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遼寧,長於香港,母親日本人,許鞍華的身世,張曼玉說出來了

2020-09-16 皮皮電影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香港,一個無根的城市,一座「浮城」。

這裡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城市」,原本是千萬人的「客途」,可就是這客途,最終成為了許多人的定居之所。

許鞍華,就是其中一位。

她出生於遼寧鞍山,兒時和祖父母住在澳門,5歲時前往香港,在香港念完中學和大學。1972年獲香港大學英國文學及比較文學碩士,其後赴倫敦攻讀電影,1975年學成歸港,在電視臺工作,接著成為香港新浪潮的一員大將。

值得一提的是,許鞍華的母親是日本人。

大陸-澳門-香港-英國-日本,這種混合複雜的國族、家園、身份,使得許鞍華能夠更好更深地去思索關於「故鄉」的問題。

這種思索,在她的電影作品中有著深刻的印記,比如《胡越的故事》、《極道追蹤》、《投奔怒海》等,都表達了一種無根的認同困境和無家可歸的離散之苦。

而能完整體現許鞍華對於「起源之地」,對於故鄉、家的神話的質疑與反思的,則是下面她的這部半自傳電影——

《客途秋恨》

本片上映於1990年,由陸小芬和張曼玉主演,豆瓣評分高達8.5分。

正如斯圖亞特·霍爾所言:身份關注的不是我們是什麼,而是我們將要成為什麼;身份不是凝固的、靜止的,而是永遠處於一種流動、協商的狀態。

許鞍華在《客途秋恨》這部作品中,通過對一對母親關係轉變的細膩描寫,來對中國、香港、英國三地的的關係進行透視。

在1990這個特殊的時間點,其中所表現的跨文化的疏離、種族間的婚姻、代際間的協商和解以及分裂的忠誠等主題與1997 年香港這一殖民地將回歸中國主權形成共鳴。

值得一提的是,與《客途秋恨》幾乎同一時期問世的幾部香港電影,如關錦鵬的《人在紐約》(1989 年)、羅卓瑤的《愛在他鄉的季節》(1990 年)、陳耀成的《浮世戀曲》(1992年)等,也都表達出了一種強烈的、對故鄉的失落感。

主人公曉恩,香港人,英國碩士畢業在即。

通過一些零碎的生活片段,影片含蓄地暗示了曉恩作為被殖民地他者的尷尬位置。

在酒吧,曉恩的兩個英國朋友在盡情狂歡舞蹈,只有她獨自坐在沙發上抽菸。

她和一個朋友同時申請了BBC的工作,身為英國人的朋友順利收到了面試邀請,曉恩卻被拒了。

在朋友在面試之前,曉恩摘下了自己脖子上的項鍊送給她祝她好運,朋友驚喜地說:「這個東西具有神秘的東方色彩!」

香港被英國殖民了156年,曉恩也早已拿到了英國國籍,但她依舊被當成東方人打量和審視,依舊無法被平等對待。

曉恩在英國的這些經歷可以說是許鞍華對英國、香港之間關係的一種反思。

一直以來,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大部分是工具性的,殖民統治階層與香港的本土社會始終存在著明顯的、人為的二元區隔。

九七將近,雖然香港一半以上的人口是英國國籍,卻沒有英國留居權,可免籤英國卻不能移居英國。

《客途秋恨》中曉恩對英國的失望或許對應了八十年代末期遭英國背棄的香港人的那種挫敗感和無力感,同時也是對八十年代晚期至九十年代殖民地的政治和社會緊張氛圍的一種回應。

