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李嘉誠把資產都遷往英國,見此舉動,國民紛紛罵李嘉誠是賣國賊。
李嘉誠在香港什麼地位?可以這麼說,香港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李嘉誠。李嘉誠家族企業從能源、基建、港口、電訊、房產到零售幾乎無所不包,全香港一半的人都在為李嘉誠打工,說李嘉誠是「李半城」一點都不為過。
李嘉誠這次把資產轉移到英國,其實正符合他商人的逐利本性。在他的價值準則裡,商業利益是第一位的,社會利益只是附加品而已。只要所賺的錢合理合法,那就拼了命地賺,道德準則怎能奈何得了他。
這點在李嘉誠公開回復國人的聲明中就可以看出,李嘉誠這樣回覆:「全世界都需要尋找未來,但我需要尋找的只是利潤。地產、金融可以,教育、科技也可以,誰是趨勢、誰利潤更大才是我要考慮的,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考量和虛假的道德說教。」
還確實是,這麼多年來,某些國民被媒體宣傳的「慈善企業家」在功成名就後,轉身回報社會的事跡所感動,而往往忽視一個現實又冷酷的事實,資本和商人都是逐利的,哪裡有利潤,哪裡就會有資本的大量湧入。而所謂的道德不過是普通大眾對這些商人的臆想罷了。
再者,國人罵李嘉誠忘恩負義不搞祖國建設的時候,難道英國人就會感激李嘉誠為他們帶來資金和建設計劃嗎?我們先看看阿里巴巴,馬雲股份所佔比重只是個位數,軟銀才是最大的控股股東,而軟銀的創始人孫正義,是個日本人。想想我們會感謝日本人孫正義這麼有博愛精神,竟然投資中國企業嗎?不會,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本國企業被外國資本家侵佔的危機感。那李嘉誠投資英國,用中國的資本去侵佔外國資本,不也可以成為一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對策嗎?
像李嘉誠自己說的「不要妄求商人去承擔國家的政治責任,也不要試圖用政治去影響商人的經營理念 「 。我們不判斷這句話是厚顏無恥還是天經地義,但可以看到的是:所謂的道德約束對商人來說,更像是一條可有可無的白絲帶,而不是須奉為圭臬的警戒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