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權:我就是《讀者》的一個老編輯

2021-01-13 每日甘肅網

胡亞權為來訪者講述《讀者文摘》創刊的故事。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楊 文/圖

  「你的糊糊快好了沒?」

  「我的糊糊應該快好了。」

  每天早上給自己和老伴熬兩碗自磨的黑芝麻糊,是已經74歲的胡亞權近年來一直保持的習慣,這也成了胡亞權老兩口早上相互調侃的問語。1月5日是節氣小雪,蘭州寒風刺骨。晨光熹微中,胡亞權麻利的將兩碗黑芝麻糊盛好並端到餐桌上,兩個烤好的饅頭和一小碗鹹菜正靜靜的等待著……

  時光回溯38年前,當時正意氣風發的胡亞權,成為了《讀者》(1993年以前為《讀者文摘》,後更名為《讀者》)雜誌的創辦者之一。

  《讀者》創刊時期的胡亞權(前)和鄭元緒(後)(胡亞權供圖)。

  創刊伊始,正是人人渴望讀書之際

  「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正是人人渴望讀書的時候,我形容那是個『文化斷層時代』。」胡亞權說起《讀者文摘》創刊之時的事情依然記憶猶新。「那一年,時任甘肅人民出版社總編輯的曹克己,找到了我和鄭元緒,告訴我們出版社打算辦一份雜誌。那時,我倆不但年輕,而且都是理工科出身,兩人之前都沒有太多雜誌編輯方面的經驗,當時第一時間想的就是到底要辦一本怎樣的雜誌?於是我倆跑『地攤文學』(當時的地攤上多以小雜誌、手抄書等為主)、新華書店(當時也沒有多少可看之書)、報刊市場(蘭州市面所常見報刊不超過20種)作了大量的調研工作。」

  「當時的甘肅已經有了幾本雜誌,如《飛天》《甘肅婦女》《甘肅青年》等等,主要還是受當時甘肅經濟發展、交通制約等影響,發行量都不是很大。我們就考慮,是不是辦一個綜合性的文摘類雜誌,而不是純文藝性的文摘。」胡亞權笑著說:「當時確定要辦一份綜合性的文摘類雜誌,主要是因為我倆都是『愛讀書的理科生』,覺得我們要辦的文摘就應以文藝為主,同時不排除其他自然學科內容。同時,我們辦的雜誌就是想要告訴中國讀者,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美好事物,高尚行為。這一點,就是我倆當時的真實想法。隨後,我們就開始在雜誌社內貼『小廣告』,給我們要創辦的文摘徵集名稱。當時徵集了包括『文匯、文萃』等等大概40來個名稱,我們感覺都不太滿意,最後就借鑑了當時美國《讀者文摘》的名字。」

《讀者文摘》1981年創刊號。

  練習本上,趙樸初先生書寫三條題字

  「大方向確定好之後,第一期的編輯工作隨即就開始了。當時我們遍覽手頭能見到的報刊圖書,甚至包括大學時的讀書筆記、摘抄的詩歌等等,終於在1980年底篩選編輯好創刊號送審稿。1981年春節前夕,送審稿退回,抽換了三篇大文章。此事促使我們放棄對敏感題材的好奇,不再媚俗跟風,這也成為此後雜誌編輯的一條重要原則。」胡亞權拿著《讀者文摘》的創刊號介紹說:「《讀者文摘》第一期的刊名是託人請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鄭元緒專程去北京從趙先生秘書那裡取回一個小信封,回蘭州後打開一看,驚喜地發現那是老先生在小學生練習本上書寫的三條題字,每字拇指大小,落有印章。我們從中反覆挑選出四個字用作刊名,其中『讀者』二字沿用至今。」

  「封面照片是當時的雜誌社美術室編輯劉雲石從北京攝影師張蘇妍處得來的。那年月,電影明星上雜誌封面、上掛曆的做法非常流行,《讀者文摘》創刊號封面照片上的人物是電影演員娜仁花。之所以選中這幅照片,是因為覺得沒有脂粉氣,不造作。目錄上隱去了人物姓名,將照片題為『嚮往』。30多年後再看這幅照片,依然覺得莊重、現代、充滿青春活力。」胡亞權邊翻著《讀者文摘》創刊號邊笑著說到:「那時沒有美術編輯,於是我以美術愛好者的底子奮勇擔當。不會設計封面,就到蘭州新華印刷廠製版車間請教;不會設計內文版式,就買來我最推崇的上海《文匯月刊》,撕下頁面,釘在身後的書櫃背面,依樣畫葫蘆。有些插圖要請本社美術編輯室李寶峰、科技編輯室康克仁、少兒編輯室李一郎來畫,再用硫酸紙謄清,這樣才可以照相製版。在我兼任美術編輯的前兩年中,時不時也有我畫的個別題圖出現……」

