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為什麼網際網路海派PR要像京派的「爺們文化」學習

2021-02-13 姑婆那些事兒

北京是爺們文化,代表性的文人作家有如老舍、王朔等;上海是娘們文化、精細的海派舶來生活方式疊加利己主義,代表作家有如王安憶、張愛玲以及後來的安妮寶貝等。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爺們好義氣、好張羅、扎堆、喧鬧、人越多越來事。而女人則期期艾艾、生冷,文字與思考喜歡在獨立空間完成,組織起來的語言體系別有一番味道。

一個城市的文化,文學是一個觸角,商業是另一個視角。所以京派的商人與海派商人也形成了兩個現象。比如以房地產企業來說,京派的潘石屹、任志強、馮侖等等、外向、好表達、喜炒作,善於利用各式媒介傳播經營自己的品牌形象,從而傳導給公司品牌。而上海,前幾天上市的上海綠地,開盤市值超過3000億,是上述幾位地產商市值之和還要翻幾倍,老闆張玉良三個字估計在房地產行業之外的老百姓之中並不多人知道,這就是上海企業家的特點。

所以,在上海這樣的文化土壤之中,誕生的網際網路企業,多少是會吃一點虧。因為老闆都在苦練產品內功,不喜張揚。本身就沒幾家好的網際網路企業,從大眾點評到攜程之類,主要的幾位老闆一個比一個內斂,大部分老闆名字都不為外界所知。不像北京老闆的個人品牌價值與公司品牌其名,甚至高於公司。有些人事情都怎麼出來,牛皮已經吹的滿天飛。

所以,你會看到,馬佳佳、小米雷軍、劉強東、錘子手機、王太吉、奇葩說、張朝陽、大鵬、李開復、這些出來的個人或者公司的大小品牌,是京城扎堆玩鬧挑事兒吸引眼球的文化土壤的必然產物。你要說這是因為主流媒體都在北京也不盡認同,杭州也沒啥全國性的媒體,這並不妨礙十多年前馬雲就傳播開來阿里品牌,也不妨礙吳曉波開始藉助網際網路及媒體倒騰個人品牌。

這裡面歸根結底是一家企業平臺的操盤手,從內心上有沒有理解到,個人品牌高調起來,對於企業而言,其實是一件乘數效應。個人品牌的經營,可以和企業的主業經營區分來看,就像他們說的王石登山,王石離萬科最遠的時候,往往是萬科品牌最牛逼的時候。


1、如果仔細分析海派企業家的心理,無怪乎幾點:

上海的文化土壤讓人很少說大話,不像北京酒桌上胸脯拍的砰砰響,上海人或新上海人習慣於允諾一分做一分,所以面對媒體更不會去畫餅與造夢,不會去講述自己的故事。

其實他們不知道,社會公眾需要聽這些勵志曲折積極向上的故事感染自己,社會需要夢,需要粉飾的數據去撐大他們的眼球。這是烏合之眾的內心的需求。他們沒有意識到,你面對的並不是媒體而是公眾。社會需要聽什麼?你就講什麼。人心需要什麼,你就吹什麼?在這點上中樞黨國是深諳此道,所以中國夢並不虛。

2、其次是大部分人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怕出名豬怕壯:

上海的企業家與網際網路老闆也怕個人出名之後隨之而來的負面效應,不夠勇氣展現在媒體聚光燈之下,甚至並不願意和媒體打交道。

但與之相反,北京的網際網路老闆大咖,自己的微信就加了一大堆記者,微博也關注了一大堆記者,老闆本身就是個大PR,與媒體關係非常之近,把企業經營的扁平化文化帶到了媒體關係之中,記者找他們約飯約咖甚至現在約跑步都不是想像中困難,當身家幾十億的老闆與年薪十幾萬的記者平起平坐之時,媒體會潛移默化把這種親近感傳播給大眾,在這點上,北京的企業老闆心機頗深,PR道行領先上海老闆幾條街。

在這點上我想多說一句,即便出現危機事件,面對洶湧的負面報導與與公眾媒體對於你的質疑,是一個企業家成長必經的一環,看看王石、馬雲、馬化騰,哪一位不是在褒貶不一之中不斷歷練自己的內心。

現在連90後都馬佳佳餘佳文都知道如何用客觀的心態去面對壞消息,甚至會懂得借勢去傳播。作為帶兵打仗的企業家,一年以來不經歷幾樁危機好意思說你是混網際網路的嗎。


3、在這樣的上層意志之下,上海的網際網路公司的市場、品牌、PR,SOCIAL、BD。

這部分真正負責傳播的職能部門群體,也是各自為陣,少扎堆。在割裂開來之後,由於這部分傳播的工作很難用KPI衡量,所以老闆的態度與評價變成MD的工作追求,本身上海的網際網路公司老闆也不懂,大家也就各嗨各家品牌,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品牌,彼此之前結合交流組局並不多。行業的圈子文化十分薄弱。

