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宏觀金融展望:避險資產不會單邊下跌,新興市場潛藏金融危機

2021-01-20 和訊網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經濟復甦、中美關係依然存在不確定性,避險資產依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尤其是調整之後的黃金與美元,美債建議適當減持。但風險資產依然應小心謹慎,要高度重視美股可能出現的高波動性。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全球經濟增速由2019年的2.9%陡降至2020年的-4.4%(IMF2020年秋季預測值)。2020年的經濟增速顯著低於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增速(2009年的-0.1%),且是「二戰」之後和平時期全球經濟最深的一次衰退。

為抗擊疫情與抑制衰退,主要發達經濟體均採取了大規模財政抗疫政策與極度寬鬆貨幣政策。發達國家央行集體實施極度寬鬆貨幣政策,加劇了全球負利率的格局。

從歷史經驗來看,在遭遇大規模負面衝擊後,新興市場經濟體人均收入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通常要比發達國家晚上兩年至三年。在新冠疫情衝擊下,新興市場國家出臺逆周期政策的力度明顯弱於發達國家,時機也明顯晚於發達國家。此外,即使疫苗大規模推廣,疫苗大概率先在發達國家大規模實施,之後才可能在新興市場大規模推廣。對處於疫情重災區,且本國經濟金融基本面比較脆弱的拉美國家而言,不排除在2021年爆發經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一、2020年新趨勢

1、全球經濟陷入二戰後最深的衰退,中國與主要發達經濟體形成顯著增長差。

全球經濟增速由2019年的2.9%陡降至2020年的-4.4%(IMF2020年秋季預測值)。2020年的經濟增速顯著低於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增速(2009年的-0.1%),且是二戰之後和平時期全球經濟最深的一次衰退。中國政府對疫情防控得力,導致中國經濟在2020年第一季度觸底,第二季度反彈。而其他發達國家經濟均在2020年第二季度觸底,第三季度反彈。上述格局導致從2020年第二季度起,在中國經濟與其他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增長差距顯著拉大(圖1)。例如,中美季度GDP同比增速之差在2019年第四季度為3.5%,2020年前三季度分別為-7.4%、12.2%與7.5%。中國經濟從2020年第二季度起迎來大規模短期資本流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2020年6月起持續快速升值,背後均與中美增長差導致的中美利差拉大有關。

圖1中國與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差在2020Q2顯著拉大

數據來源:CEIC。

2、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大規模財政抗疫與極度寬鬆貨幣政策。

為抗擊疫情與抑制衰退,主要發達經濟體均採取了大規模財政抗疫政策與極度寬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方面,根據美國智庫CSIS的統計,G20國家抗疫財政支出佔本國GDP的平均值為8%,英國、法國等國家甚至超過了15%。美國政府針對新冠疫情的第一輪財政刺激規模合計3.1萬億美元,顯著超過了次貸危機爆發後的1.9萬億美元。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在新冠疫情爆發後連續兩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聯邦基金利率重新回到零利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則由2020年年初的4.17萬億美元攀升至2020年12月16日的7.36萬億美元(圖2)。歐元區、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升程度也與美聯儲相仿。發達國家央行集體實施極度寬鬆貨幣政策,加劇了全球負利率的格局。

圖2新冠疫情後美聯儲大規模擴張資產負債表

數據來源:CEIC。

3、風險資產價格在2020上半年劇烈調整,避險資產總體表現良好。

在2020年第二季度新冠疫情集中爆發期間,全球範圍內風險資產價格暴跌(例如美股與原油),避險資產價格暴漲(例如美國國債、黃金與美元)。例如,在2020年3月,道瓊工業指數最深時下跌了37%,並在連續8個交易日內發生4次熔斷。又如,同期內,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由年初的1.8%左右急劇下行至0.5%上下(圖3)。然而,隨著疫情在一定程度內得到控制,以及發達國家實施極度寬鬆貨幣政策,導致全球風險資產價格在2020年下半年顯著反彈。美國三大股指均已再創歷史新高,油價由每桶20美元反彈至40美元以上。避險資產價格也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美國國債、黃金與美元均是如此。

