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個新認識的做陶瓷墨水的朋友聊天,討論到數碼釉,得到一個的信息,墨水企業並不是很願意使用「數碼釉」這個概念,他們更願意稱之為「功能墨水」,原因是陶瓷企業看到「釉」就會覺得普通,不利於推廣,還會影響定價。
此事讓我想起黃惠寧高工演講中提到「巖板」需要定義,其實「數碼釉」也需要定義,通過「正名」來促進發展。2018年6月,我曾撰文認為「數碼釉」的風口要來了,原因很簡單,需求、設備、技術這些基本要素都已經具備,2019年初這些更明朗,所以我在做年度展望時也看好其發展。可是市場並不會理會某個人的看法,「數碼釉」並沒有成為一類產品異軍突起,而是隱身於「墨水」隊伍中悄悄前行。現在想起來,那個朋友的看法應該不無道理,很多墨水企業並不願意冒著風險去使用「數碼釉」這個概念。

按照現在行業相關標準規定,我們認為的「數碼釉」無疑已經成為陶瓷裝飾材料領域的「蝙蝠」,看起來像是「釉」,再看又像是「墨水」,仔細對照又都對不上。建材行業標準JC/T 1046.1-2007《建築衛生陶瓷用色釉料 第1部分 建築衛生陶瓷用釉料》規定「陶瓷釉料:經加工精製後,施在坯體表面而形成光面或者亞光釉面或未完全玻化而起遮蓋或裝飾作用的物料。」,根據加工方式和用途分為熔塊、熔塊釉、生料釉、底釉、乾式粒釉和印刷釉。顯然目前市場上的數碼釉不屬於「陶瓷釉料」範疇。在陶瓷噴墨列印領域,大家一直把列印材料稱作「墨水」,所以也常有朋友問起我們公司的「墨水」,我基本上都會糾正「我們實際是做數碼釉料」。
我們再看看墨水,廣東省地方標準DB44/T 1664-2015《陶瓷裝飾用溶劑型噴墨列印墨水》,將陶瓷裝飾用溶劑型噴墨列印墨水術語定義為「由陶瓷色料、有機溶劑、添加劑材料組成,經陶瓷噴墨列印工藝施加於陶瓷製品表面,在600℃以上溫度燒成後形成裝飾效果的液態物質」;中國建築材料協會標準CBMF16-2016《溶劑型陶瓷噴墨列印墨水》將溶劑型陶瓷噴墨列印墨水術語定義為「由超細研磨的無機顏料、有機溶劑、添加劑等材料組成的分散體系,經由陶瓷噴墨設備印刷在陶瓷坯體上,經600℃以上燒成後可在陶瓷表面著色的固液混合物」;而正在審批的與墨水很靠近的國家標準名稱是《陶瓷液體色料性能技術要求》。這些標準中的陶瓷墨水都是要含有色料,可是我們現在的「數碼釉」基本上都是「功能墨水」,大部分不含色料,也不屬於現有的陶瓷墨水範疇。

看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就會想到「標準化」和制定標準,我也曾冒出過這個念頭,畢竟我對這些比較熟悉,通過制定標準確定一些術語定義和技術要求既正式又高效。不過,也正是太熟悉國內目前的標準化狀況,我並不是很支持在目前制定「數碼釉」相關標準。我們目前已經是標準化大國,而且這個「大」只表現在數量上,導致我們「大而不強」,形成大量無效標準,主要原因就是標準成熟度不足,按照「數碼釉」的現狀,產品都沒有成熟,制定的標準自然也就有瑕疵。我們常常說「標準先行」、「標準引領」,並不能簡單的理解就是編製成文的各級標準。以陶瓷原料為例,我們近年來制定了不少各級標準,但是對於規範行業作用並不明顯,而西班牙、義大利那些曾經領先我們20多年的國家,至今很少有全國性的標準,而是主要執行企業標準。

「數碼釉」是否需要一個好名字,這首先是供需雙方要面對的事情,一類商品的命名應該與功能、性能有關,即使要考慮營銷因素也不能偏離太遠,特別是這種中間材料。至於名稱來源,陶瓷行業各類協會近年來越來越活躍,在會議上討論這個話題也算是做些「正事」。大家可以各顯神通,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把這個名稱討論清楚,最後誰的定義更能被廣為接受也可以顯示該組織的水平,PK一個高下。不過,大家不願意用「釉」這個概念,而是更喜歡叫做「功能墨水」,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值得深思——究竟是前面那些標準制定不夠科學還是我們行業喜歡作秀?
作者系陶瓷行業高級工程師 李家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