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一本叫「讀者」的雜誌,快40歲了

2021-01-13 吾城記

1980的中國,每個年輕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對知識的渴望,對新生活的期待,處處孕育著生機。

這一年的秋天,甘肅人民出版社總編輯曹克己將辦一本新雜誌的任務交給了兩個資歷尚淺的年輕人,蘭大的胡亞權和清華的鄭元緒。 缺乏經驗的兩個人為辦一本什麼樣的雜誌,苦苦思索、思想碰撞著,後來閉門造車無果的兩人在到出版社的圖書館產生了靈感——辦一本報刊雜誌的精華選編在一起的綜合文摘雜誌。雜誌的定位有了,但刊名還沒有,兩人翻開幾本朋友從香港寄來的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這本雜誌,眼睛一亮,雜誌名字就這樣定了下來。但他們沒想到,這個名字後來給他們帶來了麻煩。

12月,在一座舊樓的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二人正式開展新雜誌創刊的工作。翌年的春天,一本紅色封面印有電影明星娜仁花頭像的雜誌《讀者文摘》》正式創刊。創刊號印了3萬冊,一半由新華書店代銷;剩下的被寄贈給了全國所有的縣級以上文化館與各省市大學。1982年1月,一位畢業於蘭大歷史系的年輕人彭長城加盟,四年後,彭長城出任《讀者文摘》的副主編。1984年,胡亞權卻因為「精神汙染」事件離開了自己親手創辦並剛剛崛起的雜誌,直到10年後,他才得以回歸。

網絡圖片,

1982年初,美國《讀者文摘》來函,認為甘肅人民出版社使用《讀者文摘》中文名不符合國際版權協定,中美兩家《讀者文摘》長達數年的版權之爭從此開始。起初並沒有引起重視與警覺;在商標法頒布後,又沒有抓住「註冊在先」,導致被動。1989年9月,為了避開糾紛,甘肅人民出版社決定增加「月刊」二字以區別美國《讀者文摘》。1990年1月號,《讀者文摘》下方多了「月刊」二字。但美方認為「『月刊』二字,應當屬於非專用權的範圍,『月刊』兩字不具備顯著性。」1993年一月下旬,國家商標局通過有關方面與鄭元緒取得了聯繫,明確指出更名絕不能拖到1994年,必須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編輯部巧妙地化危為機,使改名過程成為一次絕好的宣傳活動,《讀者文摘月刊》三四月號連續兩期刊發徵名啟事,為更名宣傳造勢。

圖片來自《讀者》官網

1993年7月號卷首語——《《讀者》致讀者》,「從本期開始,《讀者文摘》(月刊)正式更名為《讀者》。」1998年,《讀者》放棄「READERS」註冊商標,啟用新的漢語拼音商標「DUZHE」,至此,這場版權之爭終於塵埃落定,又過了四年,已是《讀者》主編的彭長城與美國《讀者文摘》總裁唐瑞德越洋對話,一笑泯恩仇。

進入新世紀,《讀者》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2008年1月,《讀者》海外版創刊,2011年1月1日起,《讀者》開始在臺灣省發行,成為第一本進入臺灣省發行的大陸雜誌。

高中時候,常到學校門口報刊亭買雜誌、到舊書攤淘舊書。多年以後,報刊亭撤了,舊書攤難覓了,偶然想起《讀者》,這本雜誌居然快四十了……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2011年4月15日《30年,與讀者一起成長》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私信即刪。

