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燭之光——記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員王瑞琴老師

2021-03-02 海派旗袍文化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做好事。在上海群眾文藝工作者中,有位老師堅持十年如一日不拿報酬,默默耕耘如紅燭溫暖照耀著學生,她就是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的會員——王瑞琴老師。

王老師是寶山區永清旗袍隊和閔行區文化中心旗袍表演隊的指導老師,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著周圍的人,展示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博大情懷。

圓 夢

王瑞琴自小就是學生中的文藝骨幹,無論跳舞,還是戲劇演唱都是佼佼者。但是文革時期,她在皖南小三線支內一待就是18年,把自己的愛好默默地隱藏在心底。38歲回滬後工作能力強,很快就成為負責銷售的廠長。她在百忙中又擠出時間學習各種技能,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那份與生俱來對美的嚮往和追求又成為了她生活中的一種動力,重新燃起了生命的激情。

退休後,她參加了上海退休職工大學舞蹈班的學習,後來又成為巾幗園舞蹈隊隊長。她還積極參加老年大學時裝班的學習,獲得了時裝師資資格證書。她認真師從啟蒙老師高美榮、指導老師邵季英以及上海群藝館張幸老師,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很快掌握了舞臺表演的基本功。但是王瑞琴老師意識到,年齡畢竟不饒人,舞臺的風光已經不再屬於自己,但我可以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傳授給更多的人,這不是更有意義的嗎?

古稀之年一天都不閒,王瑞琴老師先後在寶山和莘莊組建永清時裝隊,莘莊時裝隊,一幹就是十年光陰。

奉 獻

莘莊社區文化中心時裝隊第三任隊長朱欣欣說起王瑞琴老師,不禁感慨地說,王老師不僅認真準備教案上好每一堂課,讓每一位學員一招一式都掌握要領;自己樂思好學努力掌握最新的時裝表演動態,精心地構思每一個節目,有時為了琢磨一個舞臺造型半夜想起也會馬上爬起記錄在案。

這麼多年,王瑞琴老師還經常自掏腰包為時裝隊購置服裝。因為時裝隊經常要參與各種演出比賽,定製購買舞臺服裝需要一定的費用,可這筆費用一時沒地方支出,於是她慷慨解囊先後資助了三萬元給兩個時裝隊。為了節省資金,她帶領隊員跑城隍廟、七浦路尋覓價廉物美的服裝,然後組織大家一起再加工,她的家也就成了加工場,一針針一線線串上一粒粒珠片後的服裝頓時閃亮生輝。

王瑞琴老師家原住在閔行,2010年搬到嘉定黃渡,一周要三四次往返於莘莊、寶山等地上課,交通不便給她帶來很大困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65歲學會開車拿到了駕駛證。一輛私家車的主要用途就是為了給自己教學帶來便利。

她身體一直不好,2005年進行了甲狀腺癌的切除手術。2011年的一天,正當她帶領著隊員們參加某項舞臺演出比賽時,在賽場接到醫院要她馬上住院進行早期腸癌手術的通知,於是她才匆匆來到了醫院。即便如此,她依然不放棄自己的執著的追求,手術完畢休養一陣子後又繼續忙碌在時裝隊裡。

對此,家人開始不理解甚至頗有怨言。老伴和兩個女兒都覺得你已經這把年紀又是這樣身體,為啥還要折騰自己呢?但是,他們一同參加了學生們自發組織的《王瑞琴老師教學十周年學生匯報演出會》,看到那麼多學生在舞臺上表演經她導演的一個個十分精彩的節目,聽到一位又一位學生滿懷感恩之情的話語,手捧學生送上的一束束鮮花時,頓時他們也被這濃濃的師生情所感動了。此時作為家人也真正理解了王瑞琴老師的所有付出。之後,他們也成了她的堅強後盾和得力助手,老伴高先生包攬了節目的電腦音樂編輯與合成的工作。有了家人的理解和幫助,王瑞琴老師幹得更有勁了。

