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年味」漸失及對春節習俗傳承與保護

2021-01-07 愛情攻心計

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延續至今,是中國人自己最渴望的一種自覺習慣。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春節民俗習慣猶如浩瀚煙波中的微塵,逐步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不復往日輝煌。部分習俗的原始意義已經淡化,更多的是其象徵意義。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一些嶄新的民俗在逐漸興起。

  一、春節的定義和傳統節俗風貌   春節指農曆的元旦。在古代,最早是指春天的節序,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的一年播種和收穫的季節又要開始,於是人們便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習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延續至今已有三四千年,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春節期間的種種民俗活動多如繁星,喜慶表達又各具特色,體現了人們消災祈福、追求平安幸福的共同心理。傳統的民俗,如:轉糖餅、皮影、鬥雞、踩高蹺、舞龍燈等民間絕活表演,歷來都在中國的春節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普遍流傳於大眾中的貼春聯、貼門神、貼福字、守歲、祭財神等春節必有的活動,是每家必參與的春節活動。「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營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正因有了這些,才算是有了「年味」。

在我國的南方,尤其是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在過年前,都會提前燻好大量醃臘製品,作為過年必用的食品,也是過年的一個信號。吃年夜飯,應該是春節的高潮環節,年夜飯的意義原本不只是一家團圓的晚餐,還有個更重要的意義是對祖先的祭祀和家園的守望。年夜飯是一頓早有準備的團圓飯,魚,是除夕之夜不可缺少的年菜,「無魚不成席」,因為「魚」、「餘」同音,寓要年年有餘,預示在新的一年裡家庭衣食用度豐盛有餘。同時,各家各戶要供奉祖先牌位,將家裡煮好的年夜飯分食祖先一份,象徵著先人與後人共享團圓,同時也祈求先祖的庇佑。還有舞龍燈,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寓意請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般會在農曆正月初三出燈,十五結束。舞龍燈時非常熱鬧,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排燈後還有魚、蝦、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遊在各街頭巷尾。 二、傳統春節民俗的日漸式微及其表現方面   隨著時代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伴隨的是人們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以及多元文化的影響,及生活方式選擇的個性化,導致傳統的春節習俗已經日漸式微,現代年青人對春節的民俗文化已經不那麼熟悉了,很多習俗已經從都市中在慢慢消失,春節活動日趨簡單,就身邊的人來舉例,只有不到兩成的人會「燒紙擺供品祭祖宗」,在都市裡的比例就更少了。在以前,家家會在年除夕的時候寫「福」字和對聯,然後懸掛於門上和兩旁。拿古代來說,

在宋代,人們寫對聯是寫在桃木板上。其一,桃木有鎮邪的意義;其二,則是表達自己美好的心願;其三,是裝飾門面,以求美觀。今天,人們在紅紙上寫對聯,因為紅紙象徵著吉祥喜慶。在除夕的時候,人們就將自己親手製作的春聯貼於門兩邊,用於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現今的年夜飯,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條件的改善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一些家庭的年夜飯選擇了去飯店裡團圓,而不是在家裡,當然也就不會有飯前對祖先的祭祀了,這樣的年夜飯少了些許神聖和隆重,但也許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和現代人經濟的發展以及快節奏的生活分不開。鞭炮,原本有很多功能,在辭舊迎新的「交子」時刻,鞭炮有劃分新舊的作用。鞭炮還有驅鬼逐邪的作用,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述:「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這「山臊」,傳說是西方山中的一種怪物,高一尺多,生一隻腳,從不懼怕人。人若觸犯了它就叫你發冷發熱,生起病來。如果用竹筒子放在火種燃燒,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山臊」就吃驚害怕,很快的逃遁。因此人們放爆竹來驅邪消災,祈望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三、春節民俗文化的變遷―「新民俗」的興起   文化有其變遷性,當客觀環境改變時,文化也會隨之而改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宗族群體的淡化,人們春節的過年方式也在與時俱進,增添了許多過年的「新民俗」。人們會在除夕的時候用手機簡訊提前拜年,而不是節日期間再去挨家挨戶的拜年。可以自創祝福的簡訊,更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一味的使用已經編寫好的簡訊去四處群發。   春節的放鞭炮是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民俗,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從消防安全角度考慮出發,許多大中城市出臺了「禁放令」,沒有鞭炮噼叭聲,自然減少了些許年味。但是在禁放年代裡,並沒有掩蓋住人們放鞭炮的熱情。從前些年開始,國家對鞭炮實行了限放,對燃放地點和時間做出了限制,但是不管怎麼說,爆竹現在已經又「回歸」民間了。在對待爆竹燃放方面,國家採取了一些措施,既滿足了人們的娛樂行為,又要儘可能的保證安全。   過年講究團圓,但是在現今社會,人們因為春運不堪負重或者是經濟上的種種原因,選擇了留守,選擇了不回家過年,一些人便興起了網上追尋年味。可以在網上燃放「鞭炮」,不同的鞭炮會產生不同的「燃放效果」,還會網上聆聽著清脆的爆竹聲。網上還有電子「美食城」,可以「品嘗」到「電子水餃」等美味佳餚。在虛擬社區裡,人們可以參與網上逛廟會,網上猜燈謎等活動,網友還可以把自己家鄉的春節年俗拍攝後放在網上社區空間裡供大家欣賞。雖然這些活動都是虛擬的,但是依然感受到過年的氛圍,這樣的活動頗受很多時尚的年輕網民的歡迎。

