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公祖父卒年考兼談「淮南詔獄」冤案(二)

2021-02-19 秦氏文化研究

「燕會」是古代文人交遊常見的方式,無非歌伎伺宴,飲酒亢歌,詩賦唱和,娛樂而已;可謂古時文人風流從事之常態,本是個人私事。但對於官員來說,的確會因身份、時地、場合、陪伺歌伎籍屬,出資來源,以及可能因由宴會引發的事故等等會違反法條,有時亦會造成不良影響。「燕會」是宋時中上層社會的普遍現象,官員、文人,公私之間界限模糊,難免有違反法條的情況,通常也沒有人理會這種隱晦之事。但在官員之間權力鬥爭的過程中,往往作為扳倒對手的絕妙武器。對於淮海公而言,在他登第之後的仕途中,或許本次冤案的餘波猶在,屢屢被佞人所讒言。

可憐淮海公一介平民書生,無辜被卷進大臣們政治鬥爭的漩渦而不自知。這次冤獄,其身心遭受了極大傷害,其屈辱、痛苦、憤怒和無奈可想而知。這也是當陳師道(字履常,又字無己,號後山居士,1053-1102,「蘇門六君子」之一)為其作改「太虛」為「少遊」字說時,所看到淮海公心態發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熙寧元豐之間,眉蘇公之子守徐,餘以民事太守,間見如客。揚秦子過焉,豐醴備樂,如師弟子。其時餘病臥裡中,聞其行道雍容,逆著旋目,論說偉辯,做者屬耳。世以此奇之,而亦以此疑之,惟公以為傑士。是後數歲,從吳歸,見於廣陵逆旅之家。夜半,語未卒,別去,餘亦以謂當建侯萬裡外也。元豐之末,餘客東都,秦子從東來。別數歲矣,其容充然,其口隱然,餘驚焉,以問……」(《秦少遊字序》•《後山居士文集》卷十六)。後山先生所撰字序中所稱元豐之末當在元豐七年(1084),該年秋冬淮海公從高郵赴京省試,路過東都南京(今商丘市),與後山先生第二次相見。淮海公與後山先生第一次見面廣陵(今揚州)逆旅之家,時在元豐五年(1082),見後述考證。

「淮南詔獄」具體發生在何時?若按馬裡揚先生所推測,淮海公因牽連到王安禮陷害王珪家族的連環案而被追捕,應該是在元豐四年九月十九日「王仲修燕會踰違案」結案處分之前。因為以宋朝詔獄的制度論,它的設置是「因事置推,已事而罷」。但也不能排除到整個連環案結案至十月份。馬裡揚先生文中有:「秦少遊被捕的更加具體的時間應該不外在入京途中與捕至京師兩種可能。王葆珍認為詔獄在少遊入京前已經發生,不會妨礙隨後的入京應試;而周義敢則認為少遊完全不曾入京。周說近是。按,清人秦瀛以及徐培均等皆認為少遊於元豐五年在京應省試,這一觀點緣於舊《年譜》中不曾系有少遊詔獄事,而徐培均則將詔獄繫於元豐六年之故。故其遭追捕或在入京途中,或捕至即被押回,異常匆迫。」

根據淮海公的《謝及第啟》中有「方賢書之上獻,俄吏議之旁連」。「淮南詔獄」當發生於貢士發解人名單剛送禮部不久。筆者認為,淮海公從高郵乘船進京準備赴考,似乎已到了汴京。這一次省試淮海公準備的非常充分,可從《與蘇公先生簡(四)》中得知:「……辱誨諭,且令勉強科舉,如某者實無所有,豈敢求異於時,但長年頗慚為兒女子所嗤笑耳。得公書,重以親老之命頗自摧折,不復如向來簡慢。盡取今人所謂時文者,讀之意謂亦不甚難。及試就其體作數首,輒有見推可者,因以應書。遂亦蒙見錄,今復加工,如求應舉時矣。但恐南省所取又不同,儻只如此,恐十有一二可得也。……」。淮海公困於秋闈十餘年,這次解試中式,可謂信心滿滿,並準備謁見京城一些當朝的名士,故進京應比較早。這從《淮海集》卷三十七《謝曾子開書》可以看出端倪。淮海公這篇用於幹謁當時國史院名士的「謝書」過去系年一直存在著爭議。如馬裡揚先生所述:「卷三十七《謝曾子開》,徐培均繫於五年在京上書;然以書中所云『輒因西行之便,略陳固陋,並近所為詩賦文記七篇獻諸下執事』,必是省試前所獻行卷之類,而徐培均所説為八月間作,豈非太晚?又其所據《三曾年譜》謂曾肇元豐五年八月除國史院編修,亦不足據。曾肇任此職,史載於元豐元年七月庚寅(《長編》卷二九〇,第7100頁),是知必非五年事。」

