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程守忠
隆冬東風來,老區暖融融。臘月24日(2019年1月29日。),甘霖助學豐縣負責人劉美霞女士,受徐州市甘霖助學總負責人夏海燕女士的委託,攜帶著豐縣永寧寺住持釋延武師傅和劉瑞雪居士的愛心捐贈,在豐縣和集中學德育處主任徐家宜先生陪同下,在年關將至時,為和集中學九位困境兒童發放了紅包、禮品…
豐縣永寧寺起自東漢,興於皇家,為民間寺院之始也。漢明帝永平初年,西竺佛教傳入中土之後,最初只在京都及諸王府地設寺禮祀,為皇家所獨享,民間禁止傳播佛教。豐縣乃漢室祖居,為皇室祖脈之地,倍受兩漢帝王之眷顧,因此得以建寺。劉邦登基稱帝後,將豐縣故裡神社賜名為"永寧神社"。至東漢時,漢明帝感夢遣使求法,並興建白馬寺,後又派使臣來漢皇劉邦故裡豐縣,將佛像安放在永寧神社,並下旨將永寧神社更名為"永寧寺",流傳至今。
豐縣永寧寺住持釋延武師傅,委託甘霖助學豐縣負責人劉美霞女士,為豐縣和集中學九位困境兒童帶去紅包及殷切的關懷和期望。
雪中送炭重於錦上添花!夏海燕女士給予殷殷的囑託,釋延武師傅、劉瑞雪女士伸出溫暖的手,劉美霞女士、徐家宜先生助力、接力……隆冬時節,春潮滾滾,溫暖遍及老區的每一寸土地!
我們一行三人,準備先去和集初中六年級3班閆同學家去,經過和集正好此處逢集,人煙鬧市,分外紅火,就是擁擠,每一個人都是面帶笑容,享受著即將過春節的溫情和團圓。
徐家宜主任工作的學校,就在此地,自然輕車熟路,即便在車前疏通,我們還是只能緩緩而行,人間煙火養大的我們,哪能不入鄉隨俗呢?親不親,老家人?親不親,老區人!
來到首羨鎮渠集村,熱情的父老鄉親紛紛指點迷冿,而且徐主任事先做足了準備工作,閆同學的家就在眼前了。
徐州市雲龍區甘霖助學服務中心,是志願者自發組織的公益團隊,發起於2014年,2016年8月正式成立團隊,2017年4月,在徐州市雲龍區民政局註冊,助學團隊目前有1000多名志願者,愛心爸爸媽媽團隊100多人,另外還發起了沛縣、豐縣和睢寧三個愛心分隊,目前關愛資助困境兒童1000多人。甘霖助學為每一位困境的兒童帶來了禮物。
走在老區的土地上,感覺分外踏實。願更多的人,來到老區,關懷老區,心疼老區。革命老區,經歷了多少腥風血雨,埋葬了多少侵略者,我們怎麼能忘記它的存在呢?而今老區的許多家庭是清貧的。
革命年代,老區人民不屈不撓;而今依然勤勞,不驕不躁。
勤勞的老媽媽。
老爺子一笑,與天地同老,與歲月同春!
閆同學:和集初中六年級3班學生,5年前父親因病去世,家裡欠了很多債務,小姊妹倆人都很優秀,姐姐兩年前考取醫科大學,妹妹現在六年級名列前茅,她母親一人獨自撐起這個家,家中住房簡陋,生活困苦。劉美霞老師把紅包遞給閆同學,願苦隨歲去,甘同春來。
願我們的旗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孩子,只要努力,就能在藍天下站得穩,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地域。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溫暖。
孩子,你要籤下收條,咱們在陽光下生活,需要陽光操作。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時光匆匆,但會記住一切!
愛屋及烏,這條溫順的小狗呢?就給照一張吧。
孩子,再見!
