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與2008年金融危機中各國宏觀應對政策比較及效果評估

2021-01-20 新浪財經

來源:Chinamoney

內容提要

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相比,此次新冠疫情危機中的國際協調力度明顯不足,危機應對以各國國內宏觀措施為主,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均推出大規模救助措施。從結果看,貨幣政策有效穩定了金融市場,並「以小博大」化解了市場失靈問題,但在直接救助實體部門方面效果有限。財政政策發揮了精準調節的作用,有效支持了受疫情衝擊的居民和企業,並為貨幣政策提供了託底作用。

一、兩次危機各國宏觀應對政策比較

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國際宏觀政策協調意願強,國際救助發揮了更大作用。在美國提議下,二十國集團(G20)正式升級為領導人峰會,迅速承擔起危機應對重任。2012年6月,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G20洛斯卡沃斯峰會再度聚焦危機應對,促成基金組織增資4600億美元,夯實危機應對資源。

此次新冠疫情危機中,全球層面應對力度遠不如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受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影響,全球合作意願下降,不及2009年和2012年,IMF並未增發SDR,未得到大規模增資,也沒有大幅提高對成員國的貸款水平。G20等平臺也未發布抵制保護主義的聯合聲明。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指出「我們處於一個關鍵時刻,但國際合作幾乎為零」。此次危機國際合作主要體現在G20推出緩債倡議,目前已幫助40餘個國家推遲了50億美元的官方債務償還。但低收入國家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資金支持,緩債並不提供新的資金,遠水難解近渴。

此次危機應對以各國國內救助措施為主,且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均推出大規模的救助措施。全球各國國內採取了更廣泛、更深遠、更激進的應對政策,不論是財政擴張、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還是工具的創新都體現了這一點。財政方面,大多數國家出臺的財政救助規模都明顯大於2008年金融危機。根據IMF最新《財政監測報告》,2020年發達國家整體財政赤字率將由2019年的3.3%大幅上升至14.4%,新興經濟體由4.9%上升至10.7%,力度均前所未有。貨幣政策方面,主要經濟體央行行動比2008年時更快、措施力度更大,迅速有效穩定了金融市場。並且,上一輪國際金融危機中,主要經濟體央行主要實施「華爾街量化寬鬆」,即通過銀行體系提供流動性,利用的是央行提供流動性的傳統渠道。此次危機中,主要經濟體央行不僅實施「華爾街量化寬鬆」,還創新地推出了「主街量化寬鬆」,即為非金融企業提供流動性支持,開闢了貨幣政策的非傳統政策渠道。

二、財政支持措施效果評估

整體上,財政政策直接作用於受疫情衝擊的居民和企業,並在與貨幣政策的配合中發揮了率先吸收損失的作用,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政策託底和救急,顯著提振了市場信心。

各國普遍採取了力度空前的財政支持措施(表1)。在全球財政救助中,政府額外支出和減免稅費措施的規模約佔總規模的一半,餘下一半為政府的流動性支持措施,包括公共部門的貸款、擔保和股本注入等。

表1 新冠疫情危機中各國財政救助規模

數據來源:IMF Covid-19 Policy Tracker

財政政策直接面向受疫情衝擊的居民和企業,針對性較強。

一是很多國家推出直接發放現金的措施,這對保護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十分有效。從結果上看,向家庭部門轉移支付規模越大的國家,居民收入降低程度越低,整體上經濟衰退程度越低。

二是財政通過補貼企業或增加失業救濟金的方式,支持勞動力市場。美歐在保護勞動力市場方面的財政政策存在明顯差異:歐洲的政策是對企業發放工資給予補貼,而美國的政策主要是為失業者提供更多的救濟金。歐洲的策略更有助於維持僱員與公司之間的僱傭關係,短期內限制了失業的急劇增加。美國的做法則是賦予勞動力市場更大的調整靈活性,可能更有利於中長期的就業轉型。上述兩類政策難以簡單評判優劣,體現了對短期失業和中長期勞動力市場配置效率的不同權衡,但均支持了勞動力市場。

