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某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媽對其親戚說我 4470 元買的手錶是 30 元買的?
提問的人說自己買了一塊手錶,原價6000多,打完折後是4470。親戚問起,他媽媽就說是30塊錢買的。後來得知,他媽媽本來打算說是300多的,一脫口成了30。
他很疑惑,明明是4000多,幹嘛要說低那麼多呢?
事實上很多人,會將自己購買物品的價格抬高了說。
有個獲得高贊的回答是:
等你成長到一定程度,就會明白,這個世界上,因為你過得好而開心的,永遠只有極少數人。
在下面的評論裡,有個人這麼說:
年輕的人體味不到。因為他們未來對充滿希望。看到比自己活的滋潤,比自己成功的多,富裕的多的人,更多的是羨慕。然而,絕大多數稍微經過歲月打磨的人,更多的是嫉妒和失落。
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
網上有句流行語,「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說出來讓大家開心一下嘛」。
我們往往擅長正話反說,很多時候用玩笑話包裹著的可能是句真心話,就像有時候明明自己已經很難過了,還要強撐著說「沒事,我很好」一樣。
所以,看似一句玩笑話,實際上可能就是對方內心的寫照,看到你不開心,我就開心了。
因為這個世界上,真心為你的幸福而開心的人,並不多。
02
有網友說起自己的苦惱:
她有個關係不錯的朋友,交了一個家庭條件不錯的男朋友,準公婆對妹子也很好,經常主動給其買衣服。
每次聽到妹子說起這些,這位網友內心都有一絲說不出來的感覺,可能有羨慕,也可能有嫉妒。
對於這種心理,這位網友反思:
朋友過得好,應該祝福她才對,為什麼自己卻不能發自內心地為她感到幸福。或許是因為自己對老公和公婆都不太滿意,明明自己條件更好,找的老公家庭條件卻一般。
這位網友的婚姻生活怎麼樣,她沒說,只是在兩相對比之下,自己很是失落。
我們總是在與別人的比較中,找尋自己的幸福與不幸。
你過得好,襯託著我過得不好;看到你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
所以,嘴上說「看到你升職了,真為你高興」的人,可能並不是真心的;
看到你婚姻出現問題,說自己的家庭也一團糟的人,心裡可能已經開了花。
為什麼人們總是無法給予祝福,《被討厭的勇氣》裡說,因為:
把人生看成與他人的比賽,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敗」。
如果「你的成功」是「我的失敗」,我怎麼可能真心祝福你?
如果我們把多數人都當成競爭的對象,我們也是周圍人的競爭對象,那麼我們的幸福就是別人的不幸,別人的不幸就成了我們的幸福。
於是,能夠真心為我們幸福感到高興的確實沒幾人,我們能夠真心為之祝福的人也沒幾個。
這樣的比賽,註定沒有人能夠獲得大滿貫。
03
我們從一出生,就開始與人比較,誰說話早,誰會走路早,誰的學習成績好,誰考上了更好的大學,誰找到了更好的工作。。。
我們無比痛恨「別人家的孩子」,我們又無比渴望自己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在這條與他人的比賽中一往無前,活得自卑又高傲。
在比自己差的人面前找存在感,在比自己優秀的人面前自卑不已。
這種競爭關係面前,有的人因為競爭對手的激勵,不斷地創造出了更好的自己,但更多的人變得自卑,進而把比自己過得好的人當成了敵人。
輕者說幾句風涼話,不與之交往,比如將開法拉利接送孩子的踢出家長群,將曬女兒清華錄取通知書的踢出同學群。
重者可能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麻煩或者災難,因為妒忌同學比自己長得漂亮,就痛下殺手的廣西少女;妒忌閨密找了優秀男友,就造謠抹黑閨密;看前妻開豪車,台州一男子踢壞車門。
類似的情形不勝枚舉,對方過得好,雖然沒有搶奪了屬於自己的東西,只是因為將對方當成了競爭對手,他們就心理扭曲到犯罪的地步。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說: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希望進步,追求優越是大眾的普遍欲求,但這種優越並不是盡力超越他人,或者打壓別人,甚至踩著別人往上爬,而是自己不斷前進。
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比賽,我們要超越的不是別的任何人,而是我們自己。
04
從競爭的怪圈裡走出來,不再把任何人都當成競爭對手,而是努力做好自己,不斷超越自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像上文因為妒忌朋友而苦惱的網友,就像那個將女兒考入清華的同學踢出群的班長,他們並不是不清楚,別人過得好並沒有導致自己過得不好。
只是心底最深處,他們感覺自己更失敗了。
說到底,這是人性的陰暗面,就像心裡住著魔鬼。
如果任由魔鬼控制自己,我們也不會因此變得更好。
吳軍在書中說:
人的心理能否接受自己不如別人,在可能會被別人嘲笑的情況下,是否還能努力往前走,直到改變自己的狀態,就是一個考驗了。
通過考驗,不管生活能否變得更好,我們終將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寫到,如果你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比較。
少與人比較,多關注自己,不因別人比自己好而傷悲,也不因自己比別人過得好而賣弄。
保持平常心,才是最低調的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