圖3 2020年美國股市與國債市場的表現

數據來源:CEIC。

二、背後的原因

1、新冠疫情的衝擊前所未有,且仍在快速蔓延。

新冠疫情的深度與長度超過了之前有關各方的想像。截至2020年12月24日,全球範圍內已經有7753萬人確診。作為全球疫情最嚴重的三個國家,美國、印度、巴西的確診人數分別達到1809、1012與732萬人(圖4)。在2020年秋冬季度,新冠疫情在歐洲與美洲均顯著反彈。疫情的重災區正在由發達國家切換到新興市場國家。從全球範圍來看,新冠疫情蔓延的速度並未下降。據傳在英國已經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後的新毒株,毒株傳播力更為驚人。目前來看,疫苗大規模推廣的時間與覆蓋面依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在2021年,新冠疫情的傳播依然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各國不能掉以輕心。

圖4全球與重點國家的新冠疫情累計確診人數

數據來源:CEIC。

注釋:數據為WHO數據,截至2020年12月24日。

2、全球經濟長期性停滯格局繼續強化,疫情插曲不改長期趨勢。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全球經濟一度出現V型反彈,但好景不長,全球經濟增速從2011年起不升反降,陷入了美國經濟學家薩默斯所謂的「長期性停滯」。導致長期性停滯格局的深層次原因,包括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全球收入與財產分配失衡加劇、全球化速度放緩等。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較長時期內,全球貿易增速顯著高於全球經濟增速;而在2008年以來至今,全球貿易增速變得低於全球經濟增速(圖5)。這說明從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貿易全球化的速度已經在放緩。新冠疫情的爆發不僅沒有扭轉全球經濟的長期性停滯格局,反而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格局。即使走出新冠疫情,全球經濟依然處於缺乏新增長點的困境。

圖5全球經濟增速與全球貿易增速雙雙陷入長期性停滯格局

數據來源:CEIC。

3、宏觀經濟理論發生新變化,很多國家開始採用MMT理論實踐。

儘管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y Theory,MMT)目前在國際主流經濟學界仍處於人人喊打的弱勢地位,但新冠疫情爆發之後的發達國家政府事實上已經成為MMT理論的實踐者。MMT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主權國家政府不必過度擔心以本幣計價的政府債務過高,因為主權國家政府有能力通過印鈔來為本幣債務還本付息。此外,主權國家政府也可以通過調整貨幣量來控制通貨膨脹。事實上,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陷入了所謂的「三低一高」格局(也即低增長、低利率、低通脹、高債務),這客觀上為MMT的流行創造了環境。但MMT的實施有無政策邊界,中長期影響究竟如何?目前還存在諸多爭議,我們對答案知之甚少。

三、2021年新展望

1、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程度存在不確定性,未必能夠出現足夠強勁的V型反彈。

根據IMF2020年秋季報告的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反彈至5.2%。即使出現5.2%的反彈,其實僅僅意味著2021年全球GDP規模將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我們不能因此過於樂觀。但迄今為止,越來越多的觀點開始擔心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未必能達到5.2%。原因之一,是新冠疫情仍在快速蔓延,疫苗大規模推廣的節奏與效果仍存在不確定性;原因之二,是從歷史經驗來看,大規模危機衝擊對實體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的負面影響,會在危機結束後的兩三年內逐漸暴露出來;原因之三,是美國總統大選後,中美經貿摩擦走向依然面臨重重不確定性。全球經濟的復甦規模,可能由目前預期的V型轉變為U型或者耐克型。各國內部,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受危機衝擊不同,將會發生所謂的K型復甦(也即收入更高的群體復甦更快、收入更低的群體復甦更慢),而K型復甦對經濟增長而言並非好事。

2、新興市場經濟體復甦顯著滯後於發達經濟體,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可能爆發金融危機。

從歷史經驗來看,在遭遇大規模負面衝擊後,新興市場經濟體人均收入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通常要比發達國家晚上兩年至三年。這一現象背後的主要邏輯,是發達國家通常有能力在危機衝擊下實施大規模逆周期財政貨幣政策來對衝危機影響。而新興市場國家則由於各種外部或內部約束(例如高債務或高通脹),而沒有能力實施大規模宏觀對衝政策。在新冠疫情衝擊下,新興市場國家出臺逆周期政策的力度明顯弱於發達國家,時機也明顯晚於發達國家。此外,即使疫苗大規模推廣,我們也不難預期,疫苗大概率先在發達國家大規模實施,之後才可能在新興市場大規模推廣。這意味著疫苗推廣將會在短期內繼續強化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的非對稱復甦格局。對處於疫情重災區,且本國經濟金融基本面比較脆弱的拉美國家而言,不排除在2021年爆發經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3、中美關係可能出現一段緩和期,但中期走向依然面臨不確定性。