考察《謝曾子開書》系年時間,只看歷史文獻中的之言片語,無法解決問題,而應基於當時的歷史背景,將具體的事件與相關的人物、時間和地點連貫成一體,這樣才能形成一段可信的、連續的歷史片段。曾肇(1047-1107),字子開,號曲阜先生,宋史有傳;建昌南豐(今屬江西省)人,是曾鞏的異母弟。曾鞏(1019-1083),字子固,北宋大儒,唐宋八大家之一,史稱南豐先生,宋史有傳,淮海公與其有交遊。治平四年(1067)曾肇中進士第,於元豐元年(1078)七月庚寅兼國史院編修官,參與修宋仁、英宗兩帝正史(熙寧十年始,元豐五年四月成);元豐三年三月至八月有知禮院任職記載;元豐四年八月改判登聞鼓院仍兼國史院編修。元豐五年四月進吏部郎中,元豐五年六月仁、英宗國史編成後,遷一官至朝奉郎,本月始與修《仁英兩朝寶訓》。元豐五年八月曾鞏有為曾肇之事撰《轉除國史院編修判登聞鼓院吏部郎中制》,元豐五年九月丁母憂去官。元豐八年,服除,入為戶部郎中,復還吏部,八月兼著作郎,九月改右司郎中,元祐元年二月為《神宗實錄》檢討官。元祐期間曾肇作有《薦章處厚呂南公秦觀狀》:「……蔡州學秦觀,文辭瑰瑋,固其所長,而守正不回,兼通世務。臣自熙寧中識之,知其為人實有可用,非但採聽人言塞明詔而已。臣今保舉堪充著述科,如防朝廷擢用不如所舉及犯正入已贓,臣甘伏朝典不辭,謹錄奏聞,伏候勅防。」從中可知,曾肇開始知道淮海公名氏是在熙寧年間。在宋乾道高郵軍學刻本《淮海集》卷首附載有《曾子開答淮海居士書》。據覆信的臺頭是「太虛」足下,判斷該信是元豐八年(1085)省試前,淮海公改字「太虛」為「少遊」之前所作。據陳師道作於元祐元年(1086)二月一日的《秦少遊字序》和蘇軾詩注等,後人考證淮海公改字當在元豐七年(1084)。在《答淮海居士書》中,曾肇道出了知悉淮海公的過程並對淮海公給予高度評價:「某頓首,復書太虛足下:比過高郵,始得足下姓名於所書舅氏埋銘中。後遊金山,過參寥師,愛其溫粹有文,然未知與足下善。參寥至京,久而復見,言與足下遊最舊,一日出足下所為詩並雜文。讀之,其辭偉宏麗,言近旨遠,有騷人之風,且詠且嘆,欣然如明珠大璧。德非隋候,識非卞和,未敢謂能辯之,然磊落奇怪,動人耳目,故已知其為稀世之寶矣。他日以示一二同舍,皆諮嗟愛玩,然後信其真靈蛇之珠、荊山之璞。方其時,雖未識足下面,而心亦已相親,因其文而想見其人,餘固知足下之為也。既而辱顧敝廬,未及再見,而行李已東。繼辱枉書中敘未嘗相求而相知之意,以謂有古人之風,此非固陋之所敢當。雖然吾二人者皆與參寥以相得,雖異乎世俗之相求,蓋所因者賢也。又蒙示以詩賦文記七篇,蓋見文章之富,擴而充之,何所不至,又區區竊望足下於他日也。久欲以書敘萬一,都城多故,每以事專。足下既相期以古人之誼,則疏數淹滯,固未足道也。既日且留裡中,或寓他郡。春寒,眠食佳否?未獲唔對。向風馳且。千萬!」從回信中,可知淮海公熙寧年間曾為曾肇的舅氏書過墓志銘,知曉淮海公名氏和書法功底;又因詩僧參寥(道潛)是兩人的共同好友,而參寥的品德被雙方共同認可,視為同類;再後來參寥入京見曾肇,出淮海公詩文雜記,文採卓然;故雖未見面,心已相通,引為知己。