2008年的蘭州,圖片來源《蘭州市志》

相關焦點

  • 《龍門陣》40歲生日,作家林文詢揭秘這本老牌雜誌的「長壽秘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不少成都市民都記得,曾經有一本叫《龍門陣》的雜誌陪伴著他們的成長文人學者與讀者市民共敘人文典故,追憶往日繁華,這場辦給《龍門陣》40歲「生日」的分享會給天府書展帶來一抹溫暖的亮色。《龍門陣》雜誌創刊於1980年,經歷過繁盛也經歷過時代變遷的迭代。活動主辦者說:「這本雜誌品牌能保留至今,離不開編輯部每一位編輯,也離不開兩代甚至三代作者朋友、讀者朋友的鼓勵和支持。溫暖的文字,可傳遞知識,也可觸動心弦,令人動容。」
  • 《讀者》:一本國民雜誌的傳奇之旅
    說白了,就是從其他地方搜集來各種文章,糅合成一本,取名「文摘」。其實更應該叫「摘文」,類似「肉夾饃」還是「饃夾肉」之爭。放到今天公眾號時代,都是需要給開白名單的。因為雜誌來自甘肅,新華書店一開始不想要,覺得不會是好貨。看來,那時候就存在地圖炮了。誰也沒想到,後來它會成為全國銷量最大的雜誌,影響幾代人。
  • 作家買下10套房,專放讀者來信,人人都說他太傻,沒想到事情反轉
    但,這兩種人可能都沒有第三種人幸運,我們姑且叫他們「無心插柳柳成蔭派」。 什麼叫「無心插柳柳成蔭」?本來沒想靠某個途徑發財,或者讓財富升值,最後卻坐擁了財產,這種運氣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我們今天介紹的這位作家絕對要算一個,上個世紀90年代,他在北京買了10套房子,卻從不住進去,讓人疑惑,甚至有人笑他太無聊。
  • 一本叫《The Big Issue》的雜誌,如何解決城市流浪漢大問題?
    雜誌內容主要分為 3 個版塊:豆腐塊似的事件快報與生活知識清單、觀點速遞;人物訪談與專題報導;涵蓋了書籍、電影、電視、音樂等領域的文化部分。做一本流浪漢相關主題的雜誌,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悲天憫人」的俯視視角。但在《The Big Issue》,不僅早年就有流浪漢參與寫作文章的軼聞,這些雜誌銷售員也可以成為報導中的主角。
  • 跟著40歲的日本雜誌《BRUTUS》,看看這40年在流行什麼
    本文授權轉載自:一夜美學(ID:yiyemeixue)熟悉日本雜誌的你一定對《BRUTUS》不陌生,從最初的「日本男士生活指南」,到如今走進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知不覺《BRUTUS》到今年就已經 40 歲了。大到一場旅行,小到一塊點心,書頁間的溫熱從來不曾變涼,這本 40 不惑的雜誌好像對前方的道路更加明朗。
  • 向讀者朋友推薦一款雜誌APP
    相對而言,一些雜誌所報導的內容,就要負責任的多。訂閱《三聯生活周刊》,《看天下》,《財經》等雜誌,可以為自己添加一個時事報導和思考的渠道。最近,忽然得知了一個更便捷實惠的雜誌信息獲取方式,名刊會APP,可以用一本雜誌的訂閱價格,看到300本暢銷雜誌的內容。此等好事,當然要分享給讀者朋友們。而且,現在還有6.5折的價格。
  • 一本雜誌如何讓人迷戀?
    《monocle》的雜誌封面,最新一期的封面是熊本熊。圖片來源 | MONOCLE我一點都不否認自己對《monocle》的喜愛,但當我發現,需要為家裡累積的《monocle》買一個書櫃的時候,這件事引起了我的警覺——我需要這本雜誌幹嘛?
  • 讓《MacGuffin》教你如何做一本得獎的雜誌~
    借著最近剛出爐的第九期的熱度,我們把往期《MacGuffin》都搬出來翻了一遍,並從做雜誌的角度總結了幾點《MacGuffin》的迷人之處,偷師他們是如何做好一本雜誌的。02容易被人記住的封面好的雜誌當然少不了好的封面。特別是對於獨立雜誌不斷被製造的當下,能讓讀者瞬間識別且方便沿用的設計的確是一種穩妥的辦法。《Macguffin》從第一期開始便開始採用佔據整個封面的「M」作為始終不變的封面設計。
  • 本周團購 | 沒想到一年這麼快就過了,又到了喊大家一起訂雜誌的時候了~ 同齡孩子們都在看啥?都在今天的文章裡了.
    加趣媽微信:youqumama666   一起聊聊人生和娃          今天文章有點長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就算不打算訂雜誌也可以看看現在大家雞娃都在用什麼飼料定了一年的鋒繪沒想到這麼快就到期了作為一本看了真香的雜誌
