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保護民俗,傳承文化

2020-11-21 騰訊網

涼山彝族年,在每年的11月20日左右擇吉日舉行。

彝族年,彝語稱「庫史」,是集祭祀祖先、遊藝競技、餐飲娛樂、服飾制度等諸多民俗事項為一體的祭祀和慶賀性民俗節日。彝族年是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俗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1年5月23日,彝族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有關彝族年的來歷,各彝區也流傳著許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泛的是:很久以前,有個叫俄布科散的彝族小夥子,很尊重孝敬母親,但他的母親不知什麼原因,終年愁眉苦臉,悶悶不樂。為了讓母親快樂起來,他絞盡腦汁,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但都無濟於事。一年秋收後,俄布科散宰雞殺羊,敬奉祖靈,邀請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們串門聚會,大伙兒在鍋莊旁開懷談笑,終於使心情抑鬱的母親露出了笑臉,俄布科散多年的夙願終於實現了。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每年秋收結束後,他都會舉辦同樣的活動。

民俗內容

彝族年節的周期是三天,但是在正式過年前,就開始了敬祭祖靈和敬請祖先回家過年的儀式。這個儀式叫「九龍幾」,由於音譯異寫的差別,有的異寫為「覺龍幾」「炯洛基」「覺洛基」等,有人意譯為「換年祭」或「迎祖儀式」

年節期間,小夥子身穿黑色斜襟上衣,頭包帕布,結英雄結,右耳戴黃色或紅色耳珠。姑娘們穿大襟上衣,多褶長裙,衣邊鑲多層色布,包頭或頭頂的方帕。大家聚集一起,伴隨著口琴、月琴、胡琴和蘆笙的音調歌舞,蕩鞦韆,轉「磨兒秋」 (在地上立一根直徑約五十釐米高約一米的柱,頂端小一點。然後取一條同木柱一樣大,長約六米的橫杆,中間鑿一個圓洞,並把橫杆安在木柱頂端上。橫杆頂端各坐一人或二人落地的一方,用腳蹬地,借蹬力使橫杆旋轉。人借蹬地時彈起的一瞬間,做卷身、翻滾、騎杆等動作,「蹲鬥」(彝語叫「瓦布吉則」),意思是雄雞鬥架。參加比賽的人只能蹲著,兩隻手掌合攏於胸前,似雄雞昂頭狀,兩人用力打撞,誰的手臂先著地,誰輸)。同時,還在村寨平坦的坡上舉行賽馬、射箭、角力等活動。方圓數十裡的彝族人民扶老攜幼趕來觀看。

傳承價值和保護

彝族年是彝族遠古文明和祖先崇拜的活態見證,彰顯了彝族對於祖先的敬仰之情。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丁平安、敬老愛幼、歡樂祥和的思想理念,充分體現在節日之中。彝族年豐富繁雜的民俗事象,反映了彝族歷史文化、經濟生活、人倫規範、風俗禮制、服裝民俗、審美情趣、禁忌事宜等諸多文化內容。透過這些樸實生動、自古相承的生活場景和人文信息,可探究彝族經濟社會發展、文化歷史變遷的軌跡,對於宗教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等人文學科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END