過年出門旅遊,是春節人口流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人們興起的一種新的過節方式。春節期間,全國各個旅遊景點都推出了和過年相關的民俗文化旅遊。如成都的武侯祠每年都會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間舉辦大廟會,包括走喜神方、賞花燈、猜燈謎、皮影戲表演、川劇表演、各項民間雜耍等,吸引了大量的遊客。這些傳統的民俗文化代表了一個民族的外在和內在精神,民俗文化與旅遊業的結合為這些民俗文化回歸民間又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四、春節民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及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面對舊民俗的日漸消失和新民俗的興起,春節「年味」的保護和傳承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有其傳承性,應該讓這些更有年味的民俗代代相傳下去。國家採取了各項措施來保護:鞭炮從過去的「禁放」到現在的「限放」;國家已經將春節列為我國向世界「申遺」的首位。

春節,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具有族群認同、社會整合、社會交際、文化教育、民風民俗、道德教化、孝道禮儀、宗教信仰、尋根祭祖、自然崇拜、文體娛樂,經濟貿易及文化承載等多種社會功能,豐富多彩、盛傳不衰。春節民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色和民族記憶,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在某種意義上講,文化包括民俗在內,不僅是一個民族的傳統,而且是一種尊嚴。 在春節期間,將一些古老的民俗搬進廟會,雖然很多已經脫離了當時的特定環境,但是對其中有價值的文化也起到了傳承和保護的作用。比如掃塵,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在北方叫作「掃房」,南方稱為「撣塵」。

每年一到臘月二十三大掃除的時候就知道春節快要來臨了。掃塵不僅僅只是起到清潔的作用,更有著辭舊迎新的祈求。在春節前每家每戶打掃衛生,是我們中國人民素有的優良傳統習慣。室外屋內,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乾乾淨淨迎新春。此傳統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中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中的意思就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像這樣優良的傳統民俗就應該傳承下去。傳承春節傳統,不僅僅是口號上的喊喊而已,更是行動上的勇於創新。春節習俗是一種文化,它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改變。這種習俗會因時而動,因需而動,富有更多的時代氣息和豐富的內容。 從對春節的保護髮揚可以看出,其意義不僅僅在文化本身的傳承方面,更重要的是對構建當代和諧社會有重大的意義。優秀的民族文化是和諧文化的堅實根基與深厚資源。春節是最凝聚中華文明的傳統節日,在民族文化遺產中具有特殊地位。首先,其是以年度為周期循環往復進行的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與民眾生活有直接而重要的關聯。再次,傳統節日是一種隆重舉行的標誌性民族文化,能夠顯著地體現民族文化特色,強烈影響其他民族對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關注和認識。傳統節日也是異文化群體認知我們民族特色文化的一個窗口,身在異國的的遊子、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也都很重視保持自身傳統習俗歡度祖國的節日,這點在每年的春節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海外華人以此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國的人文情懷,也向周圍異文化族群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現自己所屬群體的文化特色。傳統節日的基本主題是保持與促進人際和諧,作為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在加強人際交流方面最為突出,體現出貴人論、重親情的特點;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傳統節日的重要主題,我國的傳統節日大都是歲時節日,是先人將自然時間進程與社會活動節律有機結合的產物;保護傳統節日,有助於達成民眾情感的和諧,產生社會和諧的強大精神動力,傳統節日作為文化生存的節點,是民眾精神的重要寄託方式,春節習俗中以紅火醒目的方式表達出來,營造出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是人們對歡慶吉祥的傳達,對傳統節日的保護是對民眾情感需求的尊重和對民眾精神利益的維護。 五、結語   春節這一古老的民俗節日在數千年的發展完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和諧穩定、自信樂觀、具有歷史和文化內涵、具有民族認同感的文化精神。在新舊民俗的融和中,春節可以擴大其外延,挖掘其內涵,富有更多的時代意義,讓這一古老的節日銘刻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增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讓古老的春節煥發出代代流傳的生命力。