凝 聚

在時裝隊裡,所有的隊員們都親切的叫王瑞琴老師「老媽」,其實論年紀大多數隊員和她相差最多也只不過十多歲,但這一聲「老媽」是大家發自內心表達出對王老師的敬重,飽含著濃濃的依戀之情。在大家眼裡,王老師是最操心的人。每當有演出任務,臺前幕後一樁樁事情她都要親自過問。從演員的妝容、道具的管理、背景音頻,到團隊的紀律,演員的情緒以及攝影攝像都不忽視任何一個環節。一場演出需要隊員們全力以赴,為了鼓勵大家,她會經常從家裡帶些巧克力等食品,給需要的隊員補充能量。王瑞琴老師以自己的一片愛心無私奉獻,以自己的紅燭之光點亮他人的夢想, 帶領團隊先後獲得上海群藝館「舞動精彩」比賽一等獎,上海市老體協服飾表演比賽一等獎、上海市老齡委終生教育「浦東杯」金獎、哈爾濱市精彩人生服飾表演比賽金獎、赴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文化交流金獎、赴香港文化交流金獎。

王瑞琴老師帶領團隊加入了上海巾幗園旗袍之友聯誼會和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後,更加意識到傳播海派旗袍文化是自己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她積極創作編排旗袍秀的節目帶領隊員登上舞臺表演,並把教學延伸到更多的居民小區,讓更多的女性也能穿上旗袍秀一回。她來到最普通的居民中間,從零開始傳授旗袍秀的走步,一個一個隊伍的精心指導,編排出風格各異的旗袍秀節目,讓大家都能感受到旗袍的美好。

六月中旬,莘莊地區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旗袍秀展演大賽,有13支表演團隊紛紛走上舞臺,精彩紛呈的演出受到了莘莊鎮領導和廣大觀眾的高度讚揚。由此莘莊地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旗袍熱」。為了進一步引導大家了解旗袍文化的內涵,王瑞琴老師還組織了有關旗袍文化的講座,為提高女性素養,傳播旗袍文化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近幾年,她組織團隊活躍在傳播海派旗袍文化的舞臺上,無論是2013年的東方明珠千人旗袍秀,還是2015年6月6日「因你更美」旗袍日活動,無論是2016年的「花藝秀」活動,還是今年6月9日在東方明珠舉行的大型旗袍活動,都有她領導的團隊閃亮登場,精湛的演出讓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王瑞琴老師還經常帶領隊員們下社區、去敬老院為居民演出,被人譽為美的使者。

王瑞琴老師是一位低調而不張揚的人,她普通又平凡,但她十年不計回報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以一顆善良之心溫暖大家,感染別人。以自己對藝術的熱愛和執著之情,引領更多姐妹一起領略生活的美好。