老家依然清貧。
有了孜孜不倦求學的孩子們,我們的生活充滿希望。
潘同學:男,和集初中六年級3班學生,爸爸2014年去世,母親患有精神病,無勞動能力,爺爺奶奶70多歲,還有一個90多歲的老奶奶,祖孫四代蝸居。潘同學在校學習刻苦認真,成績較好。媽媽有低保,潘同學沒有低保。
甘霖助學資助流程:收集資料――走訪核實――實施救助――尋找對接資助(在未有對接資助前群內愛心款資助)――跟蹤救助(尋找愛心爸爸媽媽)――至孩子上大學或家庭情況好轉。甘霖助學所救助的孩子,主要是孤兒、事實孤兒,家庭成員缺失,因病致貧或缺失勞動力家庭的孩子。孤兒就是父母都已經去世,在社會上有親屬監護散養的孩子。事實孤兒的一般情況是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孩子跟著爺爺奶奶或姑姑等親屬,和母親長期脫離或沒有撫養事實的。家庭成員缺失的情況一般就是父母一方去世,另一方勞動力較弱,家庭沒有固定收入,撫養孩子比較困難的。因病致貧家庭大都是有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生大病或發生意外事故,花費巨大,又失去勞動能力,致使家庭負債纍纍,無力改變現狀,孩子也受到很大影響的。還有就是父母殘障的家庭,有的是父母雙方重度身殘,生活勞動能力差,有的兩人都是智障,沒有勞動能力,有的一方身殘,一方智障,大都依靠政府低保生活。這些家庭,不少都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家庭教育養育能力不夠,孩子生存環境較差生活質量低下,需要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愛幫助。甘霖助學團隊在走訪、回訪等活動中,大家都是自願參與,所產生的車費,餐費,參與人員全部自助,不動用愛心助學金。群裡的每一分愛心款全部用於資助困境學生。如果您願意向老區的困境兒童伸出救援之手,請聯繫徐州市甘霖助學負責人夏海燕女士:15952159809。她會向您提供需要救助的信息。
孩子,許多人牽掛著你。
不要小看這裡,這裡會出現一條春天大河的浪濤,一首情感四溢的詩歌!
老區畢竟疲憊了,讓更多的人來關心它。
我們來到司馬集的胡同學家。
胡同學,一個勤奮懂事的女孩,豐縣首羨鎮和集初級中學八年級學生,有妹妹弟弟在崔老家小學讀五年級和三年級,三個孩子都很優秀,她是在期中考試中取得了年級第三名的好成績。弟弟班級第一名,妹妹班級第二名。爸爸身體弱,個子矮小,勞動力差,全靠媽媽一人拼搏勞動,經濟收入較低,一家五口現在仍居住在低矮漏雨的平房裡,有時好長時間吃不上一頓肉,家庭雖是低保,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裡的困難,即使精打細算,生活還是非常艱難。
獎狀貼滿了牆壁。
我們來到了便集村,馬同學的家門口。
熱情的鄉親們迎了上來,讓我們也倍感溫暖。
老區有多麼窘迫,你不到這裡,你是想像不出的。
老區人是淳樸熱情的。
馬同學,聰明好學的陽光男孩,豐縣首羨鎮和集初級中學八年級學生,作為家中的老大,星期天還要照顧年邁的爺爺和年幼的妹妹,雖然如此,他的學習成績還是比較優秀的,在期中考試中取得了年級二十名的好成績,大妹妹是便集小學五年級學生,成績優秀。小妹妹才2歲多。媽媽是四川人,因為家庭異常貧困,已離家出走,至今未歸。爺爺腿殘疾,不能幹活。家裡還有一個老奶奶需要贍養。生活的重擔壓在了瘦弱的爸爸身上,雖然爸爸拼命勞動,並沒有改變家庭的貧困,至今一家六口仍舊居住在土牆屋內,一到下大雨,就提心弔膽,生活非常困難。
獎狀一直貼到屋頂。
逼仄的小院子,定能飛出金鳳凰!
古道熱腸,可見一斑!
多了帥氣的馬同學啊!小夥子,從你的眼神裡,看出了你的不認輸!命運之神,更垂青於強者,你就是啊!
人氣,是我們生活裡最重要的底氣;有了底氣,就有了一切!