徐培均先生的《秦少遊年譜長編》上冊中有熙寧九年(1076)的紀事,淮海公春季赴湖州訪將卸任的知州李公擇,後搭乘李公擇赴齊州任的官船北歸,在京口遇參寥。淮海公辭世後,參寥所作《哭少遊學士》詩(《參寥子詩集編年校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三四二-三四八)中,回憶了淮海公與其交遊過程。熙寧九年八月淮海公和參寥有陪孫莘老遊歷陽、湯泉等,年暮方返回高郵,至明年淮海公與參寥交遊唱和也較多。元豐元年四月淮海公到汴京參加解試,途中特意過徐州,拜訪徐州知州蘇軾,受禮遇,視為弟子。該年秋闈淮海公未得解。而參寥也有同年到汴京的記載,且在當年秋季東歸途中在徐州拜訪蘇軾。蘇軾託其帶信給落榜的淮海公進行勸慰和勉勵。以上知參寥是在元豐元年(1078)在汴京期間曾將淮海公的一些早期詩文出予曾肇。即曾肇第一次得到淮海公的詩文是在元豐元年,並傳閱給同館舍的同事看,此時淮海公還只是參加解式。

仔細地閱讀《謝曾子開書》原文後,作進一步的分析。該書信如徐培均先生所考確是元豐五年前後所寫,也如馬裡揚先生所論具有省試前所獻行卷的性質。實際上幹謁的主要內容是早已寫好的,如淮海公元豐四年(1081)秋的《與蘇公先生簡(四)》所述其中也談有元豐五年即將省試的事情,但當時幹謁書並沒有送達到所進謁者手中。這篇謝書中有下語:「……前日嘗一進謁於執事,屬迫東下,不獲繼見,以盡所欲言。旋觸聞罷,遂無入都之期,燕居閒處,獨念無以謝盛意之萬一。輒因西行之便,略陳固陋,並近所為詩、賦、文、記合七篇,獻諸下執事……。」前幾天,本來想謁見您,但「屬迫東下」,沒有見成。這裡「屬」是恰好,突然遇到的意思;迫,有突然,緊急,也有被迫,自己控制不了局勢的含義;東下,汴京在高郵的西面,故從京返回,稱東下。這不僅讓人疑問,什麼原因使得淮海公不能從容,而突然緊急東下呢?—「旋觸聞罷」。旋,除目前常用的旋轉之意外,尚有回,返,突然,瞬時之意,形勢突然反轉。觸,有突然遇到,引發之意。聞,字面上是聽說,聽見,但在這裡卻是多重含義,即傳聞,或就是「俄吏議之旁連」中的「吏議」。罷,過去理解這個「罷」字,是下第,現在分析可能是被取消了參加本次省試資格;按現代語來講,即還沒進考場,就因「吏議」而中止了考試。這和《謝及第啟》中「……雖被黜而忘漸……」及銀杏帖中「觀自去歲入京,遭此追捕」之述吻合。

除了《謝曾子開書》,《淮海集》卷三十七還有一篇《謝王學士書》,實際上兩書信作於同時。據徐培均先生考證:王學士,似指王存,是。王存(1023-1101),字正仲,丹陽(今屬江蘇)人,慶曆六年(1046),登進士第,宋史有傳。元豐元年(1078),王存為國史編修官、修起居注,元豐二年(1079),知制誥,同修國史,兼判太常寺。元豐五年(1082),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元佑二年(1087),拜中大夫、尚書右丞,元祐三年(1088),遷左丞,元祐四年(1089)四月出知蔡州,時淮海公任蔡州教授,後王存又有移知揚州、杭州事。《淮海集》卷六,有賀王存《正仲左丞生日》詩。徐培均先生以元豐元年王存為國史院編修官而系《謝王學士書》作於元豐元年,非是。同曾肇一樣,王存自熙寧中期以來一直在館閣修史,有主修並和曾肇等刪定《元豐九域志》等,雖期間也有其他任用,兼修國史則持續到元豐五年(1082)六月仁、英宗國史成,遷一官知開封府。《謝王學士書》的「適有西行之便,故復略而陳之,並以近所為詩文合七篇獻諸執事」與《謝曾子開書》中「輒因西行之便,略陳固陋,並近所為詩賦文記合七篇獻諸下執事。」措辭幾同,所獻詩文數也相同,同時所作無疑。「而已獨碌碌抱不售之器,以自濱於饑寒。鄉人憫其愚而笑之,幹祿少年至指以為戒」,正是當時淮海公數次舉進士不第,受鄉人、子女嗤笑,家境困難的寫照。淮海公在第一次請求進謁王存的時候碰了釘子,這在書信中有所描述:「……然某之私意尚有所不滿者,獨以未見閣下也。前日復衣食所迫,求試有司,遂得進謁左右,屬賓客盛集,不獲薦其區區。方謀繼見,而閣下固已得其鄙文於從遊之間……。獨念昨出都時,會閣下在告,私懷惓惓,有所未畢……。」從書中得知,雖然有進謁王存,先是被其屬下所擋,未得獲見;之後王學士也給了回話。

