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海派與京派

2021-03-02 慢吞吞服飾

 所謂京派、海派之稱,最早出現於幾十年前的舊中國文壇。海派一詞是當時北京一些進步作家的發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風。

►  「京派」是相對「海派」而言的。再往後,京派和海派便分別象徵著兩種對立的文化了。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是對傳統的標新,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  京派文化與海派文化不再以地域為界,即並非只有北京的才叫京派,也不是凡上海的就是海派。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海派風格反映在服飾領域內稱其為「海派服裝」。雖然「京派服裝」的提法並不常見,但這種服裝風格相對於「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與海派就各有其鮮明的個勝。


►  海派文化完成於本世紀30年代,海派服飾也在30年代達到輝煌燦爛的頂峰。而海派旗袍則在30年代的海派服飾中一統天下。只要提起30年代,人們無疑會聯想起旗袍美女的綽約風姿來。


►  如果沒有近代上海的開埠,沒有「中體西用」、「西學東漸」,就不存在旗袍的西化,當然也無所謂「海派旗袍」了。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裝的兼收並蓄,當時不僅把西式外套、大衣、絨線衫穿在旗袍外,更採用洋裝中的翻領、「V」形領、荷葉領,袖型則有荷葉袖、開衩袖等。到後來還出現了改良旗袍,結構更趨西化,一反傳統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裝袖、肩縫,甚至加入墊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舊式的大襟和繁瑣的裝飾則逐漸消失了。旗袍面料由於紡織品的大量進口而極為豐富,從各類綢緞到棉布、呢類、紗羅,應有盡有。某一段時間旗袍流行「透、露、瘦」,於是就採用鏤空織物和半透明的化纖或絲綢。其次,旗袍廓形修長緊身,尤其適應南方婦女消瘦苗條的身材特徵。正因如此,旗袍才始終扮演著流行的主角,風靡於上海灘的街頭巷尾。


►  20、30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種既穩定又變幻無常的時裝。擺線高低來回更迭,稍不留神便會落伍,這種時髦確實是需要「追趕」才能及的。


►  時尚是商業的催化劑,作為商業化大都會的產物,海派旗袍不僅順應社會心理,更切合商業利益,由於開埠之初與西方交流日益頻繁,上海深受歐美流行的影響。


►  時裝業發展迅猛。30年代上海已成為一切時髦之物的中心,稱之為「全國時裝中心」也不為過,更有所謂「東方巴黎」之美譽。海派裝束尤其是海派旗袍成了各地摹仿的典範。

►  相對於海派的創新,京派就顯得守舊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區別於海派,不為流行所動的傳統式樣。


►  也許海派文化可稱之為海洋文化,那麼京派文化則可稱之為內陸文化。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當時並不有利於西洋文明的引人;另一方面,舊京的官僚軍閥又阻礙它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包容。
►  京派旗袍的特點不是中西合壁的豔麗,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樸。民初的京城女性以上流社會為源頭,中等階層妝飾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但缺乏整體更新的內在動力。


►  上流社會以舊清遺留下來的大家望族和軍閥政客為主,多沿襲舊制而著旗袍。旗袍款型類似過去,通常平直寬肥,有大襟。面料以傳統的綢緞為主,偏厚重。平民的旗袍多採用棉布,可單可夾。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響。


►  相反,旗袍的裝飾卻比海派來得豐富。海派旗袍由於特別顯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裝在於表現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寬大使得人體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裝飾上就不得不考究起來,服裝以繁複的刺繡紋樣或織紋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樣具有流行感。20、30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長裙就是穿旗袍,式樣並不豐富,不似海派服裝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個月後才會出現在北京,其中特別洋化和大膽的則不會被接受。儘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還是日漸受到海派旗袍的影響,擺線隨之抬高和降低,不過時間上滯後一些罷了。


►  京派和海派實際上是各有千秋的。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聯,難以割離了。

京派與海派旗袍在盤扣上的不同:

►  海派旗袍由於發源地身處南方,受天氣原因和更多的洗滌,根據實際設計的盤扣多為軟條盤結,便於打理,但缺點是缺少色彩的多樣性和筋骨:

►  京派旗袍的盤扣更講究筋骨,用刮漿和銅絲盤繞,加之填芯,使得形象更豐滿色彩更豐富,在工藝上更趨精美:

慢吞吞旗袍的特點:

►  慢吞吞旗袍鑑於精細的個人高端定製,根據定製人的膚色、身高、體重、臉型、出席場合及支付能力度身定做的旗袍,她融京派海派與一體,更注重突出藝術性的創作和造型設計,你幾乎分辨不出屬於那一派,或許屬藝術的再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物吧。

►  慢吞吞旗袍盤扣


►  慢吞吞旗袍款式:


►  所以說,旗袍的改良應該從京派與海派的有機結合,發揚我們傳統的工藝和文化底蘊;完美的將這些文化表現在現代人的身上,既不丟失傳統又能符合現代審美的需求上去下工夫。而不應該將旗袍的門襟左右亂改,長短亂來。


