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電影中的香港想像丨微思客

2022-02-04 微思客WeThinker

直到七八十年代,香港電影暗湧著社會變革的氣息,知性保守的許鞍華竟然也從懸疑片開山。拍了十幾年的廣告和短片後,30多歲的處女座《瘋劫》一舉開啟香港新浪潮流派,早年的影片還保留著些許烈辣的風格,絕望的自白和情緒,尖銳的瘋癲和迷茫,趨近於痴恨的嘶吼,把所有對時代和命運的想像都留給洗盡鉛華之後的沉頓。許說她自己,「拍完《瘋劫》後,即刻老了呀。」笑稱那個時候的「決心」和「注意力」都很厲害,凡事必親力親為,而隨著年歲漸拉近,她開始更趨向於含蓄內斂的表達方式。現實書寫更隱喻於鏡頭背後,這也是她對於香港這個城市本身的一種克制而深沉的情感。

作為一個左翼導演,她端持一種肯定和接受的容納態度,直面身份問題的歷史厚度,她在北上拍攝的《投奔怒海》和後來的《書劍恩仇錄》裡都映射了對內地和香港的想想方式。《客途秋恨》裡最後的爺爺對張曼玉飾演的曉恩說:「不要對中國失望」,乃是她內心對國土與歸屬之主動認同的喟嘆。

 

再到晚期,這種積極的認同感更化為一種隱隱淡淡的惆悵,甚至有些近似於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之味。她開始著墨映射一種主體的離散與聚合。如《男人四十》裡張學友飾演的中學語文老師,在中年階段面臨情感困境,最後對自己的解脫方法竟然是「回到三峽去看看長江」。這份對內在的主體結構的認可,存在著某種北上和南歸的變奏意識。

 

直到今天,我們再次面對許鞍華鏡頭底下的香港,《天水圍的日與夜》裡面淡淡色調的房屋和街市,《女人,四十》裡面細膩到一分一寸的市井生活,一磚一瓦的色彩,一條魚一塊餅的紋路,讓人不禁為之喟贊。老一代的香港民更被影像拉入回憶想像,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那個屬於自己,更屬於全體香港人的時代。

而在許鞍華的影片裡,「香港記憶」又不完全是哀痛的,黑白的,它可以色澤渾厚豐富,因為她將所有的敬意都致給人為單位的基本個體。《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都具有濃厚生活氣息,保留著親密的鄰裡關係,凝聚著傳統儀式和在地經驗的日常生活空間,試圖還原一個已經遠離我們,卻真實深刻存在過的香港記憶。

上海戲劇學院的石川教授把許鞍華與張藝謀的早期電影對照,在張的電影裡,人性困境通過放火燒掉一切,以封閉的結局把故事打住的方式得到解決,而許鞍華則以個人情感介入化解危機和困境,往往帶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氣質。

2018年,以一個居港三年「後生」的身份,坐在電影院裡觀看許鞍華拍攝的90年代香港,影片放映到大埔居民區街市嘈雜紛亂的攤鋪,主角拎著米麵魚肉艱難而用力地穿梭在人群裡,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仿佛陡然聞到一股魚腥味燒腊味和夾帶新鮮泥土的菜果澀味,隨著女主角穿越潮溼的空氣,鼻頭和眼睛仿佛也被熒幕蒙上一層頗具生活氣息的溼霧。

