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博雲展廳||海派時尚民國服裝

2021-02-12 蚌埠市博物館

服裝是社會時尚演變最為敏感的標誌。民國初期,蚌埠將軍府的官吏們,仍然追逐京城清末遺風,以長袍馬褂裝扮,引領「皖北風尚」。那時,凡屬官吏、紳士、富豪以及老少爺們之類,服飾多半仿模四爺(倪嗣衝)、唐侯爺(唐少侯)的樣子。衣質料多用庫緞、文明緞、線春、湖縐、錦底縐、海回絨、燈芯絨,光亮照人,要表現出北京大城市的味兒來。而在倪氏離蚌後,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中後期至三十代,特別是津浦鐵路浦口輪渡過江,蚌埠直達上海。世風日新,西風漸進,民國初期的「京派」風尚,轉變為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派」現代時尚。

民國初期家庭合影

至今為止,蚌埠城市這段重要的社會生活變遷歷史,我們只能從崇正女中學校的老照片上,看到北伐革命後崇正女中穿著全國統一的學生裝。除此之外,對於反映社會風貌的服裝時尚,並沒有留下可供見證的實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於蚌埠第二空壓機廠住宅開始拆遷,曾在本廠學校任教的李婉貞老師,搬家收拾雜物時,打開了珍藏半個世紀的箱子,這是一批民國時期的服裝,被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此前,她參觀過新建的蚌埠市博物館,看到近現蚌埠城市廳那些文物與復原場景,對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感觸頗深。年逾八旬的李老師,回想自己上學時,也曾穿過民國樣式的旗袍,那只是用普通洋布做的,哪有這麼精緻。雖然她是物理老師,但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同樣非常熱愛。「中國人能做好西裝,外國人能做好我們的服裝嗎?要讓我們的年輕人都能看這些服裝,一定會有教育意義。」正是出於中國文化自信,她從箱子裡拿了兩件衣服,興致勃勃來到博物館,請求專家鑑賞。於是這批近百年的民國服裝,後來全部收藏到博物館。

這批民國初期的服裝,作為從清末舊俗變革為現代海派時尚的見證,在蚌埠人家保存了半個多世紀,而它的主人究竟是誰?

跨越不同時代的藏品,如同歷經滄桑的老人,都會有著曲折的故事。李老師介紹,她和自己丈夫上個世紀50年代,都是上海支援內地的知識青年。在她的記憶中,文革前夕,丈夫在上海的家裡人,曾經來過蚌埠一趟,丟下這個箱子。他們並不知道裡面裝的什麼,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似乎家人也不想翻動這個箱子,他們心知肚明,那裡面裝著的衣服,隨意打開讓社會上知道了,可能會招惹不必要的是非。直到八十年代,包括家中子女,仍然沒有觸動這個藏著家庭秘密的箱子。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難以感受這種特殊的心態。改革開放年代裡,人們又緊緊地追逐新潮時尚,家中子女們更不關注它了。歲月在流逝,這些故事的碎片,終於漸漸地被縫合。原來這批衣服來自李老師早年在上海的公婆。

按輩份推算年齡,她公婆出生清末,公公早年在上海屬於富裕人家。這批服裝就是他大約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結婚前,專門請裁縫上門量身定做的。按馬褂兩袖平展長度,約為一庹之長估算,男主人身高在175公分左右。這批服裝包括男式馬褂、大褂、對襟短褂。女式有清末樣式的襖裙、旗袍、夾襖、短褂等,多數是同一批次製作的。但女主人的旗袍,屬於三十年代後的改良旗袍,為後來製作。男式馬褂多數成色很新,或是從沒有穿過,但缺少下裝配套的長袍。原因是隨著民國服飾時尚變化,清末的馬褂漸不流行,男主人在日常情況下,身穿長袍或大褂,融入時尚新潮。所以留下的馬褂較新,那些被穿過長袍比較舊,沒有留意收存。

這批服裝總計22件,男服8件,其中有馬褂6件、大褂1件、對襟短褂1件;女服14件,其中有旗袍5件、大襟褂子2件、襖袍2件、夾襖1件、夾袍1件、馬褲3件。

為了對這批服裝研究考證,蚌埠市博物館的專家根據民國服裝演變的歷史資料,專門拜訪了原二馬路鼎昌綢緞局駐上海職員、現已年逾九旬的徐先生和在原蚌埠老大街開設成衣局的老裁縫江先生,共同參與研究考證。

這些服裝所用面料考究,全部為機織品。馬褂均為緞面提花,有大團花形,曲線波形寬紋、或壽字紋飾,黑色或青灰襯色。襯裡面料系一般緞料,均為清末樣式,對襟,高領,一字眉葡萄布紐扣,除兩邊側襟開衩外,還保留遊牧民族方便騎馬的後襟中衩。還有一件馬褂紐扣配有銅圈裝飾。僅存的一件男式春秋季長袍,面料厚實較硬,含有化纖混紡織造。