三是政府提供貸款或減免稅收,幫助企業改善流動性獲取,減緩陷入流動性危機(而非償付危機)企業的破產概率。

財政政策還發揮了為貨幣政策託底的作用。美國3萬億美元的財政救助中,專門撥款4540億美元用於支持美聯儲設立的各種流動性工具,還撥款6590億美元為美國中小企業局專項貸款提供全額擔保。在美聯儲已推出的10大流動性救助工具中,美財政部通過7大工具提供了2150億美元的股本金或信貸保障。英國財政部則為英格蘭銀行企業融資工具(CCFF)可能出現的資金損失全部兜底。這些措施體現了良好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協調,財政在其中發揮了為貨幣政策託底的作用。

據橋水基金研究,財政政策推出越快、刺激力度越大,經濟衰退程度越低、復甦越快、通脹回升也越快。美國在3月底就通過了規模高達2.3萬億美元的《冠狀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案》(CARES),後續還陸續推出了其他措施,總規模高達3萬億美元,是財政政策推出最激進的國家,也是發達經濟體中經濟表現最好的國家,通脹回升也最快。歐盟的財政應對前期較為混亂,雖然7月21日歐盟宣布構建裡程碑式的復興計劃「下一代歐盟(NGEU)」,但尚未正式實施,目前財政政策力度仍相對不足,加上疫情形勢嚴峻,經濟衰退幅度也更大。

整體上,財政政策發揮了精準救助的作用,但也有部分措施存在設計問題,精準性不足,或加劇兩極分化的K型復甦。比如,美國「薪酬保護計劃(PPP)」規定所申請貸款的75%(後降至60%)須用於支付員工薪酬,且不得解僱員工,否則無法獲得償還豁免,這一規定導致最終獲得更多PPP貸款的企業是受疫情影響較小、原本未打算解僱員工的企業,主要是科學和技術服務業,而非受疫情衝擊和裁員壓力最大的餐飲、酒店行業。再如,美國食品援助計劃對大農場傾斜十分明顯,規模前5%的農業企業獲得了近50%的補貼。此外,CARES法案允許企業用2018-2020年的虧損抵消前五年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該政策並沒有專門針對那些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企業。紓困資金的不當分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美國未來的K型復甦。

三、貨幣支持政策效果評估

各國央行利用各項常規、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應對疫情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嚴重衝擊。一是美聯儲、英格蘭銀行、加拿大央行短期內迅速將政策利率降至零附近。二是各國央行均加大回購、再貼現等操作力度,主要經濟體央行加大了量化寬鬆力度,美聯儲、日本央行承諾無限量購買國債,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韓國等央行首次啟動債券購買計劃。三是以美聯儲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央行設立多項緊急流動性救助措施,降低疫情對金融市場的衝擊,並開創性地參與到救助企業、個人等微觀經濟主體的信貸項目中。四是美聯儲迅速擴大互換安排,應對全球美元流動性短缺。此外,各央行還調整監管規則,包括調降存款準備金率,放鬆資本與流動性監管要求等,便利銀行支持私人部門。

此次危機應對中,貨幣政策出手快、力度大,能夠快速有效穩定金融市場。在疫情逐步升級為全球大流行的2020年3月中上旬,全球金融市場暴跌,多國股市出現罕見的連續熔斷,貨幣市場基金等流動性壓力驟升,融資條件急劇收緊。3月7日-20日期間,新興經濟體債券基金資金流出額超過資產淨值的10%。在主要經濟體央行大規模量寬、緊急流動性救助的多重作用下,金融市場踩踏緩解,3月底美國等金融市場已初現穩定。美國國債收益率下行、買賣價差縮小,10年期收益率穩定在0.75%以下。