拜登總統即將上臺施政。從其競選發言以及內閣人選安排來看,拜登是一個成熟老道的政客,大概率會重拾歐巴馬政府時期的多邊主義經濟外交策略。在美國國內,新政府將致力於抗疫疫情與出臺大規模財政刺激方案,在全球範圍內,新政府將會重新入群與團結盟友。我們認為,在短期內,中美經貿摩擦不會繼續加劇,而且有明顯緩和的可能性。然而等拜登政府完成布局之後,中期內中美博弈依然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2021年,中美關係可能迎來寶貴的緩和窗口期。

四、資產配置建議

1、避險資產依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尤其是調整之後的黃金與美元,美債建議適當減持。

在2020年,全球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達到歷史性峰值(圖6),這也是黃金價格在2020年創出歷史新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2020年下半年,黃金價格與美元指數均顯著回調。黃金價格由每盎司2000美元以上回落至1800美元附近,美元指數由2020年3月的103下行至目前的90左右。我們認為,考慮到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經濟復甦、中美關係依然存在一系列不確定性,避險資產的價格不會持續單邊下行。如果黃金價格下行至每盎司1600美元,美元指數下跌至85-86左右,那麼它們就重新具備了配置價值。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021年有望從目前的0.9%上升至1.5%,在此之前,應適當減持美國國債。

圖6全球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走勢

數據來源:CEIC。

2、風險資產依然應小心謹慎,要高度重視美股可能出現的高波動性。

雖然美國三大股指在2020年下半年重新創出歷史新高,但不能就此認為美國股市將開啟新一輪牛市。首先,目前美國股市估值處於歷史性高位,僅僅低於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前後(圖7)。其次,和歷史上每次美股熊市相比,2020年疫情造成的熊市持續時間太短、下跌幅度太淺,因此2020年的美股下調可能僅僅是一連串調整的開始。再次,美國股市呈現出典型的頭部化特徵。排名前五的網際網路藍籌佔到標普500市值的20%,且其表現顯著好於其他400多隻股票。換言之,頭部化特徵導致大多數美國上市公司基本面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僅憑少數股票業績就能導致指數創出新高。這一格局背後隱藏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在2021年,我們要高度重視美股可能出現的高波動性,在特定衝擊下,不排除美股在2021年再次熔斷的可能性。

圖7美股的希勒市盈率目前依然處於歷史性高位

數據來源:https://www.multpl.com/shiller-pe。

3、估值偏低的H股在2021年上半年具有較強的配置價值。

我們對2021年中國股市的表現較為樂觀(具體請請見中國宏觀金融部分)。但相比於中國股市,我們認為香港H股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價值窪地。如圖8所示,雖然長期以來上證A股的市盈率持續高於香港H股,但截至2020年12月24日,上證A股與香港H股的市盈率分別為15.4倍與8.0倍,兩者之間幾乎相差一倍。如此之高的估值差距在歷史上也是較為少見的。更重要的是,從歷史經驗來看(圖8),每當A股與H股估值差距到達峰值之後,兩者之間的差距將傾向於顯著縮小,而縮小的方式主要是H股估值反彈。這一規律意味著,2021年,H股相對於A股出現更快估值修復將是大概率事件。我們建議投資者高度關注這一潛在機會。