  • 《通俗歌曲》停刊:偌大一個中國就容不下一本雜誌嗎?
    鑑於讀者們紛紛詢問這個情況,所以編輯部就發了一個「非官方」的公告來說明了一下這個事兒。本來挺好的心情,一下子沉到谷底。滾君不禁就陷入了沉思中……完完完,這琴沒法練了!雖然已經很久沒有買《通俗歌曲》雜誌了,但是這一宣布休刊之後,心理還是有點空落落的。
  • 比日本時尚雜誌更精彩的,是雜誌編集長們
    雜誌內容也像它的名字一樣——複雜,它可能是寫真集,可能是百科全書,可能是生活指南,可能是任何東西。在出版業潰敗的時代,停刊似乎成為了許多雜誌的宿命,但日本雜誌卻是個例外,它們逆勢而上,收穫無數海內外讀者。這背後,往往少不了一個叫「編集長」的靈魂人物,他們將日本文化中的敬重與細心反映在其中,源源不斷地發掘著一本雜誌的潛力。
  • 火了40年!據說,香港明星不為人知的一面,都在這本雜誌裡了
    萬萬沒想到,竟然有一本這樣的雜誌,收錄了我們未曾見過的明星姿態!
  • 胡亞權:我就是《讀者》的一個老編輯
    胡亞權為來訪者講述《讀者文摘》創刊的故事。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楊 文/圖  「你的糊糊快好了沒?」  「我的糊糊應該快好了。」  每天早上給自己和老伴熬兩碗自磨的黑芝麻糊,是已經74歲的胡亞權近年來一直保持的習慣,這也成了胡亞權老兩口早上相互調侃的問語。1月5日是節氣小雪,蘭州寒風刺骨。
  • 雜誌罪 · MacGuffin是一本什麼雜誌?
    我在安特衛普的Copyright書店翻過最後一本創刊號,但當日我沒入,因為那已經是一本sample樣刊了,我對於收集雜誌這樣的事是有著嚴重的精神潔癖的,所以沒有買下來!現在想了一下,有點後悔,最近在香港買到了《MacGuffin》第二期,這一期的主題是「The Window」。(《MacGuffin》第二期雜誌封面。)
  • 40歲的《江南》準備了一份時光禮物送給大家
    記者 潘卓盈 杭州有一份土生土長的雜誌,名字很好聽,叫《江南》。 不知不覺,它就快40歲了。《江南》雜誌社於1980年成立於杭州,翌年《江南》雜誌創刊,以刊發中篇小說為主,是浙江省一級文學期刊。2020年底,《江南》雜誌迎來40歲的華誕。
  • 英文雜誌推薦第二彈:一些(有趣的)英文雜誌和它們的網站
    上一篇寫的太匆忙,寫完了才發現還有很多我喜歡的雜誌沒提到,今天繼續推薦我在學英語這些年發現的一些有趣的英文雜誌和他們的網站。這些雜誌的過刊可以去淘寶尋找,也可以去下文中提到的雜誌的網站去先看看文章的風格看是不是符合你的胃口。
  • 一本雜誌的堅守:《文訊》與臺灣文學歷史
    門口漂流木長凳上,固定有讀者在這裡看書;陽光燦爛,草香鳥啼,文青們循著石板路散步吟誦。紀州庵文學森林的經營方,是今年剛滿30歲的臺灣老牌文學雜誌——《文訊》。今年7月,《文訊》雜誌因為面臨搬家的經費問題,發起了一場面向文藝界的募捐拍賣活動。島內作家們傾巢出動,慷慨解囊,共募得書畫文物600餘件,首次拍賣約2100萬新臺幣。島內的多家媒體持續追蹤,新京報也曾報導。
  • 威資訊 |瑞威合伙人登雜誌封面 聽說讀者身價都是500萬+?
    在新媒體來勢洶洶「紙媒必死」哀鴻遍野紙媒前景被全面看衰的今天有一本雜誌竟然對讀者設立了極高的門檻其目標人群的身價淨值在500萬以上這看似是縮小受眾群的「自尋死路」但實則精準定位了高端客戶的需求這便是《WM財富顧問》
  • 雜誌讓孩子看到我們的時代和未來:0-18歲孩子 8種精選少兒雜誌訂閱中
    去年3月和10月底,童書媽媽編輯部分兩次調研少年兒童雜誌,從400餘種之中精選出30種上佳雜誌,無論是不到1歲寶寶還是已然18歲的少年,都能找到符合自己精神氣質的雜誌朋友。詳情請見童書媽媽少兒雜誌推薦清單終極版。並且,童書媽媽還組織了優惠訂閱,將6種優選少年兒童雜誌呈現在讀者面前,得到了讀者朋友們的熱烈響應。
  • 王一博:憑一本雜誌,上線就讓系統崩潰的男人!慕了
    王一博一個雜誌銷量僅用20分鐘就破20萬+銷量的男人,需要把牛打在公屏上嗎?這個頂流到底有多瘋狂,搭檔周迅出刊,雜誌一上線即系統崩潰。10分鐘銷量10萬+,20分鐘銷量20萬+,銷售額突破800萬+。如今的王一博,面對各種質疑,年僅2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