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延續至今,是中國人自己最渴望的一種自覺習慣。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春節民俗習慣猶如浩瀚煙波中的微塵,逐步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不復往日輝煌。部分習俗的原始意義已經淡化,更多的是其象徵意義。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一些嶄新的民俗在逐漸興起。
一、春節的定義和傳統節俗風貌 春節指農曆的元旦。在古代,最早是指春天的節序,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的一年播種和收穫的季節又要開始,於是人們便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習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延續至今已有三四千年,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春節期間的種種民俗活動多如繁星,喜慶表達又各具特色,體現了人們消災祈福、追求平安幸福的共同心理。傳統的民俗,如:轉糖餅、皮影、鬥雞、踩高蹺、舞龍燈等民間絕活表演,歷來都在中國的春節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普遍流傳於大眾中的貼春聯、貼門神、貼福字、守歲、祭財神等春節必有的活動,是每家必參與的春節活動。「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營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正因有了這些,才算是有了「年味」。
在我國的南方,尤其是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在過年前,都會提前燻好大量醃臘製品,作為過年必用的食品,也是過年的一個信號。吃年夜飯,應該是春節的高潮環節,年夜飯的意義原本不只是一家團圓的晚餐,還有個更重要的意義是對祖先的祭祀和家園的守望。年夜飯是一頓早有準備的團圓飯,魚,是除夕之夜不可缺少的年菜,「無魚不成席」,因為「魚」、「餘」同音,寓要年年有餘,預示在新的一年裡家庭衣食用度豐盛有餘。同時,各家各戶要供奉祖先牌位,將家裡煮好的年夜飯分食祖先一份,象徵著先人與後人共享團圓,同時也祈求先祖的庇佑。還有舞龍燈,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寓意請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般會在農曆正月初三出燈,十五結束。舞龍燈時非常熱鬧,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排燈後還有魚、蝦、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遊在各街頭巷尾。 二、傳統春節民俗的日漸式微及其表現方面 隨著時代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伴隨的是人們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以及多元文化的影響,及生活方式選擇的個性化,導致傳統的春節習俗已經日漸式微,現代年青人對春節的民俗文化已經不那麼熟悉了,很多習俗已經從都市中在慢慢消失,春節活動日趨簡單,就身邊的人來舉例,只有不到兩成的人會「燒紙擺供品祭祖宗」,在都市裡的比例就更少了。在以前,家家會在年除夕的時候寫「福」字和對聯,然後懸掛於門上和兩旁。拿古代來說,
在宋代,人們寫對聯是寫在桃木板上。其一,桃木有鎮邪的意義;其二,則是表達自己美好的心願;其三,是裝飾門面,以求美觀。今天,人們在紅紙上寫對聯,因為紅紙象徵著吉祥喜慶。在除夕的時候,人們就將自己親手製作的春聯貼於門兩邊,用於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現今的年夜飯,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條件的改善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一些家庭的年夜飯選擇了去飯店裡團圓,而不是在家裡,當然也就不會有飯前對祖先的祭祀了,這樣的年夜飯少了些許神聖和隆重,但也許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和現代人經濟的發展以及快節奏的生活分不開。鞭炮,原本有很多功能,在辭舊迎新的「交子」時刻,鞭炮有劃分新舊的作用。鞭炮還有驅鬼逐邪的作用,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述:「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這「山臊」,傳說是西方山中的一種怪物,高一尺多,生一隻腳,從不懼怕人。人若觸犯了它就叫你發冷發熱,生起病來。如果用竹筒子放在火種燃燒,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山臊」就吃驚害怕,很快的逃遁。因此人們放爆竹來驅邪消災,祈望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三、春節民俗文化的變遷―「新民俗」的興起 文化有其變遷性,當客觀環境改變時,文化也會隨之而改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宗族群體的淡化,人們春節的過年方式也在與時俱進,增添了許多過年的「新民俗」。人們會在除夕的時候用手機簡訊提前拜年,而不是節日期間再去挨家挨戶的拜年。可以自創祝福的簡訊,更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一味的使用已經編寫好的簡訊去四處群發。 春節的放鞭炮是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民俗,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從消防安全角度考慮出發,許多大中城市出臺了「禁放令」,沒有鞭炮噼叭聲,自然減少了些許年味。但是在禁放年代裡,並沒有掩蓋住人們放鞭炮的熱情。從前些年開始,國家對鞭炮實行了限放,對燃放地點和時間做出了限制,但是不管怎麼說,爆竹現在已經又「回歸」民間了。在對待爆竹燃放方面,國家採取了一些措施,既滿足了人們的娛樂行為,又要儘可能的保證安全。 過年講究團圓,但是在現今社會,人們因為春運不堪負重或者是經濟上的種種原因,選擇了留守,選擇了不回家過年,一些人便興起了網上追尋年味。可以在網上燃放「鞭炮」,不同的鞭炮會產生不同的「燃放效果」,還會網上聆聽著清脆的爆竹聲。網上還有電子「美食城」,可以「品嘗」到「電子水餃」等美味佳餚。在虛擬社區裡,人們可以參與網上逛廟會,網上猜燈謎等活動,網友還可以把自己家鄉的春節年俗拍攝後放在網上社區空間裡供大家欣賞。雖然這些活動都是虛擬的,但是依然感受到過年的氛圍,這樣的活動頗受很多時尚的年輕網民的歡迎。