美聯儲擴大與多國央行間貨幣互換,推出外國央行回購工具,在較短時間內平息全球「美元荒」。2020年3月,市場極度恐慌,紛紛採取最保守避險策略,拋棄各類資產,囤積美元,美元3月期Libor-OIS息差在1個月內從14.4個基點快速飆升至138.05個基點。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相比,美聯儲此次行動迅速,在3月中下旬不僅加強與原有5家央行的貨幣互換安排,而且與澳大利亞等9家央行重啟臨時互換安排,並針對沒有互換安排的央行推出臨時性外國央行回購工具(FIMA Repo Facility)。此次疫情應對中,相關央行動用相對更少的互換額度,就在4月解決了美元流動性短缺問題(此次最多時動用4489億美元,而2009年高峰期超5800億美元,FIMA最多時僅使用14億美元)。

主要經濟體央行創設的緊急流動性救助工具能夠發揮預期引導作用,可通過少量操作「以小博大」恢復金融市場正常運轉。3月中旬金融恐慌階段,美國投資級企業債ETF指數重挫21.8%。美聯儲推出公司信貸融資工具,宣布將購買企業債和相關ETF,很快通過引導預期修復了企業債市場。在5月12日美聯儲正式啟動企業債ETF購買時,相關ETF價格已經反彈21.7%。截至11月中旬,美聯儲在該工具下的企業債購買量僅為469.5億美元,而其最初設計的購債規模為7500億美元。企業債市場的修復對受衝擊大的企業渡過危機有重要作用。例如,3月,受疫情重挫的嘉年華遊輪公司因金融市場接近凍結,不得不考慮接受禿鷲基金的高成本貸款,甚至此後可能因此被惡意收購,但因美聯儲幫助改變市場預期,雖未實質性出手,但該公司已經能順利發行更低成本債券,避免了不利交易。市政債券購買工具情況類似,該工具在6月才啟動首筆交易,截至9月30日僅購買了兩筆債券,但在啟動之前,美國10年期AAA級市政債收益率已從3月中旬2.686%的高位回落至0.818%的水平。

此次主要經濟體央行還創新性推出「主街量化寬鬆」,但效果有限,反映出貨幣政策在救助實體經濟方面存在的客觀局限。此次疫情應對中,主要經濟體央行不僅通過傳統渠道提供「華爾街量化寬鬆」,還創新性地「直接」向非金融企業提供「主街量化寬鬆」。顯然,央行創建的工具即使願意承擔絕大多數企業信用風險,其依賴傳統銀行信貸渠道將量化寬鬆從「華爾街」拓展至「主街」的效果仍較為有限。

四、幾點啟示

一是面對巨大不確定性或出現市場失靈時,貨幣政策出手要快、規模要大。二是貨幣政策應對疫情危機存在邊界,財政政策效力更佳。財政政策具有針對性強、作用相對直接、見效快等優點,在為經濟主體提供救助方面有天然優勢。因此,應更大力度利用財政政策應對危機,並不斷提高財政政策的精準性和針對性。三是財政及貨幣良好配合可加大政策空間,但應確保央行對非金融部門的救助得到財政的資金保障和風險分擔。四是此次危機更凸顯了央行自主性的重要性,但也加大了央行自主性未來面臨的挑戰,需妥善應對。此次危機中,正是因為市場充分相信央行的自主性,主要經濟體央行才得以快速穩定金融市場,壓低收益率曲線。央行自主性一旦損害,其宏觀調控能力將顯著削弱,危害不僅在於可能最終引發通脹飆升,還會推高資產價格泡沫,引發金融穩定問題。