在這點上,北京不管是記者還是MKT圈子,本身就愛扎堆,派對、約跑、飯局、搞炮,沙龍、整視頻、論壇。隔三差五見交流碰撞火花,信息資源共享互助,圈子文化形成了,剩下也就水到渠成了。

很多上海網際網路企業知道PR的重要性,但是對於品牌PR的傳播缺乏一個全面的認知,以為這件事情交給總監,自己躲到身後或者約幾個採訪就可以了,然並卵,從另外一個側面講,老闆不只對品牌缺乏認知,甚至對於網際網路都缺乏全面的認知。

當一位企業家,擁有與企業其名的個人品牌之時,即便企業一夜之間消失,只要他振臂一呼,資源會在一夜之間重新匯集。這和可口可樂說就算全球工廠一夜被燒了他也不會擔心有損失一樣的道理。這個是老闆們看不見的資產,其意義並不亞於市後的資產數字,這也說明企業老闆對於「資產」缺乏全面客觀認知。

所以,一座城市搞活一個行業,需要幾位說大話善炒作老闆,需要行業的人不斷聚眾扎堆玩票,這點上上海的網際網路老闆與同行確實應該向北京好好學習。

相關焦點

  • 旗袍海派與京派
    海派一詞是當時北京一些進步作家的發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風。►  「京派」是相對「海派」而言的。再往後,京派和海派便分別象徵著兩種對立的文化了。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是對傳統的標新,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 別只知道「海派」旗袍了!「京派」旗袍的韻味更加濃鬱!典雅高貴
    旗袍的款式有很多,其中,最讓人驚豔的莫過於京派旗袍了,這種類型的旗袍不僅好看,而且典雅又尊貴!本期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京派旗袍!什麼是京派旗袍說到京派旗袍,就不得不提到其來源。和海派旗袍的區別生活中大家最常見的旗袍往往是海派旗袍,這種類型的旗袍是經過改良之後,與京派旗袍相比,更貼合身材,甚至完全貼合人體,能夠充分地凸顯女子的身材曲線。然而,京派旗袍的基礎樣式還是延續了清代旗袍,因此,舒適度更高。
  • 遼博「陳半丁特展」,呈現其海派、京派相融的藝術面貌
    陳半丁是二十世紀融合「海派」與「京派」繪畫的藝術大家。他出生於浙江紹興柯橋鎮,其孿生兄弟名易齋,因為雙生,遂號半丁。他的一生跨越了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期,在書畫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對中國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 《海上花列傳》| 海派文學的迷人與風情
    ,便形成了海派文化這個概念,可見這是客觀歷史的必然產物。海派文學就是在這個演進的過程中誕生的,可以看到,在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納了吳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學。 十九世紀末,因為西方國家租界的蔓延,上海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逐步轉型。
  • 「新時代·新海派——第十九屆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暨海派文化與...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1月14日,「新時代·新海派——第十九屆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暨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本屆研討會由上海大學主辦,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廣東省中山市社科聯、中國區域文化專業委員會共同承辦,上海大學博物館(海派文化博物館)協辦,並得到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的特別支持。
  • 鄭麗霞 | 京派散文與「魏晉風度」
    [1] 周作人對於六朝散文的喜愛,影響了廢名乃至京派青年散文家,廢名坦言:「中國文章,以六朝人文章為最不可及,我嘗通朋友們戲言,如果要我打賭的話,乃所願學則學六朝文。」 [2] 筆者以為「魏晉風度」可提煉出關鍵詞:飲酒、求仙、深情、唯美,其中,飲酒包括放誕,求仙包括隱逸。
  • 傳承海派文化,留住老上海味道 |當海派黃酒邂逅海派家具
    上海,洋房與裡弄並存,古典與摩登兼容;海派女子,有追求,懂生活。今天,我們迎來的這位海派女子,同樣傳承著海派文化,活得雅致。她是擁有4000多把古董椅的「椅子皇后」,愛好彈古琴、穿旗袍、跳華爾茲探戈,實踐並守護著上世紀30年代的流行文化與生活方式;她還是海派黃酒的忠實愛好者,愛喝酒,更會品酒。她正是錦繡12第三位證言人——中傳集團總裁、品牌管理專家、海派家具收藏家王力。
  • 京派電視劇的空間審美語法
    作者:魏兵近日,《什剎海》首播收官,京派電視劇再度進入大眾視野。京派電視劇是指以京味文化為積澱,將北京城作為主要敘事空間,表現北京人喜怒哀樂、性格特質與精神狀態的一種作品類型。一直以來,極富地緣文化特質的京派電視劇,以獨有的影像美學語法,搭建起城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與文化認同。
  • 地域上的店招 — — 海派風情篇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地域有著各式個樣的文化特徵。以吳越文化為核心,融合了近代工業文化的海派文化,正展現出海納百川、包容兼併的獨特魅力。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實質上是對歐美文化的借鑑。海派文化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越文化)的基礎上,融合開埠後傳入的,源於歐美的近現代工業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現象。
  • 蚌博雲展廳||海派時尚民國服裝
