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而元代有一位中醫養生家叫鄒鉉,鄒鉉本人及爺爺、叔叔、伯母、叔母,以及他本人和妻子等,一家人很多都活到了90多歲,在當時非常罕見。他的長壽秘訣記載於他所著的《壽親養老新書》中,這是一本講述老年養生的專著。
中醫認為,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人的生命,關鍵在於養護元氣,元氣的盛衰與人的生命長短密切相關。《壽親養老新書》說「人由氣生,凡在萬形之中,所保者莫先於元氣。」
人的元氣來自於三個方面,一是受之於父母的先天之氣,在人出生之時已有。元氣就象一團火苗,需要後天的精心呵護才能燃燒更持久。
二是後天呼吸的自然清氣,養生術中的練習呼吸、吐納等功法,可以改善自然清氣的攝入。居住環境對此也有影響,比如,世界知名的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等地,氣候宜人,空氣清新。
三是後天脾胃運化的水谷之氣,可以通過飲食調養來改善。繁體的氣字是「 氣」,帶一個「米」字,只有吃好飯才能使氣充足。臨床上經常見到一些減肥過度的女孩,就是節食過度損傷了脾胃之氣,進而又損傷元氣,導致閉經等嚴重症狀。
即使先天稟賦有所不足,如果後天注意養生,仍然可以元氣充沛而健康長壽。反過來,即使先天稟賦充足,但後天失養,仍然可致元氣衰弱而未老先衰。
《壽親養老新書》的主要養生宗旨,就是固護元氣,並將養生的方法用七句精闢的語言概括出來,叫做「七養訣」。
七養訣之一 少言語 養內氣
說話多,人處於亢奮狀態,氣血上衝,代謝加速,中醫稱之為耗氣傷神,會出現乏力,氣短,沒精神等氣虛的證候。久而久之,就會損傷元氣。少言養生,就是減少氣的耗散。
多言傷氣醫案
某位大學老師,男,50歲,平素講課任務繁重,就診時疲乏、心慌、氣短、聲音低微,食慾差,已不能正常講課。身高1.68米,體重只有48公斤。檢查排除了甲亢、腫瘤等疾病。經辨證,為加班講課過多,致耗氣傷神,損傷元氣,治以補中益氣湯加養血安神類藥。服用七副後,自覺明顯好轉,之後又連續服用21副,基本痊癒。之後患者減少了講課次數,三個月後,患者體重增加到55公斤,面色紅潤,說話有力,健康狀況很好。
七養訣之二 咽津液 養臟氣
古人造「活」字,以舌旁有水方能活。「腎在液為唾」,唾液由腎的精氣產生,保存好唾液,就能養腎氣,滋養五臟。唾液少,口乾舌燥,是陰虛的主要表現。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唾液含有「口水腮腺激素」,有健胃作用,還能使人保持面色紅潤和身體強健,不減青春活力。
古代養生家們把唾液稱為瓊漿、甘露、金津、玉液、玉泉,通過一定的功法,吞咽自己的唾液,就可以起到滋腎陰、養五臟的作用。這種養生方法有「食玉泉」、「赤龍攪海」等美稱。唐代藥王孫思邈壽100多歲,清代乾隆皇帝壽88歲,都長期堅持練習咽津液養生功法。
上文視頻中,有咽津液養生功法的操作要領,易學易用,每天早晚幾分鐘,受益無窮,請大家觀看學習。
七養訣之三 戒色慾 養精氣
戒色慾,即節制房事,避免腎氣過度消耗。此方面的內容,大家一般都有了解,本文不再贅述。把這句話的用義發散一下,還有不要過度消耗的意思,即「生病起於過用……用之過耗,是以病生。」
老年人,體雖衰,心且壯,俗話說人老心不老,一定要避免過度消耗。比如,吃飯本來吃八成飽正合適,如果吃到十二分飽,對脾胃就是過用。某項運動本來鍛鍊半小時剛好,如果鍛鍊到兩個小時,也是過用。
本期節目還給大家推薦了兩款養生藥膳,都來自《壽親養老新書》,適合冬季進補。
1 山藥酒
此酒為山藥和黃酒煮製而成,山藥味甘性平,益氣養陰,補脾肺腎,「治諸虛百損,療七勞五傷」。黃酒溫通祛寒,使山藥補中有通。此酒口感好,是滋補佳品,尤其適合於小腹發涼,小便次數多的人。對飲酒沒有禁忌的人群,均可飲用。注意,服用時加熱溫服。
2 地黃粥
此粥由生地黃、大米、小米熬製而成。陰虛體質冬季常表現為上熱下寒、外寒內熱,生地黃滋陰、清熱、養血,非常適用。但生地黃性寒而滯,易傷胃助溼,而大米、小米煮粥之後顧護胃氣,使生地黃滋陰清熱而不傷脾胃。
以上兩種藥膳的詳細做法,請看文中視頻。
長按識別以上二維碼
關注「中醫專家王玉英」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