曉恩在明白了這一點後,毅然回到了香港,參加妹妹的婚禮。

曉恩的母親是日本人,她和曉恩的父親在二戰後的東北認識,當時曉恩的父親是一名國民黨翻譯官。

由於國共兩黨內戰,曉恩的爺爺奶奶和母親不得不從廣州移居了澳門。

在澳門,年幼的曉恩跟爺爺奶奶較為親近,母親由於不會說國語而異常得沉默嚴肅,母女倆並不親近。

中醫出生的爺爺,即使身在澳門(當時尚未回歸),依舊心心念念著自己的故鄉。

他身著中式長衫,給曉恩講自己的身世,教她背唐詩宋詞,教她不要忘本。

爺爺始終覺得,澳門只是一個客途,他終歸要踏上返回故鄉的道路。

從 70 年代末期到 90年代早期,香港影評人李焯桃提出的「中國綜合症」(China Syndrome)一直深刻地影響著香港電影,幾乎所有關於香港本土身份的思考都需要處理「中國性」的問題。

正如許鞍華所說:「如果我們從中國剝離開,歷史就沒有意義,只有在與中國文化的對比中,我們才能夠定義香港文化。這不能夠孤立地來談。」

牽掛著祖國的祖父,終於在六十年代得以返回廣州,但此時的大陸正籠罩在文化運動的陰影之中。

就連祖父想給曉恩寄一本宋詞選,都要被小兵們盤問一整天才放行。

也正是因為這次盤問,導致祖父中風,一時間身體狀況急轉直下。

祖父被中國拒絕,就如同曉恩被英國拒絕一樣。

影片的主體內容,在於原本疏離的曉恩陪著母親重返日本探親的過程。

曉恩的母親葵子,在嫁給了曉恩父親之後一直留在中國,日夜思念著自己的故鄉。

在澳門時,葵子總是一個人獨自沉默地吃著自己做的日本飯菜,被婆婆說是「生生冷冷」又不好反駁;

在香港,她最愛看日本影星三川敏郎主演的電影。

在剛踏上日本土地的那一刻,葵子似乎的確找到了故鄉。

下火車時,看著站臺上的日文,她忍不住用日語自言自語:「我回來了。」

到了一家日本料理小店後,葵子點了許多自己喜歡吃的正宗日本食物,不顧自己實際上吃不了那麼多。

回到家之後,她見到了久違的老師、朋友和親人,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回憶往事。

在一家印章店裡,葵子第一次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平野葵子。這一刻,她不再是媽媽、日本兒媳婦抑或是張太太,只是她自己。

陪伴母親的曉恩,在抵達日本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了極大的不適:別人說的話她都聽不懂,覺得自己像只猴子。

母親見狀,淡淡地說了一句:「一天就受不了了?那你知道我在澳門的那幾年是怎麼過的了吧。」

此次日本之行,曉恩逐漸與母親和解。

她慢慢了解到,一個外國人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處境是如何艱難和不易;

母親並不是像澳門那樣嚴肅和冷淡的,同樣也不是在香港時那樣固執和囉嗦。

母親年輕時有很多男生追,但她喜歡的男生卻拒絕了她,於是一氣之下就到了中國。

每見到一個人,母親都會用充滿自豪的口吻說:「這是我的大女兒,剛剛從英國念完碩士回來。」

曉恩終於知道,母親實際上一直以她為傲,並沒有更偏心妹妹。

漸漸地,曉恩母親發現,故鄉早已經物是人非。

葵子最愛的小弟弟雅彥曾是神風特工隊的一員,深受軍國主義思想毒害,一直活在戰爭中,並固執地認為姐姐嫁給中國人是不貞的行為,兩人的見面最終以爭吵和傷害告終。

葵子的哥哥和大嫂為了能和東京的兒孫團聚,說服了葵子賣掉別府的老宅。

當初那個甩掉葵子的男人,如今生活落魄,兒子還進了監獄。

她曾經懷念和珍視的一切,最終都無法抵禦時空的侵蝕,變得陌生而遙遠了。

和曉恩一起泡溫泉時,葵子忍不住抱怨泡澡的房子太小了不方便,這裡的菜也不對了,生生冷冷的,還是廣州菜味道好,好想燉個湯喝喝。

「生生冷冷」是婆婆對葵子做的飯菜的評價,如今葵子也用這個詞來形容她曾經朝思暮想的日本菜,聽來確有幾分落寞。

最後,臨行前的葵子到墓地用中文平靜地向父母道別——與葵子剛到日本拜祭父母時,用流利的日語激動地訴說著對家鄉的思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日本對於葵子的拒絕,使得她終於意識到故鄉已經永遠地失落了這一事實。

