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間第一寺與豐縣佛事的興替
豐縣傳入佛教由來已久,佛事活動異常活躍和興盛,雖歷經朝代更替和兵燹水患的影響,但其佛事活動依舊是興替不歇,或明或暗,或張或弛,或眾或寡,或官倡或民辦,均是一直在活動中,直至今日。
據清·光緒《豐縣誌·寺觀》載:
「寺觀肇於漢,而盛於梁。自梁以來,招提蘭若遍天下,間有詣祀以求福者。至唐,狄梁公有淫祠之毀,識者快之。豐邑舊多寺觀,水荒之後,半消劫火。」
然至清末,有名可稽的寺觀仍有66座,僅城區周圍就有27座之多,足可見在整個封建時代豐縣佛教活動的興盛與延綿。
在豐境眾多的寺廟中,惟城區永寧寺興寺最早,且香火最盛。
永寧寺起自東漢,興於皇家,為中華民間寺院之始。
漢·明帝永平初年,西竺佛教傳入中土之後,最初只在京都及諸王府地設寺禮祀,為皇家獨享之福。
豐縣乃漢室祖居,祖陵設於力村疃,高祖誕於中陽裡,為皇室祖脈之地。
因此,倍受歷代帝王之眷顧。佛興之初,漢明帝在為自己祈佛保佑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尋根溯源,祈求祖上平安,源遠流長。
於是,便敕資在祖居地豐城中陽裡縣治東北二百五十步的漢高祖故居遺址建起「永寧寺」,以期佛祖保佑家鄉「平安無事,永寧萬年」。
寺院建起後,整齊壯觀,肅穆莊嚴,仿宮殿建式,殿堂廊廡互為照應,間次形成「七堂伽藍」,為方圓百裡之名寺。後世代有修葺,屢加變遷。按明·隆慶《豐縣誌·寺觀》記載:「永寧寺,舊在縣東北隅,乃漢盧綰故宅。
國朝洪武,僧仲通改為興教寺。今水淹塌」。
清·光緒《豐縣誌·寺觀》載:興教寺,舊為永寧寺,在縣治東北二百五十步。
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改名白塔寺;
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毀,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重立,十三年(公元593年)改名道成寺;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又廢;
唐·貞觀初年,太宗曾派尉遲敬德親臨監修,並移址於城西三合裡(現存石礎可證);
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興,改名重光寺;
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復改名永寧寺;
建炎間(南宋·高宗趙構的年號,公元1127—1130年間),再遷城東北隅漢·燕王盧綰故宅重建;
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僧人普淨修建;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僧人文秀重修;
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僧人法澍屢加修葺之;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僧人仲通重修,並改名為興教寺。
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六月,黃河從山東曹州決口,使豐縣全境被淹,縣城夷為平地,由縣令高祿帶領,將縣治遷於舊城之東南三十裡的華山之陽;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由縣令徐冥將縣治遷回舊址,即今豐城所處位置;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湖北黃陂舉人任惟賢任豐縣令,下車伊始,即恤鰥寡,崇節孝,抑奸貪,雪幽滯,緩徵薄斂,與民休息,坐堂不設門隸,任民自行報告。
行之三月,一邑帖然。
此時,他則抽出精力對廢毀的寺廟重新修建,並將廟址移至縣西北隅,仍以興教寺名之。
至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縣人渠景撤舊殿重修,遷址於縣城西北隅,維持至清末,其後無興替之記錄。
民國建元之後,時局不穩,兵燹水患頻仍,香火漸次衰弱,寺院再無較大修葺。
民國元年至民國37年(1912-1948年)間,豐縣境內仍有20餘處佛寺,僧尼約百人左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1958年前後,豐縣原有的僧尼多逐漸還俗或遷移外地,佛寺逐年塌毀或改建、拆建成學校;
至「文化大革命」時期,寺廟作為「四舊」之象徵被拆毀殆盡,永寧寺亦在劫之列,佛事活動不復存在。
豐縣永寧寺的興建由來以久,「永寧」的命名亦深蘊寓意,在命名之初的指導思想上它不同於洛陽永寧寺及其它同名的寺廟。
自東漢·明帝劉莊引進西竺佛教之後,最初只是在皇室宮廷中崇奉,等同於中國傳統文化鼻祖的「黃老思想」和神仙方技一樣,深受皇室宗親的崇拜。
佛教傳入漢土後,一方面它的教理被作為與黃老之學一樣「清虛無為」,一方面又認為「佛」也是一種大神,是人們頂禮膜拜的偶像。
而且,當佛教傳入漢地以後,其齋懺活動的儀式效法於中土的祠祀方式,因而為漢代帝王所崇尚。
漢·明帝將佛像、經卷請回後,即在京城建立精舍,讓沙門迦葉攝摩騰、竺法蘭二人居住,在此譯經傳法,並將其居所命名為「白馬寺」,以紀念白馬馱經像的故事。
佛教活動很快便由京城洛陽傳到了楚王劉英的封國——徐州。
《後漢書·楚王傳》記載:
「(劉)英少時好遊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
這時的徐州已有供佛的寺廟和各項佛事活動。
在楚王劉英的周圍已經聚集了一批佛教信徒,其中有出家的僧人(桑門)和在家的居士(伊蒲塞)。
豐縣久隸於徐州,且為歷代漢王的祖籍,漢明帝在為自己祈佛保佑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祈求祖上平安。
於是便敕資在漢高祖劉邦的故居遺址上建起了「永寧寺」,以期佛祖保佑家鄉祖地「平安無事,永寧萬年」,這是自佛教東傳以來位於中華民間的第一寺院。
(白光華/文)(範玉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