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的中國,每個年輕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對知識的渴望,對新生活的期待,處處孕育著生機。
這一年的秋天,甘肅人民出版社總編輯曹克己將辦一本新雜誌的任務交給了兩個資歷尚淺的年輕人,蘭大的胡亞權和清華的鄭元緒。 缺乏經驗的兩個人為辦一本什麼樣的雜誌,苦苦思索、思想碰撞著,後來閉門造車無果的兩人在到出版社的圖書館產生了靈感——辦一本報刊雜誌的精華選編在一起的綜合文摘雜誌。雜誌的定位有了,但刊名還沒有,兩人翻開幾本朋友從香港寄來的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這本雜誌,眼睛一亮,雜誌名字就這樣定了下來。但他們沒想到,這個名字後來給他們帶來了麻煩。
12月,在一座舊樓的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二人正式開展新雜誌創刊的工作。翌年的春天,一本紅色封面印有電影明星娜仁花頭像的雜誌《讀者文摘》》正式創刊。創刊號印了3萬冊,一半由新華書店代銷;剩下的被寄贈給了全國所有的縣級以上文化館與各省市大學。1982年1月,一位畢業於蘭大歷史系的年輕人彭長城加盟,四年後,彭長城出任《讀者文摘》的副主編。1984年,胡亞權卻因為「精神汙染」事件離開了自己親手創辦並剛剛崛起的雜誌,直到10年後,他才得以回歸。
1982年初,美國《讀者文摘》來函,認為甘肅人民出版社使用《讀者文摘》中文名不符合國際版權協定,中美兩家《讀者文摘》長達數年的版權之爭從此開始。起初並沒有引起重視與警覺;在商標法頒布後,又沒有抓住「註冊在先」,導致被動。1989年9月,為了避開糾紛,甘肅人民出版社決定增加「月刊」二字以區別美國《讀者文摘》。1990年1月號,《讀者文摘》下方多了「月刊」二字。但美方認為「『月刊』二字,應當屬於非專用權的範圍,『月刊』兩字不具備顯著性。」1993年一月下旬,國家商標局通過有關方面與鄭元緒取得了聯繫,明確指出更名絕不能拖到1994年,必須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編輯部巧妙地化危為機,使改名過程成為一次絕好的宣傳活動,《讀者文摘月刊》三四月號連續兩期刊發徵名啟事,為更名宣傳造勢。
1993年7月號卷首語——《《讀者》致讀者》,「從本期開始,《讀者文摘》(月刊)正式更名為《讀者》。」1998年,《讀者》放棄「READERS」註冊商標,啟用新的漢語拼音商標「DUZHE」,至此,這場版權之爭終於塵埃落定,又過了四年,已是《讀者》主編的彭長城與美國《讀者文摘》總裁唐瑞德越洋對話,一笑泯恩仇。
進入新世紀,《讀者》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2008年1月,《讀者》海外版創刊,2011年1月1日起,《讀者》開始在臺灣省發行,成為第一本進入臺灣省發行的大陸雜誌。
高中時候,常到學校門口報刊亭買雜誌、到舊書攤淘舊書。多年以後,報刊亭撤了,舊書攤難覓了,偶然想起《讀者》,這本雜誌居然快四十了……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2011年4月15日《30年,與讀者一起成長》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私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