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囤地風雲路|和記黃埔|內地|李嘉誠|香港|地產|公攤面積

2021-01-10 騰訊網

「囤地」和「公攤」,正在反噬主人公……

文|又亦

晚清軍事家左宗棠有一幅著名對聯,上聯為「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大意為:「胸懷遠大抱負,只求中等緣分,過普通人生活」。

這幅對聯長期掛在地產商李嘉誠的書房中,可謂他的座右銘。至少,他想讓公眾認為這是他的座右銘。

長期以來,李嘉誠在內地的口碑不錯,既是大慈善家,又處處體現著高素質。

不過,自2012年拋售內地資產,轉投英國開始,李嘉誠開始受到爭議。此後八年來,他不斷進行資產騰挪。2013年,他以26億元的價格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2014年,他以57.5億元的價格出售北京三裡屯地標建築盈科中心;2015年,以5.2億元價格出售香港新界商業地產物業盈暉薈……

直到昨天(9月23日),成都方面公開向李嘉誠的和記黃埔地產公司發布部分金融服務「禁令」,因其存在囤地捂盤行為。至此,李嘉誠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囤地捂盤行為,對地方經濟構成損害。

在16年前,成都方面為和記黃埔批項目,主要是為了賣地擴充地方經費,再利用經費進行相關基礎建設,帶動城市發展。同時,和記黃埔建房售房,即可從中受益。

然而,和記黃埔的動作太慢了,他們等到相關基礎設施已經完善,其他地產商把樓市催熱繁後,再獨享土地增值的紅利。

該項目位於成都南門,屬於金融城的核心位置,前後開發了足足十六年!

這種用囤地圈錢的行為,在實體經濟低迷的今天極易遭受唾棄。成都之後,應該會有全國範圍內的「抵制」行動。

2009年,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及李嘉誠,說了這樣的話:「他製造了什麼行銷世界的產品了嗎?沒有!」

可見,李嘉誠獲利的主要手段就是圈錢,對於社會進步無促進作用,才會引起爭論。

李嘉誠發跡於香港,香港地產的畸形發展,讓他嘗到了囤地的甜頭。

-01-

囤出來的首富

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僅有200萬人口,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口數量就猛增至300萬,增幅近50%。人口的增長,直接激發的香港地產的最初發展,從住宅到商鋪,再到寫字樓,只要蓋樓就能賺錢。

1955年,李嘉誠創辦了長江塑膠廠,並收穫第一桶金。三年後,李嘉誠利用第一桶金,正式進軍房地產。

當時,李嘉誠從香港繁榮的工業區北角購置了一塊地皮,建起了十二層高的長江工業大廈。兩年後,他又在柴灣興建了兩座工業大廈,佔地12萬平方米。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曾出現了一系列動蕩事件,不少人移民國外,讓地產行情迅速降溫。藉此機會,李嘉誠大舉低價收購地產項目,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廠房,用於出租。

幾年之後,香港經濟重新繁榮,當大批商人重回香港置業時,房價早已水漲船高。

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地產持有者的土地增值近百倍。

這時,李嘉誠將房產高價拋售,轉而投資更具潛力的地皮,用於出租,每年僅收租就能獲利400萬港元。

資金雄厚之後,李嘉誠胃口更大。1977年,李嘉誠與老牌英資地產商置地集團競投中環與金鐘兩個地鐵站的商業建設權,成功奪標。同一年,他還收購了擁有香港中區希爾頓酒店的美資永高公司,成為當時華資收購外資第一人。

一年之後,中環站環球大廈開始分層發售,開盤數小時後全部售空,交易總額達到5.92億港元。

緊接著,金鐘站海富中心開盤,總值9.8億港元的物業也被搶購一空。

這兩個項目讓李嘉誠在亞洲一戰成名,也成了香港金融界的香餑餑。

到了上世紀末,成為首富後的李嘉誠將觸角滲透到香港的每一個角落: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

當時,李嘉誠的百佳和香港置地旗下惠康超市幾乎壟斷香港市場。

高度壟斷讓香港市民普遍反感,加之價格高昂,讓一些人心生怨念。「我不得不去李嘉誠的百佳超市買東西,但即使只花一塊錢我也要刷卡,讓他承擔手續費。」曾有香港市民這樣對媒體說。

