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提及「海派旗袍」,總能觸發起與上海城市文化相關的聯想。穿上旗袍的女人儀態優雅,旗袍將中國女性的古典氣息表達得淋漓盡致。如今,由旗袍改良而來的服裝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鴻翔密不可分,直到現在,服裝行業許多人仍公認「鴻翔」是海派旗袍的始創者。「海派旗袍」的往事就從鴻翔的故事說起。

為宋氏姐妹做旗袍

旗袍,最早流行於辛亥革命時期。那時女學生為了穿著方便,將滿人的旗裝簡化而成,在當時被稱為「改良旗袍」,款式比較簡單。

現代旗袍出現後,應運而生了一些生產經營旗袍的服裝店鋪和改良旗袍的設計師,使得旗袍服飾空前發展。在旗袍工藝上改良最多,對社會影響最深的,是當時的鴻翔時裝公司和其創始人金鴻翔、金儀翔兄弟。金鴻翔之子、94歲的金泰康向記者講述了鴻翔公司與海派旗袍之間的淵源。

鴻翔創辦之前,金鴻翔就憑藉出色的手藝為宋慶齡等宋氏三姐妹做過服裝。1912年,18歲的金鴻翔結束學徒生涯,前往俄國海參崴打工。一戰爆發後,他回到上海。回國後,起初在一些外國領事館和外國商人家中,拎著包裹為他們的女眷做服裝,上層華人公館裡的太太、小姐們也都找他做衣服。金鴻翔由此認識了宋氏三姐妹和她們的母親倪桂珍。「倪桂珍和我父親都是川沙人,我父親設計的服裝款式都是中西式結合,她們很喜歡。此後我父親一直為宋家做衣裳。」金泰康說。

1917年,金鴻翔和朋友一起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租房子,開了間成衣鋪,招攬到更多以國人為主的顧客。金鴻翔出國見過世面,學過西式裁縫,做了許多外國人的「跑路衣、連衣裙、禮服」,比較熟悉女性心理,於是將女裝作為發展重點。

金泰康說,此後十幾年間,金氏兄弟對旗袍的操作工藝作了創新,將中西款式有機結合起來。「學生旗袍筆直籠統,款式單一,我父親在裁剪上把西式『開省、打襉、裝袖』等技術融合進來,旗袍穿在女性身上更貼身,更能展示女性身材的曲線美。」另外,金鴻翔將中式服裝「鑲、嵌、滾、包」等傳統工藝用到旗袍裝飾上,並且在絲綢旗袍上繡花,繡的不是傳統旗裝上的圖案花紋,而是蘇繡裡的花卉禽鳥,使得旗袍更加華麗。

鴻翔旗袍亮相芝加哥世博會

「旗袍製作手工活特別多,我父親後面改做女式西裝和時裝。」金泰康說,1945年,他到鴻翔公司工作時,鴻翔停止經營旗袍已有十多年,改而經營女式大衣。

金鴻翔對過去數十年經營旗袍的事,隻字不提。所以在此之前,金泰康對鴻翔與旗袍的情況,知之不多。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黃浦區編寫地方志,金泰康被指定為鴻翔公司撰寫店史。他在市檔案館等處查閱歷史資料時,看到一本1934年專為鴻翔公司發行的《社會晚報特刊》,上面登載了宋慶齡和蔡元培為鴻翔的題詞,以及那時鴻翔公司在百樂門大飯店舉行的時裝表演等內容,裡面有一些明星、名媛們穿著鴻翔旗袍的照片。電影明星胡蝶曾在回憶錄中提到,她的衣服是在鴻翔做的,她結婚時鴻翔送了一件繡有100隻蝴蝶的結婚禮服,並為伴娘袁美雲、顧蘭君等定做了禮服,還拍了照片分發給鴻翔門市上的顧客。

