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是社會時尚演變最為敏感的標誌。民國初期,蚌埠將軍府的官吏們,仍然追逐京城清末遺風,以長袍馬褂裝扮,引領「皖北風尚」。那時,凡屬官吏、紳士、富豪以及老少爺們之類,服飾多半仿模四爺(倪嗣衝)、唐侯爺(唐少侯)的樣子。衣質料多用庫緞、文明緞、線春、湖縐、錦底縐、海回絨、燈芯絨,光亮照人,要表現出北京大城市的味兒來。而在倪氏離蚌後,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中後期至三十代,特別是津浦鐵路浦口輪渡過江,蚌埠直達上海。世風日新,西風漸進,民國初期的「京派」風尚,轉變為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派」現代時尚。
民國初期家庭合影
至今為止,蚌埠城市這段重要的社會生活變遷歷史,我們只能從崇正女中學校的老照片上,看到北伐革命後崇正女中穿著全國統一的學生裝。除此之外,對於反映社會風貌的服裝時尚,並沒有留下可供見證的實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於蚌埠第二空壓機廠住宅開始拆遷,曾在本廠學校任教的李婉貞老師,搬家收拾雜物時,打開了珍藏半個世紀的箱子,這是一批民國時期的服裝,被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此前,她參觀過新建的蚌埠市博物館,看到近現蚌埠城市廳那些文物與復原場景,對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感觸頗深。年逾八旬的李老師,回想自己上學時,也曾穿過民國樣式的旗袍,那只是用普通洋布做的,哪有這麼精緻。雖然她是物理老師,但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同樣非常熱愛。「中國人能做好西裝,外國人能做好我們的服裝嗎?要讓我們的年輕人都能看這些服裝,一定會有教育意義。」正是出於中國文化自信,她從箱子裡拿了兩件衣服,興致勃勃來到博物館,請求專家鑑賞。於是這批近百年的民國服裝,後來全部收藏到博物館。
這批民國初期的服裝,作為從清末舊俗變革為現代海派時尚的見證,在蚌埠人家保存了半個多世紀,而它的主人究竟是誰?
跨越不同時代的藏品,如同歷經滄桑的老人,都會有著曲折的故事。李老師介紹,她和自己丈夫上個世紀50年代,都是上海支援內地的知識青年。在她的記憶中,文革前夕,丈夫在上海的家裡人,曾經來過蚌埠一趟,丟下這個箱子。他們並不知道裡面裝的什麼,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似乎家人也不想翻動這個箱子,他們心知肚明,那裡面裝著的衣服,隨意打開讓社會上知道了,可能會招惹不必要的是非。直到八十年代,包括家中子女,仍然沒有觸動這個藏著家庭秘密的箱子。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難以感受這種特殊的心態。改革開放年代裡,人們又緊緊地追逐新潮時尚,家中子女們更不關注它了。歲月在流逝,這些故事的碎片,終於漸漸地被縫合。原來這批衣服來自李老師早年在上海的公婆。
按輩份推算年齡,她公婆出生清末,公公早年在上海屬於富裕人家。這批服裝就是他大約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結婚前,專門請裁縫上門量身定做的。按馬褂兩袖平展長度,約為一庹之長估算,男主人身高在175公分左右。這批服裝包括男式馬褂、大褂、對襟短褂。女式有清末樣式的襖裙、旗袍、夾襖、短褂等,多數是同一批次製作的。但女主人的旗袍,屬於三十年代後的改良旗袍,為後來製作。男式馬褂多數成色很新,或是從沒有穿過,但缺少下裝配套的長袍。原因是隨著民國服飾時尚變化,清末的馬褂漸不流行,男主人在日常情況下,身穿長袍或大褂,融入時尚新潮。所以留下的馬褂較新,那些被穿過長袍比較舊,沒有留意收存。
這批服裝總計22件,男服8件,其中有馬褂6件、大褂1件、對襟短褂1件;女服14件,其中有旗袍5件、大襟褂子2件、襖袍2件、夾襖1件、夾袍1件、馬褲3件。
為了對這批服裝研究考證,蚌埠市博物館的專家根據民國服裝演變的歷史資料,專門拜訪了原二馬路鼎昌綢緞局駐上海職員、現已年逾九旬的徐先生和在原蚌埠老大街開設成衣局的老裁縫江先生,共同參與研究考證。
這些服裝所用面料考究,全部為機織品。馬褂均為緞面提花,有大團花形,曲線波形寬紋、或壽字紋飾,黑色或青灰襯色。襯裡面料系一般緞料,均為清末樣式,對襟,高領,一字眉葡萄布紐扣,除兩邊側襟開衩外,還保留遊牧民族方便騎馬的後襟中衩。還有一件馬褂紐扣配有銅圈裝飾。僅存的一件男式春秋季長袍,面料厚實較硬,含有化纖混紡織造。
團花綢面馬褂女裝旗袍面料除緞面提花之外,襖裙已經採用駝絨襯裡。大襟夾襖有軟緞,綢面繡花紡織精湛,緞面印染花形素淨。女裝樣式包含了從二十年代到三十代後期的風格,襖裙採用清末「元寶領」,高領排扣,做工繁複。綢面繡花大襟短褂,鑲邊、紐扣用葡萄結帶雙圈,十分考究,類似戲劇裝。馬褲交襠寬腰,底邊鑲有機制花紋。改良旗袍為低領、無袖,色彩花形清新淡雅。與民國初期相比,融入西式風格,頗為摩登。無論男女服裝,已經開始採用機器按傳統工藝製作。在鑲邊,免翹,上領等方面,較純手工更為精緻規範。其中還有一件大褂長衫,面料已經採用化纖混紡,在領口鑲有「上海新新公司服裝部」商標,標誌著服裝製作開始走工業化生產。
民國時期是一個西風漸進的社會,服裝自然也呈現著不斷演變的風格。二十年代中期,我國進入現代社會,清末遺風漸退,男式馬褂不再流行,而保留長衫(袍),配有寬邊禮帽。此後,男式則以西褲皮鞋配長衫,或以呢子大衣替代長衫,由中西合璧而逐漸西化。
旗袍是貫穿整個民國時期的服裝標誌。它原本是滿清貴族女式服裝,二十年代後至四十年代期間,成為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它從長到短,從寬到窄,從倒大袖、長袖到無袖。腰身從平直狀態,演變成收束腰身,顯示形體曲線;又從高領改為低領或無領,始終引領服裝潮流。
有鑑於此,更證明這批服裝中,男主人丟下了馬褂,只穿長衫,走向社會;女主人的「元寶領」的襖裙,雖然還是典型的民國初期的風格。但旗袍則不斷更新樣式,讓我們看到了上海作為時裝中心呈現的新潮流。
蚌埠商埠歷史上就有「小上海」之稱,著名的鼎昌綢緞局,就是採購上海等地的綾羅綢緞,銷售蚌埠及皖北。上海三十年代所產的「龍頭細布」,更是一般蚌埠人家青睞的面料。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海派時尚始終引領著這座城市的潮流。半個世紀前那個特殊年代,這箱民國服裝從上海悄然進入蚌埠人家,早已加入「蚌埠籍」。它將讓我們親眼見到,一批原版「海派」時尚服裝的模樣,為這座城市的社會生活歷史,填補上了一項空白。
圖文/郭學東
審閱/袁夢茹
編輯/尤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