相關焦點

  • 春節特稿 | 人間至味故鄉年
    故鄉的年味有痕,潛在千門萬戶中,內化於傳承至今的習俗裡,外表於節日的儀式感上,承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故鄉的年味,臘八過後就瀰漫開來,各家各戶忙著準備年貨,燻臘肉,灌香腸,做血粑,買糯米,殺年豬等等。
  • 春節有哪些習俗正在消失?又有什麼習俗在出現?來領略春節的變化
    春節的傳統習俗在中國過年歷史悠久傳承,在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是中華傳統過年習俗,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 年味之變:重塑傳統節日民俗 傳承年味文化基因
    1月25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以豐富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  那麼,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有著怎樣的文化基因?人們常說的「年味兒」究竟有哪些變化?如何使春節更加現代化?本報記者春節期間就此走訪了一些普通家庭、採訪了相關民俗學家。
  • 春節營銷大戰「拯救」年味?
    歷史上,社會結構的每一次變化,都會帶來春節年俗形式的變化。從上古、近古,到近代、現代和當今,社會結構幾經變遷,春節年俗也逐漸增加了許多新內容,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壓歲錢、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逛廟會、賞花燈等習俗。這些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是春節元素的重要內容,共同組成大家感性的年味。
  • 春節習俗及禁忌大全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那麼春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春節又不可以做什麼?現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春節習俗1、倒貼福倒貼福,中國傳統年俗。2、祭祀一般農村會在春節去祭祀,城市的應該很少會有祭祀的了,不過呢還是有人會在春節的晚上去燒紙,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哦!每年都有因為燒紙而發生火災的事情發生,儘量不要選擇荒山有草的地方。
  • 講述春節故事,喚醒年味記憶!
    春節到了!這些年,春節的味道仿佛越來越淡。
  • 過春節的國家有哪些?春節習俗及受歡迎春節禮品
    韓國人過春節:要吃米糕片湯 韓國春節最受歡迎商品:白色信封(裝壓歲錢)、禮品包裝盒 韓國春節習俗:祖先祭拜、歲拜、德談、「擲木四」和跳板,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節料理是「米糕片湯」。 中國人的春節也是韓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 春節習俗--做花糕.年年高
    當日,階梯幼兒園舉行了"做花糕、學民俗"活動,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學做花糕,體驗和感受春節民俗文化和樂趣。在民間,春節有用紅棗和麵粉蒸花糕的習俗,寓意人們的生活年年高、步步高。先來欣賞大一班小朋友製作花糕
  • 說說香港春節的那些習俗
    1938年的春節期間,第一屆工展會舉行,至今已經是第54屆。工展會賣的是便宜又實惠的過年貨品。從第四屆開始,工展會都在春節前舉行,已經成為春節前香港最熱鬧的集市。二是花市。雖名曰花市,其實市民不僅僅是想買花,更是享受那種過年的氣氛,特別是除夕夜吃完飯,一家大小去逛花市成為指定行程,每年必備。
  • 【網絡中國節·春節】春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你都知道嗎?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年味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你知道過春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古代人怎麼過春節嗎,都做些什麼事?且聽小編為你一一道來。  春節起源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人們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古代的賀年卡
  • 農村春節習俗滿滿年味範,除夕前的集市,最後一波搶購年貨的機會
    在近些年裡,許多人都會在網上吐槽和感慨著一件有著淡淡憂傷的事,說是長大之後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可是,對於年味兒變淡這事兒,想來也是要分地域的。因為在一些比較偏遠的農村,年味兒依舊如初,因為就算你不刻意去查日曆,你身邊的人們的行動也會讓你明白是春節要來了。一、千門萬戶搶購日,帶回年貨迎除夕在每年除夕的前一、兩天,農村裡的人們都會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舉行一場熱鬧的大型集市。