金泰康說,1985年出版的《經濟參考》題為《女服之王——鴻翔時裝公司》整版報導,裡面有一節提道: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舉辦時,金鴻翔聽到他的朋友、中國參展的籌辦人之一繆凱伯說,世界各國都有服裝參加展出,唯獨中國沒有。金鴻翔靈機一動,就由鴻翔公司做了6件繡花旗袍,託繆凱伯帶去參展,結果獲得大會銀質獎。「既為國家爭光,也使得鴻翔聞名遐邇。」金泰康說,鴻翔選送的旗袍之所以能在世博會上獲得獎項,恐怕和其精緻的做工密不可分,「鴻翔服裝對細節精益求精,規定每一寸必須縫12針,多一針、少一針都不行,對如何剪裁、熨燙都有嚴格要求,鴻翔製作的衣服必須穿20年不磨損、不變形。」

「老字號」為普通民眾服務

旗袍的命運一度有所起伏。有一個時期,旗袍、西裝被視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連呢絨大衣也因價格昂貴而少有人問津。

金泰康說,20世紀70年代市面上曾經供應的「家庭裁剪服裝紙樣」中,有兩用衫、西褲、中山裝、罩衫等二三十種款式,唯獨沒有西裝和旗袍這兩個品種。所有的服裝店統統改為經營棉布面料的兩用衫、人民裝、褲子、裙子等。他說,當時,鴻翔公司在經營上遇到困難。鴻翔過去經營的是呢絨、皮毛大衣,而新中國剛成立,國家提倡節約,原先的顧客有的已出國,有的不敢張揚消費,導致大衣銷售不暢,營業額一落千丈,一些服裝店只好歇業。

「國家不希望鴻翔這樣一家名店就此停業,員工也決心克服困難、共渡難關,所謂『窮則變』。」他說,鴻翔在困境中進行了三項改革:服務對象由中上階層轉向人民大眾,經營品種由大衣轉向兩用衫、褲子等普通商品,服裝面料由呢絨、皮毛轉為棉布、化纖。他認為,變革以後,收益雖然不多,但是鴻翔對當時節約社會物資、豐富人民生活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卻意義深遠,昔日精品在經歷時代變革之後走近尋常百姓。

金泰康說,改革開放以後,海外華僑回國探親遊覽者眾多,有些人出於慕名或懷舊,想在國內定做旗袍,指名鴻翔做。「那段時間,常有熟人問我有關做旗袍的事情,但是像鴻翔等一些大型時裝店,已有幾十年沒做旗袍,技術和人才都已流失,不可能另起爐灶承接旗袍生意。」他將這些客人介紹給還在做旗袍的龍鳳等服裝商店。

旗袍工藝列入國家非遺

20世紀90年代後,旗袍回歸公眾視野。在中國舉辦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一些國際會議、博覽會中,旗袍作為禮儀服裝亮相。2011年5月,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金泰康說,我們的國情和社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審美觀念加強,都為旗袍的重新登場創造了條件。他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上海電視臺拍攝電視劇《上海一家人》,劇中的人物、服裝店老闆若男的原型就是金鴻翔。他們同樣是服裝學徒出身,若男在成衣鋪做學徒時,開始學做的就是旗袍,後來又都以開設服裝店致富。劇中演員李羚、曹翠芬等也都到鴻翔體驗過生活。

誕生於20世紀初的海派旗袍是極具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服飾。2018年8月,臺灣收藏家王水衷將珍藏的338件海派旗袍和相關飾品捐贈給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成為文博界的一段佳話。專業人士認為,女性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地位,映射著社會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性格,旗袍正好提供了觀察的視角,從中可以看出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顯露出現代城市文明的開放和個性,同時保留了傳統中國的風骨和韻致。