作者:益言

相關焦點

  • 沈建光:從08年全球金融危機 反思當前疫情影響
    當前的市場爭議讓筆者回憶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場景。當時筆者在中金公司研究海外宏觀,突如其來的雷曼倒閉事件,引發金融機構連鎖反應,金融市場融資功能瞬間失靈,美國信貸市場貸款利率飆升,流動性的凍結最終造成整個金融體系迅速去槓桿,加劇了企業破產風險和衰退風險。
  • 2020年會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嗎?
    分析師認為,如果新冠疫情持續發酵,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明顯衝擊,不排除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更令人擔心的是,在經歷了多年的貨幣寬鬆後,各國貨幣政策空間明顯收窄,這對投資者來說可能是一個更大的風險。
  • 十大救市工具之後,對比2008年金融危機,美聯儲還能做什麼?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目前已經蔓延至全球,截至3月22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達到307280例,死亡病例13049例。義大利等6個國家宣布封城,美國加州宣布全州「封城」,川普宣布加州為重大疫區。疫情已經對全球經濟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並且有可能會引發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危機。
  • 全球宏觀金融展望:避險資產不會單邊下跌,新興市場潛藏金融危機
    對處於疫情重災區,且本國經濟金融基本面比較脆弱的拉美國家而言,不排除在2021年爆發經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一、2020年新趨勢1、全球經濟陷入二戰後最深的衰退,中國與主要發達經濟體形成顯著增長差。全球經濟增速由2019年的2.9%陡降至2020年的-4.4%(IMF2020年秋季預測值)。
  • 蓋茨基金會:疫情造成全球GDP損失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兩倍
    迄今為止,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衛生事業和經濟帶來了何種影響?9月15日,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發布了《2020年目標守衛者報告》。報告中稱,受今年疫情影響,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絕大多數指標均出現了倒退。
  • 中泰證券李迅雷:一場不亞於2008年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將爆發
    儘管大家對此次疫情會否導致美國發生系統性風險的爭議頗大,但金融工程部的首席分析師唐軍認為認為海外疫情失控的概率很大,見3月2日發表的《海外疫情失控的概率有多大?》這更堅定了我的判斷:一場不亞於2008年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將爆發,而且很難管控住。唐軍曾在2月3日發表了《疫情拐點何時出現——基於數學模型的新冠病毒傳播預測》 一文,預測結果非常準確。
  • 2008年的金融海嘯將捲土重來?不,可能更糟
    受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下。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最新調查顯示,全球貿易的下降可能將比2008年的經濟危機還要嚴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形容,這是「人類最黑暗的時刻」。專家指出,貿易合作在大流行後的世界裡是重中之重,共同努力才能讓經濟更快復甦。
  • 任壽根:從四方面防範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
    而若一國金融危機波及他國,就演變成為國際金融危機,其前提為該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大,與他國相比其主要經濟指標佔比較高。風險經濟學提出「爆破」金融危機理論,指出金融危機突出特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突發性,縱觀歷史上爆發的歷次金融危機,無一不是突然爆發;二是劇烈性,比如股市在短期內出現連續性的暴跌,房價出現連續性的暴跌;三是由偶然事件引發,歷史上爆發的所有金融危機都是由於偶然事件引發,比如2020年3月股災由不可預知的疫情以及石油大戰引發,這兩個事件均為突發性的偶然事件,事先難以預知或不可能預知。
  • ...院EMBA盧鋒:全球化時代的全球性疫情——新冠疫情國際經濟影響...
    一、新冠疫情開始產生全球性衝擊2月12日我在短文《本次疫情影響更加複雜棘手》中,從七個方面討論了這次疫情經濟影響比非典疫情更加困難的原因,其中第七點「……外國經濟由於自身問題發生重大調整甚至衰退危機,是否會與我國經濟疫情衝擊派生調整產生某種誘因機制聯繫和共振現象
  • 李迅雷:美歐已在金融危機邊緣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海外擴散,全球金融市場大幅震蕩,投資者對發生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的擔憂不斷上升。美聯儲罕見地在半個月的時間裡兩次大舉降息,在此背景下,有關中國宏觀政策應如何發力的聲音漸大漸雜。針對近期的熱點問題,界面新聞分別專訪了幾位重量級的經濟學家,希望從中找到客觀理性的聲音,對市場關切做出回應。
  • 高善文:疫情衝擊顯著大於2008年金融海嘯 應關懷疫情下特定受損群體
