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17日凌晨,第69屆柏林電影節落下帷幕。在盛大的閉幕式上,王景春和詠梅憑王小帥導演的電影《地久天長》,一舉奪得影帝和影后桂冠。詠梅成為華人第三位,既影星鞏俐、蕭何何之後,中國內地第一個獲得柏林影后的女演員,導演王小帥,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之一,「地久天長」堪稱王小帥的野心史詩之作。
在頒獎典禮上,拿完獎的王景春準備走下舞臺回到座位,忽然被柏林電影節主席迪耶特·科斯林克攔住,對方指著大屏幕說:「看這裡!看這裡!」——大屏幕上正在宣布:最佳女主角獲得者,是他在電影《地久天長》裡的「妻子」詠梅。王景春邁著小碎步又回到臺上,以中國電影人在國際舞臺上少見的輕快,衝向自己的搭檔。
在場所有人的情緒都很激動。一位德國工作人員,大高個兒,站在角落裡「瘋狂地哭」,還用很不流利的中文感慨:「這個不是電影,就是生活,這個就是我學中文的原因。」
如此轟轟烈烈,這部影片到底講了些什麼呢?話不多說,切入正題。
「地久天長」通過兩個家庭,一群人的悲歡離合講述了一個關於社會變遷,橫跨改革開放四十年,包括知青返城,國企改制後工人下崗,計劃生育、失獨家庭幾個沉重的主題融合在家庭情節中的電影。
劉耀軍和沈英明兩家人本是很好的朋友,兩家人的孩子是同年同月生,一次,兩家兒子沈浩和劉星在郊外嬉戲中,耀軍的兒子劉星意外身亡,此事徹底改變了兩家人的命運。
劉家夫婦遠赴南方。他們在時代洪流下歷盡傷痛與不安,人生起伏跌宕,多年後容顏已老的他們再次相聚,最終選擇面對真相,坦蕩向前的活下去。
在故事裡我們見證了兩個家庭的痛苦,分離,和解,看到了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喜樂,明白那個時代他們的隱忍、克制、堅強和善良,從而在血肉之情中產生最大的共鳴。
「生命只有一次,而告別竟如此漫長。每一次的社會變遷,都會給每個人的生活,甚至一生的命運帶來影響。」在時代列車的碾壓下,生活對這對夫婦來講一直都是在失去……
影片開頭,劉星溺水後,父親劉耀軍抱著他一路狂奔去醫院,王景春喘著粗氣,雙眉聳拉,極盡悲傷與絕望,經過火車軌道邊時,一列火車轟鳴著汽笛迅速駛來,隱喻著苦難的生活開始了,時代的列車正在急速的往前開去,像是從每一個人身上無情的碾壓過去。相形之下,人顯得渺小而無助。當醫生宣布孩子已經死亡時,他們夫婦唯一能做的就是呼天搶地,但卻發不出任何聲音。因為那列火車就是大時代的一個象徵,它不管個人的悲歡喜樂,只是向前開去。
劉耀軍王麗雲夫婦失去了他們唯一的孩子星星。而導致星星死亡的正是耀軍的好哥們沈英明的兒子浩浩,兩個小孩是好朋友,常常在一起玩耍。星星膽小,浩浩膽大。浩浩鼓動著不會遊泳的星星去水庫玩,造成星星溺水身亡。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存在找到意義,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個意義要到自己孩子身上尋找。因為養兒子都是為了防老。一旦孩子因為意外死去,這個家庭的希望也就破滅了。他們唯一的孩子,現在已經沒了!
他們原本還可以再有一個孩子的。當時正是嚴打和計劃生育搞得如火如荼的八九十年代,耀軍夫婦所在的工廠門口修建著一面高高的宣傳牆,上面的標語是「建設四個現代化,一個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標語的上方畫著一對年輕俊美的工人夫婦,把他們唯一的孩子高高舉起,臉上洋溢著幸福而堅定的笑容。
與宣傳畫上的溫暖幸福對應的現實卻是慘烈痛苦,懷孕的麗雲在下班時暈倒,工廠實施計劃生育的負責人逼著麗雲引產,引產導致的大出血讓麗雲再也不能懷孕。而這個計劃生育負責人名叫李海燕,也是耀軍哥們沈英明的妻子。她迫使麗雲流產。她帶著兩個管計劃生育的年輕人,當耀軍試圖反抗時,他們架住耀軍,耀軍只能用拳頭打辦公室內的計劃生育宣傳欄,用頭撞牆。他無法保護妻子和妻子肚子裡的孩子,在國家機器和國家政策面前,他束手無策。
他們領養了一個男孩,也取名叫做「星星」。而耀軍夫婦養子「星星」之所以那麼孤僻叛逆,是他意識到自己不過是耀軍夫婦死去兒子的替代者。所以他恨那個地方,恨劉耀軍夫婦,最後終於出走了。
強制性的墮胎結果是王麗雲得了計劃生育先進獎,這個不管你是否喜歡的獎最後成了他們失去工作,成為第一批下崗的工人的理由,用工廠領導的話就是「是先進就要做表率,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為國家著想。」聽到這些話的耀軍除了罵一句髒話,沒有任何辦法。在宣布下崗名單的職工大會上,耀軍耷拉著腦袋,麗雲的眼淚一顆顆跌落。
人生最大的事情一個是生,一個是死,出了生死,其他的都不是事情。