正如埃德加·賴策所說,「故鄉是這樣的東西,如果人們越來越走近它,就會發現就要到達的那一刻它不見了,它已化作虛無。

英國、日本、大陸先後拒絕了曉恩、母親和祖父,香港這個「客途」最終成為了「歸途」。

影片末尾,曉恩成了香港電視臺的一名工作人員,以新聞記者的身份和同事們一起記錄了香港市民轟轟烈烈的「反貪汙」遊行示威活動。

最終,《客途秋恨》藉助曉恩的獨特境地,在「殖民者、祖國與自我」的三角關係中來追尋香港的身份認同。

香港,成了「協商中的家」。

片中的那句縈繞的唱詞:「涼風有信,秋月無邊……今日天擱一方難見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涼天,你睇斜陽照住嗰對雙飛燕,獨倚蓬窗思悄然。」

這是對故鄉失落的悲傷,以及對身份定位的迷茫。

祖父在病榻上的那句「不要對中國失望」頗具志士節氣,而一旁的曉恩看著睡夢中的祖父,落下了眼淚:「這麼蒼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起這個孫女的重量了吧。」

祖孫三代的命運,在政治和歷史的裹挾之下顯得悲涼彷徨,就像香港作家西西《浮城誌異》中「沒有翅膀,所以不能飛行,只能浮著,彼此之間也不通話,只默默地、肅穆地浮著」的「浮人」。

《客途秋恨》的舉重若輕,是導演許鞍華的真實體驗,也是編劇吳念真的深刻感受,紮實的劇本在陸小芬和張曼玉兩位女演員真摯細膩的演繹下,有了踏實的落腳。

三十年過去了。我們依舊在追尋夢中的故鄉,卻一次次以失敗告終。

或許,故鄉正是因為錯失,才引得我們頻頻回望。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童雲溪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焦點

