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閆利
金融界網站訊 由中國期貨業協會、深圳市期貨業協會主辦的「2020年第16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於12月19日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
這是一年一度期貨行業最重磅的會議,證監會副主席、期貨業協會會長、四大期貨交易所和滬深交易所總經理,以及頭部期貨公司董事長雲集第16界中國(深圳)期貨大會,金融界作為合作媒體全程報導,為關心中國期貨業發展的投資者帶來最前沿的監管思考以及行業動態變革。
本次會議分論壇三圍繞「風險管理與期貨公司轉型發展」為主題,圍繞期貨品種工具、商業模式、期現聯動、三農服務以及場外業務等方面展開探討。
會議上,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王穎肯定了我國期貨市場在疫情下的穩中有進。
她表示,風險陡增下,期貨業實現了包括成交量、持倉規模、客戶數量、客戶權益在內的各項指標的大幅增長,法人客戶數量和權益佔比也有了較大提升,期貨服務實體經濟功能進一步顯現。同時,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的業務也在不斷創新、迅速發展。
截至10月底,有87家風險管理公司設立備案。基差貿易方面,今年累計購銷總額達3,358億元。場外衍生品業務方面,今年累計新增名義金額6,113億元,其中商品類標的佔比79%,金融類標的佔比21%;同期,場外持倉名義金額為1,419億元,其中商品類標的佔比65%,金融類標的佔比35%。
受去年「中拓」事件影響,今年商品類標的成交量、持倉量有所下降,但並不妨礙場外衍生品日漸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工具。在疫情期間,風險管理公司大膽創新,幫助企業管理原料價格波動風險,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保險+期貨」成績單也依然亮眼,今年已確定的項目保障金額達118億元,風險管理公司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在服務「三農」、助力「脫貧攻堅」方面作出了貢獻。
與此同時,場外衍生品在豐富大類資產配置、提升財富管理效能方面也越來越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銀行利用場外期權設計了個性化、結構化的理財產品;券商、私募等機構利用場外市場進行資產組合和配置。可見,風險管理公司的交易能力越來越得到市場認可。
她在會議最後總結道,隨著我國資本市場不斷改革與發展,期貨經營機構必然將從傳統經紀商向集風險管理、資產管理、投資諮詢等功能於一體的衍生品綜合服務商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