    那時,凡屬官吏、紳士、富豪以及老少爺們之類,服飾多半仿模四爺(倪嗣衝)、唐侯爺(唐少侯)的樣子。衣質料多用庫緞、文明緞、線春、湖縐、錦底縐、海回絨、燈芯絨,光亮照人,要表現出北京大城市的味兒來。而在倪氏離蚌後,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中後期至三十代,特別是津浦鐵路浦口輪渡過江,蚌埠直達上海。世風日新,西風漸進,民國初期的「京派」風尚,轉變為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派」現代時尚。
  • 滬上設立「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 首批入選名人揭曉-瀚藝 海派文化...
    12月23日在思南公館81號「海派旗袍文化思南之家」舉行了《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首批名人頒證儀式。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評審委員會主任、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長張麗麗,評委、市人大常委內司委副主任委員陳東,評委、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會長高春明為三位長者頒發了證書。
  • 寫下《從前慢》的木心,離開八年了丨文化客廳NO.14
    孫鬱因為在北京長期工作的緣故,孫鬱很關注京派,而與京派對應的就是海派,很多優秀的作家都可以被放到這兩個概念之中。比如汪曾祺被認為是京派或者新京派,像施蟄存、穆時英都是海派。木心長期生活在上海,對上海很熟悉,但不太看得上海派,而且他又很熟悉京派,經常在文中談到京派作家,比如周作人。孫鬱說,木心對京派有尊重的地方,有時候也不以為然,但他仍然認為,他的精神氣質深處有京派元素。
  • pr如何學習更有效
    pr如何學習更有效在學習任何軟體都是有技巧可尋的,如果你精通與之相關的軟體你可以直接有針對性的學習某一個模塊,快速掌握核心技術。但是我相信有很多是和我一樣的初學者,對於初學者大家有一步一步系統的學習,就像是蜜蜂一樣,先築巢,再出去採蜜。
  • 「海派文化地圖」叢書鋪展上海文化畫卷
    8月19日,在上海書展建投書局分會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海派文化地圖」叢書新推5卷與讀者見面——虹口卷《海派源流》、普陀卷《蘇荷競秀》、長寧卷《西區漫步》、奉賢卷《古華賢情》、松江卷《錦繡雲間》。
  • 雙城記的雲文化之旅,帶你重拾絲綢之路的發現感
    尤其對茶商來說,因為春茶即將上市,像龍井茶品類每年只採春茶這一波,所以進行商業模式的變革需求更為迫切。基於此,很多來自原產地的茶葉及咖啡品牌供應端紛紛另謀出路,亟需加大開拓線上渠道的銷售空間。藉此契機,此次的聚划算「好物雙城記」活動聚焦消費者的飲品需求,上線了一批選自優質原產地的茶飲、咖啡品牌,讓無論是宅家還是已經在辦公室復工的人們,都可以保持生活精緻愜意的儀式感。
  • 紅色文化與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一如樹木之於土壤
    海派文化的內涵,在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甚至不同語境下,各有不同的理解。今日所謂之「海派文化」,既不是近代美術界、京劇界之海派,也不是魯迅、沈從文筆下之海派,而是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之概稱,是一種經過重新詮釋後的廣義海派。      明清上海本是江蘇省下屬的一個縣,近代上海移民絕大多數來自江南。
  • 海上明月共潮生——注重潮州文化與海派文化的當代交融
    事實上,潮州文化與海派文化可謂相融相通,未來還可互促互進。 在諸多代表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潮劇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之一。潮劇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不僅在潮汕地區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對外文化交流和維繫鄉情梓誼中也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 長三角演出交易會上,最新海派文化創作拿出巡演圖-海派文化 長三角...
    原標題:長三角演出交易會上,最新海派文化創作拿出巡演圖    在網際網路遍布全球,深入生活各個觸角,拉近距離的當下,演交會這樣「大遷徙」似的聚會是否還有必要?這是很多初入演藝市場的「新鮮人」感到好奇的。
  • 癟三,北方相聲,海派清口,罵人學英語及其它
    同時,在那些移民的地兒,各種文化交融,取長補短,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文化。這種全新的文化,以文化輸出的方式,侵吞其他的文化,再次獲得實惠,並將價值觀一併灌輸給了那裡的人們。在上海,這種融合而成的全新的文化,名曰「海派文化」,以精明,精細,精心,精緻為主要特徵,雖然足以證明上海人的才智,但它卻難以輸出,難以受到其它地區人們的喜愛,也就難以在其它地方發展。
  • 紅燭之光——記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員王瑞琴老師
    在上海群眾文藝工作者中,有位老師堅持十年如一日不拿報酬,默默耕耘如紅燭溫暖照耀著學生,她就是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的會員——王瑞琴老師。王老師是寶山區永清旗袍隊和閔行區文化中心旗袍表演隊的指導老師,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著周圍的人,展示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博大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