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微信公眾號消息,在7月出售成都南城都匯項目後,長實集團(01113.HK)以及背後的李氏家族,因日前「甩賣」500億京滬項目,再度站在「風口浪尖」之上。
近日,市場傳出長實集團欲出售北京、上海兩地項目之事,財新報導顯示,起初該筆交易主要「資產規模約200億元」,但長實集團有意將上述資產打包出售,一度引發市場廣泛關注,而上海高尚領域此前已多次傳出相關傳聞。
不僅如此,此次被傳聞「出售」的上海高尚領域,近期也頗受市場矚目,相關信息顯示,該項目陷入虛假宣傳、違反銷售承諾、設立霸王條款等旋渦之中,而高尚領域A6地塊的去化,亦表現不佳。
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致電致函長實集團相關負責人。9月17日,長實集團企業事務部回復稱,長實集團項目位置優越,吸引市場注意但並不代表其需要出售相關資產,而對於外界質疑有在內地「囤地」之嫌,長實集團回復稱,「並不存在囤地之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不是位於上海的高尚領域項目,第一次捲入出售風波了。
相關信息顯示,上海高尚領域項目地塊,位於普陀區真如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域,由長實集團與和潤集團於2006年取得,建築面積約117萬平方米,集酒店、辦公、居住、娛樂等為一體,欲「打造大都市高尚生活樣本」。
2019年5月15日,針對外媒報導長實集團打算出售上海高尚領域項目,價值約為200億元人民幣,而長實企業事務總監班唐慧慈曾回應稱,公司經常有收到不同的出價建議,但有建議不代表公司接受及會出售項目。
彼時,就有專家對記者表示,在住宅熱銷不成問題的情況下,長實集團上述出售高尚領域項目在邏輯上站不住腳。
在否認出售項目一個月後,2019年6月14日,高尚領域A4地塊開盤,1108套房源中,前期收穫1181組有效認籌,但據悉整體棄號率超過3成,儘管如此,作為港資地產長實集團旗下項目,高尚領域開盤依然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不僅如此,2020年1月份,面對是否有興趣收購上海「高尚領域」項目中和潤集團所持40%權益的提問,長實集團曾回復稱,「公司會有興趣作出研究。事實上,公司有優先購買權」。
天眼查顯示,高尚領域項目開發商為上海長潤江和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雅富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雅富」)持股60%,而雅富對外投資的四家公司中,法定代表人皆為鍾慎強,而後者正是長實集團高管。
頗為有意思的是,與今年年初「有興趣」研究收購高尚領域項目不同,當前傳出長實集團欲出售的高尚領域,在2020年並未能延續「熱銷」之勢。
相關信息顯示,高尚領域A6地塊房源數達到348套,但該項目在今年4月開盤時的認籌率低至3.16%,不僅如此,網上房地產數據顯示,截至9月16日,該項目仍然有218套處於可售狀態。
對於長實集團此時甩賣項目,市場此前就有分析稱,或與其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不佳有關,相關數據顯示,長實集團上半年利潤下降57.96%,而其在英國等的投資,因疫情衝擊,亦表現不佳,此前出售成都項目套現78億港元,及當下傳聞出售京滬項目,或為「自救」之舉。
商人李嘉誠的「賣地史」
李嘉誠曾說,「在職業上,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如果不能做一個成功的商人,那我的職業是失敗的,人生也是殘缺的。」
對此,商人李嘉誠屢試不爽的「低買高賣」的戲碼也不足為奇。
早在2013年時,李嘉誠就開始了「低買高賣」的戲碼,當年曾多次拋售內地及在港資產,其中包括90億港元整體出售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 OFC等項目。
說起李嘉誠「捂地」,其中最著名莫過於1993年李嘉誠在北京拿的第一塊地,此地位於北京順義區的譽天下別墅,直到2018年才全部開發完成,開發周期長達25年,地皮的價格從2000元/平方米到40000萬元/平方米,足足漲了20 倍不止。