相關焦點

  • 許鞍華電影中的香港城市風貌與內涵
    本文嘗試梳理許鞍華在其創作的電影中所呈現的香港城市空間以及生活在此城市空間的人,分析許鞍華電影中所呈現的影像空間與香港城市的現實空間的關係,探討許鞍華電影對於香港文化、身份認同所產生的影響和意義,分析電影中的城市空間如何被建構、城市空間中的人物形象如何被呈現,通過對於影像背後主題和文化意蘊的分析,探討許鞍華電影中所展示的城市形象及人物形象中所折射的香港本土意識和城市想像。
  • 許鞍華——一位「嫁給電影」的女導演
    說起許鞍華導演,那就不得不從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開始說起。這是一班電視臺出身的年輕導演轉戰電影圈後引發的一次「大震蕩」。之後的許鞍華一路高歌猛進,81年的《胡越的故事》獲得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編劇,82年拍出的《投奔怒海》,一舉獲得包括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五項大獎。
  • 許鞍華:一個全能導演的合拍之路
    從第一部電影作品《瘋劫》到今天,許鞍華已經在電影導演的崗位上工作了將近40年。回望新浪潮以來的香港影壇,如她這樣不斷在各種類型之間跨越的導演屈指可數。古裝武俠、寫實親情、民國傳奇、文學改編,幾乎都有所涉獵並且成績不俗,堪稱全能導演。
  • 香港底色,許鞍華
    將這個說法挪用到許鞍華身上應該是恰切的。在此,我並非要表明許鞍華的個人史與香港和香港電影歷史之間存在著直接、線性、若合符節的參照甚至對應關係,而是指作為導演或作者身份(authorship)的「許鞍華」,以其對四十餘年來香港電影持久而深刻的參與,可以使後者的整體歷史結晶可見。
  • 張敬軒與王敬軒 微思客
    抨擊他為港獨的,常常發出他與黃之峰(學民思潮召集人、佔中運動主要參與者)的合照,或者張敬軒本人對課改、對遊行示威運動發表的言論。截圖遍布,真真假假,見仁見智。而認為張敬軒不是港獨的人,也有不少依據,畢竟張敬軒自己也聲稱自己不是港獨。 但還有人說:「張敬軒就算不是臺獨,也是港燦(「阿燦」的引申,指沒見過大世面的香港人,或自認為自己為香港人的群體)。」
  • 許鞍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旗手,不曾為人妻母、把自己嫁給了電影
    香港女性電影導演許鞍華,先後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13次提名,並6次獲得該獎項,可以說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旗手,也是在香港電影圈裡唯一一個可以和男性導演抗衡的導演。在商業片與文藝片夾縫中生存的她,也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與獨立意識。遺憾不能為人妻母,將生命獻給電影。
  • 許鞍華:代表香港人講香港人自己的故事
    1990年,許鞍華拍攝了由張曼玉、陸小芬主演的半自傳體電影《客途秋恨》。影片以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為故事原型。許鞍華從小與父親聚少離多,與母親也是關係疏離。這份疏離隨著許鞍華的成長慢慢變成了矛盾,直到知道母親是日本人後,她才開始慢慢理解母親的艱難處境。影片中,許鞍華不僅在講述自己與母親關係的和解,也在講述像母親這樣的異鄉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 許鞍華電影全集,不負香港不負你
    堅持原創,不忘初心。本文作者:杜一無二(資源菌大大)、綠流近日正在熱播許鞍華導演的《明月幾時有》,其實對老影迷來說,這部電影並不過癮,對新影迷來說,這部電影來不是許鞍華最好的代表作。許鞍華作為新浪潮電影的旗手,有許多優秀影片,不管是文藝片還是商業片都有非常好的作品。
  • 好好拍電影的許鞍華,有顆你想像不到的少女心
    是年九月,香港導演許鞍華在威尼斯接過金獅獎終身成就獎座,致辭曰在艱難的當下,想將這項榮譽帶給香港。二者之間,最近的一個交集,就在業已殺青年餘、尚未上映的電影《第一爐香》。▲  香港導演許鞍華。而今年香港電影另一盛事,則是金像獎四度獲得者、電影藝術指導文念中提機執導的許鞍華紀錄片《好好拍電影》。片如其名,在平實輕細間,安置了一個人的那麼多起落、跌宕與赤誠——紅地毯的,也是泥濘小路的。談許鞍華,談如何拍攝許鞍華,談如何拍攝許鞍華的拍攝⋯⋯文念中與許鞍華的自述與旁述,輕光細影,也在觥籌交錯。
  • 香港導演許鞍華:我的人生是電影(影片10部)①~~