從以上分析推斷,元豐四年秋淮海公剛到達汴京不久,即拜謁曾、王兩位學士,但都沒能會過面。然突發遭謗牽連被罷考,隨即返鄉,在揚州被置獄審查,而「淮海行搖落」。《淮海集》中的《謝曾子開書》和《謝王學士書》則是淮海公脫獄後,請託曾肇和王存的朋友,肯定也是淮海公的至交好友轉交給兩位學士,時間在元豐四年底或元豐五年歲初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元豐五年九月,曾肇母卒,丁憂除服復官則要到元豐八年(1085)的年初了。曾肇回信中「都城多故,每以事專」語,表明其在任上,「春寒,眠食佳否」之問候語,示回信時為早春,則淮海公託人捎信會更早些。

那麼最終淮海公是如何解脫詔獄的呢?這和當年揚州知州的代換有關。元豐四年(1081)四月,與淮海公友善的揚州知州鮮于侁因保任不當,罷去揚州知州,朝廷命孫覺莘老接任,莘老因是鮮于侁好友,不肯接替知揚州,隨即莘老轉任徐州知州,即淮海公在《與蘇公先生簡(四)》中所稱為公做「黃樓主人」,黃樓為蘇軾守徐時於元豐元年(1078)八月在徐州城北門之上所建,淮海公有賀《黃樓賦》。朝廷又派許將(1037-1111,字衝元,福州閩縣人)接任揚州知州。許將為嘉佑八年(1063)狀元,是一位有才能且正直的官員,《宋史》有傳:「……進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為同進所忌。會治太學虞蕃訟,釋諸生無罪者,蔡確、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蘄州。……改揚州,又改鄆州」(《宋史•列傳第一百二》)。「會治太學虞蕃訟」,即發生在元豐元年(1078)十二月,牽連頗廣、影響極壞,且直至元豐二年(1079)八月才結案的「太學獄」,是神宗朝著名的一樁冤獄。許將在這樁詔獄中,「釋諸生無罪者」,在為太學生開脫罪名的同時,引火燒身,遭受陷害,父子入御史臺,身心受辱。許將自元豐四年(1081)四月任揚州知州至當年十一月(《江蘇省通志稿大事志•第十五卷•宋(二)》。淮海公當年的揚州發解試及詔獄案或都在其任內。巧合的是三年以後淮海公參加的元豐八年(1085)省試,因貢院失火,重試;重新任命知舉官和考試官。「元豐八年三月二十六日,以兵部侍郎許將、給事中陸佃、秘書少監孫覺並權知貢舉」(宋會要•選舉一之十二•《貢舉》;參照《續資治通鑑長編》三五三)。本次淮海公終於進士及第。宋人及第,循例要向主考官上「謝啟」以示感謝,因此淮海公有《謝及第啟》一文。其中的「賢書上獻」,肯定是針對元豐四年(1081)解試中式時任揚州知府許將而言,談及當初解試中式,就是在其任上通過的,用以敘舊。「解驂見贖,世鮮其人。」則是針對當時對淮海公施以援手,幫助其脫獄之人,也即主考官中許將、陸佃和孫覺中的某人。按照常理孫覺與淮海公有姻親關係,且曾從之遊,孫覺或為當年「解驂見贖」之人,然而從淮海公引用「解驂見贖」典故的含義,實另有所指。如前所述孫覺莘老得知淮海公詔獄事詳情,是在《銀杏帖》中被告知,而作此書簡的時候淮海公已經出獄了。因此當時對其脫獄有幫助的人應當是時任揚州知州的許將。「解驂贖賢」典故源自《史記•管晏列傳》,講的是戰國時期齊國人晏子(名嬰,字平仲)的故事。晏子是當時名聲顯赫的大臣,有次外出,路上遇見一個叫越石父的人,是個賢才,被囚禁著。晏子解開所乘車左邊的馬,贖出越石父,用車將其帶回家。晏子沒向越石父告辭,就獨自走進內室,過了好久都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為什麼這麼快就要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的,我聽說君子受辱於不知己者,而信於知己者。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經受到感悟,把我贖出來,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於是晏子就請他入室待為貴賓。」「解驂贖賢」的典故用在這裡,是太恰當不過了,實有感謝當初您們曾從獄中把我解救出來,請今後繼續給予提攜之意。因此當淮海公陷入詔獄之時,或由於許將的幫助排除嫌疑,這也許是許將自己曾經歷過「太學獄」能深感其受,或更是許將始終同情寒窗學子,求賢正直與主持公義的稟性所致。當然,淮海公在《謝及第啟》中也沒忘記最後感謝自己的恩師孫覺莘老先生等:「退而省察,殆有夤緣。此蓋伏遇某官誘進人材,主張士類。離奇蟠木,素為左右之先;璀璨餘光,復自比鄰之借。致茲寒陋,亦預採收。敢不慎操修之方,明出處之致。庶期末路,獲報明恩,過此以還,未知所措。」