旗袍高定電話:18928769903鄭小姐

「慢吞吞生活館」

ID:shansefushi

愛上慢生活,追尋品質生活


長按二維碼識別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別只知道「海派」旗袍了!「京派」旗袍的韻味更加濃鬱!典雅高貴
    旗袍被稱為華人女性的服飾,也被稱為女性國服。其主要特點是華貴典雅,因此受到很多女性的歡迎。旗袍的款式有很多,其中,最讓人驚豔的莫過於京派旗袍了,這種類型的旗袍不僅好看,而且典雅又尊貴!本期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京派旗袍!
  • 旗袍流派
    且聽小編慢慢為您道來以下就是旗袍的四大流派:一、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來自魔都上海。包羅萬象的氣度,妖嬈豔麗是這一流派的定位。   海派旗袍強調女性身段,更加在於表現人,而非衣服本身。海派旗袍的圖案則以繁複的刺繡紋樣或花紋為美。
  • 陰丹士林旗袍風靡全國
    隨著旗袍的發展,民國當時的旗袍製作出現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兩大流派。因旗袍的發源地在北京,所以最初階段,融合漢族元素立領、左右兩面開衩等特點的改良旗袍稱之為京派旗袍;後來,由平面裁剪改為立體裁剪,增加腰身等時尚元素的旗袍,稱之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長適體的特點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成為一種服飾風尚,並且後來居上,逐漸取代了京派旗袍。
  • 一身旗袍足矣
    京派旗袍普遍沒有豔麗的色彩,但本土純素的顏色更能壓得住氣場。因為繼承傳統的緣故,京派旗袍不會採用樣式絢麗的印花面料,而多是採用厚重的綢緞面料所制。這種料子穿在身上雖然不貼身,不顯線條,但自然的垂墜感,更能遮擋自身的不足之處。
  • 老外也瘋狂愛的旗袍,正在消失!
    但即便如此,放眼今日,你還能隨處可見身著旗袍的中國美人的身影麼?「想到此時距旗袍盛行的三、四十年代,百載未過,大街上卻再也找到不到一個衣裳如此花枝招展的人,不禁感嘆時代善忘。」旗袍共有四大派別,海派,京派,蘇派,粵派。
  • 消失的中國旗袍美人
    旗袍有四大派別,海派,京派,蘇派,粵派。這些派別並不是以地域劃分,而是美的不同風格為界,如文人的文風,既有婉約,也有豪放。旗袍是旗人之袍,最初是滿族婦女的長袍,民國時被更多女性接納,一步一步進行了改良。作家張愛玲,就在不斷地打破旗袍之美。她年少時見到的旗袍「嚴冷方正,有清教徒的風格」。
  • 遼博「陳半丁特展」,呈現其海派、京派相融的藝術面貌
    陳半丁是二十世紀融合「海派」與「京派」繪畫的藝術大家。他出生於浙江紹興柯橋鎮,其孿生兄弟名易齋,因為雙生,遂號半丁。他的一生跨越了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期,在書畫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對中國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 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
    提及「海派旗袍」,總能觸發起與上海城市文化相關的聯想。穿上旗袍的女人儀態優雅,旗袍將中國女性的古典氣息表達得淋漓盡致。如今,由旗袍改良而來的服裝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鴻翔密不可分,直到現在,服裝行業許多人仍公認「鴻翔」是海派旗袍的始創者。「海派旗袍」的往事就從鴻翔的故事說起。
  • 旗袍風韻
    1925年宋慶齡拍攝的一張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從旗袍鑲的邊來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屬於大做。不過到了上世紀30年代,旗袍款式層出不窮,倒大袖旗袍已經很少見了。    此時旗袍總體特點是領小、袖小、下擺多變化,核心是講究腰身。依穿著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體現旗袍的貼身。
  • 非遺傳人呼籲重振海派旗袍風採
    原標題:非遺傳人呼籲重振海派旗袍風採新華網上海9月30日電 (劉佩芳) 創新時尚、匠心細作挖掘上海時裝周2017春夏發布即將於10月12日開幕。88歲高齡的非遺」海派旗袍傳承人金泰鈞近日到上海犁淵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為年輕一輩的服裝人上了一堂生動的海派旗袍發展課,期盼青年一代設計師重振海派旗袍風採。
  • 市民文化客廳|「旗袍美探」,探海派旗袍之美
    由上海報業集團與旗下上市公司新華傳媒共同打造的「上海文化品牌」活動——市民文化客廳,迎來了第16期活動,今天的主角是海派旗袍。旗袍,旗人之袍,「出生地」雖不在上海,但在上世紀20年代來到了上海,成了「新上海人」,並有了一個新名字——海派旗袍。多了「海派」兩個字,旗袍的味道卻是完全不一樣了。
  • 上海書城來了「旗袍美探」,共話海派旗袍之美
    這次的「海派旗袍」專場,特邀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長、知名女企業家沈慧琴,海派旗袍文化大使、上海滬劇院院長、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海派旗袍文化大使、全國勞模吳爾愉,及中國十大旗袍品牌之一、上海市著名商標「蔓樓蘭」總經理陳黎,化身「旗袍美探」,通過分享自己與海派旗袍從「相識」到「相知」的故事,在探索海派旗袍服飾之美、文化之美的同時,更展現海派旗袍與上海女性在氣質與精神上的契合。