過年出門旅遊,是春節人口流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人們興起的一種新的過節方式。春節期間,全國各個旅遊景點都推出了和過年相關的民俗文化旅遊。如成都的武侯祠每年都會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間舉辦大廟會,包括走喜神方、賞花燈、猜燈謎、皮影戲表演、川劇表演、各項民間雜耍等,吸引了大量的遊客。這些傳統的民俗文化代表了一個民族的外在和內在精神,民俗文化與旅遊業的結合為這些民俗文化回歸民間又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四、春節民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及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面對舊民俗的日漸消失和新民俗的興起,春節「年味」的保護和傳承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有其傳承性,應該讓這些更有年味的民俗代代相傳下去。國家採取了各項措施來保護:鞭炮從過去的「禁放」到現在的「限放」;國家已經將春節列為我國向世界「申遺」的首位。
春節,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具有族群認同、社會整合、社會交際、文化教育、民風民俗、道德教化、孝道禮儀、宗教信仰、尋根祭祖、自然崇拜、文體娛樂,經濟貿易及文化承載等多種社會功能,豐富多彩、盛傳不衰。春節民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色和民族記憶,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在某種意義上講,文化包括民俗在內,不僅是一個民族的傳統,而且是一種尊嚴。 在春節期間,將一些古老的民俗搬進廟會,雖然很多已經脫離了當時的特定環境,但是對其中有價值的文化也起到了傳承和保護的作用。比如掃塵,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在北方叫作「掃房」,南方稱為「撣塵」。
每年一到臘月二十三大掃除的時候就知道春節快要來臨了。掃塵不僅僅只是起到清潔的作用,更有著辭舊迎新的祈求。在春節前每家每戶打掃衛生,是我們中國人民素有的優良傳統習慣。室外屋內,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乾乾淨淨迎新春。此傳統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中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中的意思就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像這樣優良的傳統民俗就應該傳承下去。傳承春節傳統,不僅僅是口號上的喊喊而已,更是行動上的勇於創新。春節習俗是一種文化,它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改變。這種習俗會因時而動,因需而動,富有更多的時代氣息和豐富的內容。 從對春節的保護髮揚可以看出,其意義不僅僅在文化本身的傳承方面,更重要的是對構建當代和諧社會有重大的意義。優秀的民族文化是和諧文化的堅實根基與深厚資源。春節是最凝聚中華文明的傳統節日,在民族文化遺產中具有特殊地位。首先,其是以年度為周期循環往復進行的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與民眾生活有直接而重要的關聯。再次,傳統節日是一種隆重舉行的標誌性民族文化,能夠顯著地體現民族文化特色,強烈影響其他民族對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關注和認識。傳統節日也是異文化群體認知我們民族特色文化的一個窗口,身在異國的的遊子、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也都很重視保持自身傳統習俗歡度祖國的節日,這點在每年的春節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海外華人以此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國的人文情懷,也向周圍異文化族群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現自己所屬群體的文化特色。傳統節日的基本主題是保持與促進人際和諧,作為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在加強人際交流方面最為突出,體現出貴人論、重親情的特點;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傳統節日的重要主題,我國的傳統節日大都是歲時節日,是先人將自然時間進程與社會活動節律有機結合的產物;保護傳統節日,有助於達成民眾情感的和諧,產生社會和諧的強大精神動力,傳統節日作為文化生存的節點,是民眾精神的重要寄託方式,春節習俗中以紅火醒目的方式表達出來,營造出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是人們對歡慶吉祥的傳達,對傳統節日的保護是對民眾情感需求的尊重和對民眾精神利益的維護。 五、結語 春節這一古老的民俗節日在數千年的發展完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和諧穩定、自信樂觀、具有歷史和文化內涵、具有民族認同感的文化精神。在新舊民俗的融和中,春節可以擴大其外延,挖掘其內涵,富有更多的時代意義,讓這一古老的節日銘刻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增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讓古老的春節煥發出代代流傳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