻。說實話,小編看到的第一眼是心疼。
  • 閉上雙眼就是盲人的世界了?錯,盲人眼中的世界其實是這樣的
    「藍色讓人感覺放鬆。」 盲人阿華滿臉洋溢著喜悅的神情,向旁人訴說著「什麼是顏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世界上約有4千萬人失明,另有2.5億人患有某種形式的視力障礙。對於一個有視力的人來說,有時候很想知道——盲人是怎麼分辨白天和黑夜的?盲人的世界只有黑色嗎?還是黑色都不存在?盲不代表沒有任何視覺感受視覺有障礙,這是對盲人的定義。
  • 「能出門之後,你最想幹什麼?」孩子列出的清單,說中很多人心思
    文|文兒昨天,樂樂幼兒園的任務打卡完之後,順著這次的作業問他:「樂樂,等到能夠出去之後,你最想幹什麼呀?」因為樂樂是吃貨,我還想著他會回答去買好吃的。結果樂樂認真思考一下回答我說:「第一,我想去公園裡餵鴿子;第二,我想跟妹妹(鄰居家的妹妹)一起去另外一個公園裡玩;第三,我想去看恐龍化石......」令我很意外的是,沒有一個答案是跟吃有關的,孩子列出的清單中,最想幹的事情無外乎以下幾點:公園裡跑跑跳跳最近幾天,聽樂樂說得最多的話是:我感覺在家裡時間好久了
  • 62歲盲人被強迫幹所有家務活不吭聲,真相叫人黯然失色
    我老公經常去的就是老李的盲人按摩店,倒不是因為他的手法比明眼人強多少,決定長期消費的原因:一是因為按摩是盲人為數不多可從事的行業,大傢伙也是為了照顧老李的生意;二是因為他們老兩口待人真誠,在他們那也比較放鬆、自在。
  • 盲人走進天堂電影院
    這些人過去大多上過他的培訓課。1983年,上海盲人協會邀請蔣鴻源加入,他不樂意。他一直沒把自己當成一個「盲人」。「好好的人加入盲人協會跟那些盲人在一起,像什麼?」八十年代末,盲人協會再來找他,「他們硬把我拉進去了」,他領到了一張盲人證。盲人群體裡能說會道的少,有什麼交流會議,盲人協會都讓蔣鴻源去參加。2006年,盲人協會決定編寫一部盲人事業發展史,獻禮建國60周年。
  • 《你是我的眼》的歌曲表達了對盲人朋友的真實情感
    昨天下午,「有空幫幫盲」服務熱線正式開通,今後,視障人士想出門,只要提前撥打熱線,就會有志願者上門帶路,成為他們的「眼」(9月29日《紹興日報》)。一位盲人夜間出門還打著一把手電。行人見他打著手電在路上摸索前行覺得好笑又奇怪,於是問道:「您眼睛不好使,還打著這手電幹嘛,難道這對你走路有幫助嗎?」盲人認真地回答:「有啊,當然有幫助?」行人納悶了,問道:「有啥用處呢?
  • 媽媽出門餵奶被羞辱:內心骯髒的人,看什麼都骯髒
    於是,餐廳裡面的人都怒了,紛紛起身,為這個餵奶的媽媽鳴不平:「太年輕,什麼都不懂。」「姑娘,你也會有當媽媽的一天。」「我們吃母乳長大的,你是吃石頭長大的。」「餐廳也是寶寶吃飯的地方,你看不慣可以出去。」孩子才幾個月,誰能控制他不會餓呢?
  • 盲人拍出行視頻被批「優勝劣汰」,當事人:仍會推動無障礙事業
    到了一個樓層,也沒有語音提示,哎呀,太難了。」孰料卻有網友表示,「殘疾人,就別出門給社會添亂了」、「優勝劣汰吧,成本太高」、「你要一個城市為你服務」……此事引發廣泛熱議。對此,紅星新聞評論,「認知殘缺比身體殘缺更可怕」。9月21日,紅星新聞採訪對話視頻拍攝者鄭先生,他稱仍會堅持推動「無障礙」事業。「有這樣的聲音,我還更應該去做,這說明了還是有很多人不了解殘障人士。
  • 一個盲人姑娘和她的4份工作
    「(團友們)開很低級的玩笑,我是你爺爺,你是我孫子。 真的幼稚。 」團裡像她這樣的大學畢業生不多,「孩子們」十二三歲就被送進藝術團,她覺得可惜,「還是得讀書,不能在藝術團那兒幹。 家長不懂,覺得能去藝術團了,好。 」 不到一年,肖雯提出了辭職。 母親也不相信這個盲人女兒的判斷: 這麼好的工作,你走什麼? 還鬧到團裡,讓領導把女兒的辭職申請撤回。
  • 上等兵,你的軍旅生涯已不足百分之25,是否「充值」?
