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毀壞藝術品,別再說「他只是個孩子」,孩子也可以了解藝術

2021-02-07 松蝴蝶

一、熊孩子破壞藝術展

2013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上海玻璃博物館展出了一件名為「天使在等待」的玻璃製品。

結果有2名男童直接進入展區,用力搖晃和拉扯這件藝術品。

孩子們的母親就在一旁,不但不阻止,還一直在給他們拍照,直到孩子將玻璃翅膀扯爛,母親才反應過來,讓孩子走出護欄。

據報導,這件《天使在等待》的藝術品,是藝術家薛呂為女兒的誕生而創作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從創意到創作完成一共歷時兩年零三個月,卻沒想到剛展出,就遭到了這樣的破壞。

經過後期檢測,由於燒制時採用一體成型工藝,被損壞的局部沒有辦法修復,藝術家本人聽到後,非常無奈和痛心。

最終,經過上海玻璃館和薛呂本人的討論,薛呂將這件破損的作品原樣保存。

只是在折翼的翅膀邊上,配上損壞時的監控視頻,再改名叫做《折》,提醒大家文明看展。

近年來,越來越多家長喜歡帶著孩子走進博物館和美術館,接受藝術薰陶,但有不少家長卻忘記了在看展之前,教導孩子文明看展。

除了上述這樣破壞藝術品的「熊孩子」行為,還有更多孩子無視藝術的神聖,在展館內追逐打鬧、大聲喧譁,並沒有認真感受藝術背後的深厚內涵。

在國外,有孩子闖禍後,工作人員指責家長時,家長卻不反思,反而維護自家孩子,說:「他只是個孩子啊,誰讓你們沒有多做保護措施!」讓很多人搖頭。

有些是因為家長沒有好好引導,但更多,是孩子在好奇看展時,提出的問題家長們解答不了,於是乾脆放任他們玩性大發,這對於孩子的藝術啟蒙來說,非常得不償失。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引導老師,如果能在孩子對藝術有濃烈好奇時,能夠適當加以引導,相信每個孩子都非常願意遵守規矩,認真觀賞畫作。

有些父母可能會問,自己沒有這樣的藝術知識積累和講解能力怎麼辦?

在藝術史學者弗朗索瓦絲 芭布-高爾看來,其實給孩子講藝術,不需要那麼多條條框框和繁文縟節,甚至不需要像專家學者一樣博學,我們一樣能讓孩子享受藝術帶來的快樂。

弗朗索瓦絲 芭布-高爾(Franoise Barbe-Gall),法國藝術史學者,羅浮宮學院當代藝術課程教師。曾在索邦大學與羅浮宮學院接受了完整的藝術史教育,於紐約大學巴黎校區、巴黎第三大學擔任藝術史講師,同時擔任「如何欣賞畫作協會」(CORETA)的長期管理者和講師。

她多次受邀擔任美國、俄羅斯、法國等諸多博物館顧問,並在世界各地多所學校舉辦講座。曾出版《如何看一幅畫》《讀懂印象派》等多部藝術教育相關書籍,被譯為多種語言。

這本《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是弗朗索瓦絲 芭布-高爾獻給家長的兒童藝術啟蒙讀本。

在書的前半部分,弗朗索瓦絲 芭布-高爾為家長提供了63條建議,指導大人應該怎樣具體為孩子講解藝術,激發孩子對藝術的興趣和好奇;

書的後半部分,弗朗索瓦絲 芭布-高爾精心挑選了29件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引導不同年齡的孩子從不同角度感受畫作,從而深入了解畫作背後的時代特徵和影響。

除了正書,出版社還特別增加了「藝術家別冊」,幫助讀者更好領會這29位藝術家人生經歷與藝術風格的關聯。

「只有透過孩子的視角,才能開啟孩子的藝術之眼。」

每個孩子對藝術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只要通過合適正確的引導,每個孩子都可以在藝術殿堂裡遊玩,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藝術趣味和審美價值。