計算機系新媒體中心出品文案編輯:陳垚鑫排版編輯:吳承瑜審核:閆碩 王倩指導老師:於揚

相關焦點

  • 省政府督查室一行調研朝鮮族村落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日前,河北省政府督查室副主任孟慶平一行赴北戴河新區,調研河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建議提案《關於保護秦皇島市朝鮮族民俗文化的建議》承辦落實情況,要求省市各相關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特色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深入把握歷史文脈、傳承民族精神內涵,協調聯動、創新思維、創新工作,做好朝鮮族村落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 和美雲南•奮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丨體驗彝族文化傳承...
    可邑在彝族語中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全村268戶765人,以彝族支系阿細人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98.68%,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山寨。  可邑村民風淳樸、文化深遠,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細跳月」、「阿細先基」的源生之地,也是「阿細祭火」、阿細酒文化最為興盛之地。
  • 傳承、保護、記錄雲南特色民族文化 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20...
    推介會現場此次推介會邀請了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雲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張永康;雲南民族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評審專家、原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楊德鋆以及最早的昆明外文書籍聚寶地——東方書店開創者王嗣順的女兒,原雲南省婦聯主任王潤裳三位嘉賓,與現場讀者分享璀璨奪目、多態多姿的雲南民族文化
  • 【公告】中國·永仁2016直苴彝族賽裝節活動公告
    為傳承、弘揚、發展優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經七彩雲南(國際)民族賽裝文化節組委會研究,決定於2016年2月22日(正月十五
  • 音樂紀錄片《遠方的童謠》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精品
    原標題:音樂紀錄片《遠方的童謠》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精品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體育青少節目中心製作的五集音樂紀錄片《遠方的童謠》在總臺少兒頻道播出。
  • 年味之變:重塑傳統節日民俗 傳承年味文化基因
    1月25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以豐富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  那麼,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有著怎樣的文化基因?人們常說的「年味兒」究竟有哪些變化?如何使春節更加現代化?本報記者春節期間就此走訪了一些普通家庭、採訪了相關民俗學家。
  • 六盤水水城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全面普查彝族文化
    六盤水水城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全面普查彝族文化 發布時間:2020-12-23 16:21:53      來源:六盤水日報   近段時間以來,水城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對全縣彝族文化傳承與保護情況進行普查
  • 春節「年味」漸失及對春節習俗傳承與保護
    春節的放鞭炮是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民俗,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從消防安全角度考慮出發,許多大中城市出臺了「禁放令」,沒有鞭炮噼叭聲,自然減少了些許年味。但是在禁放年代裡,並沒有掩蓋住人們放鞭炮的熱情。從前些年開始,國家對鞭炮實行了限放,對燃放地點和時間做出了限制,但是不管怎麼說,爆竹現在已經又「回歸」民間了。
  • 蘇州運河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保護之思考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大運河文化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具有經濟文化影響力的空間格局框架。蘇州作為運河「線」上的重要一「珠」,如何利用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重塑蘇州「運河城市」新名片?
  • 傳承匠心,脫貧奔康丨四川巾幗阿西巫之莫,帶你走進彝族繡娘針下的...
    、傳承、發揚民族文化;她是四川省首屆彝族刺繡手工藝大師、省級非遺傳承人,飛針走線繡出了多彩人生。2012年她被省文化廳確定為省級彝族傳統刺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創辦涼山州嘿嗎咔文化旅遊有限公司,並榮獲「四川省首屆農村手工藝大師(刺繡、染織類)稱號」。為搭建完整的供應鏈,2019年又創辦了四川省第一家彝族刺繡專業合作社。她的作品參加省州各類博覽會、設計大賽,始終是金獎、銀獎、一等獎、二等獎。
  • 文化│「阿妹戚託」亮相央視!貴州彝族原生態舞蹈盡顯風採
    文化│「阿妹戚託」亮相央視!節目中,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舞蹈「阿妹戚託」傳承人文安梅,攜彝族姑娘精彩亮相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大型非遺文化傳承創新節目《非常傳奇》第三季,以優美的舞姿,展現貴州非遺的藝術風格和魅力。 「阿妹戚託」舞是流傳於貴州境內的彝族原生態舞蹈,意為「姑娘出嫁舞」,因其「踏地為節、以足傳情」,被外界稱為「東方踢踏舞」。
  • 多彩傳統民俗:傈僳族起源於何時,與彝族又有哪些歷史淵源?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傈僳族雖然與彝族同宗同源,但是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因受到了,地域、氣候、習慣、思維的影響,形成了獨具傈僳族民族風格的習俗文化。在眾多古老而又傳統的習俗文化中,唯有飲食習俗流傳最為廣泛。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匈牙利布達佩斯,號稱「多瑙河明珠」,至今傳承著中世紀民俗文化
    走在布達佩斯,這裡有盪氣迴腸的藍色多瑙河,華麗雄偉的宮殿和城堡,也有繁華熱鬧、餐廳、咖啡館、店鋪遍布的商業老街,更有熱情洋溢、精彩多姿的城市廣場,匈牙利的民族風情和民俗文化無處不在,讓人流連忘返。有未被證實的傳言稱,匈牙利人與中國人有著不解之緣。
  • 彝族習慣法與摔跤規則的關係
    彝族習慣法與摔跤規則的契合融通,促進彝族民俗活動優良品質傳承,具有助推人人和敬、家之和睦、民族關係和諧及和諧社會構建環境營造價值取向功能。[3]彝族習慣法來源於民俗習慣的養成,是彝族人在特定區域內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是促進民族地區和諧穩定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化記憶,被成員所默許、公認、遵守並具有強制約束力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主張的「卡農」[4]。身體是彝族基本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自然延續和轉化的載體,傳承和敘述著民族文化記憶。
  • 盤點彝族村寨建築文化特色,全面了解真正彝族文化
    民族建築文化博覽(二)文化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綜合體。從文化的主體到文化的各個側面,到每一種文化特質,都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民族建築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彝族民居從建築到居住,都不是單純的物質建構和使用過程,它包羅了彝族的世界觀和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創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綜合產物,同時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縮影。一、彝族村寨命名方式四川涼山彝族村寨命名方式有一定的規律性,特色較為鮮明。
  • 激活中原民俗文化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保護、傳承、弘揚中原民俗文化,就要激活併合理開發各類民俗文化資源,充分挖掘中原民俗文化的時代價值,讓傳統民俗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加快中原特色民俗文化建設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抓好頂層設計,作出科學規劃,實現中原民俗文化可持續發展。制定全域民俗文化發展規劃。「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
  • 這個周末,快來清平古墟體驗民俗文化風情
    民俗文化承載著寶安人的鄉愁是增強寶安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12月19日「傳承共享·記住鄉愁」2020年包括醒獅表演、古風大巡遊、快閃麗人行等在內的民俗文化展演將紛紛亮相資料圖作為「深港文化之根」,寶安民俗文化資源豐富而獨特。
  • 賞民間民俗藝術 享傳統文化盛宴 2020年方巖廟會熱鬧開場
    10月10日上午,為期五天的「民間民俗·多彩浙江」2020年永康方巖廟會熱鬧開場。原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省慈善聯合總會會長陳加元;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民宗委主任樓炳文;省文旅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峻;金華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偉亞和永康市領導章旭升、張群環、程學軍、胡天忠、盧軼、黃瑞燕、胡濰偉參加開幕式。
  • 承載華人鄉情、見證海絲文化 專家學者研究送王船保護傳承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12月22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50餘名專家學者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俗及「送王船」儀式這一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2020年12月17日,中馬兩國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送王船』不僅承載著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情,更見證了『海絲』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