    平衡考慮需求與供應的演變「本次疫情對經濟總量的衝擊顯著大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高善文在開篇就提到,以2020年第一季度經濟數據為基礎,從經濟增速的角度來看,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增速下滑幅度是金融海嘯的四倍。
  • 美歐已在金融危機邊緣,中國要防房價暴跌
    我覺得已經進入到金融危機的邊緣了,尤其是美國和歐洲。未來主要看哪些美國的大企業借錢來回購股票,到時候,債能不能還得了?如果出現大部分違約的話,資金鍊就會中斷,這樣就爆發危機了。如果危機真的來了,應對難度肯定比2008年要大。
  • 【智庫思享】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產業經濟的衝擊與應對
    新冠肺炎(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成為2020年衝擊世界經濟的頭號殺手,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嚴重衝擊,世界經濟收縮加劇,國際貿易受限,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衝擊,特別是在海外新冠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面對外部風險大於內部風險、宏觀風險大於微觀風險的現狀,需嚴控疫情反覆引發經濟風險。
  • ...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指出,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金融...
    【潘功勝: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是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核心內容】10月21日,在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指出,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金融機構的個體穩健並不代表金融系統的整體穩健,維護系統性金融穩定,需要彌補微觀審慎監管的不足,防範金融體系順周期變化以及風險跨機構、跨市場、跨部門和跨境傳染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並儘可能提前採取針對性措施
  • 2008年3月以後發生了什麼?12年前金融危機與現在究竟有何異同?
    她還表明,歐洲央行將最快在本周內採取行動,政策制定者正在研究本周會議上可以動用的所有工具,特別是可以提供「超低成本」資金以及確保流動性和信貸不會枯竭的工具。拉加德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是法國財長,全程參與了應對危機的決策過程和救市計劃,是歐洲應對金融危機的領袖人物。其言論舉足輕重。
  • 李迅雷:美歐已在金融危機邊緣 中國要防房價暴跌
    來源:道哥財經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海外擴散,全球金融市場大幅震蕩,投資者對發生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的擔憂不斷上升。美聯儲罕見地在半個月的時間裡兩次大舉降息,在此背景下,有關中國宏觀政策應如何發力的聲音漸大漸雜。針對近期的熱點問題,界面新聞分別專訪了幾位重量級的經濟學家,希望從中找到客觀理性的聲音,對市場關切做出回應。
  • 李迅雷:沒有危機的衰退——我們該如何應對
    大家對於是否會發生金融危機,如何來防控疫情以及應對流動性短缺等問題爭議頗大。我認為,前期歐美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危機已經出現,通過美聯儲釋放「無限量釋放流動性」等舉措,基本已經排除了,但這不意味著未來不會發生金融危機,因為衰退過程必然伴隨著經濟的結構性失衡。在川普驚世駭俗的刺激政策下,短期應該不會發生金融危機了,但經濟衰退跡象已經十分明顯。我們該如何應對,是繼續放水還是著手改革?
  • 新冠疫情衝擊下的貨幣政策:目標、立場與操作
    內外矛盾交織下,我國經濟增長承壓,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相應加大。更為嚴峻的是,新年伊始我國便遭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穩增長」「穩就業」的必要性與迫切性進一步上升。宏觀上看,此次新冠病毒對於經濟的短期衝擊更甚於SARS。首先,SARS疫情爆發時我國甫入WTO,經濟處於高速增長期,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
  • 2008年金融危機重演?我卻看到了賺錢的機會!
    最近這些日子,美股的連番熔斷和美聯儲開啟的史無前例的、無限量、無底線QE,再加上仍在歐美持續肆虐的新冠疫情,越來越多的人嗅到了金融危機的味道。   專家們總說周期是輪迴的、歷史是相似的,那麼這一次金融危機真的又要來了嗎?2008年的情況莫非又要再次重演?
  • 程實評美聯儲開放式量化寬鬆政策:戰疫下半場政策向何方
    未來全球政策的演變有望以「五個結合」為方向,即頂層設計與細化落實相結合、危機救助與常態扶助相結合、短期託底與長期發展相結合、宏觀增長與微觀福祉相結合、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相結合。沿循上述方向,政策變革的推進速度和執行效果,料將主導疫情下各主要經濟體走勢的長遠分化。  疫情衝擊進入下半場。隨著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從東亞轉向歐美,接踵而至的劇震亦反覆席捲全球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