    那時你連最基本的軍資都站不好,班長還經常開玩笑說你就是一個「不合格」的兵,但你卻因為這句話暗暗發誓,一定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軍人。那時的你剛剛從一個列兵成長為一個上等兵,但看著班副的離去你想的心裡充滿了不舍和難過,回想著和班副的點點滴滴你的心裡難受萬分。
  • 你是我的眼!上海盲人出行,能夠一鍵「下單」,預約志願者陪護
    助殘志願者夏燕平像往常一樣,提早一刻鐘在便利店內等待服務對象——在園區工作的盲人蔡東嶽。「志願者工作快做了三年。」夏燕平展示手機,向記者介紹經歷,「今年的服務時長累計68.56小時,服務次數25次。」2017年底,浦東殘聯推出「我是你的眼」助盲出行項目,通過網上預約、定點定時、全程陪護,讓盲人出行像網約車接單一樣便捷。
  • 專為盲人開發的培訓網站,盲人卻操作不了
    健康時報客戶端11月28日消息,「我幹這一行(盲人按摩)都20年了,我也報告好幾年了,但沒有證明,考試就報不了,而且考試培訓網站我也根本不會整。」老旺(化名)是一名盲人,也是吉林長春的一家盲人按摩店的老闆,他口中說的「證」,是指通過全國盲人醫療按摩人員考試後取得的盲人醫療按摩資格證書。對於盲人來說,從事按摩是比較體面的工作盲人算命、瞎子阿炳、吹拉彈唱……這些從歷史中走來的盲人職業選擇,仿佛在今天越來越少看到,取而代之的是各地雨後春筍般開起來的盲人按摩店。
  • 一個盲人的逆光飛翔
    今天要推薦的這個電影《逆光飛翔》,是關於一個視力障礙者上大學的故事。電影根據臺灣盲人鋼琴家黃裕翔真人真事改編,也由他本人本色出演男主一角。男主黃裕翔是早產兒,三個月的時候醫生才告訴裕翔母親裕翔看不見。但是母親強調裕翔不準給別人按摩,說他的手是用來彈琴的,不是用來給人按摩的。裕翔還是自顧自給帶他來學校奔波的辛苦的母親按肩。雖然堅信裕翔會適應,離開裕翔宿舍的時候,母親還是有點擔心,問他:「你一個人可以嗎?」
  • 鄭州37路公交為盲人當「擺渡車」 停一停添溫暖
    原來,位於人民路的鄭州第一按摩醫院,因離公交站臺較遠,醫院的25名盲人醫師下班,只能步行到附近的工人新村站或百貨大樓站坐公交。繁華路段車來車往,盲道又被佔,很是危險。得知這一情況後,3月30日,鄭州公交一公司三車隊,在該院門口掛上「為你停一停」的大紅牌子,設立了一個盲人專用等車站位。
  • 盲人也有夢與江湖|風語咒:一個盲人少年成長為守護世界的大英雄
    從那以後,俠嵐代代相傳,凡掌中有俠嵐印記之人,就要擔負起守望世間的責任。故事一開始有一段話外音「如果大家認為這是一部英雄史詩的故事,那就趕緊退票吧。因為主人公跟你們想像的,可能不太一樣」為什麼這麼奇怪呢?因為故事的主角和傳統意義的主角們不太一樣,他是一個盲人。
  • 鄭爽又迷惑發言,稱已經放棄了自己的人設,粉絲:幹得漂亮
    鄭爽作為一線當紅女星,她一舉一動備受關注,她的觀點和言論更是網友茶餘飯後的談資,但這一切鄭爽卻絲毫不介意,她經常在網上迷惑發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8月15日,鄭爽又迷惑發言,稱已經放棄了自己的人設,粉絲看後紛紛留言:幹得漂亮。
  • 面試官:怎樣向一個盲人描述黃色?95後小姑娘巧妙回答被錄用
    剛開始大家都先做了自我介紹,面試官問了些與應聘崗位相關的知識,每個人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面試官頻頻點頭,看起來對他們的表現都很滿意。就在大家以為面試快結束的時候,面試官問了個問題:「你們如何向一個盲人描述什麼是黃色?」一聽到這個問題,明確感覺大家都愣了一下,面試官讓他們輪流做答。
  • 「香港上等人」不用支付寶?!
    手機的確體積大,但手機幾乎是每個人出門的必帶品啊。而且,支付寶可以綁信用卡,你信用卡可以打電話嗎?你可以用信用卡吃燒烤吃路邊攤去菜市場買菜嗎?作者還稱,「當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支付寶的性質其實就等於八達通或EPS,它是一張儲值卡,你把錢放進去才能使用。不對,它連八達通都不如,八達通是可以跟信用卡掛鈎,自動充值的,每日上限250港幣。
  • 中國首位盲人律師--盈科律所金希律師參加中國首部盲人多元就業公益影片《眼底星辰》的拍攝
    該片記錄了我國8個城市目前從事盲人按摩以外的14個職業的在職視障夥伴,包括洞察人心的心理諮詢師、捍衛正義的律師、過耳不忘的速錄師等。通過還原他們真實工作環境與現狀,體現視障朋友具體的工作能力和需求,激發更多新的認識與啟發,並以此促進視障人人力資源的發掘與職場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