弘揚海派旗袍文化,介紹旗袍定製企業,定期推薦旗袍相關文化活動,傳達上海女性的人文精神與生活時尚價值。



相關焦點

  • 市民文化客廳|「旗袍美探」,探海派旗袍之美
    2009年海派旗袍製作技藝被列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海派旗袍首次亮相,驚豔世界,從此一發不可收,相繼走進了米蘭世博會、中國臺灣花博會、聯合國維也納總部、央視春晚、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眾多萬人矚目的舞臺,而今天,時尚化、國際化、禮儀化的海派旗袍,也正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它款款走進我們的生活,讓生活更添一份從容之美。
  • 滬上設立「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 首批入選名人揭曉-瀚藝 海派文化...
    12月23日在思南公館81號「海派旗袍文化思南之家」舉行了《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首批名人頒證儀式。作為首批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入選名人堂的三位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按姓氏筆畫為序):海派文化名人、一輩子鍾情旗袍服飾並在海內外為之傳播具有深遠影響的111歲的嚴幼韻女士;百年時裝公司「鴻翔」第二代傳人、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人、86歲的金泰鈞先生;被譽為「百年海派旗袍傳奇人物」的上海裁縫、98歲的褚宏生老先生。
  • 上海書城來了「旗袍美探」,共話海派旗袍之美
    這次的「海派旗袍」專場,特邀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長、知名女企業家沈慧琴,海派旗袍文化大使、上海滬劇院院長、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海派旗袍文化大使、全國勞模吳爾愉,及中國十大旗袍品牌之一、上海市著名商標「蔓樓蘭」總經理陳黎,化身「旗袍美探」,通過分享自己與海派旗袍從「相識」到「相知」的故事,在探索海派旗袍服飾之美、文化之美的同時,更展現海派旗袍與上海女性在氣質與精神上的契合。
  • 傳承「非遺」海派旗袍製作技藝 | 蔓樓蘭創始人裘黎明先生拜師典禮
    2016年,金泰鈞先生入選上海首批「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名單。至此,金泰鈞先生成為同時享有「海派旗袍」兩項最高榮譽和稱號的第一人和唯一人。在多年的相互來往和交流過程中,裘黎明先生與金泰鈞先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兩位對海派旗袍的傳承與創新有著一致的態度和看法。裘黎明先生也誠摯地希望能夠繼承金泰鈞先生創新設計之風範,傳承先生設計製衣之薪火。
  • 持續6個月的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圓滿落幕
    新民晚報訊 (記者 郭劍烽)昨天,由上海市婦女聯合會指導,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和浦東新區婦女聯合會主辦的「海派旗袍 東方雅韻——東方神韻旗袍實景秀暨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閉幕式」在玖琰舫·國學茶文化中心成功舉辦。
  • 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傳佳訊—— 金泰鈞先生喜收弟子裘黎明
    2016年,金泰鈞先生入選上海首批「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名單。在多年的相互來往和交流過程中,裘黎明先生與金泰鈞先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兩位對海派旗袍的傳承與創新有著一致的態度和看法。裘黎明先生也誠摯地希望能夠繼承金泰鈞先生創新設計之風範,傳承先生設計製衣之薪火。
  • 打造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閉幕
    人民網上海11月2日電(葛俊俊) 11月1日,由上海市婦女聯合會指導,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和浦東新區婦女聯合會主辦的「海派旗袍 東方雅韻——東方神韻旗袍實景秀暨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閉幕式」在上海成功舉辦,為持續六個月的文化盛宴畫上圓滿句號。
  • 旗袍海派與京派
    ►  京派文化與海派文化不再以地域為界,即並非只有北京的才叫京派,也不是凡上海的就是海派。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海派風格反映在服飾領域內稱其為「海派服裝」。
  • 旗光藝彩 | 和樂正德 旗韻浦東——2019年浦東海派旗袍文化推廣活動側記