孩子,你是最棒的!
我們來到了郭集村莊同學家。
她是豐縣和集初中七年級學生,有兩個弟弟,大弟弟在便集小學上四年級,小弟弟上幼兒園,她學習非常認真,肯吃苦,進步比較大,七年級入班時是班級第三名,上次期中考試取得班級第一名年級38名的好成績,她的母親在她小弟弟一歲時不幸去世,他父親身材矮小,沒有勞動能力,一人帶著三個孩子,靠著幾畝地生活,住房破舊,家裡雖然有低保,生活還是非常困難。
可憐的一家啊,看了令人心碎。
小弟弟才這麼小,就失去了母愛。
孩子,拿著紅包吧,在學校,一個月有飯吃。
這是今天最溫暖的一張照片!
莊同學拿回來自己的獎狀,步履輕快。
放在哪裡拍啊?就鋪在地上吧,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腳下的土地!它承載著我們的悲歡離合,養育著我們的前生今世!
這世界,我來了!金雞報曉,日日嶄新;再不堪的生活,都會過去的!
孫同學,女,孫莊人,和集初中六年級3班學生,母親患有精神病,無勞動能力,還需要人照顧,父親照顧母親,爺爺奶奶去世,跟著嬸嬸叔叔生活,家庭困難,孫同學學習刻苦認真,成績較好。
孩子,一切不幸都會過去的。
有時,苦難也是一筆財富!
甘霖助學,為你加油助力!
否極泰來!
在老區,才能見到這種小瓦屋。
這種土牆小瓦的屋子,簡直是那個年代的絕品了,記錄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的過程!
老家成為腰子牆。
王同學,王套樓村人,女,和集初中六年級3班學生,母親患乳腺癌,治病欠了很多債務,父親勞動能力差,收入低無生活來源,懂事的王同學在家是父母的好幫手,在學校是班級的班長,學習成績優異。
成長的足跡!
孩子,在收條上簽名吧,不要忘記寫上今天的日期:2019年1月29日。
袁同學的家。
袁同學,袁老家人,一個要強樂觀的女孩,豐縣首羨鎮和集初級中學八年級學生,成績優秀,在學校期中考試中取得了年級第十三名,被評為校進步之星,現有弟弟妹妹尚在就讀小學,妹妹,順河初級中學六年級學生,被評為三好學生,弟弟,和集小學五年級學生,本學期被評為學習標兵。因母親在三年前從房屋上摔下來,腰肌嚴重受損,不能從事重體力活,在家種些花草出售,爸爸有咽炎胃炎,身體瘦弱,也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但為了生活外出打工,微薄的收入解決不了家裡的實際困難,姐弟三人的上學費用成了父母的心病,一直覺得虧欠孩子,努力掙錢,直到現在,家庭生活還是比較困難。我們進了門,沒有見到她,先看到一牆壁獎狀。
她媽媽把在同學家一起做寒假作業的袁同學喊來了。
媽媽腰肌嚴重受損,不能從事重體力活,就拿塑料薄膜把屋子封起來養花出售。
我們來到王新莊村,閆同學家。閆同學,和集初中六年級3班學生,母親身體不好,常年需要吃藥,父親在外打工維持日常開銷,閆同學學習認真,成績優秀,幾次考試都在班級前十名。弟弟在和集小學讀四年級,也是班級前十名的好成績。
劉女士把紅包給她,並勉勵她繼續努力。
多麼自信的小丫頭啊!
不要小看家裡的一張書桌,那是孩子讀書的陣地,書香就會從這裡氤氳而出。
這是和集初中的大門。劉永晨校長執掌此校的帥印以來,學校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從今天九位同學的家庭學習情況來看,他們響應學校的號召,同村的同學幾個聚合在一起學習,學習優秀者帶領其他同學學習,而且習以為常,可見,其潛藏之力不可低估。
歡口鎮育英初中是豐縣教育的一張名片,劉校長正是來自於該校的副校長,那麼和集初中也必將成為豐縣教育的一張名片,因為一位好的校長,就成就了一所好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