2016年轟動一時的上海世紀匯廣場被李嘉誠以200億元賣給人壽保險。上海世紀匯廣場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是上海唯一一個有四條地鐵交匯的廣場,是全球都少有的特殊地理位置,總建築面積達36萬平方米,其中寫字樓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商場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
此項目是李嘉誠2004年買下,時單價1.2萬/平方米,土地成本是在32億元左右,李嘉誠賣掉這個項目淨賺168億。
初步統計發現,6年來,僅上市公司公開披露及媒體公開報導的,李嘉誠已經賣出了近20處資產,累計獲得現金流約2000億元。
其實,李嘉誠早在20年前就看出,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迅速發展,通過地皮盈利,遠比賣樓帶來的收益高得多。
李嘉誠的「捂地」策略也是各大房企爭相模仿的對象。第一個進入區域開發,最後一個開盤,因為這種操作模式,李嘉誠旗下企業坐等項目周邊商業配套做成熟,再坐享漁翁之利,並且穩賺取土地溢價。以至於「捂盤」的利潤是蓋房的幾倍。不蓋房比蓋房更賺錢。寧願炒地,也不願意動一鍬土。
通過查詢公司官網發現,在長實集團一系列的賣賣賣後,目前在內地仍擁有50多個房地產項目,分布在20多個城市,其中包括大連臥龍灣兩個項目。李嘉誠拿下西崗項目之前,2010年以12.7億底價拿下大連金州新區臥龍灣兩幅地塊,成立和記黃埔臥龍南地產(大連)公司、北地產公司(和記黃埔臥龍北地產(大連)有限公司),在此開發了小窯灣、御南灣等項目。未來長實集團的「捂地」打包出售戲碼還有可能再次上演。
長實集團內地開發中項目 來源:長實集團官網
與中國大量甩賣相比,海外的出資項目似乎獲利頗豐。
近幾年,李嘉誠把重點項目轉移到了歐洲,依據2018年長實集團財報數據,2018年長實總資產同比增加12%,而其間歐洲總資產同比漲三成,到2018年末歐洲資產佔比已超過五成。
事實上,李嘉誠早在2000年就開始投資英國,但當時李嘉誠在英國投資金額少,並未引起太多關注。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試水」,李嘉誠便開始大規模的投資英國。
2019年8月19日晚間,長江實業發布公告稱,該公司的直接全資隸屬公司CK Noble(UK) Limited以27億英鎊(相當於約252億港元)收買Greene King (英國最大的酒吧運營商)悉數已發行股本及將予發行股本。
除了27億英鎊現金,據相關報導,長江實業還承擔Greene King 19億英鎊的債務,兩者相加得出的46億英鎊,約合430億港幣。
據不完全統計,李嘉誠在英國出資早已超過4000億港元,李家操控著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商場、近三成的天然氣供給商場、近7%的供水商場、超40%的電信商場、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超50萬平米的土地資源。以致讓歐洲人驚呼李嘉誠「買下了整個英國」。
4000億港元大多是這幾年在香港和內地拋售房地產得來的。因此,亦引起不少爭議。
對於李嘉誠轉投歐洲,克而瑞研究員朱一鳴認為,近幾年,李嘉誠在內地和香港拋售資產。主要原因在於內地房地產行業利潤率持續下滑,資產收益率下降以及人民幣貶值的預期。
對於大量撤資,李嘉誠也曾對於外界回應稱:「撤資是一個不能夠自圓其說的講法,我賣了什麼,錢是回到香港,再去投資,這些錢永遠永遠是屬於公司的。難道賣點什麼就是撤資?有同行把很多資產全都賣了,卻沒有人說他們撤資。有些資產我們賣掉,也有些我們買回來,比如我們這兩年在香港有新建超過1000房間的酒店,還有荃灣的商場,都是買來收租的。有些人就是專門打擊知名度高的人,說我撤資,其實除非我賣出股票,那才是撤資。」
許多年來,正是因為李嘉誠始終能夠精準地判斷出資產的升值空間,並因此果斷地進行高賣低買,一定程度上,李嘉誠正發家於房地產,並成就了他龐大的商業帝國。
相關閱讀:
原標題:《500億甩賣京滬項目?李嘉誠的內地「尾盤」生意經》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