  缺乏作者,那就讓讀者來投稿

  「你們可以看到,『博採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辦刊方針在創刊時就確定並公布了,而這一辦刊方針38年來一直沒有改動過。」指著《讀者文摘》創刊號封二的內容,胡亞權介紹說:「這十六個字講了三層意思,一是文章內容和範圍包含古今中外,沒有時空限制;二是我們選的文章都是精華、都是精心挑選的好文章;三就是要讓讀者開闊眼界。」

相關焦點

  • 《讀者》:一本國民雜誌的傳奇之旅
    1980年秋天,他聽說科技編輯室的胡亞權辦過雜誌,便去找到他。兩人的對話十分簡單:——咱辦一份新雜誌,咋相?(陝西話,意為怎麼樣)——辦什麼呢?——辦啥我不管,半個月後給我一個方案。胡亞權也沒多想,答應了下來,亦如少年時的他。
  • 沒想到,一本叫「讀者」的雜誌,快40歲了
    這一年的秋天,甘肅人民出版社總編輯曹克己將辦一本新雜誌的任務交給了兩個資歷尚淺的年輕人,蘭大的胡亞權和清華的鄭元緒。 缺乏經驗的兩個人為辦一本什麼樣的雜誌,苦苦思索、思想碰撞著,後來閉門造車無果的兩人在到出版社的圖書館產生了靈感——辦一本報刊雜誌的精華選編在一起的綜合文摘雜誌。
  • 《讀者》站在了精神的高「海拔」上,在眾人身上找到了心靈契合點
    《讀者》創刊於1981年,是由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辦的綜合類文摘雜誌。1980年12月,《讀者文摘》開始籌備。1981年4月,正式創刊,1993年3月,正式改名為《讀者》。截至2019年8月,《讀者》雜誌的累計發行量超過20億冊。1980年12月,甘肅人民出版社成立叢刊編輯部,胡亞權和鄭元緒正式開始此項工作。
  • 來,我的讀者都進來~
    我知道大家都很掛念陌上。現在我來跟大家說說陌上的前世今生。
  • 一個公眾號圖文編輯的好工具
    投票結果出來了,結果讓我很吃驚:在參與投票的229名讀者中,76%的讀者都選了非書評類的文章。寫公眾號很累,編輯排版更累相信關注本號的讀者應該會發現,我的排版不定期要改一次。原因嘛,就是排版太麻煩了。用微信自帶的編輯器,排版效果似乎過於簡單。
  • 抑鬱老編輯又遇上失眠,負離子巧助力
    作 者:高科負離子研究所研究員陳晨關鍵詞:抑鬱症 負離子一位抑鬱老編輯的手札「一個人失眠,全世界失眠;無辜的街燈,守候明天。」 陳奕迅的《全世界失眠》,流行於本世紀初。似乎與「眾人皆睡我獨醒」相悖,也許就是一種景象兩種意境吧。
  • 91歲老讀者捐贈一批福州方言書籍
    該報導引發熱心市民的關注,91歲老讀者林瑞鼎通過福州日報記者牽線搭橋,將自己收藏的一批有關福州方言及地方文化的書籍捐給了閩侯縣福州方言文化研究學會。記者11日在鼓樓區竹林鏡新村見到熱心的林瑞鼎老先生,他說自己一直關注福州方言傳承狀況,並認為重視方言傳承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大勢所趨。
  • 電影 《天才捕手》:天才的編輯與編輯中的天才
    此刻,我潸然淚下。前幾天我在美麗的鼓浪嶼做一本新書的分享會。作者出生並成長在這個島嶼,我們帶上她的書,興致勃勃去尋訪她生活過的地方。在精美而滄桑的老別墅流連忘返之時,我收到一條微信,朋友把一部電影截屏發給我,說這電影真棒,主角是你的同行,你應該去看看。我心不在焉,電影名字一閃而過,即刻忘記此事。
  • 專訪過幾十位明星寫了幾百篇八卦之後,我想給讀者寫一封家書
    撰文:妙人編輯部老赫見字如晤,很高興以這樣方式與君相逢。老赫是一名娛記,也是億萬網友們統稱的「小編」之一。掐指一算,入行已經四年。娛記生涯裡,先後供職過幾個平臺,從普通編輯做到主編,並沒有用太長的時間。去年創辦了「妙人SHOW」,從此成為自媒體大潮中的一葉小舟。
  • 治癒系推理作家伊坂幸太郎:我想讓讀者會心一笑
    伊坂幸太郎:啊……沒想過呢,但是我覺得我的孩子有一個地方不足,就是不太擅長講話,我自認為跟朋友聊得很開(笑),所以想把跟人交流的能力想遺傳給孩子。(記者:你的確是認為自己是那種擅長與人交流的人麼?)我也知道你會這麼說,我要說的是,我的孩子比我還差勁(笑)。
  • 編輯生涯2:我與李碧華的緣分(上)
    談到書籍的裝幀形式時,我發現,我更適宜當一個聆聽者,基本沒有我插嘴的地方。李碧華曾經到日本遊學三年,學過設計,很在乎圖書的裝幀,為了說明一些裝幀上的細節,她往往發來七八頁紙的傳真,最多的一次,發來17張紙,用點評的方式,扼要地說明優點缺點。李碧華對圖書內文設計的參與,令所有合作過的編輯無法忘懷。
  • 漫畫編輯的必備能力與生存尷尬