娓娓道來的老上海故事與回憶,都留存在旗袍發展的歷程中。而經歷了百年之久的旗袍,透過歲月的變遷,仍然保留了濃厚的東方韻味。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打造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閉幕
    人民網上海11月2日電(葛俊俊) 11月1日,由上海市婦女聯合會指導,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和浦東新區婦女聯合會主辦的「海派旗袍 東方雅韻——東方神韻旗袍實景秀暨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閉幕式」在上海成功舉辦,為持續六個月的文化盛宴畫上圓滿句號。
  • 上海書城來了「旗袍美探」,共話海派旗袍之美
    這次的「海派旗袍」專場,特邀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長、知名女企業家沈慧琴,海派旗袍文化大使、上海滬劇院院長、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海派旗袍文化大使、全國勞模吳爾愉,及中國十大旗袍品牌之一、上海市著名商標「蔓樓蘭」總經理陳黎,化身「旗袍美探」,通過分享自己與海派旗袍從「相識」到「相知」的故事,在探索海派旗袍服飾之美、文化之美的同時,更展現海派旗袍與上海女性在氣質與精神上的契合。
  • 旗袍海派與京派
    海派一詞是當時北京一些進步作家的發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風。►  「京派」是相對「海派」而言的。再往後,京派和海派便分別象徵著兩種對立的文化了。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是對傳統的標新,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 骨子裡的妖媚,春日旗袍地圖,全上海精挑細選海派頂尖旗袍|上海訂製
    特別整理推薦9家海派旗袍店2018新的開始對自己好一點讓自己活得漂亮一點以此文,紀念1935年3月8日離去的阮玲玉。。。樟木箱裡收納著整個海派服飾博物館,店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建築結構設計師,選擇女性的旗袍實現自己的海派夢想,進入金粉世家。當初選擇在田子坊210弄7號開店,2002年的田子坊,還不是2016年的田子坊。田子坊還是上海的普通大雜院,有菜市場、庫房,稀稀落落的工作室與金粉世家。那個階段,著名鄰居還有陳逸飛、爾冬強等。可以想見,鄰居們早不見晚上見,彼此串門喝茶隨手塗幾筆的傳奇故事。
  • 持續6個月的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圓滿落幕
    新民晚報訊 (記者 郭劍烽)昨天,由上海市婦女聯合會指導,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和浦東新區婦女聯合會主辦的「海派旗袍 東方雅韻——東方神韻旗袍實景秀暨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閉幕式」在玖琰舫·國學茶文化中心成功舉辦。
  • 市民文化客廳|「旗袍美探」,探海派旗袍之美
    由上海報業集團與旗下上市公司新華傳媒共同打造的「上海文化品牌」活動——市民文化客廳,迎來了第16期活動,今天的主角是海派旗袍。旗袍,旗人之袍,「出生地」雖不在上海,但在上世紀20年代來到了上海,成了「新上海人」,並有了一個新名字——海派旗袍。多了「海派」兩個字,旗袍的味道卻是完全不一樣了。
  • 非遺傳人呼籲重振海派旗袍風採
    原標題:非遺傳人呼籲重振海派旗袍風採新華網上海9月30日電 (劉佩芳) 創新時尚、匠心細作挖掘上海時裝周2017春夏發布即將於10月12日開幕。88歲高齡的非遺」海派旗袍傳承人金泰鈞近日到上海犁淵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為年輕一輩的服裝人上了一堂生動的海派旗袍發展課,期盼青年一代設計師重振海派旗袍風採。
  • 滬上設立「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 首批入選名人揭曉-瀚藝 海派文化...
    圖為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評審委員會主任、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長張麗麗向首批入選名人堂的長者之一、金泰鈞老先生頒證。作為首批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入選名人堂的三位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按姓氏筆畫為序):海派文化名人、一輩子鍾情旗袍服飾並在海內外為之傳播具有深遠影響的111歲的嚴幼韻女士;百年時裝公司「鴻翔」第二代傳人、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人、86歲的金泰鈞先生;被譽為「百年海派旗袍傳奇人物」的上海裁縫、98歲的褚宏生老先生。
  • 上海:中國美遇上「黑科技」 旗袍走出「復興之路」