  • 生於遼寧,長於香港,母親日本人,許鞍華的身世,張曼玉說出來了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香港,一個無根的城市,一座「浮城」。這裡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城市」,原本是千萬人的「客途」。可就是這客途,最終成為了許多人的定居之所。許鞍華,就是其中一位。她出生於遼寧鞍山,兒時和祖父母住在澳門,5歲時前往香港,在香港念完中學和大學。
  • 張曼玉這部冷門電影,你一定沒看過…
    [張曼玉] 飾 [曉恩]媽媽說:我知道你根本不把我當家人,與其被你嫌棄,還不如一走了之,回日本等死! 曉恩看著歇斯底裡的母親,往事浮現眼前…許鞍華|1947年5月23日出生於遼寧鞍山。香港女性電影導演、監製、編劇 。1990年拍攝半自傳電影《客途秋恨》自喻身世,曾奪得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導演獎、三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分別成為這兩大獎項的獲獎最多人。
  • 許鞍華:代表香港人講香港人自己的故事
    1990年,許鞍華拍攝了由張曼玉、陸小芬主演的半自傳體電影《客途秋恨》。影片以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為故事原型。許鞍華從小與父親聚少離多,與母親也是關係疏離。這份疏離隨著許鞍華的成長慢慢變成了矛盾,直到知道母親是日本人後,她才開始慢慢理解母親的艱難處境。影片中,許鞍華不僅在講述自己與母親關係的和解,也在講述像母親這樣的異鄉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 許鞍華談「自傳」電影:張曼玉演我,人人都覺得不像
    這只是許鞍華身上的其中一個標籤,「香港電影新浪潮主力」、「半部香港電影史」、「文藝片大導演」、「關注底層人物」、「極具人文關懷」等等,許鞍華的身上承載著無數的讚譽。但是與此同時,她也只是一個謙遜靦腆還有點可愛的小老太。看下面這篇文章便會有這樣的感覺。這篇文章節選自《許鞍華說許鞍華》,是許鞍華1996年一個專訪的整理,圍繞著她1990年拍的一部半自傳電影《客途秋恨》展開。
  • 影人|古稀單身女孩許鞍華
    許鞍華導演的回答,坦然又難掩刻薄。阿Ann,冬菇頭,眼鏡框,板鞋,不買房,女「光棍」。許鞍華導演1979年入行,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旗手,在4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六奪金像、三奪金馬。她曾說:「我估摸自己在香港導演排名十名之內,在世界上則沒有排名。」 73歲的她,精神抖擻,依舊活躍在影視界。
  • View 視角 | 許鞍華的故鄉遺夢
    但不管影片最終口碑如何,許鞍華的歷史地位早已不可撼動。從民國文學到武俠小說,從女性議題到政治變遷,這位從香港新浪潮起步的導演講述了一個個人生的無奈與悲歡離合。在《第一爐香》尚未出爐之際,不妨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她的代表作品之一——由張曼玉、陸小芬主演的《客途秋恨》(Song of Exile, 1990)。
  • 許鞍華最愛的作品,不是《女人四十》,而是這部張曼玉主演的電影
    1990年,香港尚未回歸,許鞍華導演拍了部半自傳式的作品,片中陸小芬飾演媽媽的原型(不知道多少人覺得媽媽是張艾嘉演的),其實就是許鞍華母親,兩人同樣是日本女人,嫁往中國後,隨丈夫輾轉漂泊了半生;而張曼玉飾演的曉恩的原型,就是許鞍華自己,兩人同樣輾轉於中國香港、日本和英國。
  • 香港底色,許鞍華
    樂觀主義者會說知識分子是一種『見證』。我要說,它只是一道『痕跡』」。將這個說法挪用到許鞍華身上應該是恰切的。在此,我並非要表明許鞍華的個人史與香港和香港電影歷史之間存在著直接、線性、若合符節的參照甚至對應關係,而是指作為導演或作者身份(authorship)的「許鞍華」,以其對四十餘年來香港電影持久而深刻的參與,可以使後者的整體歷史結晶可見。
  • 許鞍華:我希望可以死在攝影機旁
    不過,她的父親是廣東人,母親則是日本人。出生後不久,她就被帶到澳門,和祖父母一起生活。5歲之後,她們舉家遷往香港,住進北角。在北角,許鞍華生活在一大堆苦命女人中間,而母親的苦,她最晚知道。十五六歲前,她甚至不知道母親是日本人,只知道她不會說廣東話,以為是東北人。母親總是沉默著,不與其他家人親近,也因此她們母女關係很差。中學時有一天,父親才告訴她母親的身世。許鞍華一下推翻了過去的認知,漸漸與母親走近。1972年,獲得香港大學文學碩士後,許鞍華赴英深造,前往倫敦電影學校攻讀電影課程。那時候,電影還是冷門專業。