    1990年4月27日,拍攝的劇情片《客途秋恨》上映,憑藉該片獲得了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1995年5月4日,拍攝的劇情片《女人,四十》上映,憑藉該片獲得了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1
  • 許鞍華獲終身成就金獅獎,《第一爐香》會成為她的「滑鐵盧」嗎?
    劇情簡介:上海女學生葛薇龍求學香港,投靠姑母梁太太,被梁太太利用,當作誘餌來吸引男人,葛薇龍漸漸沉迷在紙醉金迷中,後來被花花公子喬琪喬吸引,美術指導趙海曾憑藉《黃金時代》一舉奪得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獎,此次在《第一爐香》與導演再度合作,強強聯手令人期待。
  • 生於遼寧,長於香港,母親日本人,許鞍華的身世,張曼玉說出來了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香港,一個無根的城市,一座「浮城」。1972年獲香港大學英國文學及比較文學碩士,其後赴倫敦攻讀電影,1975年學成歸港,在電視臺工作,接著成為香港新浪潮的一員大將。值得一提的是,許鞍華的母親是日本人。
  • 生於遼寧,長於香港,母親日本人,許鞍華的身世,張曼玉說出來了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香港,一個無根的城市,一座「浮城」。這裡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城市」,原本是千萬人的「客途」。可就是這客途,最終成為了許多人的定居之所。許鞍華,就是其中一位。她出生於遼寧鞍山,兒時和祖父母住在澳門,5歲時前往香港,在香港念完中學和大學。
  • 趙薇攜手李少紅許鞍華亮相2018香港電影導演會頒獎禮
    從左至右:趙薇、李少紅、許鞍華2018香港電影導演會周年晚宴暨年度頒獎禮3月18日晚在香港洲際酒店大禮堂舉行,許久未公開露面的趙薇攜手李少紅、許鞍華兩位知名導演走上紅毯,有意思的這三位導演,都是身著黑色服飾亮相,嚴重撞色
  • 許鞍華電影合集
    許鞍華電影人生全回顧近日正在熱播許鞍華導演的《明月幾時有》,其實對老影迷來說,這部電影並不過癮,對新影迷來說
  • 影 | 從張愛玲到許鞍華,香港電影中的「張氏意象」---從《傾城之戀》淺析張愛玲小說意象的電影改編
    作為第一部由張愛玲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無疑都有巨大的探討意義。在張愛玲的傳奇一生中,香港和上海是她傾注感情最多、也是在作品中出現最多的兩座城市。她在大學期間曾就讀於香港大學文學系,後又供職於美國新聞署的駐港辦事機構、香港電懋影業公司。如果說張愛玲筆下的上海城是她的精神故鄉與母題所在,那麼對於香港她更像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
  • 終究是女人——許鞍華電影
    一會是鬼片,一會是古裝片,一會是越南難民,一會是香港本地百姓,一會是女人四十,一會又是男人四十,遊走於藝術與商業、藝術與政治之間,在鬼魅人間和市井百態中跳來跳去,讓人弄不懂是怎樣的心理內驅力驅動著許鞍華創作這些影片。
  • 毛 尖|涼風秋月:許鞍華電影中的風景和中國勢能
    兩百年前的這曲南音《客途秋恨》,經常出現在香港電影中,在許鞍華電影中就出現過多次,最著名的就是影片《客途秋恨》(1990),「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構成三代人的靈魂單曲。此曲也經常出現在香港小說中,比如施叔青的《她名叫蝴蝶》,董啟章的《永盛街盛衰史》。
  • 香港女導演許鞍華傳記片《好好拍電影》將上映
    以《千言萬語》《桃姐》《黃金時代》擒下3座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的許鞍華,是放眼華語電影影壇中最舉足輕重的女性導演,與李行、侯孝賢與杜琪峯等導演並肩而行,同時她也2020年獲頒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金獅獎。以她為記錄的新片《好好拍電影》金馬影展世界首映,獲得單場觀眾票選冠軍,該片將在臺推出,讓不少影迷引頸期盼。許鞍華曾在訪問中調侃自己:「我就是很喜歡拍電影,不拍電影都是坐在家裡,我也沒什麼事做,倒不如拍電影。」
  • 毛尖:許鞍華的電影,是我們的當代明月
    適逢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近日來上海參加「半部香港電影史:許鞍華電影周」系列活動,雅理今天特別推送毛尖老師所撰,關於許鞍華及其電影的四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