文藝復興、印象派、當代藝術,畢卡索、透納、康定斯基……這些看似高深的藝術詞語,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具體應該怎麼學習和講解藝術?翻開這本《如何給孩子講藝術》尋找答案吧。

二、怎樣給孩子講藝術

1.以孩子為中心

在弗朗索瓦絲 芭布-高爾看來,給孩子傳遞知識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你的所知作為起點,另一種是從孩子的所知開始。

所謂在什麼山頭唱什麼歌,給孩子講藝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孩子為中心,時刻關注孩子對於藝術品的感知和情緒。

欣賞藝術是一種特別主觀的體驗,所以我們不應該過分關注孩子的「獲得感」。

相比於講解藝術品的奇聞軼事、作家的生平簡介這些照本宣科的信息,我們更應該隨著孩子的認知,呵護他們的求知慾,激發他們學習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而不是一股腦填鴨式希望孩子能像背書一樣,單純記住關於藝術品的幾個數字或者其他資料。

你所能告訴他們的,可能只是一些美學的體驗、一小段歷史,或者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方法。

所以在給孩子講藝術的全程互動裡,我們始終要牢記,應該問孩子「你看到了什麼」,而不是告訴孩子「看這個」或者「你應該知道……」

2. 讓孩子先開始

弗朗索瓦絲 芭布-高爾舉了一個例子。

現在孩子面前有一幅17 世紀荷蘭靜物畫,畫上有書、樂器、水果、輕微褶皺的桌布、質地上乘的掛簾,也許還有一塊頭骨。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向孩子介紹這幅畫呢?

有些自以為準備充足的家長可能會先向孩子大談「虛空派畫作」的源起與涵義,再逐一解釋每一個物體的象徵意義。

這些知識當然很重要,但是也太深邃,孩子根本無從理解。在孩子的眼裡,他們理解的畫作可能完全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眼尖的孩子可能會說「畫面好亂!」「盤子好像要掉下來了。」

愛思考的孩子可能會說「如果拉一下掛簾繩,會發生什麼?」

如果聽到這些天馬行空的評價,千萬不要打斷,我們應該跟隨孩子的目光和思路,因勢利導。

我們可以借著掉落的盤子,和孩子探討「墜落」(虛空派常用詞)的含義;孩子如果覺得畫面太亂,可以順勢讓孩子加深關於貪婪、生命短暫和物質豐裕等詞語的理解;當孩子目光落在窗簾上,我們還可以告訴他們,帘子好比幕布,它的落下往往是藝術家對於人生如戲般落幕的感慨。

弗朗索瓦絲 芭布-高爾介紹的這種講解藝術的方法,適用於各種藝術作品。他強調,不能將你的知識從外部強加給孩子,而是要針對他們的問題給予生動的回應。

三、孩子了解藝術的背後,是文化知識的一次綜合洗禮

著名作家、美術評論家傅雷,曾在家信中曾告誡兒子傅聰:「要做一個鋼琴家,首先要做一個文化人,之後做一個藝術家,再之後要做一個音樂家,最後才是做一個鋼琴家。」

中央編譯局譯審、著名翻譯家施康強也認為:「要做一個文學翻譯家,首先要精通一門外語,有可能還要懂一門或幾門別的外語,之後要能嫻熟運用母語,再之後做一個雜家,具備各方面的知識,最後才是做一個文學翻譯家。」

只有幾近成為一個通才,有了多方面的文化知識儲備,才能在本職工作中旁徵博引,有的放矢拿捏工作的力度。

關於藝術作品的講解和學習也是一樣,弗朗索瓦絲 芭布-高爾在《如何給孩子講藝術》一書中,為我們提供了技術、運動、歷史、科學、數學、地理等多種視角,陪著孩子任意解讀藝術畫作表達的內容。

