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時刻》得分6.6分 ,而豆瓣評分直接8.7分了,估計很大程度都是給了加裡·奧德曼出色的表演吧,不過,這片攝影還是非常突出的,絕對至暗時刻,光影效果很突出。
1. 迷影蘭波:8分
電影從業人員。
喬·賴特用倫勃朗一樣的光影作畫,將二戰落入最艱難處境的英國化為舞臺,讓加裡·奧德曼盡情發揮自己爆發力和沉鬱的雙面超卓演技。電影描繪了邱吉爾從1940年5月8日臨危受命,到5月13日於下議院發表力挽狂瀾的演講,再到5月25日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傾聽人民堅決抵抗納粹的聲音,從而內心堅信勝利,發表必勝演說這一特殊時期的經歷,層層遞進,塑造了一個戰略眼光高瞻遠矚,兼具高貴勇氣和胸襟的戰時首相形象。
這個時間點拍這部電影,恰與諾蘭的《敦刻爾克》互文,是有特殊意味的,首先是對英國脫歐的憂慮,譴責自私的孤立主義;其次處在冷戰後最大的歷史變局之中,導演希望英國重拾兩次世界大戰裡抵抗一切邪惡力量和獨裁政權的勇氣,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2. 妖靈妖:8分
電影文化工作者。
非傳統意義傳記片,更像是對英國何去何從的政論片。部分場面調度和色彩運用與一眾演員形神兼備的表演一樣有驚豔之感,假如我們都對地鐵這場戲感到了一種新聞聯播式的甜膩感,那可能只是我們的問題。
3. 西帕克:8分
影評人,電影網站主編。
喬·賴特完美的導演技巧,將一部幾乎全是室內戲份的作品,拍攝得張弛有度。奧德曼則完美展現了一個不停懷疑、猶豫的邱吉爾。偉人真實的脆弱與歷史的召喚,可以說是新時代傳記電影類型的高峰了。
4. 無恥不混蛋:7分
資深媒體人,曾任豆瓣電影、時光網內容主管,現為自媒體「超前首映」創辦人。
影片最大成功之處,在於將邱吉爾這樣一個英國人民的偉人,變成了全人類的偉人。本片可以與《國王的演講》與《敦克爾刻》形成互文。加裡·奧德曼的表演,無可挑剔,無懈可擊,今年奧斯卡最佳男主就是他了。雖是邱吉爾傳記片,但並沒有停留在對邱吉爾偉光正形象的塑造上,而是在黑暗的更深處,帶領我們去思考,人性的軟弱、政治的手段與斡旋、個人的犧牲與民族的尊嚴,在這些極端性的兩難境地面前,邱吉爾這個關鍵性人物,是如何選擇及思考的。
5. 徐元:7分
電影媒體人,曾任《電影世界》主編、時光網及《大眾電影》副主編,現為《人間電影大炮》製作人。
看完本片,愈發堅定了我的判斷:傳記片是現在英語電影最後的、最高的成就了。在這方面,英國電影尤其出色,加上前些年的《國王演講》、《贖罪》,近幾年的《模仿遊戲》、《敦刻爾克》,英國各個階級、各色人等的二戰大歷史、小歷史,被講述得足夠透徹而又動人(當然,更需指出的是,大電影不是教科書或紀錄片,它獨有一種無與倫比的感染力),這是英國歷史、英國電影和英國觀眾之幸。
6. 秦婉:7分
鳳凰電影策劃。
僅攝影一項就在大銀幕值回票價。本身對世界上最牛的演說家邱吉爾好感寥寥,看到片中出場秀和部分對「人情味」的刻畫還是感覺太過常規了。影片很好地傳遞了至暗時刻下的「獨夫」精神,但一直未能對我從情感上進行有效的刺激,直到「到群眾中去」的高潮解決方式終於奏效。加裡·奧德曼利用技巧和妝容完全掩蓋了強大的特質,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多面性。
7. 桃桃林林:7分
影視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及微博「桃桃淘電影」運營者、線下活動「桃桃觀影團」發起人。
加裡·奧德曼的表演就是,我從頭到尾,都沒法把這個角色跟加裡·奧德曼聯繫在一起,這不是奧德曼,這就是邱吉爾,太厲害。整體就是個正常發揮的奧斯卡式傳記片,喬·賴特電影的攝影仍然很老道,攝影非常「至暗時刻」。該燃的時候也很燃,結尾有點熱血感。
8. 獨孤島主:7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不止關注邱吉爾,更著力於展現他的困境是如何「黑暗」,縱然有的橋段用力過猶不及,但仍然是一出性格分明的性情好戲。
9. 胤祥:6分
電影學者。
「邱吉爾的演講」裡國王竟然不結巴了……《敦刻爾克》前傳?真是無聊到只能看攝影的主旋律。無非也就是比某些主旋律高明一點點,但都是靠套路到姥姥家的技巧撐起來的。相比之下《國王的演講》從選題到技巧都好太多了。如果說「英國(再一次)到了最危急的時刻」,片中調用的那樣的民粹主義,就能解決問題嗎?
10. 風間隼:6分
影評人。
故事主旋律得四平八穩,作為電影乏善可陳。加裡·奧德曼是我最喜歡的演員之一,看得出他下了很大功夫,但我還是更喜歡他塑造的那些熠熠生輝的變態角色們。
11. 吳李冰:5分
常用筆名LOOK,影評人,《虹膜》電影雜誌編輯總監。
一部完全與《鐵娘子:堅固柔情》、《第一夫人》、《萬物理論》、《我與夢露的一周》、《福斯特對話尼克森》等一系列奧斯卡演員獎系電影等同的流水線作業產品。除了「欣賞」加裡·奧德曼奇觀式「演技」外,別無任何趣味可言。
12. 賽人:3分
影評人。
我既看不出這是邱吉爾,也看不出那是加裡·奧德曼。假若影片真要玩這種陌生感,倒是別樣的風格談。我先以為它會從那個倒黴的女打字員的視角出發,好顯示出這位名相貪杯好色之餘,仍不忘國事。但它並沒有這樣去做。如流水帳般淌到哪兒是哪兒,稍有華彩的段落,也是全片最天真之處,邱吉爾在地鐵裡與民同仇。關於民意對戰爭機器能起到多大的潤滑作用,是值得商榷的大話題。影片對深刻二字是採取迴避態度的,從根本上來說,這就是一部避重就輕,且十分乾燥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