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在1780年還只是一名外交官。當時,他前往歐洲參加巴黎和會,在一次宮廷聚會上被法國人蔑視。法國人認為,當時的美國人沒有一點藝術氣息。事後,約翰·亞當斯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我必須修習政治學與戰爭學,這樣我們的後代才能在民主之上修習科學與哲學,以讓他們的後代得以在科學之上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刻、刺繡和陶藝。
在約翰·亞當斯看來,他這一輩人在馬上徵戰,是為了讓兒女能慢下來學習科學,更是為了讓孫輩能有機會學習藝術。人們追求藝術,是因為「藝術是愉悅的溝通、可愛的品享、奉獻的無聲、延年益壽的境界、使世界寧靜的良藥」。
但有時,我們參觀過備受推崇的藝術展覽或者美術館之後,卻覺得並未獲得什麼感受,甚至內心充滿困惑,那種原本期待的體驗根本沒有出現。於是,我們又陷入自責之中,覺得一定是因為自己學識不夠,才無法走近藝術。
實際上,只要經過恰當的引導,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包括孩子。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認為,藝術跨越了不同階層、不同知識結構,是人類不同時期的文明結晶,藝術就是日常生活,是世間萬物。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是許多國家的學校與博物館認可的藝術啟蒙經典讀物。家長可以通過閱讀這本書,成為孩子人生中第一位審美老師。同時,對於成年人來說,這也是一本合適的藝術入門書,就像書中扉頁所寫:希望引領更多的孩子和成人,踏上愉悅而有收穫的藝術之旅。
這本書的作者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是法國藝術界頗受認可的資深藝術史學者,曾在索邦大學和羅浮宮學院學習,現在是羅浮宮學院當代藝術課程的一名教師,並擔任「如何欣賞畫作協會」(CORETA)的長期管理者和講師。她多次受邀擔任美國、俄羅斯、法國等諸多博物館顧問,並在世界各地多所學校舉辦講座。她出版的藝術教育書籍《如何看一幅畫》《讀懂印象派》等,被譯為多種語言,廣受好評。
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將《如何給孩子講藝術》一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提供了63條小貼士,來引導讀者放下成年人的見解,以孩子的眼光、思維和行動來展開藝術對話。後半部分精細挑選了29件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大作,涉及繪畫、雕塑、攝影等多個門類,按照時間排序,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當代藝術,或從畢卡索到透納、康定斯基,仿佛帶領讀者暢遊輝煌的藝術史。而隨中文版附贈的別冊「藝術家小傳」,以專業的藝術視角解讀了29件藝術大作創作者的生平,以幫助讀者更好地把握創作者風格和所處的時代背景。
在後半部分中,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具體展示了如何使用之前提供的小貼士,讓孩子們看懂一件藝術品,並隨著積累不斷觸類旁通,逐漸具備與更多藝術品心靈交互的能力。
作為一個藝術的門外漢,從未真正享受過參觀美術館的樂趣,又如何給孩子講藝術呢?想在短時間內補習大量的藝術史學,也並非易事。幸運的是,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認為,我們完全不必變成另外一個人,就能當好孩子的藝術啟蒙老師。向孩子傳遞知識,有兩種方法:以你的所知作為起點,或者以孩子的所知作為起點。顯然,後者更能打破與孩子之間的壁壘。在開講之前,可以先問「你看到了什麼」,來替代學究式的「你應該知道...」或者「看這個」。
孩子的洞察力總是超乎大人想像,他們會面對一幅畫感到困惑、熱愛或者糾結不安,但是這種感覺會久久縈繞在心中。
就像抽象主義藝術家康定斯基不喜歡莫奈的《乾草堆》,但是這幅畫帶給他的簡單、質樸、遠離世俗的氣質卻揮之不去。孩子們還會真誠地問一些看似「愚蠢的問題」,比如「畫裡的盤子好像要掉下來了」「如果拉一下掛簾繩會發生什麼」,這時如果能針對孩子的問題給予生動的回應,就再好不過了。你可以跟他探討虛空派「墜落」的隱喻,帘子落下象徵著人生如戲劇般落幕,等等這些話題。
如果專業的藝術話題讓你覺得沒有把握,那可以試試從歷史、地理、科學、數學、運動、技術等角度來談,千萬不要覺得這些跟藝術毫無關係。
當19世紀下半葉,鐵路在歐洲迅猛發展之時,藝術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古典繪畫時代走到了最後。「火車」成了當下時髦的創作主題,而印象派的畫家們從疾馳的車窗中觀察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以往被精心描繪的細節變得模糊。藉由科技的發展,市場上出現了白蠟管包裝的顏料,畫家們可以攜帶著在戶外進行創作,脫離了室內作畫的束縛,那些程式化的光線和細緻繁複的畫法也被拋在腦後,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稍縱即逝的現代風格圖景。
從不同角度來看待藝術,可以引導大人和孩子不斷接近藝術的真相。選擇熟悉的領域,以此為起點來深入一個主題或者了解相關的藝術家,隨著信心不斷增加而理解更多的作品。
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觀察力和理解力各不相同,所以也需要一些更有針對性的引導。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將孩子們劃分為5~7歲、8~10歲、11~13歲三個學齡段,並總結出了每個階段孩子的高頻提問,給予了口語化且風趣的解答。
比如,在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展出的莫奈作品《花園中的女人》。這幅畫足有2米多高,很難讓孩子們忽視它。但不同年齡的孩子,對它的興趣點各有不同。
5-7歲的孩子,更多看到的是畫面本身,「她們在散步嗎」「天氣很好啊」「她們的衣裙很大」,而莫奈也正是選擇最宜人的春季來創作的這幅畫,顏色明亮的畫面中,女人們在花園悠閒地聊著天,穿著最時髦的裝束。
8-10歲的孩子,可能會問「她們是誰」「為什麼只有女人」「畫面為什麼模糊不清」「這張畫很好看」。畫面中雖然有四個女人,但實際上只有兩個原型。後面紅頭髮的女士是莫奈的模特,其餘三個人都是以莫奈的妻子卡米爾為原型。當時她們並沒有真實地穿著這些華服,而是莫奈在創作時參考了當時的流行時裝插圖。畫面中,我們無法分辨出每一朵花瓣的確切輪廓,甚至人物面部也是模糊不清,這是莫奈技藝不精嗎?要知道,少年莫奈可是非常擅長精準的人物漫畫,而此時莫奈在創作時更喜歡捕捉「形」。如今,這幅作品舉世聞名,但在當時卻連參加沙龍展的資格都沒,評審團認為這麼大的畫幅卻用來畫平庸的景色、無名之輩,實在可笑。
而對於11-13歲的孩子來說,「印象派」這個詞已經不再陌生,並會感受到印象派繪畫中經常出現「花園」。他們可以借這幅畫了解到「印象派」一詞的命名由來、莫奈與莫奈花園的故事,以及這幅畫面中的「陰影」在當時帶來的不小震撼。那時的作品中,如果一件物體被陰影「破壞」會令人十分不安,被認為是外部因素對人「本質」的損毀,但莫奈偏偏對真實的描繪充滿興趣。
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在《如何給孩子講藝術》中,深入淺出地解析了許多名家名作,這個過程不僅僅是關乎於如何教孩子們看待藝術,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建立起孩子的批判思維,更好地面對未來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