不論哪種方式講解,只要提升了孩子對畫作的感知能力,又或者啟發了他們對於現實生活的思索和共情,那麼他們就已經成功邁出了徜徉藝術殿堂的關鍵第一步。

雖然是寓教於樂,但對於家長來說,也還是要在講解之前,做好充分準備,這樣才能敏感抓住孩子欣賞藝術時的興趣點,順利為他們打開一扇扇藝術品背後的文化大門。

讓孩子了解學習藝術的背後,是一次關於各方面文化知識的綜合洗禮。

這洗禮既是對家長知識儲備的考驗,也是對孩子藝術欣賞水平的重要突破。

曾有家長坦言,自己希望孩子多學習古詩詞,是想在日後孩子身臨其境時,能有脫口而出「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書素養,而不是只會瞪著眼睛,不停重複著「好看!」這類乾巴巴的單一詞彙。

藝術鑑賞能力又何嘗不是一樣。它是人類不同時期的文明結晶,凝聚了一代代藝術家思想和繪畫能力之大成。

讀懂藝術作品,就是讀懂一個特定時代的人文和歷史,憶古思今,也就能讓孩子更加客觀看待當下,了解這個世界。

這是孩子正確世界觀形成的重要一步,也是他們拓展視野,發散思維的重要一課。

對孩子來說,藝術家是不是天才,沒什麼要緊,但如果能結合畫作,對他們當下的生活和思考有所啟發,那就完成了畫作審美啟蒙的引導作用。

王爾德曾說:「生活就是你的藝術,你把自己譜成樂曲,你的光陰就是十四行詩。」

杜尚則更加斬釘截鐵:「最好的藝術就是生活本身。」

在弗朗索瓦絲 芭布-高爾看來,直觀的體會與日常化的溝通是培養孩子藝術愛好的理想途徑。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這本書,弗朗索瓦絲 芭布-高爾以深入淺出的藝術史知識和故事為內容,配以名家名作分析,讓家長與孩子通過藝術建立起精神的溝通。

家長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審美老師,如果能通過家庭教育,讓孩子擁有孩子敏銳的藝術觀察力和源源不斷的好奇心,大人也會得到反哺,從而更加促進親子關係,家庭和諧。