淮海公無辜受牽連,詔獄結案後,從獄中生還,驚悚未定,「懲於羹者吹齏」(《謝及第啟》)。淮海公遭追捕,親老骨肉亦不敢留,至親們四處躲避,鄉裡各種農具遭損大部,本就不富裕的家境遭此變故,更如雪上添霜。這次冤獄,對淮海公家族影響很大。先是叔父定公即已改任,必然要從汴京回鄉探視父親和安頓家族老小。此外還要安葬淮海公的亡嬸。隨即定公全家和承議公至濱州渤海縣任所。

馬裡揚先生對各淮海公年譜中繫於元豐五年(1082)在京前後《謝曾子開書》之外的其他作品也有其見解。錄入如下:「如淮海集卷六《南都新亭行寄王子發》,秦瀛以為五年下第南歸後作,徐培均《箋注》已辨其非是;又若系少遊五年下第有所謂西遊洛陽、南遊黃州、廬山諸事,皆由對作品(包括歌詞)的不同理解引出,周義敢等《重編秦觀年譜》已就其中數篇加以質疑。」

按上分析,「淮南詔獄」既然發生在元豐四年(1081)秋,則系《銀杏帖》作於元豐五年(1082)是合理的。銀杏一般在秋季成熟,新鮮的銀杏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加工處理才能食用,故作《銀杏貼》時間係為元豐五年(1082)晚秋之際更為合理。亦即此時承議公還在世。故揚州蜀崗所發現的詠公墓誌中詠公去世的時間,與淮海公家族當時的實際情況是相吻合的。

根據以上考證結果,重新將現有文獻可考的淮海公元豐五年至六年行實錄下。

元豐五年(1082)年初,淮海公託友人捎信給曾肇和王存二位學士《謝曾子開書》和《謝王學士書》,並各附詩文合七篇。同年,在揚州逆旅之家巧遇陳無己後山先生。《秦少遊字序》《後山居士文集》卷十六,「……是後數歲,從吳歸,見於廣陵逆旅之家,夜半,語未卒,別去,餘亦以謂當建侯萬裡外也……。」徐培均先生將陳、秦兩奇士見面繫於元豐四年(1081),非是。《秦少遊年譜長編》(上冊,卷三,195頁)此年有案語:「《後山居士文集》卷十四《思白雲堂記》云:『元豐四年,餘遊吳過秀,……其秋八月,就舍錢塘……』。」然查後山先生《思白雲堂記》原文,文末有:「……明年而餘北歸,又明年而為之記……,六年八月十日彭城陳師道記。」因後山先生從吳北歸,揚州是必經之地,後順運河北上,則淮海公在廣陵逆旅之家遇後山先生於元豐五年(1082),具體季節和月份不詳。秋九月甲午,圓通法師圓寂於潤州丹陽金牛寺,淮海公為之作《圓通禪師行狀》(《淮海集》卷三十六)。初秋,孫莘老從徐州知府改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宋時亦稱為南京或南都),南豐先生曾鞏子固有詩《送孫莘老移知南京》(孫叔彥先生著《孫莘老先生年譜長編》238頁),曾鞏和曾肇的母親本年九月卒,丁母憂,其所作詩必在九月前於汴京。晚秋,淮海公作《銀杏帖》書信與孫莘老。