-02-

分攤面積「背鍋俠」

長期以來,有經驗的內地購房者都會格外留意「面積」,因為「面積」有兩套解讀:一是使用面積,即購房人實際的可用面積。通常,可用面積都不會很大;二是建築面積,即套內面積+公攤面積。大多數情況下,開發商會選擇建築面積計算價格,增加收益。

比如,購房者買了一個90平方米的房子,而實際可以居住的面積有可能只有70平方米,如果是高層電梯房,可以居住面積可能只有60多平方米。這個差額來自公共區域的面積,即公攤面積。

公攤面積,成了購房者多花錢的「罪魁禍首」。

不僅是內地,李嘉誠也在逐漸遠離香港。

坊間有傳聞稱,這一奇葩的銷售方式由李嘉誠發明。因為他,購房者深受其害。

實際上,「公攤面積」源自香港,並非李嘉誠發明。

公開資料顯示,首個採用公攤面積銷售的地產項目香港香檳大廈,時間為1954年。當時,香港經濟剛剛崛起,房地產市場開始兇猛發展。不過,當時香港地產項目的銷售情況並不樂觀。

究其原因,香港的售房模式是按棟銷售,但對廣大市民而言,買的起一棟樓的人屈指可數。

此時,香檳大廈用了一種模式,一層一層、一戶一戶銷售,降低購房門檻,恰逢香港市民購買力旺盛,買房者絡繹不絕。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開發商建設公共區域,如電梯、花園、過道的成本就無人承擔了。如果將其直接加入房價,會讓房子顯得太貴,影響銷量。於是,開發商將其列為公攤面積。本來一個只有60平方米的房子,加上公攤面積就變成了80平方米。

1958年,李嘉誠進入香港房地產市場,即採用了香檳大廈的公攤面積模式。

內地改革開放後,各地開始嘗試房屋市場化,慢慢形成了商品房制度,從香港引進諸多銷售模式。

沒有一位購房者會支持「公攤面積」,但對於開發商而言,他們只是將自己建樓的成本均攤到每套房子上面,賺取的總價不變。

我們沒有證據表明李嘉誠發明了「公攤面積」,但他曾在香港廣泛應用,並傳到了內地。只因他是香港地產的代表人物,才會成為「公攤面積」的「代言人」,招致諸多罵名。

其實,李嘉誠並未做傷天害理之事,他只是趕上了好時候,並敏銳發現了香港資本膨脹的本質。

「我1940年到香港,對這片土地有特別的感情,自己身為中國人,永遠都是中國人。我絕對不會從香港撤資,我說話很少那麼堅定。」李嘉誠在2012年曾如此說。當時,他也沒意識到形勢突變,自己需要快速撤資。