這是對孩子藝術啟蒙的最理想結果,也是家長最衷心的期望。

對這本書有興趣的家長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被判刑,比起熊孩子毀壞博物館藝術品,成年人的「明知故犯」不可恕
    去年年底,一名男子在倫敦泰特美術館故意毀壞畢卡索名作《女子半身像》,並以刑事毀壞罪被警方逮捕起訴。最近,該事件有了新的進展——這名男子被判處監禁18個月。對於這一結果,包括泰特美術館在內,很多人都表示「公正審判」。但即便是18個月的監禁,也已不能讓一幅畫作恢復如初,《Bust of a Woman》至今還在修復中。
  • 廣東一「熊孩子」玩火把家燒沒了,奶奶:他還只是個孩子,不懂事,別...
    文|熊貓啃書 「熊孩子」,相信這個詞,你一定沒少聽過。在我們的印象中,提起熊孩子這個詞,就覺得十分討厭,因為他們總是幹些壞事,惹人生氣。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是這樣,有些熊孩子啊,一個比一個厲害,有從高樓拋物致人死亡的,有刮壞人家的豪車的。這不,這兩天還有個玩火把家燒了的。
  • 廣東一「熊孩子」玩火把家燒沒了,奶奶:他還只是個孩子,不懂事,別打他
    文|熊貓啃書「熊孩子」,相信這個詞,你一定沒少聽過。在我們的印象中,提起熊孩子這個詞,就覺得十分討厭,因為他們總是幹些壞事,惹人生氣。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是這樣,有些熊孩子啊,一個比一個厲害,有從高樓拋物致人死亡的,有刮壞人家的豪車的。這不,這兩天還有個玩火把家燒了的。
  • 他殺人放火,但他只是個孩子啊!
    帶頭大哥以其中一個孩子的生命相威脅,警告女主再跑就燒死他。然而在生存面前,女主只能悲痛地放棄了那個孩子的生命。孩子被活生生地燒死了,哀嚎聲響徹了樹林……然而一個電話,卻讓搭救轉化成了殺戮,這群大人正是熊孩子們的家長。帶頭大哥回到了家裡,當他和父親及其他家長站在一起時,結果已成定局。
  • 他只是個孩子啊!
    是的,因為他只是個孩子啊!只是個孩子啊!是個孩子啊!說起熊孩子,相信每個人這一生當中或多或少都會碰到過幾個,輕則讓你無語,重則讓你抓狂!後來我還表揚了那熊孩子,給了他紅包。對他說,寶貝,真乖,給哥哥洗的真好。你以後看見那種大鋼琴也可以去幫他們洗,他們一定會獎勵你的。
  • 他只是個孩子,千萬不要放過他
    結果他被幾個少年抓住,凌虐死去。而女主報復了2個少年以後,不幸誤入孩子王家中,被對方父母殺害。也可以說他毫無羞恥之心,就像把挨打當做功勳一樣,還以此威懾班裡的同學。這樣的家庭教育不僅缺失了正常的父愛母愛,還容易孩子產生畸形的心理。孩子在惡劣的環境中長大,把惡言惡語、拳打腳踢也視為正常行為,繼而反饋到班集體中。他只是個孩子,一定不要放過他其實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新聞,關於小孩子犯罪、未成年犯罪的事情。
  • 「熊孩子」也有他的閃光點,父母要懂得細心挖掘,孩子才會更優秀
    丫丫媽實在是頭疼:為啥我這麼倒黴,養了個熊孩子啊!以後我有得苦吃了,因為心裡這樣想了,所以丫丫媽對丫丫的態度也冷淡和暴躁了許多,結果使得丫丫也更加「熊」。其實,我覺得丫丫媽大可不必這麼焦慮,因為熊孩子並非一無是處。
  • 打碎45萬「迪士尼城堡」後,又一孩子扯翻十幾萬翡翠:無止境的縱容不是愛,而是害!
    城堡隨即發生塔尖倒塌、破碎的情況,其餘部件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錯位和破損。這座城堡以上海迪士尼城堡為原型,由藝術家Arribas兄弟花費了500小時、並以特殊的燈工工藝打造而成。整座城堡重達60kg,包含近30000個部件,並由24k黃金裝飾而成,價值超過了7萬美元(約45萬人民幣)。而今,夢幻城堡被毀了,Arribas兄弟的夢,也隨之破碎。
  • 他/她只是個孩子
    每一個第一次都讓我們急不可耐的想向周圍的人訴說,其實我們知道,這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但還是忍不住的想要分享。孩子一天天長大,襁褓中的嬰兒已慢慢長成了調皮搗蛋的熊孩子。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苛責與不滿代替了初為人父人母的感動與欣喜?
  • 熊孩子打碎45萬「迪士尼城堡」後,又2個熊孩子塗抹大便致5000人感染新冠:低齡不是藉口,家教才是關鍵!
    這對翅膀是由,我國首位獲得英國玻璃藝術博士學位的薛呂大師,為他剛出生的女兒創作的藝術品。而這對象徵著純潔和新生的翅膀,卻同樣逃不過被熊孩子毀壞的命運。面對這些毀壞模型的「熊孩子兇手」,他們卻無可奈何,只剩下滿地的殘渣和跟著破碎的心。你說,那幾個14、15歲的少年,怎麼可能會不懂得這些藝術品有多珍貴?只不過覺得好玩罷了。