  • 滬上設立「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 首批入選名人揭曉-瀚藝 海派文化...
    海派旗袍的誕生是對中國傳統服飾的成功革新,曾經引領全國時尚女裝的新潮流,是海派文化的精髓展現。  12月23日在思南公館81號「海派旗袍文化思南之家」舉行了《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首批名人頒證儀式。作為首批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入選名人堂的三位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按姓氏筆畫為序):海派文化名人、一輩子鍾情旗袍服飾並在海內外為之傳播具有深遠影響的111歲的嚴幼韻女士;百年時裝公司「鴻翔」第二代傳人、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人、86歲的金泰鈞先生;被譽為「百年海派旗袍傳奇人物」的上海裁縫、98歲的褚宏生老先生。
  • 【雙城記】為什麼網際網路海派PR要像京派的「爺們文化」學習
    北京是爺們文化,代表性的文人作家有如老舍、王朔等;上海是娘們文化、精細的海派舶來生活方式疊加利己主義,代表作家有如王安憶、張愛玲以及後來的安妮寶貝等。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爺們好義氣、好張羅、扎堆、喧鬧、人越多越來事。而女人則期期艾艾、生冷,文字與思考喜歡在獨立空間完成,組織起來的語言體系別有一番味道。一個城市的文化,文學是一個觸角,商業是另一個視角。
  • 打造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閉幕
    人民網上海11月2日電(葛俊俊) 11月1日,由上海市婦女聯合會指導,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和浦東新區婦女聯合會主辦的「海派旗袍 東方雅韻——東方神韻旗袍實景秀暨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閉幕式」在上海成功舉辦,為持續六個月的文化盛宴畫上圓滿句號。
  • 喜歡旗袍,就來這條路,定製你想要的時尚
    帶你了解旗袍的歷史,同時會向你的「旅程」介紹一條「旗袍街」,繼續翻看吧。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旗袍旗袍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在這其中,旗袍經歷了4個歷史性的階段。旗袍變革也參與其中,借鑑了西方服飾的裁剪,將傳統旗袍逐步改良: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不再寬闊,縮短下擺,收緊腰身由繁到簡,變得素雅。但也沒「進化」到高叉。20世紀30年代,進入了旗袍鼎盛時期,全民皆旗袍,不論地域特徵,不分年齡大小。
  • 旗袍風韻:民國時期最受女性歡迎的服飾
    1925年宋慶齡拍攝的一張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從旗袍鑲的邊來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屬於大做。不過到了上世紀30年代,旗袍款式層出不窮,倒大袖旗袍已經很少見了。  此時旗袍總體特點是領小、袖小、下擺多變化,核心是講究腰身。依穿著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體現旗袍的貼身。
  • 民國女裝往事,隨著新女性出場的,是玲瓏的旗袍,和時尚大波浪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旗袍」了。張愛玲曾說:「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的是袖珍戲劇。」而旗袍就是民國女性的語言,時而溫婉,時而性感,時而革新,時而古典。出於對舊觀念的反抗與對美的追求,旗袍開始流行。旗袍本是旗人之袍,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至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繡滿花紋,領、 袖、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著重強調衣服的裝飾美。
  • 旗袍的前世今生,海派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民國的「國服」?
    旗袍的形成年代不是在現代,而是在民國時期,當時它成為「海派旗袍」。這是「升旗」生存和未來成功的關鍵。在那個只有一點紙和黃色的時代,它的制度本身正處於一個混亂的時期,從專制集權到懷疑民主。矛盾隨處可見,而且它們似乎在任何地方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 郭晶晶認真打扮起來太好看,黑色旗袍滿是雅致,不愧是豪門闊太
    旗袍可以說是能夠展現我們東方美的時尚單品之一了,隨著時尚的發展,旗袍也再次被人們認識到,旗袍的整體版型非常雅致單一,雖然簡單,但又不失時尚度,優雅感滿滿。2.旗袍版型旗袍採用了傳統的旗袍設計版型,高腰的設計和包臀運用的剛剛好,能夠將迷人的身線給展露出來。而郭晶晶所穿的這一件旗袍,對於微胖的女孩子來說也是較為友好的,同樣能夠穿出曲線感。旗袍下面採用了一小部分的拼接元素,綜合了原本黑色亮片旗袍的單調,也增添了一些雅致與現代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