元豐六年(1083),淮海公居高郵。夏四月,南豐先生曾鞏子固卒於江寧府,《淮海集》卷四十有《曾子固哀辭》。有代俞次皋為其先人平定邊亂之役而作《御書手詔記》(《淮海集》卷三十八)。六月六日,孫莘老自南京留守召至汴京為太常少卿(《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五十有注),淮海公有賀詩《寄孫莘老少監》(《淮海集》卷八)。七月二十六日王觀母卒,九月四日附葬於如皋之赤岸鄉府君之墓,淮海公為之作《李氏夫人墓志銘》(《淮海集》卷三十三)。

綜上,本文利用傳世文獻,經多重考證證實淮海公祖父承議公去世的時間當在元豐五年(1082)秋至元豐六年(1083)秋之間,《宋故內殿崇班致仕秦公墓志銘並序》中詠公的去世時間與承議公的去世時間基本吻合。元豐四年秋,淮海公入京應省試,在京或因受當朝宰相王珪家族親屬子弟被誣陷連環案影響,特別是王仲修『燕會逾違』案的牽連,突然被罷去參加省試資格,隨即被送至揚州置獄審查,或經時任揚州知府許將的幫助,得以脫獄。「淮南詔獄」冤案系宋熙、豐朝間大臣們爭權奪利,打擊競爭對手,大興詔獄株連無辜所致。歷經近千年,「淮南詔獄」冤案真相終於大白。而淮海公以其不朽的詞篇和麗文早已為之「昭雪」。謹按淮海公的《上王岐公論薦士書》收筆處的大意,「薦賢才」改為「行賢德」結束本篇:人雖不求於天,賢德為之,天將終報之子孫!