團花綢面馬褂

女裝旗袍面料除緞面提花之外,襖裙已經採用駝絨襯裡。大襟夾襖有軟緞,綢面繡花紡織精湛,緞面印染花形素淨。女裝樣式包含了從二十年代到三十代後期的風格,襖裙採用清末「元寶領」,高領排扣,做工繁複。綢面繡花大襟短褂,鑲邊、紐扣用葡萄結帶雙圈,十分考究,類似戲劇裝。馬褲交襠寬腰,底邊鑲有機制花紋。改良旗袍為低領、無袖,色彩花形清新淡雅。與民國初期相比,融入西式風格,頗為摩登。無論男女服裝,已經開始採用機器按傳統工藝製作。在鑲邊,免翹,上領等方面,較純手工更為精緻規範。其中還有一件大褂長衫,面料已經採用化纖混紡,在領口鑲有「上海新新公司服裝部」商標,標誌著服裝製作開始走工業化生產。

民國時期是一個西風漸進的社會,服裝自然也呈現著不斷演變的風格。二十年代中期,我國進入現代社會,清末遺風漸退,男式馬褂不再流行,而保留長衫(袍),配有寬邊禮帽。此後,男式則以西褲皮鞋配長衫,或以呢子大衣替代長衫,由中西合璧而逐漸西化。

旗袍是貫穿整個民國時期的服裝標誌。它原本是滿清貴族女式服裝,二十年代後至四十年代期間,成為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它從長到短,從寬到窄,從倒大袖、長袖到無袖。腰身從平直狀態,演變成收束腰身,顯示形體曲線;又從高領改為低領或無領,始終引領服裝潮流。

有鑑於此,更證明這批服裝中,男主人丟下了馬褂,只穿長衫,走向社會;女主人的「元寶領」的襖裙,雖然還是典型的民國初期的風格。但旗袍則不斷更新樣式,讓我們看到了上海作為時裝中心呈現的新潮流。

蚌埠商埠歷史上就有「小上海」之稱,著名的鼎昌綢緞局,就是採購上海等地的綾羅綢緞,銷售蚌埠及皖北。上海三十年代所產的「龍頭細布」,更是一般蚌埠人家青睞的面料。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海派時尚始終引領著這座城市的潮流。半個世紀前那個特殊年代,這箱民國服裝從上海悄然進入蚌埠人家,早已加入「蚌埠籍」。它將讓我們親眼見到,一批原版「海派」時尚服裝的模樣,為這座城市的社會生活歷史,填補上了一項空白。

