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風險齊聚 2021年全球銀行業或迎金融危機後最艱難年份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匯通網

原標題:四大風險齊聚,2021年全球銀行業或迎金融危機後最艱難年份!中長線仍有黃金避險買盤

11月17日(周二),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警告稱,全球銀行業可能面臨全球金融危機餘波以來最艱難的一年,目前對全球約三分之一的銀行持「負面」展望。不過,該機構警告稱,全球銀行業未來將面臨四個主要風險:疫情對經濟的破壞程度比預想的還要嚴重、針對銀行和借款人的短期支持措施「長期羈留」、負債率和企業破產率大幅上升、以及房地產市場疲軟。

考慮到疫情造成的衝擊,標普全球評級下調多數銀行的展望

標普全球評級目前對全球約三分之一的銀行持「負面」展望,很多銀行評級遭下調是因為考慮到今年年初疫情和油價暴跌的衝擊。

標普全球評級分析師Emmanuel Volland表示:「12個月前,在新冠肺炎爆發之前,銀行們相對平靜地準備迎接新的一年,但邁向2021年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對於許多銀行系統來說,我們認為要到2023年甚至更久,該行業才能恢復到疫情爆發前的水平。」

儘管標普全球評級的分析師預計,2021年銀行盈利能力仍將低迷,復甦步伐將緩慢、不確定且地域差異較大,但他們表示,與2009年相比,銀行整體狀況更加強健,能夠抵禦風暴。

該機構強調,政府強有力財政支持正使銀行受益,融資市場依然寬鬆,銀行一直在大幅撥備準備金,以應對不斷走弱的資產質量。

標普全球評級分析師Gavin Gunning表示,支撐銀行和借款人生存的措施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即使經濟開始復甦,預計2021年逐步取消此類支持,也將顯示出銀行基礎資產質量的更真實情況。

全球銀行業面臨的四個關鍵風險

標普全球評級的基本預測是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將出現大幅反彈。在周二發布的一系列報告中,該機構表示,這些因素加上「強勁的銀行資產負債表、當局對零售和企業市場的支持,以及監管機構的靈活性」,應該會限制明年進一步下調評級。

過去一周新冠病毒疫苗試驗的積極消息進一步支持了這一基本情況,輝瑞和Moderna報告各自疫苗的效率評級均超過90%。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標普全球評級也強調了到2021年年中普及免疫接種對信用前景的重要性。

不過,該機構同時也警告稱,任何偏離這一假設的情況,比如經濟反彈較弱或延遲,以及進一步動蕩,都可能導致進一步的負面信用評級行動,特別是在目前正經歷第二波疫情感染並實施新封鎖措施的地區。

分析師強調的另一個擔憂是,如果政策制定者過早撤出財政措施,對銀行和借款人的短期支持可能會脫離「較長期的威脅」。

標普全球評級的經濟學家Gunning和Volland在報告中稱:「由於經濟大幅波動波及到銀行借款人,支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對銀行信貸的影響。」他們補充稱,當局在2021年採取概念明確、時機恰當的行動將是關鍵。如果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過早消失,那麼很可能出現曠日持久的復甦。這可能對家庭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進而對銀行造成更大損害。

報告警告稱,與此同時,預期中的槓桿率上升可能會讓位於企業破產率的飆升,進而對銀行的貸款損失撥備構成壓力。

標準全球評級在報告中提到的最後一個風險是房地產市場可能走弱,如果該行業在疫情危機後遭受的損害大於預期,這將進一步加劇違約風險和銀行信貸質量下降。

匯通網提醒,

標普全球評級目前對全球約三分之一的銀行持「負面」展望,且強調其面對的四大風險。這樣看來,全球銀行業明年處境可能會比2020年還要艱難,也反映了未來全球經濟前景的困難局面,這仍有望在中長線給金價提供支撐。