註:作者秦民堅,無錫錫山秦氏,研究秦氏文化和家譜的名人秦保餘先生之子。

相關焦點

  • 那些詔獄裡的冤魂
    無疑,左光鬥等人不可能理解的是,司法黑暗乃政治黑暗的表徵之一,就好比咳嗽打噴嚏往往是感冒的表徵一樣。在政治黑暗的前提下籲求司法公正,就仿佛緣木求魚,註定只是善良人們的一廂情願。作為一種法外之刑,詔獄的存在乃是帝國最高長官即皇上的嚴重違背司法程序的表現,因此雖然歷代都有詔獄,但像明代那樣作為一種常例而存在――同屬詔獄範疇的,除了錦衣衛外,還包括存續時間長短不一的東廠、西廠、內行廠,它們被合稱為廠衛――的確再無二例。
  • 茅維的卒年與凌霞閣雜劇的創作時間考
    孫書磊撰有《茅維及其凌霞閣雜劇考述》[2](以下簡稱《考述》)一文,對茅維生平、著述等作了考述;王瑜瑜有《晚明戲曲作家茅維生平考辨二題》[3](以下簡稱《二題》),對孫文有所補正,同時對「苕溪四逸」的生卒年作了考證。筆者認為關於「苕溪四逸」的年齒和凌霞閣雜劇六種的創作時間仍有可以補充和商榷之處,故作此文,以求教於方家。
  • 明朝特務機構之可怕錦衣衛以及詔獄
    錦衣衛的形象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了,「服飛魚服,佩繡春刀」,這是錦衣衛的經典形象,也是《明史》中有據可考的形象。《明史·職官志五》記載:盜賊奸宄,街途溝洫,密緝而時省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錦衣衛手下的緹騎抓到人以後,並不是立刻帶回錦衣衛,而是找個「方便」的地方先將逮捕之人毒打一頓,一來為了「四角全」,二來還可以收受賄賂,一舉兩得。即便是這樣,在壓回錦衣衛以後還要不斷毒打,不管是多麼錚錚鐵骨的漢子,只要進了詔獄,就會被屈打成招,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 第十七章 詔獄四閣老
    沈重微微一笑道:「麻煩公公出來列隊迎接了,外面出了些事情,上頭怕詔獄有變,所以特地要我來巡查一番。」張公公一副心領神會的樣子,然後眼光在我們四個人身上掃了一下。我連忙低下頭,站在沈重身後不敢出聲,生怕那張公公也翹著蘭花指來摸上一把。「這幾位是?」沈重道:「來,我給各位介紹一下,這位是看守天壇詔獄的張子瑜張公公。
  • 「小淮海」如何打成了「大淮海」?毛主席為何說粟裕立了第一功?
    從1948年11月6日開始,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淮海戰役總共歷時66天,是中國解放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縱觀整個淮海戰役,功勞最大的必然是粟裕,最辛苦的也是粟裕。,眩暈,耳鳴,無法完全治癒),不過他帶病指揮戰鬥,後來導致這個病越來越厲害,之後的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他都沒能參加。
  • 明朝的詔獄有多恐怖?有沒有人扛過來?
    :只要有人被抓進詔獄,那後果就是「魂飛湯火,慘毒難言」。諸如楊溥黃文煥等有過「高官經歷」的犯人,還能在獄中讀書寫作,比如黃文煥,就在詔獄裡完成了《陶詩析義》等大作,文學意義十分重大。乍看這些,似乎詔獄裡的犯人們,「小日子」過得還算湊合。事實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詔獄到底有多恐怖?可以先看看環境。以《萬曆野獲編》的形容說,那真是「不比法司」,也就是環境比刑部監獄惡劣得多。
  • 聞風喪膽,毛骨悚然,西漢詔獄制度為何會讓公卿大臣寢食難安?
    引言  詔獄,中國古代歷史上令人聞風喪膽的監獄。相傳下過詔獄,能出來的人寥寥無幾,那麼詔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根據文獻記載,詔獄是指皇帝親自下詔定罪公卿大臣的「邢政」稱謂。由此可見,詔獄的重要性與特殊性。  詔獄制度在西漢時期興起,並且在西漢時期得到了修改和完善。
  • 被詛咒的淮南王
    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之位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鄭莊公之母姜武不喜歡大兒子寤生(因難產太可怕而厭惡大兒子),而所有的愛都給了小兒子共叔段。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病重之際,她不顧周禮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制」,多次向鄭武公建議立共叔段為太子,但沒有被採納。
  • 《暗戀橘生淮南》熱播 趙順然坦言盛淮南並非「渣男」
    全網播放量屢創新高,話題不斷,盛淮南甚至遭網友吐槽「渣男」,日前,趙順然在接受採訪時坦言:「盛淮南是每個人青春回憶中會真正遇到的那個人。」在上周更新的劇集中,趙順然飾演的盛淮南得知當年洛枳保送面試時幫自己換了考號,想當面感謝洛枳,並認為洛枳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喜歡的自己,提及此事,洛枳很憤怒,兩人不歡而散。洛枳回到宿舍才發現行李箱在盛淮南那裡,只能打電話找張明瑞幫忙。
  • 神秘又恐怖的明朝詔獄,關押的都是什麼人,有多少人能活著出來?
    詔獄最早出現在漢代,一般指皇帝欽點的罪犯所在的監獄,但真正廣為大家熟知的,則是明代的詔獄。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朱元璋對官員的不信任感上升到一個新高度,為了震懾不法官員,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錦衣衛進行偵察、逮捕工作,那麼犯人就要有地方關押,於是詔獄出現,它不受司法系統的制約,由皇帝直接控制。
