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2月7日,也就是嘉慶四年,在位時間60年,實際掌權長達63年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享年89歲。
大喪結束之後,嘉慶帝將其安葬於清東陵的裕陵。地宮內除了乾隆帝,還有過世的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和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五個女人與他一同合葬。
清裕陵始建於乾隆八年,共計耗銀兩百多萬兩,順應了乾隆「怎麼高調怎麼來,怎麼氣派怎麼來」的人生準則。
陵墓明堂開闊,宏偉異常,用料考究,做工精細,由南向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五孔橋、石像生、一孔橋、下馬牌、神廚房、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殿、琉璃花門、二柱門、祭臺、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其規制既承襲了前朝,又有許多的拓展。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歷來都自視甚高,好大喜功,還喜歡附庸風雅,甚至自稱「朕一書生皇帝耳」。他一生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奇珍異寶,包括瓷器、字畫、古玩等,簡直多到不勝枚舉的地步,每一件都價值連城。
其中,乾隆帝最鍾愛的是一把傳世的「九龍寶劍」,也叫做「龍泉寶劍」。這把劍可謂大有來頭,與莫邪、太阿和湛盧合稱為「四大名劍」。
乾隆二十三年,新疆的愛烏罕、巴達克山、霍罕和哈薩克等部遣使來京,向乾隆皇帝進貢了這把寶劍。其劍身長約5尺並略微彎曲,類似於蒙古人常用的刀具;劍柄雕有9條金龍,寓意「九九歸一,天下一統」;劍鞘使用了最名貴的鯊魚皮製成,嵌滿了紅藍寶石。
據《清史稿》記載,乾隆帝見到這把寶劍後就立即愛不釋手。當他拔劍出鞘後,殿內立即紫氣升騰,伴隨著光芒四射,甚至寶劍上方還縈繞著一層霧氣,九條飛龍在霧氣中若隱若現。
從此以後,乾隆將九龍寶劍視為自己最心愛之物,每次出徵都會隨身攜帶。可以說,這把寶劍見證了乾隆的勵精圖治,也見證了他的好大喜功和揮霍無度,更見證了滿清王朝的盛極而衰。
作為一位「十全老人」,乾隆死後的陪葬之物也是極盡的奢華。按照他的遺願,將自己生前所有喜歡的寶貝都一併陪葬,自然,作為「最愛」的這把九龍寶劍,就攥在他的手裡一同入棺。
本來,這把寶劍在隨同乾隆入土以後,應該算是徹底告別歷史舞臺了。但是,它在一百二十多年後又出土了,因為孫殿英!因為盜墓!
1928年7月,面對軍閥混戰的荒亂年月,既不屬於地方實力派軍閥,又不屬於國民黨正規編制的雜牌軍孫殿英部,為了攀附老蔣,竟然對清東陵打起了歪主意。他以部隊進行軍事演習為名,出兵包圍了清東陵方圓數公裡的範圍,設置了所謂的演習區域。
清空周邊的百姓後,孫殿英趁夜動手,使用了大量的炸藥,通過暴力炸毀並挖掘了乾隆和慈禧兩座陵墓,徹底洗劫了陪葬的所有珍寶。一夜之間,孫殿英就將陪葬的墓內器物都洗劫一空,裝載了滿滿的30輛大卡車後拉走,以為做的神不知鬼不覺。
對此,孫殿英竟然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本人曾經得意地宣稱,這是繼「孫中山辛亥革命」和「馮玉祥驅逐溥儀」後,漢人對滿清反動勢力的「最後一擊」。自然,作為乾隆墓中最值錢的九龍寶劍肯定落入了孫殿英之手。
1928年8月4日,山東青島警察廳抓獲了3名逃兵,從他們身上搜出了30多顆屬於清東陵的珠寶,就此,孫殿英盜墓的惡行從此曝光。第二天,英國路透社率先報導了這則消息,之後中國的數家報紙都進行了大幅轉載和報導。
孫殿英盜掘陵墓的罪行,很快就被全社會所唾棄,舉國一片聲討。彼時,清帝宣統遜位不久,前清的遺老遺少們仍然餘威尚存,溥儀更是氣得暈厥,指天發誓要報仇雪恨,強烈要求國民政府嚴懲孫殿英這個敗類。
為了挽回這次事態,孫殿英只得將盜墓所得的財寶四處打點,尋求他們出力袒護自己。比如,慈禧墓中的翡翠西瓜被送給了宋美齡,乾隆脖子上的一整串朝珠被送給了戴笠,而這把九龍寶劍被託付給戴笠轉呈老蔣。
當時,已經到了抗戰中最緊張的關鍵時期,戴笠將寶劍交由軍統北平站站長馬漢三代為保管。誰曾想到,這個馬漢三竟然成為了日軍的俘虜,還可恥地變節成為漢奸,把所知道的情報通通洩露給了田中隆吉,當然還有九龍寶劍。
得到九龍寶劍後,田中隆吉非常的激動,但是卻又不敢聲張。後來,由於在山西戰場戰敗遭到問罪,他被遣送回了本土,臨行前又將九龍寶劍交給川島芳子私下保管,待自己日後取回。
抗戰勝利後,曾投靠日軍的馬漢三搖身一變,率領軍統特務逮捕了川島芳子並找回九龍寶劍。為了換取戴笠的支持,他將九龍寶劍又獻給了戴笠,可惜軍統歷來不會輕饒叛徒,還是秘密將其處決了。
1946年3月17日,戴笠攜帶這把九龍寶劍登上了由北平飛往上海的飛機,準備在轉機抵達重慶後送呈老蔣。當飛抵上海上空時天降大雨,飛機只好改飛南京,在江寧縣板橋鎮岱山附近時機毀人亡。
從此以後,這把被詛咒的九龍寶劍也下落不明,推測已經損毀了。
回顧一下,自從被孫殿英帶出乾隆墓後,但凡接觸過九龍寶劍的人都無一倖免。第一個,孫殿英死於戰犯管理所;第二個,馬漢三抗戰後被軍統處決;第三個,川島芳子在抗戰後被審判並處決;第四個,戴笠乘飛機失事後身亡。
真不知道,如果戴笠把九龍寶劍順利交給老蔣的話,他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