    漫畫編輯的必備能力1.溝通編輯是一個跟各方打交道的職位,要夾作者、讀者、校對、出版社、美編、主編、老闆中間,作為潤滑劑。哪一方都得罪不起,而且還要滿足他,並且讓他們按照你所想的去做。健談。老闆希望把作者的權益籤過來越多越好,把作者整個人都籤過來不許給別人畫,一籤就是一輩子,所有的權益都歸公司,但這是不可能的。作者希望你就給我稿費,其他的權益都是我的。讀者的要求呢,有的是對作品有幫助,有的就是完全莫名其妙,還有的拉幫結派,各種黑作者的什麼都有。
  • 編輯是怪人,漫畫編輯更是
    前兩天看完了一部日劇,這部劇以漫畫編輯和漫畫家的關係為主線,講述了一部不為人知的漫畫和30多年前幾起駭人聽聞的失蹤案之間的關係。一開始只是因為鍾情於這類題材,剛點開第一集就被裡面滿滿的知識儲備嚇了好大一跳,今天忍不住想要拿出來和你分享。編輯都是怪人,漫畫編輯更是。你所看到每一頁紙,都是漫畫家和編輯合力完成的作品。如果說漫畫家是那個讓你心嚮往之的偶像,那麼編輯就是他的伴走者。他們陪著漫畫家走過每一頁的分鏡,每一頁的劇情,每一筆。
  • 我是編輯,也是新手媽媽
    他們醒著,我要陪他們玩、餵他們喝奶、給他們換紙尿褲、洗澡、做遊戲。那他們睡著了是不是就有自己的時間了呢?不,你太天真了。等他們睡著了,你通常已經精疲力竭,剛想要喘口氣,刷刷手機,還沒幾分鐘,「哇」的一聲,寶寶們醒了。折磨人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撫養一個小孩。如果有更折磨的辦法,那就是同時養兩個。產假期間,我基本沒法工作。
  • 一個編輯的自我修養與追求,看《天才捕手》帶給人們的思考
    文學工作者要實現責任擔當,首先要深刻認識到出版與編輯工作對人生、對讀者以及對社會發展的意義所帶來的影響,樹立起職業自豪感,毫無疑問,編輯是神聖的職業,自古以來書籍的傳播,讓知識、文明都能夠很好的傳遞,「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人的一生」,編輯是個古老的職業,也是值得追尋一生的文化事業。
  • 答讀者問:「一個太陽,月亮在白羊,上升天秤」的讀者性格解析
    跟讀的讀者朋友應該知道,筆者是一個有貼必回的優秀原創作者,一直視「讀者的需求」為最高奮鬥目標,今天咱們就來剖析下這個「可愛女生」的星座性格屬性」的感覺,還有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白天越來越長」,所以白羊座代表著「朝氣跟精力旺盛」。
  • 【動漫】常說編輯拯救作品,那你有見過編輯「毀」作品嗎?丨我的腦內戀礙選項
    不要問我為什麼是第二卷的封面,這可是白毛啊!白毛!由於篇幅問題(懶),我就不摘錄了。大意上是春日部老師在吐槽並影射「自己上一部小說的失敗是編輯所致。我本來是想寫一個兩卷三卷就能完結的小說,但卻被編輯強行延長,導致後面質量下降銷量暴死口碑爆炸。」嘛,雖然這是作者的一面之詞,但是也能從《腦礙》中側面印證這一說法的正確性。
  • 日本《三體》讀者:我就想知道劉慈欣的大腦構造!
    今年6月,日本東京,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夏日,一家再平常不過的書店。老闆正準備把寫好的【現已告罄】牌子擺到架子上,店員無奈地走過來說:「剛才又來了一個找《三體》的。」已經數不清這是今天第幾個來買《三體》的人了。
  • 什麼內容的小說,更受編輯青睞?聽聽真正的編輯怎麼說
    我考慮了一下,我的這個簡短發言,還是從編輯的角度,簡略地談一談編輯需要什麼內容的微型小說吧,為我們的微型小說作家投稿做好服務工作。當然啦,我談的是我需要什麼樣的微型小說,也就是我選稿的一些要求,您的作品與我的選稿要求不太吻合也不要緊,說不定其他報刊的編輯正需要您那樣的作品呢。
  • 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再讀《悲慘世界》: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
    雨果擅長塑造兒童形象,珂賽特和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就是《悲慘世界》中兩個生動和感人的兒童形象。將童年珂賽特作為音樂劇海報的「招牌」人物,很容易讓讀者聯想到冉·阿讓拉著珂賽特的手穿過孟費郿樹林的感人畫面。筆者認為,音樂劇海報突出珂賽特的苦難兒童形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化了《悲慘世界》的主題:「單看到男子的悲慘生活並不算什麼,應當看看婦女的悲慘生活;單看到婦女的悲慘生活也不算什麼,還得看看孩子的悲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