圖8上證A股與H股市盈率之比較

數據來源:CEIC。

(作者均為中國科技大學國際金融研究院全球經濟與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編輯:王延春)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2020年會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嗎?
    章俊:短期內,美股可能存在超調,全球市場不會在目前就進入熊市。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全球可能會形成新一輪貨幣寬鬆,並支撐資本市場反彈。但是從中長期來看,由於全球經濟復甦已經進入尾聲,金融市場下跌是大趨勢。由於這一階段市場情緒脆弱,過程中可能還會伴隨更多所謂的暴漲暴跌。
  • 警惕全球滑入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本報記者 範思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全球幾乎所有國家,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遭遇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需求和供給衝擊,國際金融市場恐慌情緒不斷升溫,股市、債市、匯市和大宗商品市場等急速下跌,甚至出現流動性危機。」
  • 李超:流動性衝擊是否會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具體是否會形成流動性衝擊,一是看當時的市場交易結構,是否累積了太多的槓桿交易?基本面能否支撐當時的資產價格?二是看資產價格的下跌觸發點,是局限在局部市場,還是可能蔓延到全球的風險事件?08年的次貸危機,以及今年的新冠疫情觸發的資產價格下跌,都對多類資產價格產生了衝擊,並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流動性衝擊特徵。
  • 如果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什麼資產最保值?
    金融危機來臨後,資產價格面臨大幅縮水風險。   房子和股票是兩類較為典型的資產,都存在大幅下跌的風險。   所以在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應該減少投資,儲備現金,等待金融危機結束。  金融危機階段,暴露的風險敞口蔓延,市場悲觀情緒籠置,可以購買避險資產,比如說黃金就是危機中非常好的避險資產。   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黃金一般會大幅上漲,成為資金的避風港。
  • 任澤平:我們站在全球金融危機邊緣!
    2.3.1 長期低利率、資產價格持續上漲、監管放鬆等加劇了金融機構的順周期性和道德風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大教訓就是:加強宏觀審慎監管,防範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和大而不能倒,避免金融體系內部風險積聚和對實體經濟的衝擊。美國通過了《多德-弗蘭克法案》,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進行嚴格監管,填補對衝基金等監管空白,對資產證券化及場外衍生品市場進行約束,嚴格銀行資本金監管和業務監管等。
  • 復盤08年金融危機,當前的市場環境哪些信號和歷史的鏡像遙相呼應
    但是場上的資本行為不會撒謊。有句話叫什麼來著?這個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接下來,我將從各類資產的表現來復盤08年金融危機,以此來窺探危機是如何醞釀升級爆發和擴散的,還原金融危機真實的一面。為了更好的讓大家清晰的看到危機的脈絡,我把危機分為四個階段階段,
  • 樊磊:金融海嘯有多遠?
    >5、 注釋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經濟體的擴散持續超出市場預期,全球金融市場也出現了大幅動蕩並且仍在持續——美歐日的股票市場都出現了大幅下跌,尤其是美國股票市場作為全球資本市場中心在8天之內遭遇了4次熔斷,標普指數一度下跌超過30%。
  • 新冠疫情與2008年金融危機中各國宏觀應對政策比較及效果評估
    來源:Chinamoney內容提要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相比,此次新冠疫情危機中的國際協調力度明顯不足,危機應對以各國國內宏觀措施為主,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均推出大規模救助措施。從結果看,貨幣政策有效穩定了金融市場,並「以小博大」化解了市場失靈問題,但在直接救助實體部門方面效果有限。
  • 沈建光:從08年全球金融危機 反思當前疫情影響
    受這樣一場不期而至的外部衝擊影響,全球經濟一個季度內便從增長轉為深度衰退,金融市場也一度被恐慌情緒籠罩,見證了無數個歷史之最,即首個美股10天四次熔斷,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最低觸及0.4%,創150年新低,甚至通常具有避險屬性的黃金也一度因為流動性緊缺而遭到拋售。