  • 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在香港,她是唯一能與男導演抗衡的女性
    1香港資深影評人列孚曾說:「1984年,許鞍華如日中天,比今日的王家衛更紅。」但那一年,37歲的許鞍華卻遭遇了她導演生涯中的第一次「滑鐵盧」。只因為她拍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戲裡戲外的人,都會因為執著和痴迷,讓自己深陷其中,難以自拔。但對於許鞍華來說,她一生的緣分都與電影緊密相連。1947年,她出生於遼寧鞍山一個普通家庭,因為屬「華」字輩,故名鞍華。
  • 70多歲一直沒結婚的許鞍華,在追求什麼?
    陳嘉上曾說過:「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夠撐著,是因為我們還有王家衛、許鞍華,而不是因為有我和王晶。」許鞍華是香港重量級的導演,也可以說,在香港,許鞍華是唯一能與男導演抗衡的女性。香港的異鄉人1947年,許鞍華出生於遼寧鞍山,但在很小的時候,她就跟隨父母遷居到澳門,再從澳門輾轉定居香港,成為了香港那龐大異鄉人群體中的一部分。就和大多數香港移民一樣,許鞍華一家租住在香港北角一個小小的出租屋裡,過著拮据的生活。
  • 70多歲一直沒結婚的許鞍華,在追求什麼?
    陳嘉上曾說過:「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夠撐著,是因為我們還有王家衛、許鞍華,而不是因為有我和王晶。」許鞍華是香港重量級的導演,也可以說,在香港,許鞍華是唯一能與男導演抗衡的女性。年,許鞍華出生於遼寧鞍山,但在很小的時候,她就跟隨父母遷居到澳門,再從澳門輾轉定居香港,成為了香港那龐大異鄉人群體中的一部分。
  • 許鞍華:買不起房的終身成就獎得主,她在堅持什麼?
    不過,她的父親是廣東人,母親則是日本人。出生後不久,她就被帶到澳門,和祖父母一起生活。5歲之後,她們舉家遷往香港,住進北角。在北角,許鞍華生活在一大堆苦命女人中間,而母親的苦,她最晚知道。十五六歲前,她甚至不知道母親是日本人,只知道她不會說廣東話,以為是東北人。母親總是沉默著,不與其他家人親近,也因此她們母女關係很差。中學時有一天,父親才告訴她母親的身世。許鞍華一下推翻了過去的認知,漸漸與母親走近。
  • 說她是中國電影第一才女,沒人敢反駁
    導演陳嘉上曾說,「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夠撐著,是因為我們還有王家衛、許鞍華,而不是因為有我和王晶。」很多人都將許鞍華的電影,視作是香港精神的真實寫照。她的父親是廣東人,母親是日本人。許鞍華剛滿5歲,就隨父親舉家遷往香港。
  • 說她是中國電影第一才女,沒人敢反駁
    導演陳嘉上曾說,「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夠撐著,是因為我們還有王家衛、許鞍華,而不是因為有我和王晶。」 很多人都將許鞍華的電影,視作是香港精神的真實寫照。
  • 最會拍女性的華人導演:73歲的「邊緣人」許鞍華
    「她與母親」,也成了貫穿許鞍華電影生涯的一個重要課題。母親的日本人身份,一度讓許鞍華感到曖昧與不確定。許鞍華1947年出生於遼寧鞍山,名字中的「鞍」字取自她的故鄉。父親是國民黨文書,許鞍華兩個月大,便隨父母移居澳門,5歲時才到了香港。許鞍華曾經與母親並不親密,小時候,她只覺得母親又兇又嚴厲。
  • 千面女郎張曼玉
    第374期解說《甜蜜蜜》這部電影裡的張曼玉,生動極了她扮演一個在香港謀生的內地女孩,是個資深打工狂魔,開花店、在麥當勞收銀,還為語言學校拉人頭。像野草一樣,生命力頑強得不得了。即使你沒看過這部電影,也一定刷到過片段——那段先笑再哭的戲,至今被稱讚演技炸裂,已成為教科書般的存在。
  • 許鞍華獲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早在王家衛前便揚威國際
    許鞍華喜歡本土題材,擅長處理小城故事,她曾表示這麼多年來,最喜愛的始終是描述與母親關係的半自傳電影《客途秋恨》,這部由張曼玉飾演她自己的電影於1990年上映,講述女主角從英國留學回來陪母親到日本尋根的故事。
  • 「邊緣人」許鞍華,七十有三
    如許鞍華所說,「那時候是個不安份的人,整天就想拍東西,其他就沒想過。」《瘋劫》是一部以香港龍虎山真實兇殺案為靈感創作的影片,其實在拍攝之時,她並沒有很刻意地去追求一種與眾不同的鏡頭語言,用她的話說,「不太曉得怎樣拍,反而那些氣氛、追逐戲,感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