王麗雲經歷了兩個兒子的生和死的大事後,在面對劉耀軍和徒弟的出軌的時候,她已經崩潰了,失去了兒子,失去了工作,現在又要失去丈夫,當切著土豆絲的麗雲對耀軍說,「你說要是沒有了你,我還會活下去嗎?」「你如果提出離婚,我會同意的」。不久麗雲寫了遺囑,選擇了自殺,在她心裡不知經歷過多麼痛苦和無奈才抉擇了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因為劉星星的死和沈浩浩有關,雖然不清楚造成孩子死的原因到底是誰引起的,但是這件事情把原來關係好好的兩家人給隔開了,慢慢地也沒有話說了,每一個人心中的坎都過不去,都要時間來沉澱。
劉耀軍第二個兒子的死和李海燕有很大的關係,她是計劃生育辦公室主任,但她並不是一個壞人,她只是政策的實施者。她逼著王麗雲去墮胎,最後因為手術問題,使得王麗雲不能再懷孕。這件事情是發生在劉星星死之前,那個時候國家的政策只能是生一個,所以墮胎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誰也不知明天和災難什麼時候先來,接著劉星星死了,而且和自己的孩子有關聯,李海燕本人又把劉耀軍家的第二個孩子間接的殺死了,這兩件事情讓李海燕一輩子都在自責中度過,雖然幾十年沒有見面了,但是一直是她心中的痛。
在李海燕自知生命已經快到盡頭,她清楚自己和兒子給耀軍夫婦帶來的傷害有多麼嚴重,即使耀軍夫婦早已經原諒了她,但她直到死也沒有原諒自己。
作為一個人,海燕是有良知的,作為一個朋友,海燕心腸也不壞。但良心的譴責卻沒有放過她,直到臨死,神志不清的她緊握住麗雲的手說,「現在有錢了,你可以生了!」
過了許多年,劉耀軍和王麗雲的生活仍然愁雲密布,他們始終迫切地渴望知道兒子去世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而浩浩的父母則感覺他們的兒子或許需要對那場悲劇性的意外負責。
因為劉星星的死,浩浩也在自責和悔恨中長大,人時時刻刻活在自責中是多麼痛苦啊!浩浩終於鼓起勇氣,向耀軍夫婦講述了自己如何「推了一下」造成星星溺水身亡的過程。
他說「這些年來,我爸媽他們不提,你們也不提,以為時間會讓我把這一切淡忘。但我心裡好像種下了一棵樹,我長它也長,它現在快要把我撐破了。」浩浩的講述喚起了耀軍夫婦痛苦的回憶,兩人淚流滿面。
他們一定會想,我們的星星活著的話,也這麼大了。但人生從來沒有假如,憤怒不能讓孩子死而復生。
在聽完後,麗雲對浩浩說,「孩子,說出來就好了。」耀軍和麗雲沒有選擇去責怪,以發洩幾十年的痛苦,而是默默咽下苦果,並不斷告訴自己「這就是命」。
兩家人他們毫無選擇地成了犧牲的對象,時代的列車就這樣從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碾壓過去,留下或深或淺的痛苦的痕跡,讓他們用一生去填補。而列車早已丟下他們,駛向前方。
在耀軍兒子死去後,痛苦和無奈讓耀軍夫婦選擇到大陸最南邊的福建去,除了不想讓朋友背負著自責生活,還想逃離熟人注視的眼睛和關心的話語。因為每一次善意的關心都讓他們想起那些從心裡永遠抹不去的痛。
他們從北方搬到了福建閩江。開一個小小的修理廠,在這個語言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地方,除了為了生活的必須外,他們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面無表情,只有低垂的眼角和深深的皺紋訴說著滄桑。
此後的每天下午,麗雲坐著漁船,伴著潮水的起落回到家裡;而耀軍拿著一瓶酒,坐在海邊,潮起潮落,他自斟自飲。「時間仿佛停止,以後就等著慢慢變老。」
他們在老年時回到老家,劉耀軍把全家福放在錄音機前,說一聲「兒子,我們回來了。其實他們知道,兒子從來都沒有離他們遠去,他們一直活在兒子逝去的陰影裡。波瀾不驚的表情按捺住內心的洶湧澎湃,而攪動這一切的正是那張全家福,是照片上微笑著的的兒子!
在給兒子上墳,夫妻倆拔完墳上的雜草,擺上水果和酒,燒了紙錢,說一聲「兒子,我和媽媽來看你了」。王麗雲拿出包裡礦泉水,劉耀軍拿起那瓶酒,各自喝下,淚水伴著寒風無聲滑落。從此以後,他們會開始走出那段痛苦的回憶,找回他們自己生活的"地久天長。"
在我心裡,這部電影成功的地方就在於告訴大家: 「忘記過去,面向未來」。
我們這代人和這部片子的演員、導演都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電影裡的人和事都是那個年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這不是電影,這就是生活。
如今四十年過去了,時代的列車仍然在飛速前進,新的時代和新的生活同樣會有很多的酸甜苦辣和痛苦,我們只有堅強地去面對,才會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地久天長」。
影片最後推出了「地久天長」的字幕,英文名字是:「so long,my son」,意思是:「太久了,我的兒子。」這是告訴大家,時間已經過去,人死不能復生,可以和痛苦說聲再見了。影片的最後劉耀軍選擇了寬容和理解的方式把用真實名字辦理的身份證給了「星星」 ,活著的兩家人在經歷漫長的告別和痛苦後迎來了真正的「地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