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疫情防控形勢持續緊張,感染人數截至昨日仍有少量增長,甚至還出現了高風險區。為此,近期北京發布本市農村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嚴格控制村內聚集性活動。在春節即將到來的時刻,這個舉措可謂非常及時。
「不聚集」是疫情防控形勢的要求,「喜事緩辦、喪事簡辦、宴請不辦」是對大家生命健康負責任的表現。但春節的傳統文化內涵又是「團圓」,是我們獨特珍貴的文化符號。能夠兼顧二者,必然成為中國人心底期盼的事情。在筆者看來,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新民俗」。
春節的民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夏商周秦分別以一月、十二月、十一月、十月為「正月」,唐代以後才固定為農曆一月一日,節慶的內容更是歷朝歷代各有不同。在當今的形勢下,能夠在傳承優秀文化內涵的同時,創造出新的「過年」方式,既是時代必需,也是民心所盼。
在筆者看來,「新民俗」的文化內涵要一脈相承,不能失去原有的「年味」。比如用拱手代替握手,既不失尊敬和禮貌,又有該有的氛圍。又如把春聯、窗花等創新出更多花樣,用另種形式的「中國紅」來替代炮皮紅,形式變而年味不變。在今年的形勢下,用一下直播拜年、「群」裡拜年的方式,一家人同樣熱鬧暢談,又少了很多顧慮,是值得嘗試的方式。
同時,「新民俗」少了推杯換盞的形式,多了推心置腹的內容,更能加深親情、滋養心靈。過節是主題是祝願,是團圓,把主題突出,本就是民俗本應的「主業」。無論是用哪種信息傳遞方式,只要把相互之間的祝願傳達到,把聯繫交流的意思表達到,形式反而是其次的。用好新技術,創造一些新的祝福方式,既安全又溫暖,何樂而不為呢?
一起用「新民俗」守護心靈,過一個別樣的「新時代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