北京時間11月18日11:29,

現貨黃金

報1876.85美元/盎司。

相關焦點

  • 四大風險齊聚,2021年可能是金融危機以來銀行最艱難的一年
    評級機構標普在最新報告中警告,對於全球銀行業來說,今年十分困難,但明年可能將更糟。2021年可能是全球金融危機餘波以來銀行經歷的最艱難一年。11月17日,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發布全球銀行業2021年展望,認為「對許多銀行系統而言,要到2023年甚至更久之後才能恢復到新冠疫情以前的水平」。
  • 戳破亞洲金融危機「技術上破產」謊言楊再平講述銀行業從「1」到...
    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達到4588家,保險類金融機構總數414個,證券類金融機構總數470個,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核心,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體的,政策性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並存的金融機構體系。親歷3 從「技術上破產」到「穩健金融體系」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期間,正遇亞洲金融危機爆發。
  • 沒工作沒遊客,疫情對寮國影響超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華輿訊 據寮國資訊網報導 寮國經濟學家和商界領袖觀察到,新冠肺炎疫情對寮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比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GFC)更嚴重。2008年的危機是由銀行業不良的貸款和風險管理導致的,導致了經濟蔓延。危機始於美國,隨後蔓延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
  • 普惠金融--臺灣銀行業能給我們什麼啟示?
    在1995年,臺灣PU合成革曾佔據全球總產量的40.5%,而當時大陸的合成革年產量僅佔全球的15.4%。而現在風水輪流轉,中國大陸在2000年首次合成革產量超過臺灣地區後,一直發展成佔全球產量80%以上的最大人造革、合成革基地。據統計,2000年臺灣合成樹脂銷售量107.11萬噸,其中聚氨酯樹脂銷售量17.93萬噸,產量18.13萬噸,進口量為1.66萬噸,出口3.9萬噸。
  • 中信建投2021年銀行業投資策略展望:ROE底部 估值向上
    一、2021年銀行業的確定性和行業趨勢  (一)2021年銀行業的確定性。21Q1後行業淨利潤增速轉正;行業不良率持續回升;可以看到行業ROE的底部;銀行業再融資規模大,資本消耗快且資本補充高效;特殊時期的政策將逐步退出;銀行業併購重組案例繼續增加。  (二)2021年銀行業確定性帶來的行業趨勢。
  • 2021年銀行業投資策略:與誰做時間的朋友?
    預計2021年上市銀行資產增速相較2020年回落1pc至10.3%,歸因於「穩槓桿」下,信用邊際收緊。息差:有望逐季回升。預計2021年淨息差較2020年+2bp至2.02%。歸因於資產收益率上升幅度大於負債成本率。節奏上,21Q1受按揭重定價影響,淨息差迎來低點,隨後逐季回升。類型上,預計中小銀行息差彈性更足,得益於資產期限更短,重定價更快。
  • 全球宏觀金融展望:避險資產不會單邊下跌,新興市場潛藏金融危機
    2020年的經濟增速顯著低於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增速(2009年的-0.1%),且是「二戰」之後和平時期全球經濟最深的一次衰退。為抗擊疫情與抑制衰退,主要發達經濟體均採取了大規模財政抗疫政策與極度寬鬆貨幣政策。發達國家央行集體實施極度寬鬆貨幣政策,加劇了全球負利率的格局。
  • 匯聚全球金融及科創行業大咖,發掘2021全球商機 亞洲金融論壇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匯聚全球金融及科創行業大咖, 發掘2021全球商機 亞洲金融論壇論壇首次升級線上,前瞻思維瞬間抵達2021年1月18至19日第14屆亞洲金融論壇將於2020年1月18至19日全面升級至線上舉行。
  • 2020年銀行業十件大事
    人民網北京1月4日電(記者羅知之)為全面總結2020年銀行業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推進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回顧「十三五」時期銀行業重點成就,展望「十四五」時期銀行業發展藍圖,在中國銀保監會的指導下,中國銀行業協會連續第
  • 央行: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央行:分檔管理房地產貸款 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調整房貸業務比例12月31日下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一則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當中列出11個要點,該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
  • 韓國金融危機迷思:一海之隔的這個小國憑什麼走出危機?
