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我們大重慶巴適慘了!快點來耍嘛!」近日,一個4歲中新混血萌寶寶的日常生活視頻走紅網絡,在抖音擁有3萬多粉絲。
深棕色眼睛,一頭金燦燦的捲髮,目前的在重慶居住的EK能說各種重慶話和「言子兒」,誇起重慶來詼諧又充滿童趣,他帶著網友去看洪崖洞、解放碑、輕軌,用重慶話自豪地介紹他心愛的「大重慶」。
混血寶寶獨愛重慶話 會說上百句「言子兒」
EK的全名叫做Enacio Kiwa Bragg,出生在重慶。媽媽易術是重慶人,爸爸是紐西蘭人,都從事酒店管理工作。雖然才4歲,他已跟隨父母去過澳大利、緬甸、泰國等國家,小小年紀,至少飛過30多次,已經是個見多識廣的寶寶了!
去年,EK回到媽媽的家鄉重慶。今年3月,他開始學說重慶話,顯示了極高的學習熱情,很快就從「零」基礎到熟練運用了。他學會了一大堆「言子兒」:「坐一悶墩兒」、「要得」、「敲棒棒」、「搞況了」。「我還會說『重慶成語』呢!」什麼是重慶成語?EK笑嘻嘻地說,逗貓惹狗、憨吃哈脹、磨皮擦癢!
學會說重慶話後,EK就徹底愛上了這門有意思的地方語言,竟不太想說英文了。每次易術給他講英文童話故事,他都會纏著媽媽講中文版本,理直氣壯地說:「在哪個國家住就要說哪個國家的話!」他還反問媽媽:「媽媽你看,我正在專心學重慶話,要是又突然學英語,把中文忘了啷個辦呢,啷個在中國生活呀!」
今年疫情嚴重期間,趁隔離在家,易術開始隨手給孩子拍一些生活視頻片段,權當作生活記錄。沒想到發布到網上後迅速吸粉數萬。網上曬混血寶寶的不少,但EK自然流露出的「寶寶式幽默」深受網友們喜愛,戲稱他可以回紐西蘭開個低幼版的「德雲社」。
來自全國各地以及國外的粉絲們每天都催促媽媽更新。易術心想,不妨也藉此多推廣家鄉重慶以及當地文化,於是便堅持了下來。人氣最高的視頻收穫了9萬多點讚,單個視頻點擊量最高達到125萬。
有的粉絲說要到重慶來請他吃火鍋,有粉絲是開燒烤店的,請他去宜賓吃燒烤,有粉絲在上海的,邀請他去迪斯尼玩。
易術表示,無意讓孩子成為「網紅」,只希望他正常成長,拍視頻是為了記錄生活,以便他長大後自己翻看。
英文反而不會說了 和爸爸交流靠媽媽翻譯
EK2、3歲在紐西蘭讀幼兒園時,和老師、小朋友們用英文溝通毫無問題,到了重慶以後,「沉迷」於重慶話,平時很少說英語,曾經流利的英語竟不太會講了。
上周,媽媽帶著EK逛商場時,走過來一個大幾歲的小朋友,在他爸爸的鼓勵下主動找EK說話,希望練習一下英文口語。「Hello, my name is XXX....」」Hello,我叫易樂鷗......」然後全程就用重慶話跟小朋友交流,讓對方大吃一驚,有點哭笑不得。
EK的爸爸因疫情原因目前還在國外,父子倆已有數月沒見面。平時視頻通話時,他跟爸爸固定的對話就兩句:「Hello, Daddy!」「Bye, Daddy! Good night !」由於EK爸爸不會說中文,現在兒子英文也說不了,這兩句中的情景就比較尷尬了,全程靠媽媽翻譯。
媽媽趁機跟他說:你是混血寶寶,中文要說好,英語也要說好,不然怎麼跟爸爸交流呢。EK認真地問媽媽:「我就當中國人好嗎?現在我們不能交流,那我就負責教爸爸中文唄,我就想呆在中國!」
「哦豁,媽媽找了個紐西蘭人」
兒子不說英語獨愛重慶話是易術沒有料到的,但她並不著急。
渝中區長大的重慶妹子易術2002年赴紐西蘭留學,2009年原本畢業後已在紐西蘭工作3年,事業正值上升期,但父母希望女兒回重慶,早日解決終身大事。於是易術便回到家鄉,她也希望另一半是中國人。
後來,因工作原因遇到了她的先生,來自紐西蘭。她對紐西蘭有著特殊的感情,因此兩人很聊得來,慢慢相知、相愛、結婚。2016年,EK寶寶在重慶出生了。
父母給孩子的中文取易樂鷗,希望他做一隻快樂的小海鷗,自由翱翔。
父母的愛情經歷,EK也聽說過,因此他也跟網友們吐露了這個「秘密」:「媽媽其實是想找個中國人的,結果哦豁(重慶話,意為哎呀可惜了),找了一個紐西蘭人,就是我爸爸......」
媽媽:堅持讓孩子學好家鄉話再學英語
易術之前長期在國外生活,她看到現在一些海外華人父母在子女語言的學習上,只重視孩子英語,卻忽視了中文教學,導致國外出生的華人小孩往往一口流利的英文,中文卻磕磕巴巴甚至完全不會說。甚至有的中國父母為了孩子儘快融入當地,刻意不教孩子說中文。她並不太贊成這樣的選擇。
「咱們重慶人嘛,就是要會說重慶話撒!」易術自豪地說,文化的傳承很有必要。在她看來,祖國、家鄉的語言永遠都是應該放在第一位。EK寶寶對重慶話、普通話的偏愛,其實也來自於媽媽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愛。
除了能說一口流利的重慶話,EK也開始在學習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技能。一歲多就會背三字經,《西遊記》成為他的枕邊故事書。教他用毛筆字,第一個學會寫的詞就是「中國」,他也喜歡穿漢服、下圍棋、彈古箏。
易術一點也不擔心孩子現在不太會說英文,她認為孩子天然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先把中文和中國文化學紮實,基礎打牢,便於傳播和傳承。至於英文,到了一定語境中,可以隨時「撿」起來。
「我們中國現在已經這麼強大,沒有必要把外語擺在比母語更重要的位置!」
EK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這是我的大重慶!好巴適哦!有火鍋、夜景、漂亮的小姐姐!」EK還有個小心願,因為年齡太小,又對太辣的食物很敏感,至今他還沒吃過火鍋,對此非常嚮往,經常問媽媽「毛肚和鴨腸是什麼味道的呀!」
如果你在重慶的街頭遇到一個外國人模樣,金黃捲髮,笑容燦爛,滿口重慶話的小男孩,那可能就是無意中充當了重慶文化傳播者的小EK啦!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紀文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