  • 農村過大年,習俗悄悄變,縱觀農村春節三大變化
    今年春節期間,在久違的老家過大年,體驗到傳統的農村習俗正在悄悄地改變,除了有「年味」代表性的習俗正在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之外,年輕人的婚戀婚育觀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明顯的變化。改變之二:「磕頭」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冀南地區是中國傳統文化保留和傳承得最好的地區之一,千百年來的拜年禮俗一直綿延不絕,特別是拜年磕頭的傳統,即便在民國成立100多年後,依然長盛不衰。我的老家大名縣,歷史上曾是都、州、府、路、道和省會治所,幾千年的古老文化傳統保持得非常好。春節拜年給長輩「磕頭」就是保持得最好的傳統之一,在其他一些地區恐怕只能在電視劇裡才看得到。
  • 了解春節習俗,過個有儀式感的春節吧!
    可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想吃什麼隨時都能買到,反而一點節日氣氛也沒感覺到,壓歲錢紅包變成了微信轉帳,登門拜年改成了視頻拜年,因為疫情原因更是要減少聚集,好像春節也沒那麼令人期盼了。      為了2021新年的安全穩定,我們依然要警惕不鬆懈,響應國家疫情防控號召。作為中華兒女,春節傳統的儀式感還是很有必要的,年味不能丟!
  • 別再說春節的年味淡了,這些照片幫你找回年味!
    「——王安石有人說,年味的記憶,是爆竹聲聲,是璀璨的煙花在夜空中綻放,是大人小孩興致勃勃地貼春聯、貼窗花......""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而言,年味的記憶,是子孫三代同堂的幸福時光,是聆聽孩子們聊聊他們在工作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是孩子們陪伴在自己身邊時的歡聲笑語。
  • 【扒一扒】港臺春節習俗
    導讀:眾所周知,港臺和大陸無論是文化還是習俗都是有差異的,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在香港和臺灣過農曆年與大陸是有所不同的
  • 順德春節:每個習俗背後都有個經典故事
    傳統禮教的傳承、對前人、對神位的敬畏、待人、做事的自我調節、完善等,通過一次次春節的造化,促使人們一步步地走向自我成熟,以至使傳統的文化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留,這無不閃現著春節的影子。儘管人們前行的腳步來去匆匆,慌亂的腳步可能把一些傳統踏碎;儘管在漫長的歷史中,政治對於傳統文化產生著種種衝擊,但春節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可見其對人間的影響是何等根深蒂固。
  • 文化春節 感受贛縣人過年的習俗
    贛縣人過年有什麼習俗?有哪些特別之處?春節前,家家戶戶都忙裡忙外地準備各種小吃,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贛縣春節習俗,一起來了解看看吧!打黃元米餜也是贛南客家一項重要的春節民俗活動,多個壯年男子腰扎紅布,手持用木棒做成的黃元棍,圍著石臼輪番打黃元米餜,老人、婦女在外圈忙碌,孩子們在一旁看熱鬧。這家打完了,大伙兒把石臼抬到下一家,挨家挨戶地打。剛打出的黃元米餜,用手抓成團蘸點醬油或白糖,即可食用。走親訪友,贈送幾塊色澤金黃的黃元米餜,意寓吉祥富貴。
  • 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年春節的傳統民俗簡單介紹
    每每節日降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人區總會踐行一些春節習俗來傳遞過年的紅火意味與熱鬧氛圍。這些年俗,大多傳統且歷久彌新,在今日仍被廣泛使用。那麼春節有什麼風俗習俗呢?傳戒的傳統民俗介紹。春節的習俗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 年味攻略 | 在英國也要好好過春節!
    滿眼的紅色象徵著吉祥喜慶,家人團聚、朋友間互道祝福,和諧美滿的氣氛才是春節嘛!沒有什麼煩心事能跨過這一天。牛年春節,留守英國的朋友們,也要歡度春節、盡享年味呀!受到疫情和lockdown的影響,英國的春節慶典活動被迫取消,街頭巷尾的中國年味似乎不復往年。那如何打造春節的儀式感?收好這份年味攻略,一起往下看👇昨天是除夕夜,除舊迎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見文化、見情懷、見年味,這些春節特別節目有亮點
    這些過年儀式與節目模式相融,陪伴螢屏前的大小觀眾體味春節趣味。直觀捕捉「年味兒」,一些走入普通生活的紀實節目,呈現出中國年的喜慶歡樂。央視少兒頻道2021年春節特別節目《過年啦》。在對「年味兒」的展示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向來是為觀眾津津樂道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