  •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這話毀了多少孩子?!(家長必看)
    有個小夥子晚飯後陪著懷孕五六個月的老婆在小區裡散步。有個熊孩子抱著籃球,跑過來朝孕婦的肚子上扔過去,小夥子沒反應過來,他老婆本能的拿手一擋,但還是砸中了。他老婆當時有點疼,就坐下了。這時熊孩子的奶奶過來了,說小孩子不懂事,就要拉著熊孩子走。小夥子剛要發作,熊孩子突然掙開奶奶的手,又抱起籃球朝孕婦扔了過去。
  • 電影《絕世高手》曝《他還只是個孩子》MV
    今日,片方曝光宣傳曲《他還只是個孩子》,該曲由楊迪和盧正雨一同演唱,B站大神李懋揚(T2o)作詞作曲,創意源自盧正雨之前執導的網劇《絕世高手之大俠盧小魚》片段。MV中,盧正雨、楊迪智鬥熊孩子,和七姑等親戚展開表情包大戰,歌詞和各種表情包都笑果十足,神經風格徵服網友。MV結尾,盧正雨喊話「七姑」:「沒有人天生就是熊孩子,教育孩子要講道理,以後不要用『他還只是個孩子』作為藉口了。」
  • 《伊甸湖》——他只是個孩子,千萬別放過他!
    我們我們經常聽到鍵盤俠在網絡上說:「他還是個孩子,放過他一次吧。」這個畸形的評判標準從未成年人保護法誕生至今都依然停留在我們的社會意識裡。
  • 天價城堡,毀於熊孩子
    如果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藝術館、博物館內做一個調查:請問,這些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們最怕什麼? 除去保存工藝和時間等客觀上還無法解決的問題之外,有一個答案一定榜上有名:孩子。 對於那些藝術品來說,孩子太危險了。
  • 這樣說會害了孩子 | 他還是孩子,不要計較
    圖片來源於電影《罪途1之死亡列車》在很多公共場所,最糟心的就是熊孩子了。每次熊孩子一犯錯,只要你跟他置氣,熊孩子媽媽立馬就說,他還是個孩子,不要計較。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母愛最毒了。記得曾看過一則新聞:在上海一展覽上,一個1.8米的尼克狐剛展出一個小時,就被一個熊孩子推倒了。
  • 「他只是個孩子」這一句,讓多少家長理直氣壯地袒護孩子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如今網絡上各種熊孩子的新聞屢見不鮮,上電梯時亂按按鈕,在火鍋店裡隨意奔跑,這些熊孩子對周圍人造成的困擾可見一斑。然而每每在公共場合有人出面制止熊孩子的惡作劇時,總會有熊家長出沒,一句「他只是個孩子」似乎就可以遮掩掉所有的過錯了。
  •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的:教育路上,永遠別指望孩子「自覺」!
    雖然這只是一個夢,但我看到了神奇的森林和森林裡快樂地生活著的動物們,還有那雄偉的城堡,我希望能夠每天做這樣美麗的夢。每一個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每一個好孩子都是家長悉心培養出來的。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天生優秀,每個孩子優秀的背後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生活中,我們最怕遇到熊孩子,關於熊孩子的三大怕:出行坐車坐飛機遇到熊孩子,看電影遇到熊孩子,熊孩子到你家玩。
  • 「他還是個孩子」,是最毒的母愛
    在很多公共場所,最糟心的就是熊孩子了。每次熊孩子一犯錯,只要你跟他置氣,熊孩子媽媽立馬就說,他還是個孩子,不要計較。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母愛最毒了。記得曾看過一則新聞:在上海一展覽上,一個1.8米的尼克狐剛展出一個小時,就被一個熊孩子推倒了。
  • 「他還是個孩子」,一句話毀掉多少孩子,別再讓沒教養成為藉口
    生活中我們會看到這樣一種孩子,在公共場合或者別人家裡比較不守規則,凡事都我行我素,在安靜的場所大喊大叫,隨地亂丟垃圾,不懂得尊敬長輩,對於這種孩子有一個專門的形容詞叫"熊孩子"。"熊孩子"的背後是不作為的家長,這些家長覺得孩子年齡小,就應該讓他們釋放天性,總是以"他還是個孩子"為藉口來袒護孩子。
  • 「孩子可以不懂事大人不行」,別讓熊孩子「帶壞」父母|長城評論
    據濛濛說,他們是這棟樓裡比較後入住的,家裡有個快1歲的孩子,日後學走路也好,吵鬧、摔東西也好,可能多多少少會打擾到鄰居,「不想做那麼沒素質的家長,孩子可以不懂事大人不行。」於是在給自己買腳墊的時候也給周邊各家鄰居也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