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小編去了一次北京,各種的機緣巧合,在北京看了一場《地久天長》選擇了一部長達三個小時的電影,看完電影之後,在小編的朋友圈,寫下了如下的這段影評:
「王小帥導演實在是太棒了,花了三個小時,講了三十年間發生在我們身邊,或者說是我們經歷的故事,因為貼近生活,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在電影中看到曾經的過去,感同身受,這樣的電影能不火嘛?我來做自來水了雖然時長三個小時,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點積累感動,看著看著眼淚就奪框而出了,最後接近尾聲真的淚奔(這裡還是不劇透了吧,值得去影院慢慢品味)電影講述普通老百姓的普通情感,大家雖然沒有被自己的苦難和遭遇弄的撕心裂肺,但是不經意間碰觸到了我們的內心情感。我們這代小夥伴們可能一開始是衝著王源去的吧,我本來也不看好他,一個00後怎麼演「我們」這代的故事啊?他經歷過我們的小時候嗎?(不小心暴露年齡了,我們都是80後的一代,故事就是說的我們和我們的爸媽啊)雖然00後出生的他,說起來與80年代人的那種感覺是格格不入的,但是通過觀影發現他在該片中的造型與人物的感覺與影片的整體風格的搭配還是很和諧的!作為劉星的替身,又是一個正直青春叛逆的少年,他骨子裡的那種執喲,孤僻以及自身的矛盾屬性,王源都通過自己的眼神以及肢體語言表現的很好!再說到兩個男女主主角,這個獲得大獎也是名至實歸,演繹的細膩十分!王小帥導演用二個小時展現時代的冷漠,再用了一個小時化解人間的冷漠,找到生機,這不就是悲慘人生的真實寫照嘛在他們身上我真的看到我爸媽的影子(我也是知青子女)我覺得我爸媽他們這代人就和電影裡面一樣,生於苦難,存於希望,不刻薄,不小氣也不記仇!就和電影一樣,讓人感受到了愛和力量,而不是勾心鬥角,詆毀謾罵!Ps:相比《山河故人》的悲涼和宏大,《地久天長》就顯得溫柔和悲憫許多。社會的變遷從不考慮個體的疼痛、但是人活著就不得不為自己考慮,不得不尋找生機。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一句話概括《地久天長》後勁十足,值得帶上自己的父母去影院好好觀影一下(老媽記得帶上紙巾)這部電影值得推薦~」
回魔都之後,又和小夥伴們一起回顧了一下電影,回顧了一些電影的細節,於是乎,以下又是一篇對於電影更深刻的理解~
三月份文藝片的市場大行其道,似乎走的都是口碑豐收,上座不行的路。這也是文藝片最掙扎的環境,這也是我們選擇要不要為它買票的原因。
王小帥導演的電影,雜糅著這個時代的氣息,色調和陳規。對,陳規,這個本身錯誤的世界規則下,在生活的紋理上偏要勒出淤青和血痕,看著它在癒合以後,留下一道難看的疤。時代如此,刻在每個人的命運裡亦如此。
上一次在影院裡聽到是《小時代》的時代姐妹花的畢業演出,唱出了青春和未來。這一次在美玉按著浮誇的大號收音機由迪斯科的旋律換成《友誼地久天長》,像埋在心底的種子,像是他們在那一間小屋子裡翩翩起舞,嬉戲打鬧,放縱放鬆的避風港。
有種情誼,你不言我不說,但它一直在一直在。這首歌,就是整個片子的縮影吧。
友誼地久天長是原罪,人生飄零無根是現實。
知青返城,計劃生育,下崗大潮,這些跨度在三十多年的時代畫卷在大帷幕上徐徐展開,沒有太多的解釋。它用小小的道具和演員的表現鋪成時代背景,在情緒醞釀到飽和的時候,適時地轉場,用撥動心弦的臺詞拼命地刺激著媒體方和觀眾的淚腺。
電影的最初打亂了時間線和空間線,埋藏了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花很多時間理清楚。片段的場景裡逐漸把線索挖出來,劉星的死是貫穿電影始終的謎題,緊緊揪著演員,觀眾不放,刻意而又隱忍。
第二個小時,開始為人物的選擇捏了一把汗。如果說時代是錯誤的,規則本身就是錯誤的,那餘生的選擇但願會讓日子過得好些。可是劉耀軍和王麗雲離開故土,離開朋友,為了成全沈浩一家也好,為了逃避現實也罷,從此無根,時間在變,人已經死了。
電影最後的一個小時,我們終於不再糾結於時間線和空間線,劉星之死也好像被時間遺忘了,沒有誰都會活下去。那個沒有被追溯的過去,總有些人不願回想,假裝沒有發生過,悵然若失;有的人耿耿於懷,在心裡埋了一顆種子,現在它長成大樹,枝葉要生到外面,要把人撐破。在時代的巨網之下,把鐵杵磨成針,戳破這張網的時候,就算為時已晚,也會釋懷吧。
海燕大病讓耀軍夫妻回到包頭,地久天長的弦又被續上。沈浩坦誠了劉星的死有他的原因,終於釋懷。墳頭掃墓的片段偏偏催人淚下,樸實如常,想很久沒回去的家,想要回頭看一眼。茉莉在美國有了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給耀軍一點希望,又讓他終於放下。中國式大團圓的結局因為養子劉星帶著女朋友回來畫上句號,眼角的淚水還沒有幹,在「地久天長「四個大字落幕的時候,破涕為笑。
韓寒評價這部電影是一壇香氣滿滿的頂級好酒,是高級而好看的電影。3個小時的劇情,回溯了跨度30年的平民史詩,每一個人物如塵埃,再悲慟的事情其實稀鬆平常,這就是生活。
看過的人,應該會去二刷吧。
年輕人去,回來說不定會給爸媽打個電話。
帶著爸媽的,為他們重現了昨日,記得帶包紙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