李嘉誠也在內地做了不少慈善事業,但依舊沒能扭轉不利的輿論環境,因為他在房地產上索取了太多普通人的利益,這一黑洞難由慈善填補。

相關焦點

  • 「萬惡」的公攤面積真的是李嘉誠發明的嗎?
    根據網絡絕大多數的傳聞,都將公攤面積的矛頭指向了李嘉誠。翻查資料可以發現,的確公攤面積的說法是從香港傳到內地的。1958年李嘉誠進入香港房地產市場的時候,面對著同樣的銷售難題,他果斷採用了香檳大廈分戶銷售的方式,後來隨著長江實業地產在香港的發展壯大,這種分戶銷售通過訂立公共契約,也就是公攤面積的模式開始在香港普及。
  • 精明一世李嘉誠:從商獲得巨大成就,可惜卻不是一個合格的企業家
    從李嘉誠經商多年的經歷來看,他在生意場上確實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x作為房地產商,李嘉誠十幾年兵馬未動,舉手投足之間就能賺個盆滿缽滿;但是從作為一個企業家的角度來看,李嘉誠卻不是一個真正合格的中國企業家,因為他在多年來通過承諾開發的方式,低價囤積了大量土地,最終卻倒手賣光資產走人,留給內地人們公攤面積和高昂的房價。
  • 李嘉誠的內地「尾盤」生意經
    9月17日,長實集團企業事務部回復稱,長實集團項目位置優越,吸引市場注意但並不代表其需要出售相關資產,而對於外界質疑有在內地「囤地」之嫌,長實集團回復稱,「並不存在囤地之情況」。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不是位於上海的高尚領域項目,第一次捲入出售風波了。
  • 普通市民李嘉誠
    看準了這一點,1958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之後又建了一幢12層高廠廈,兩座工業大廈面積共12萬平方英尺,從此正式介入地產市場。之後趁著1966年香港鬧事、地價暴跌之機,李嘉誠大幅低價囤地,最終成為長江實業(1972年更名)上市的本錢。上市第一天,長江實業股票股票價由發行價的3元升到6元,李嘉誠賺得盆滿缽滿,但又迅速地拿錢去囤地。
  • 李嘉誠「做錯」的三件事:2件對不起中國、1件對不起所有中國人!
    李嘉誠是中國香港一位有謀略且擅長戰術的商界大亨。從商業角度看,李嘉誠勤奮、敬業、果斷,是許多人學習的商界楷模。另一方面,李嘉誠很會賺錢,但李嘉誠也是典型的資本「奴隸」。李嘉誠做事專注,但同時也很敏感。同為香港富豪、香港合和實業有限公司主席胡應湘曾數次炮轟李嘉誠,引發了「愛錢」和「愛國」之間的爭論。
  • 「超人歸來」:李嘉誠砸下24億收購上海地產
    到了2013年,林惠璋大量出售已擁有的南京地產,淨利潤高達9億人民幣。這次李嘉誠用亞騰資產管理公司出手,買下的三林印象城,這是否意味著「跑了」的李嘉誠又殺了個回馬槍?頻繁拋售內地資產李嘉誠撤出內地的消息不絕於耳。近年來,李嘉誠拋售的內地和香港的資產近3000億港元(折合人民幣2700億)。
  • 懂點兒啥:李嘉誠內地財富密碼:捂盤
    早在1950年,李嘉誠創辦長江塑膠廠時,就很重視和內地的商業關係。但受時局影響,生意一直沒有擴展到這裡。直到1978年初,中央領導意識到:要發展經濟,就要利用外商投資,而香港是一個很重要的窗口。於是中央政府邀請一批香港地產大佬,北上參加國慶典禮,其中包括霍英東、李嘉誠、胡應湘和馮景禧。當港澳代表團聽到將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時,所有人都舉雙手擁護。
  • 失去首富,李嘉誠是隱富還是利己主義者的失敗?
    1938年從潮州逃難而來香港的李嘉誠,投奔舅舅大鐘表商莊靜庵,表妹莊月明屈身下嫁,1958年,李嘉誠又進軍香港房地產,隨後其商業地圖不斷擴大,身價日增夜漲,曾經的窮小子成了房地產大亨,而當初年輕貌美的千金小姐早已人老珠黃,1989年新曆年最後一天,出席郭年宴會的第二買莊月明突然猝死,時年58歲,是是非非,當年曾鬧出許多流言蜚語。
  • 囤地8年白賺20億,李嘉誠的如意算盤卻落空,早不如當年那般賺錢
    縱觀李嘉誠的長和系的操作手法便可發現,其主要是通過大規模圈地和分期開發,助力土地閒置獲取土地溢價暴利, 簡單說來就是「囤地」。就在近日,李嘉誠旗下一塊捂在手上長達8年之久的地皮終於出手了。10月11日,長實集團將大連市西崗山黑嘴子項目出售給了融創,作價超過40億元。公開信息顯示,李嘉誠家族於2011年以19億元獲得大連西崗山黑嘴子項目。
  • 公攤面積要取消了嗎?公攤面積深度解析來了!