    新華社上海2月25日電(記者 周蕊)體驗經濟、3D量體裁衣、大數據、「潮設計」……在上海,代表著中國女性傳統之美的旗袍正在加速轉型,走出一條「復興之路」。  講究手工製作的旗袍如何在快時尚的服裝領域「脫穎而出」?為消費者創造「第一手」消費體驗的體驗經濟或許是答案。
  • 海派旗袍,上海近代變遷的見證,大國女性禮儀之美的體現
    對於當時的女性來說穿著最常見的服飾就是旗袍,大家也經常在很多影視劇中可以看到這樣的穿著服飾,例如《大上海》、《花樣年華》、《偽裝者》等等。旗袍不僅可以勾勒出女性完美的線條,而且穿上它還可以撒發出難以言表的一抹溫柔。我想這就是旗袍的魅力。
  • 傳承海派文化,留住老上海味道 |當海派黃酒邂逅海派家具
    上海,洋房與裡弄並存,古典與摩登兼容;海派女子,有追求,懂生活。今天,我們迎來的這位海派女子,同樣傳承著海派文化,活得雅致。她是擁有4000多把古董椅的「椅子皇后」,愛好彈古琴、穿旗袍、跳華爾茲探戈,實踐並守護著上世紀30年代的流行文化與生活方式;她還是海派黃酒的忠實愛好者,愛喝酒,更會品酒。她正是錦繡12第三位證言人——中傳集團總裁、品牌管理專家、海派家具收藏家王力。
  • 《上海旗袍定製圖鑑》獻上!魂穿煙雨瀰漫的老上海!
    說到旗袍自然離不開三十年代的老上海作為海派旗袍的鼎盛時期兼容了西方的裁剪今天就和了解菌一起尋味古典柔情的暗香浮動了解海派旗袍的真正魅力這份《上海旗袍定製圖鑑》請收好看完之後你一定能找到>龍鳳旗袍也是海派旗袍製作技藝裡不可或缺的代表。
  • 東華上海紡博館「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 看海派時尚前世今生
    本次展覽以歷史與創新的對照,突出新舊變化,讓觀眾直觀地體悟海派時尚「古」與「今」的傳承發展與變遷。清代的男女吉服袍、民國初期文明進步的女性穿著的「文明新裝」、民國時期上海摩登綢緞公司出品的精品旗袍、時尚前衛的現代女裝等,穿過百年歷史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派時尚,尤其是一貫表現出的精緻與新奇、優雅與拉風、西洋與本埠。
  • 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傳佳訊—— 金泰鈞先生喜收弟子裘黎明
    2017年7月27日,在上海馬勒別墅·愛丁堡貴賓室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人、 「海派旗袍文化名人」 、「上海時尚設計師終身成就獎
  • 傳承「非遺」海派旗袍製作技藝 | 蔓樓蘭創始人裘黎明先生拜師典禮
    2017年7月27日,在上海馬勒別墅·愛丁堡貴賓室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人、 「海派旗袍文化名人」 、「上海時尚設計師終身成就獎
  • 旗袍的前世今生,海派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民國的「國服」?
    在服裝方面,這是民國上海旗手服裝的古老程序,首次由中西服裝的「典農」共同改寫。「海派旗袍」以其融合中西文化的華麗而獨特的設計,在瞬間誕生了,並找到了存在的縫隙。它擊敗了中國經濟的後起之秀上海的大街小巷。記住這個偉大的時期,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
  • 上海市服飾學會舉行三十周年慶典暨「海派旗袍日推廣」活動
    聚焦「時尚之都」,搭建跨界交流平臺,傳承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展現海派旗袍獨有魅力——6月6日,以「尚·海」為主題,由上海市服飾學會與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聯合主辦
  • 東華師生作品讓你看懂「海派時尚」的前世今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街頭潮牌與上海「老底子」味道小楊生煎做跨界服飾,如藝術品一般的毛衣,由柔性面料、立體輪廓曲線合成的「建築感禮服」……12月22日,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展示了東華師生設計製作的30餘件近代服裝和
  • 浦江為舞臺,璀璨燈光作背景,旗袍新款秀在全新遊船上演
    參觀者穿梭時光隧道,一步一景,從1936年龍鳳旗袍的誕生,到順應新時代創新改良的旗袍新款,海派旗袍的歷史變遷與光輝歲月盡收眼底,一場以「不一樣的潮,一樣的潮動」為主題的旗袍文化捲軸就此展開,從品牌歷史到非遺技藝,從國粹文化到都市創新,仿佛再次喚醒了不同年代的旗袍之美與摩登潮流。
  • 紅燭之光——記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員王瑞琴老師
    在上海群眾文藝工作者中,有位老師堅持十年如一日不拿報酬,默默耕耘如紅燭溫暖照耀著學生,她就是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的會員——王瑞琴老師。王老師是寶山區永清旗袍隊和閔行區文化中心旗袍表演隊的指導老師,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著周圍的人,展示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博大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