  • 暗戀橘生淮南2019年幾月幾日播出 暗戀橘生淮南劇情介紹主演
    電視劇暗戀橘生淮南2019年幾月幾日播出青春校園情感成長劇《暗戀橘生淮南》近日於廈門正式殺青,劇中胡一天、胡冰卿演繹長達15年從暗戀到相戀的青春成長故事。據悉,該劇將於2019年暑期檔播出。該劇根據八月長安同名人氣小說改編,作為「振華三部曲」之一的《暗戀橘生淮南》,是八月長安歷時四年打磨的傾心之作,八月長安曾經坦言,她在書中是想「尋找同類」,希望喚起每個有過暗戀經歷的人的記憶,詮釋關於青春年少時愛上一個人的所有心情。據了解,該劇從去年11月底開機至今,輾轉廈門、哈爾濱兩地,歷時110天完成全劇拍攝。
  • 淮海戰役時粟志裕大擺「豬肉陣」,不費一兵一卒,上萬國軍來降
    1948年12月17日,延安方面致電華東局、中原局、華北局,發了一個奇怪的電令。就是這麼一封電報,讓我們開始逐漸明朗淮海戰役我軍取勝的原因。 長期以來網民們對軍事有一個誤解,那就是命令能上傳下達。實際上在很多時候,命令並不能做到上傳下達,士兵的執行力、士氣成了影響戰爭成敗的主要因素。淮海戰役雙方指揮官的軍事指揮能力固然是影響成敗的因素,但是士兵才是推動戰爭的第一動力。張靈甫隕落孟良崮的原因難道真的是指揮不行嗎?未必,友軍不作為才是主要因素。
  • 奧運狂人陳冠明與淮海控股集團的15年情緣
    中國江蘇網8月26日徐州訊(記者 張揚 通訊員 張瑋 孫春豔)被稱為「奧運狂人」的陳冠明,自2001年起,僅憑一輛淮海三輪踩遍了中國1760多個城市宣傳奧運,2008年8月抵達北京為奧運健兒加油助威;2010年5月他再次騎著那輛三輪車,沿途經過10餘個國家和地區宣傳奧運和環保,抵達英國倫敦;這次裡約奧運會,他不遠萬裡從中國出發,騎乘淮海三輪,途徑24個國家和地區,終於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開幕前夕來到裡約熱內盧
  • 淮南歷史漫步|鄧艾淮南屯田
    其實,鄧艾在淮南地區也有一樁歷史功績——淮南屯田。鄧艾大規模的淮南屯田,對於生產力的恢復,曹魏政權的鞏固都產生過深刻的歷史影響。壽縣境內的安豐塘(古芍陂)、淮南境內的蔡城塘都是春秋時期的水利設施,相傳為孫叔敖所修築。但作為屯田制度,始於漢代,形成於曹魏時期。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劉馥為揚州刺史,劉馥在江淮間召集流民興辦屯田。陳壽的《三國志》中收錄了許多屯田有功的官員。曾在淮南擔任過下蔡縣令的鄭渾就是其中之一。鄭渾在任期間,「開稻田,課使耕桑,使民眾稍豐給」。鄭渾的屯田之功為他在許多地方贏得名聲。
  • 《橘生淮南》劇情魔改,全世界都知道洛枳喜歡盛淮南了還暗戀什麼
    根據八月長安同名青春人氣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暗戀橘生淮南》播出了,可是沒想到雖然胡一天的形象很貼男主的人設,但是劇情卻被魔改了,一上來全世界都知道洛枳喜歡盛淮南了
  • 淮海戰役中毛澤東的全局指導
    早在 8月份研究制定濟南戰役的方針和部署時,毛澤東就預計戰役的結果有三種可能:一是「打一個極大的殲滅戰」,二是「打一個大的但不是極大的殲滅戰」,三是「形成僵局,只好另尋戰機」。(《毛澤東軍事文集》第 4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年版,第 566頁。)而為了爭取第一種結果,毛澤東制定了「真攻城、真打援」的濟南戰役 方針。
  • 安徽馬淮南三所高中,被稱為「淮南四小金剛」,深受家長們的信賴
    所以這些年為了考好這場考試,很多的考生幡然醒悟竭盡全力去拼搏,但是因為基礎問題很多考生黯然離場。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高考的壓力逐漸往下遞減,從往日的選擇一所好的高中,成為了今日的選擇一所好的初中,因為初中是高中的基礎時段,一旦基礎不牢,想要補救就要費勁手段,所以選擇一所好的初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 錦衣之下番外1:今夏接陸繹出詔獄,岑福身世曝光
    加上娘親和師父他們,也確實早就在家裡等著他們了,她便開口對陸繹說道:「大人,我們不是說好要回家嘛,我們袁家可不是這個方向哦,大人不會在詔獄待了三年,連我家在哪兒都記不得了吧?」今夏如何想的,陸繹也都知道。當初她對他說「我們回家」的時候,一定就是想領著他回袁家,與大家好好團聚一下。她不想讓他剛出詔獄就回到那個早已破敗的陸府,不想讓他觸景傷情。
  • 那些年,令人唏噓的殺妻冤案
    武當年對韓某有好感,趁其獨自在家時進行強姦,並致其死亡。在被害人死亡後,又用菜刀劃割被害人頸部,並意圖製造爆炸破壞現場。果然,市委辦公室官員主任於英生被認定是殺妻兇手,1996年12月22日於英生涉嫌故意殺人被批捕。隨後,蚌埠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於英生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其父親、哥哥奔波申訴10餘年。
  • 《橘生淮南》男二張亦馳成了粉絲心頭好
    《橘生淮南》男二張亦馳成了粉絲心頭好時間:2019-07-03 22:12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張亦馳父母是誰做什麼的?《橘生淮南》男二張亦馳成了粉絲心頭好 張亦馳父母是誰做什麼的 網上並沒有多少相關張亦馳的資料,家庭背景父母是做什麼的至今沒曝出來,這次憑藉橘生淮南吸了不少粉,相信很快就能知道有關張亦馳的資料了。據悉,張亦馳是土生土長的   原標題:張亦馳父母是誰做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