    公攤面積起源 公攤面積其實是起源於Hong Kong,但是卻在內地橫行。同時與業主籤訂契約,按照自己戶型面積大小承擔相應比例的公共面積,共同分擔一棟樓的產權。這種售賣方式傳承至今。公攤面積就此產生。 網傳公攤面積的始作俑者是李嘉誠,其實是誤會了。不過最為Hong Kong的地產大咖,李嘉誠的推波助瀾很重要。 隨著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鑽空子,最誇張的時候得房率只有48%!
  • 為什麼說李嘉誠只能算個商人,而非企業家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從對李嘉誠有過這樣的評價:李嘉誠很有錢但對社會沒什麼貢獻。 小時候我讀過一篇文章,李嘉誠剛剛創業時,拼命推銷自己的塑料花,為了賣出產品。甚至幫清潔工灑水,當時理解這篇文文章成功是需要努力和不放棄的,但是這個和所有俗套的勵志故事一樣,他們只是告訴你李嘉誠創業艱辛。
  • 成都大賺一筆後,李嘉誠撤了,員工怒了
    濤哥搞地產投資的朋友們,提到李嘉誠,一方面敬佩其「賺地價不賺房價」的長線土地投資思維;另一方面也羨慕這位港資巨頭極低的融資成本,以及借港商身份長期囤地的膽量。只有像李嘉誠這樣跨越10年的賺錢玩法,才真正算是「時間的朋友」啊。事實上,最近幾年,長實系一直在拋售國內物業,「李嘉誠跑了」成為每年都會登上頭條的熱門話題。這次成都項目,接盤者為禹洲集團及重慶愛普地產。
  • 無良商人李嘉誠,終於有人對他說「NO」了
    01橫行數十載的華人首富李嘉誠,終於有人對他說「NO」了。9月23日,成都高新區財政金融局向區內各金融機構下發通知,以打擊捂地捂盤為由,要求禁止向和記黃埔地產(成都)有限公司提供新增融資、貸款、重組的服務。這個是怎麼回事呢?
  • 李嘉誠要回內地抄底了?
    有接近長地的知情人士表示,「李先生下一階段可能將回到內地市場拿地」。6月3日,長實地產(01113.HK,以下簡稱「長地」)在香港上市,接手長江實業(以下簡稱「長實」)與和記黃埔(以下簡稱「和黃」)的全部地產業務。至此,李嘉誠導演的長達半年的世紀重組塵埃落定。2013年以來,李嘉誠從拋售內地物業到資產重組,再到遷冊海外的一系列布局,無不引發外界對「超人」看空內地的猜想。
  • 商人李嘉誠歸來:英國4000億投資面臨挑戰,再次加注內地
    來源:市界作者丨市界 馮晨晨 伴隨著長和系近期的頻頻動作,李嘉誠真要回來了? 2020年1月10日,近四個月未曾露面的李嘉誠出現在香港會展中心,與長子李澤鉅共同出席長江集團晚宴。李嘉誠到場後祝大家新年快樂,李澤鉅則回應了重返中國投資的傳聞。 「李家從未放棄過對內地的投資,這次也並不算重返。
  • 香港賣,歐洲買,李嘉誠的進退之道,「人棄我取」策略揭秘
    在此期間,該公司股票飆漲32%,跑贏恆指和本地地產股指數。然而,有分析指出,地產公司大手筆回購也從另一角度說明當前投資環境不太好,行業的長期前景或許不太樂觀。
  • 記憶香港:李嘉誠,該愛他還是恨他?讓香港人告訴你
    李嘉誠推「牢房豪宅」被罵香港人的居住空間極為狹小,而且樓價長期高企,早為人知,這是引起多數香港人討厭地產商的重要原因。2010年,一本名為《地產霸權》的書引起了香港社會的廣泛關注。依據這本書的論述,現時的香港社會,基本被六大家族——長和系的李嘉誠家族、新鴻基的郭氏家族、恒基兆業的李兆基家族、新世界的鄭裕彤家族以及九龍倉的包氏和吳氏家族和中電集團的嘉道理家族所操縱。在香港經濟起飛的時候,他們依靠自身的聰明和冒險精神,抓住機會壟斷了香港的地產市場。
  • 剛剛香港突然傳來,李嘉誠走了....
    和香港定位高度類似的新加坡,國土面積是719.1平方公裡,總人口是567.5萬人,人口密度比香港還要高,但是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5平方米,列全世界第15位,而香港的人均住房面積是——15平方米。的人擠破頭才能住進公屋,而剩下超過70%的港人,都背負著李嘉誠這些地產大亨樓盤的巨額房貸。
  • 霍英東與李嘉誠
    這一次,一同受邀的,還有香港企業家、比霍英東小5歲的李嘉誠。彼時的李嘉誠,在香港最多也就算個中等富豪。1972年上市的長江集團,也還只是一家二流的地產公司,開發的樓盤僅集中在香港郊區,中環等核心地段,並無半寸土地。以這樣的實力,當時的李嘉誠並無資格參加國慶觀禮。但人的境界總有不同。
  • 香港是李嘉誠的 黃大仙才是香港民眾的
    香港人開商鋪是一定要貼靈符、請財神的,警察和黑社會都是要拜關二爺的,內地在節假日給社區發放的福利是免費理髮和義診,而香港公共團體是給市民義務算命,每年初一5萬市民爭上黃大仙廟的頭香,全民拜黃大仙更是風氣熾盛。可見,崇拜大富豪和崇拜神明在香港市民階層的心中,其實差不多就是同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