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向前
近日,迪士尼放出了電影《花木蘭》的首支預告片,預告中劉亦菲飾演的花木蘭一襲紅衣,英氣十足,引人驚呼:
這就是花木蘭本蘭!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不過,絕大部分網友的注意卻被另一個鏡頭中劉亦菲的「額黃妝」吸引了。
對於這種日本藝妓式的後現代主義妝容,網友們的評價大致分為兩種:
1. 醜得不忍直視
2. 直視以後發現更醜了
眾人紛紛感慨,就算是神仙姐姐的顏值也禁不起這麼糟蹋啊。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電影中試圖還原「對鏡貼花黃」所描述的妝容真的那麼非主流嗎?
花木蘭所處朝代大致為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精神極其自由的一個時期,女性對於美的追求也更加多樣,「額黃妝」即是那個時代的特色妝容之一。
《北齊校書圖》(局部)
這種女性妝容對後世影響也極其深遠,唐代主流的女性妝容靈感也源自於此。唐盧照鄰有雲「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而溫庭筠《花間集》中也有「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的詩句。
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盛行,全國各地大興寺院,人們崇佛的熱情空前高漲,善男信女常侍佛前。其中一部分愛美的女性,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自己的額頭塗染成漸暈的黃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塗染額黃的風習。所以,「額黃妝」也被稱為「佛妝」,「北婦以黃物塗面如金,謂之佛妝」。
從操作上來說,南北朝時期的額黃妝和後世相比有些許差異。唐代的「額黃」傾向於將整個額部全用黃色顏料塗滿的「平塗法」,在南北朝,人們往往使用「半塗法」,即或上或下將額部僅塗一半,然後以清水過渡,呈暈染之狀。所謂「眉邊全失翠,額畔半留黃」。
這一點,電影中顯然並未完全還原。
額黃妝還有一個更加簡潔的畫法,粘貼法。即用黃色的紙剪成各種裝飾圖案,裝扮在眉間,也有用綢羅、雲母片、蟬翼、蜻蜓翅等代替,稱為「花黃」,對就是「對鏡貼花黃」的「花黃」,後世所說的「黃花閨女」也源自於此。
晉代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局部)
由於《木蘭辭》原文中用了「貼」這樣的字眼,所以實際情況應該更貼近於粘貼法,而非電影中用筆塗抹的染畫法。
再說說劉亦菲額頭上的Logo,其實是興起於南北朝時期的另一種妝容:梅花妝。宋代著名類書《太平御覽》中有記載:南北朝宋武帝有位高顏值的閨女——壽陽公主。一日,壽陽公主在宮殿的簷下休息,幾瓣梅花巧合地掉在她的額頭上,梅花漬染後在她額頭上留下斑斑花痕,襯託得壽陽公主更加嫵媚,宮女見狀都忍不住驚呼盛世美顏。從此,在額間點綴花紅的「梅花妝」成為潮流,也被稱為「壽陽梅花妝」。
不過,有專家指出,電影中出現的三瓣梅花的花鈿是典型的唐妝,南北朝時期並沒有相應的妝容記述。
至於另外一種妝容——「斜紅妝」,電影中倒是再現了出來。相傳魏文帝曹丕的妃子不小心眼角碰傷流血,血痕使她愈發魅力,後人紛紛效仿,用胭脂在太陽穴的位置畫出斜紅的形狀,看起來像傷痕,這種「傷痛美學」在南北朝時代開始流行起來。電影中,鄭佩佩飾演的角色臉上就能夠看到明顯的「斜紅妝」。
至於為啥這個月牙是黑的而不是紅的?別問我,問造型師。
總體來看,雖然迪士尼在還原歷史上不遺餘力,但諸多細節仍待完善,面對全世界無數影迷的美好嚮往和熱忱期待,迪士尼的花木蘭,理應展現給世界她最美的一面。
- BBC說,中國古代帝王 15 晚要臨幸 121 人……皇帝真的那麼累嗎?丨輕科普
- 劇透有危險,為什麼還是總有人「一往無前」?丨輕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