  • 美元流動性危機昨日重現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程實 資深經濟學家 王宇哲2008年,以雷曼破產為標誌的流動性枯竭轟然而至,引爆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十二年後,危機回潮在2020年迎來一紀輪迴,美元流動性黑洞虹吸一切,傳統的風險和避險資產鴻溝被打破,美聯儲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用盡,美元走強、金價下跌、油價下跌、美股持續熔斷、北上資金流出中國市場。
  • 黃金避險功能失靈,恐慌籠罩全球,誰在賣空一切?
    美股八日內三度熔斷的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場恐慌情緒持續升溫,而作為傳統意義上的資產「避風港」,貴金屬的避險屬性也不再顯現。面對金銀持續大跌的情況,國內貴金屬分析師面對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採訪時也直言「有點懵」。金銀價格大挫周一,美國股市遭遇1987年以來的最大日跌幅。
  • 如果全球金融危機到來了,什麼最值錢,什麼又最保值呢?
    近期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持續暴跌,仿佛又回想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子。從而現在很多人頭腦開始發熱,開始為預防金融危機的到來做好防禦性準備了。金融危機到來了,什麼最值錢?什麼最保值呢?在全球金融危機之時,多元化投資確實是最值錢,也是避險最佳方法:(1)黃金有句話說的「亂世買黃金」,用在現代化就是當出現全球經濟危機或者金融危機之時買黃金。
  • 新興市場資金流入創新高背後:中國資產吸金能力「一馬當先」
    其中,新興市場股票與債券分別獲得398億美元與367億美元資金淨流入,雙雙創下年內最大金額。(21世紀經濟報導)   隨著歐美疫情捲土重來,越來越多全球資本正湧入新興市場資產避險。
  • 黃奇帆、曹遠徵等專家:全球金融市場處危機邊緣 中國經濟如何行穩...
    然而資本市場並不領情,美股再次大幅下跌。16日標普500指數跌超7%,道指跌逾11%,觸發本月第三次熔斷。熔斷後再次開盤交易仍未止住跌勢,三大股指繼續急速下探。早在一個月前,藍迪國際智庫專家黃奇帆、曹遠徵、黃仁偉就預判美股暴跌趨勢,並將引發一系列金融和經濟動蕩。隨著國際油價驟降和疫情的全球擴散,國際金融市場風雲突變,「史詩級暴跌」印證了藍迪專家的預判。
  • 過去的病毒爆發期是如何影響全球金融市場?
    來源:匯商Forexpress本篇文章的觀點來自於DailyFX的資深市場分析師賈斯汀·麥昆(Justin McQueen)。他曾擔任金融新聞記者,對多種資產類別的基礎分析有深刻的了解,多年研究宏觀經濟趨勢,主要側重於外匯和商品市場。
  • 全球金融市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作者:劉先其黃渤、張琦、王彭盼、賈童、黎志、胡超摘要:地理大發現以來,各國聯繫更為緊密;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飛速發展,金融運行日趨複雜。金融是血脈,實體經濟是肌體,金融市場的高效穩定運行為世界政治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另外,金融也曾脫離經濟發展,引發全球市場劇烈波動,甚至造成嚴重的社會危機。
  • 美股熔斷之後大幅反彈,但市場仍在危機邊緣!
    回顧3月9日,全球市場被一場「完美風暴」席捲——在兩周累跌已超12%後,美股開盤當日再暴跌,標普500指數跌7%,觸發一級熔斷機制,當日早些時候油價閃崩30%。這一連串多米諾骨牌的倒塌,不禁令市場感到仿佛2008年金融危機重演。市場變臉來得非常快,3月10日就出現風險資產大漲,避險資產卻出現了熔斷,除了中國市場反彈,美股期貨也轉漲,此前大漲的美債轉跌,美債期貨一度跌停。
  • 章玉貴:防範金融危機的弦一刻松不得
    儘管各國經濟學家們都在從不同角度研究金融危機,試圖找到危機的深層原因以及防範措施,相關報告與論著可謂目不暇接,但沒有人敢說:這場金融危機的流毒已經被清除,更沒有人敢保證,未來不會再次爆發更大規模的全球金融危機。如果說有針對危機的檢討,大概各國政府決策者和有關市場人士認識到:無休止的金融創新乃至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信貸擴張來支撐,在實體經濟績效未能得到同步提高的情況下,無異於飲鴆止渴。
  • 第九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Eichengreen教授指出,到目前為止,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主權債務違約並沒有像原先預期的那樣嚴重,主要是因為非洲地區受到的疫情影響並不很大,而中國經濟的迅速恢復又對其經濟下滑產生了抑制作用。同時美聯儲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也導致資金很快流入到新興市場,這和上次全球金融危機後資金回流到新興市場用了一年時間相比,存在很大區別。
  • 美債流動性危機是否解除?金融危機會到來嗎?-專訪華泰保興債券基金...
    嘉賓核心觀點:1、美國國債市場暫不會出現大的債務危機,更應擔心信用債市場問題。2、美國90天AA級商業票據信用利差已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水平,目前尚未看到拐點。訪談詳細內容:1、「美國國債流動性枯竭,全球50萬億美元資產價值成了問題」的消息一爆出,就登上了各大財經媒體的頭條,美債流動性枯竭會引發美國或全球債務危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