圖文/郭學東

審閱/袁夢茹

編輯/尤薇娜

相關焦點

  • 看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在東華...
    2020年12月22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東華大學、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聯合主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行,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輪番舉辦,集中匯聚海派時尚的魅力。 海派時尚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 上百件服飾,帶你看盡海派時尚的前世今生
    從清代的吉服袍到民國的「文明新裝」和精品旗袍,再到當下的街頭潮服……這場動靜結合的展覽用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帶你穿越百年歷史,感受海派時尚。↑ 圖為展出的新時代海派時尚作品傳統服飾與近代服裝組成清晰的海派時尚發展脈絡,觀眾看到上海作為一個傳統的海派都市的服飾流變,同時也能看到在新時代,上海的時尚產業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的創新成果。
  • 東華上海紡博館「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 看海派時尚前世今生
    今天,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讓人大飽眼福,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都散發著海派時尚的魅力。百餘件服飾參展 現場感受海派時尚的「古」與「今」海派時尚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 傳統攜手當代 看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
    今天,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讓人大飽眼福,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都散發著海派時尚的魅力。百餘件服飾參展 現場感受海派時尚的「古」與「今」海派時尚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 傳統與當代的交融 在東華大學感受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
    日前,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讓人大飽眼福,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都散發著海派時尚的魅力。系列活動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東華大學、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聯合主辦。
  • 東華大學「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活動...
    ,由柔性的面料、立體的輪廓曲線與充滿力量的建築感構成的禮服……   今天,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讓人大飽眼福,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都散發著海派時尚的魅力。
  • 東華師生作品讓你看懂「海派時尚」的前世今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街頭潮牌與上海「老底子」味道小楊生煎做跨界服飾,如藝術品一般的毛衣,由柔性面料、立體輪廓曲線合成的「建築感禮服」……12月22日,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展示了東華師生設計製作的30餘件近代服裝和
  • 東華大學舉行「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新聞—科學網
    12月22日,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讓人大飽眼福,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都散發著海派時尚的魅力。 海派時尚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本次展覽通過歷史與創新的對照,突出新舊變化,讓觀眾直觀地體悟海派時尚「古」與「今」的傳承發展與變遷。
  • 清末民初「海派服裝」蚌埠登場,你喜歡哪一件?
    近日,一位女士來到蚌埠博物館捐贈22件清末民初服裝其中女服有旗袍、大襟褂子、襖袍、馬褲等民國初期至四十年代的中式服裝,保留了清末風格無一不代表那個年代的社會風尚她是原蚌埠二空機廠廠辦學校李婉貞女士一起看下那個時期的流行服飾吧▼▼▼在民國初期
  • 海派展廳空間形象欣賞-一品堂品牌策劃
    對於展廳空間,我們一直有不同的見解和探索,像一個開放式命題,答案不止一個。海派展廳整體呈現現代簡約、輕奢風格,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還是空間的布局,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空間的搭配張弛有度,通過線條設計將空間融合,規整的排布也讓空間彰顯力量與秩序, 燈光的搭配讓色彩的應用在其中得到升華,展現出我們對展廳布局的深刻理解。
  • 旗袍的前世今生,海派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民國的「國服」?
    旗袍的形成年代不是在現代,而是在民國時期,當時它成為「海派旗袍」。這是「升旗」生存和未來成功的關鍵。在那個只有一點紙和黃色的時代,它的制度本身正處於一個混亂的時期,從專制集權到懷疑民主。矛盾隨處可見,而且它們似乎在任何地方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 時尚浪花躍動申江 「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開啟
    、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聯合主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於12月22日在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拉開序幕。此次系列活動集合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多項內容,將以歷史與當代的對覽,展現海派時尚「海納百川」的特色繼承和時代創新,探尋海派文化在時尚中「精緻腔調」的傳承軌跡,體現資訊時代上海時尚的新風貌
  • 這屆潮牌從時尚進化到「食尚」了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2月22日報導:街頭潮牌與美食屆「老網紅」小楊生煎推出跨界時裝,顛覆刻板印象如藝術品般的毛衣,柔性面料、立體廓線構成的建築感禮服……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12月22日舉行「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盡顯海派時尚的獨特魅力
  • 楊浦服裝展廳設計_上海倉刀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楊浦服裝展廳設計,上海倉刀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一件作品的完美與成功。楊浦服裝展廳設計, 玄關的設計思路來著,我去逛的一家服裝店,我將衣架的元素融入了這個玄關當中,主要也考慮如果有客人來,衣服的存放比較方便,而且衣服也可以完美的融合到該玄關當中成為該玄關當中的一部分,同時在該玄關當中也加入了懸空的鞋櫃設計,讓一些細碎的物件可以發在上面,進出拿取較為方便,同時下面我也做了一個狗窩設計,這個想法要謝謝我的朋友,給我提出的寶貴建議。
  • 美國版數字報-金泰鈞 一生只做海派服飾的傳承
    ,畢生為海派服飾的設計與傳承貢獻己力,這個充斥著時尚更迭與流行變換的年代,這位老人依然堅守著對海派文化與旗袍的熱愛,告訴人們:「我身體還可以,希望為大家多做一點工作,把海派旗袍提高一步。」不僅自己堅持海派服飾的設計與開發,金老還很注重傳承和教育,改革開放後,他擔任過服裝專業學校副校長、服裝研究所副所長。即使在1995年退休後,他仍積極參與服裝行業相關協會和機構組織的各種研討評比、評審答辯等工作,堅持為海派旗袍技藝推廣嘔心瀝血。如今,海派旗袍作為「活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大力傳承和推廣,金泰鈞先生可謂功不可沒。
  • 民國的封面女郎,那個年代的時尚!
    什麼是民國時尚範兒?我們或許可以從民國時期的雜誌封面略窺一斑。  《良友》畫報們利用封面人物,為我們呈現了民國時期最潮的範兒——名媛。她們顧盼生輝,富有韻味,有一種柔和的女人味和內斂的性感。即便不是出身名門世家的明星,也有一種新女性的風情。
  • 民國女裝往事,隨著新女性出場的,是玲瓏的旗袍,和時尚大波浪
    民國時期,服裝的西式剪裁方式傳入中國,人們大膽地運用服裝的造型來展現自身天然的形體美。隨著洋裝、交誼舞、電影等西方生活方式的湧入,傳統的裝束已經不再符合當時女性的新口味。當時,短髮、燙髮、手袋、眼鏡、手錶、高跟鞋等已經成為了很多女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 旗袍海派與京派
    ►  京派文化與海派文化不再以地域為界,即並非只有北京的才叫京派,也不是凡上海的就是海派。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海派風格反映在服飾領域內稱其為「海派服裝」。
  • 旗袍歷史——民國旗袍的發展歷程
    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  二十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