    12月15日下午,以「和樂正德,旗韻浦東」為主題的2019年浦東海派旗袍文化推廣活動在張江戲劇谷舉行。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美滋潤心"專項基金創會會長餘慧文,原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慶善,原區衛生局局長孫曉明,區科經委黨組書記範金成,區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區委主委顧建鈞,洋涇街道辦事處主任康向清,區婦聯副主席國雲丹,區宣傳部文化事業處處長聶影,市政協研究室副主任、市女書協副主席徐梅等領導,滬上文化名人,以及市、區旗袍團隊嘉賓、本中心的會員姐妹約250人出席了活動。
  • "百年旗袍 中華風韻"旗袍歷史故事會揭開神秘面紗
    10月18日,新世界會議廳,由上海市婦女聯合會指導,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主辦,促進會南區工作委員會和書香旗袍讀書會聯合承辦的首場「百年旗袍 中華風韻」旗袍歷史故事會拉開序幕。上海市婦聯、區婦聯領導,促進會副會長出席活動與旗袍姐妹一起聆聽旗袍歷史故事,活動由周林莎主持。讀書會會長朱盈表示「在開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今天,閱讀對國家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至關重要。
  • 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
    提及「海派旗袍」,總能觸發起與上海城市文化相關的聯想。穿上旗袍的女人儀態優雅,旗袍將中國女性的古典氣息表達得淋漓盡致。如今,由旗袍改良而來的服裝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鴻翔密不可分,直到現在,服裝行業許多人仍公認「鴻翔」是海派旗袍的始創者。「海派旗袍」的往事就從鴻翔的故事說起。
  • 上海市服飾學會舉行三十周年慶典暨「海派旗袍日推廣」活動
    聚焦「時尚之都」,搭建跨界交流平臺,傳承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展現海派旗袍獨有魅力——6月6日,以「尚·海」為主題,由上海市服飾學會與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聯合主辦
  • 電影、旗袍、黑膠,這個展覽帶你看到、聽到、感受到海派文化的魅力
    在徐家匯美羅城5樓藝SPACE空間內,一場題為「膠聲入影——電影、旗袍和黑膠」主題展覽正在進行中,七件由阮玲玉、上官雲珠、章子怡在電影中著過的同款旗袍、《良友》雜誌具有代表性的封面故事以及百代公司在上海發行的經典唱片,以經典的海派時尚與現代簡約的藝術裝置形成動與靜、新與舊的對話。
  • 傳承海派文化,留住老上海味道 |當海派黃酒邂逅海派家具
    上海,洋房與裡弄並存,古典與摩登兼容;海派女子,有追求,懂生活。今天,我們迎來的這位海派女子,同樣傳承著海派文化,活得雅致。她是擁有4000多把古董椅的「椅子皇后」,愛好彈古琴、穿旗袍、跳華爾茲探戈,實踐並守護著上世紀30年代的流行文化與生活方式;她還是海派黃酒的忠實愛好者,愛喝酒,更會品酒。她正是錦繡12第三位證言人——中傳集團總裁、品牌管理專家、海派家具收藏家王力。
  • 旗袍的前世今生,海派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民國的「國服」?
    在西晉的「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和北宋的「靖康之難」中,帝國的人口、經濟和文化在漢族付出了躺在屍山背後的慘痛代價後,才完成了艱難的遷徙和曲折的復興過程。所有這些都直接記錄在「穿上最高的衣服穿越南方」的名字裡,並被載入史冊。
  • 曹縣召開2020年傳統文化促進會年終總結大會
    活動現場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崔智琪 通訊員 臧懷生 曹縣報導  2020年12月13日,曹縣召開2020年傳統文化促進會(以下簡稱「文促會」在2020年先後成立了春秋藝術團、百靈之聲合唱團、靜雅旗袍隊、俏媽媽舞蹈漢服表演隊,多次參加市、縣舉辦的文藝比賽和社會演出活動,真正起到文化引領作用;在九九重陽節時,為三處敬老院送去孝老敬老「餃子宴」,並帶去精彩演出;我們的志願者還參加了文化下鄉活動,為貧困戶寫春聯、春節文藝晚會專場演出活動。「文促會」影響力不斷增強,截至目前,促進會共有個人會員156人、單位會員6家。
  • 非遺傳人呼籲重振海派旗袍風採
    原標題:非遺傳人呼籲重振海派旗袍風採新華網上海9月30日電 (劉佩芳) 創新時尚、匠心細作挖掘上海時裝周2017春夏發布即將於10月12日開幕。88歲高齡的非遺」海派旗袍傳承人金泰鈞近日到上海犁淵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為年輕一輩的服裝人上了一堂生動的海派旗袍發展課,期盼青年一代設計師重振海派旗袍風採。
  • 紅燭微光映大愛 ——記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紅燭公益協會會長杜鵑
    紅燭微光映大愛 ——記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紅燭公益協會會長杜鵑 2020-07-10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