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把美講給小讀者
「哎,琪瑮,除了小貓小狗和大貓大狗,你還想做些更好玩兒的嗎?」當時拿著一本動物小說和美編對話的我,和後來的室主任深情對視。要不是因為玩兒心太重,與天津出版傳媒集團主管的《藝術啟蒙》的故事就不會開始。
扎進藝術圈是種新體驗
童話的開頭常常是「很久很久以前」,藝術家考慮的常常是「很久很久以後」。而一個童話編輯開始琢磨怎麼做藝術時,只頭疼一件事:現在。每天需要在備忘錄上記下365個待辦瑣事的時候,眼前跳躍著兩幅畫面:穿著盔甲的我大戰風車,或者一邊推著石頭一邊上山,然後看著石頭滾下山去,只笑笑不說話。可是,笑笑不說話不行。一來,瑣事並不「小」,出版無小事,教育無小事,更不用說一本旨在做美育的出版物。二來,期刊看似是一本由文字組成的小書,其實,更像是與各個層面的人對話的大空間:與主編之間,與發行之間,與作者之間,與藝術家之間,與藝術教師之間,與藝術培訓機構負責人之間,與創意平臺之間,與潛在小讀者之間……「聊天兒」「頭腦風暴」「大開腦洞」是一切創意的源泉。
乾巴巴地講藝術太無聊
兒時在一本書的「冰激凌」頁上聞到巧克力味道的時候,學著卡片上印的芭蕾舞演員轉圈的時候,假裝把橡皮泥捏成老雜誌上展示的貝尼尼的雕塑的時候,趴在大學話劇團製作的地板書做動物模仿的時候,都是我記憶中的至亮時刻。得益於「心流」,我在做著與愛好相關的創作的時候,時間仿佛並不存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玩耍也成了一種生活的藝術。這種時刻在編輯《藝術啟蒙》的時候再次來臨。
一本以美育為目的的少兒期刊究竟應該講什麼?展示經典的藝術作品,介紹操作性強的欣賞方式,揭開藝術家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還是把晦澀的美學觀念用接地氣的例子和故事轉化加工?這些美之微塵都是組成「金薔薇」的必要元素,也是藝術啟蒙階段的小朋友最能接受和吸收的方式。
可惜藝術知識並不是藝術本身,越往深裡做越發現關於藝術的那些事兒還真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而且,一說起「藝術」,就好像在談很遙遠、很深不可測的東西,小讀者會很容易感到「這和我有啥關係」!這可咋辦?
我們找了兩個「人」——「稀稀奇」和「古怪怪」為我們的期刊代言。藝術品不是常常被認為既稀有又古怪嗎?藝術家也常被視作稀奇古怪的人,給他倆起這兩個名字簡直太合適了!他們會變成角鬥士告訴小讀者關於古希臘鬥獸場的故事,也能描眉畫眼跟小讀者一塊唱一齣戲。
培養孩子擁抱藝術的生活態度
「你在做一本新刊?」每多一次看到同行詫異的眼神,都會多一次問自己是否後悔。累倒是其次,主要是擔心小讀者是否能喜歡,擔心這一切只是幾個藝術狂熱者的「自娛自樂」。但是,幾位主創從始至終達成一致的,便是對於期刊的發展方向:既然是一個以社會效益為先的事業,就把社會效益做到極致,把中國傳統藝術的主線做到極致。我們要把雜誌做成一本內容產品,也要把它做成一個匯聚藝術資源的平臺:美育教材、美育教師培訓、父母講堂、藝術周邊、美學體驗空間……所有這些藝術資源,都要為孩子能成為「生活藝術家」而服務。
「怎樣活成一個精緻的人?」相比於一些用商品堆砌起來的回答,更喜歡那些用果核種出繽紛果園的大叔,或者在窘迫環境中,用煤球爐子和鋁飯盒蒸法式風味蛋糕的女子。他們熱愛生活裡微不足道的小物與小事,用一點點創意逗自己和身邊的人窮開心,無論遇到什麼困境都能保持著優雅和樂觀的品性,其實,這才是我們真正想傳遞給讀者的「藝術啟蒙」吧!
(作者系《藝術啟蒙》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全國黨報網站總編輯2018賀新春 辭舊丹雞鳴盛世,迎新瑞犬頌神州。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人民網總編輯餘清楚以及全國多家黨報網站總編輯共同為網友們送上新春祝福!祝大家新的一年萬事順意,節節進步!【詳細】
為網絡空間「歲月靜好」 網信工作不騖虛聲 2017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指引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各項工作紮實推進,網上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強勁,各項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網絡空間更加清朗,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提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