    1997年至1999年,韓國三十大財閥中有11個破產,起亞(Kia)、大宇(Daewoo)等知名企業盡在其列。由於大量企業無法償還債務,韓國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因此不斷積聚,銀行危機開始蔓延。1997年7月,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加劇了國際投資者對亞洲諸國經濟形勢的悲觀情緒,隨著外資的不斷流出,韓元開始快速貶值。
  • 央行課題組:非銀行金融機構脆弱性明顯暴露 主要有四大風險
    文章指出,疫情也使得全球經濟中原有的脆弱性和結構性扭曲加速暴露。非銀行金融機構期限錯配、高槓桿等風險凸顯,成為2020年3月全球金融市場暴跌的重要推動因素。   此次疫情危機中,受益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一系列改革措施,銀行部門表現出較強的韌性,成為混亂中的穩定因素。
  • 沈建光:從08年全球金融危機 反思當前疫情影響
    受這樣一場不期而至的外部衝擊影響,全球經濟一個季度內便從增長轉為深度衰退,金融市場也一度被恐慌情緒籠罩,見證了無數個歷史之最,即首個美股10天四次熔斷,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最低觸及0.4%,創150年新低,甚至通常具有避險屬性的黃金也一度因為流動性緊缺而遭到拋售。
  • 去槓桿、國企違約、實體經濟復甦…2021如何挖掘大金融領域投資邏輯?
    2)土耳其——「銀行外債危機——貨幣危機」:經常帳戶持續逆差的同時,外債大量流向銀行部門,導致資產負債貨幣錯配風險,在銀行資產未能高效投向製造業部門的背景下,銀行體系的外部風險與金融體系內部風險相互交織強化,國際金融風險加劇。外債相對水平: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危機風險的初步指標。
  • 任澤平:我們站在全球金融危機邊緣!
    這帶來了一系列風險和脆弱性,比如美國面臨股市泡沫、債務槓桿、金融機構風險、社會撕裂四大危機。歐洲、亞洲等也面臨同樣的問題。2.1 股市泡沫:長期寬鬆、股票回購、估值過高、同質化交易美聯儲長期寬鬆的貨幣政策催生了美國股市延續近11年的史上最長牛市。疫情終結美股牛市,兩次熔斷,跌入技術性熊市。股市大跌將通過居民部門的財富效應、企業部門的託賓Q效應、信貸市場的資產負債表和抵押品等渠道衝擊實體經濟。
  • 2021年能否開啟全球增長新周期?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2021年能否開啟全球增長新周期?2021年全球經濟的復甦態勢尤為關鍵,能否為未來十年基調打下堅實的基礎是巨大的看點。2021年全球面臨的風險仍然居高不下。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寫道:「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 郭樹清:世界或走到金融危機邊緣 疫情後資產質量加倍劣變不可避免...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孫璐璐 隨著經濟逐漸復甦轉好,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性再次提升。8月16日,央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求是》刊文稱,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經濟供需兩端、國內外兩個市場同時承壓,金融體系勢必遇到很大困難。2019年銀行業新形成2.7萬億元不良貸款,出現疫情「黑天鵝」後,資產質量加倍劣變不可避免。
  • 郭樹清:世界或走到金融危機邊緣,疫情後資產質量加倍劣變不可避免...
    2019年銀行業新形成2.7萬億元不良貸款,出現疫情「黑天鵝」後,資產質量加倍劣變不可避免。由於金融財務反應存在時滯,目前的資產分類尚未準確反映真實風險,銀行即期帳面利潤具有較大虛增成分,這種情況不會持久,不良資產將陸續暴露。郭樹清表示,經過前期持續努力,金融風險總體趨於收斂,金融體系韌性明顯增強。
  • 2021年,全球金融市場恐面臨三隻黑天鵝,金融危機會重演
    自從知名的 經濟學家塔勒布寫下了《黑天鵝》一書,這個詞就成為了資本市場上的熱門詞彙,2020年,可以說漫天都是黑天鵝。 我們碰到了百年一遇的疫情,也碰到了美股的5次熔斷,這些都是百年一遇的事情,各種小概率事件不斷發生,註定2020年是一個重大的轉折之年,那麼2021年,我們會遇到哪些黑天鵝呢? 任何預測都可能因為一些黑天鵝似的政策和突發事件所影響,黑天鵝原則上不可預測,而且概率很小,但是一旦發生,影響巨大。
  • 反思韓國模式:亞洲金融危機、對外開放與財閥
    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經濟騰飛中,韓國政府在其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政府擔保的模式培養出了一批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財閥企業,但同時也滋養出了不少風險,造成高債務率,是金融危機的導火索之一。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迫使韓國政府作出轉變,為此引入了存款保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