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建築文化博覽(二)
文化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綜合體。從文化的主體到文化的各個側面,到每一種文化特質,都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民族建築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彝族民居從建築到居住,都不是單純的物質建構和使用過程,它包羅了彝族的世界觀和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創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綜合產物,同時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縮影。
一、彝族村寨命名方式
四川涼山彝族村寨命名方式有一定的規律性,特色較為鮮明。
(一)以某一家支姓氏加通名命名
如鹽源縣大林鄉村名沙瑪拉達,「沙瑪」即姓氏,「拉達」即山溝,沙瑪拉達意為「沙瑪住的溝」。這類彝語村名體現了某一姓氏聚集在某一地區的居住歷史。
(二)以舊涼山等級稱謂加通名命名
如茲莫依得(土司住地)、吉合依得(奴隸住地)、土諾依得(白彝、黑彝住地)等就是由茲莫、吉合、土諾加住地構成地名稱謂。這些地名反映出舊涼山濃厚的等級觀念。
(三)以人的五官特徵加通名命名
如倮波依得(聾子住地)、大撥依得(矮子住地)等便是此類命名。
(四)以某地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稱謂命名
如美姑縣子威鄉,「子威」即賽馬。古時,人們常在子威村的平壩上賽馬,故名。又如克啟補爾(燒狗小山)、有木瓦吉(驢子滾巖)、文都德波豁(打熊山)等。
(五)以方位命名
如布約西(下廟旁)、依伍(北面)、作各乃拖(索橋頭壩上)、才洛瓦拖(鹿子溝巖上)、爾坡西(石牌坊旁)等均體現了較強的方位意識。
(六)選取某地有代表性的植物稱謂命名
如幾波大隊(漆樹大隊)、波祖等(青岡樹多的地方)、他普(松林地帶)等就是以某地生長的代表性植物為名。
(七)以某地棲息或出沒過的禽獸稱謂加通名命名
如瓦喀覺史(獵狗山)、史過拉達(大蛇溝)、布木洛(刺蝟谷)、策豁裹乃(野鹿啞口)、阿吉姑惹(烏鴉山)、約梯約豁(牧羊山)、哈莫洛(雉雞山溝)等。
(八)以故事傳說命名
比如,金陽縣地名老阿木只,意為「石仙女」。傳說,數百年前有一仙女因觸犯天規,罰下凡間後化作一石,立於此而得名。
(九)以表示意願命名
比如,鹽源縣巫木鄉村名爾補西,意為「祈求吉祥的地方」。美姑縣村名瓦普,意為「雞山包」,是因舊社會人們用雞在此地山上「驅邪」,以祈求太平而得名。
(十)按山地的顏色、大小和形狀來命名
此類命名方式在涼山彝語地名中佔有較大比例。如自什莫(黃沼澤)、扎莫(黑土地)、阿合史依(金沙江)、羅什依(黑沙河)、覺蒙扎洛果(黑土壩)、波谷阿木(大山坳)、瓦子莫(大巖村)、牧布拉達(馬過不去的溝)、沃補祖(雞冠山)、嘎普(斜路山)、阿舍日豁(山形似斑鳩)、吉普乃堅(蜂窩山)等。
(十一)以數字加通名命名
如依次者(一碗水)、木梭宗(三塊相連地)、尼曲苦(林邊有兩塊山形地)、嘎爾吉西(三鍋莊地)、洛所姐(三岔林)、爾覺壩(四塊壩)、哈拉達(百虎溝)等。
由上所述,涼山彝語地名以地形地貌、居民姓氏、故事傳說、植物禽獸命名的居多,因而,重名的地區也不少。凡遇到這種情況時,一般要在地名前加上範圍限制詞或某、或某鄉,甚至某村,用以區分重名的地區。
二、彝族民居類型
(一)主要民居類型
由於彝族分布甚廣,聚居於不同的地域,且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所以各地彝族的建築形式也變化多樣。典型的民居樣式有貴州彝區的權權房,涼山的棚屋,小涼山的木羅羅,大小涼山的瓦板房、草房,滇、黔彝區的一字房,滇南彝區的土掌房,雜居區的三房一照壁、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點。
1.權權房
是舊時彝族的傳統民居,流行於貴州彝區,為貧苦階層居住的一種簡易房舍。一般以兩根插入地下的樹杈作柱子,一根樹棒橫在叉上作為橫梁房架,四面用茅草遮掩而成,無牆壁,是一種古老的居住形式。涼山過去的原始棚屋也屬此類。
2.木羅羅
是小涼山森林地區的傳統民居。採用原木縱橫交錯疊置成井幹式結構,構成房屋的壁體,由下部支撐結構和上部庇護結構組合而成複合式純木結構。
3.瓦板房
是大小涼山彝區的傳統居住形式,有土牆和竹笆牆兩種。上置棟梁,構成房架,雙斜面人字形屋頂,蓋以木瓦板二層,下層滿鋪,上層則於兩板相砌處置一板。此種木板用刀剖,不用鋸解,便於雨水順木板紋路而下。因木板起著瓦的作用,故得名「瓦板房」。
4.土掌房
雲南南部彝區的一種民居,建造簡單,取材容易。牆和屋頂用材均用泥土,所以叫「土掌房」。其建築以立木為柱,四壁以土坯或用溼泥夯成。多為一樓一底,屋下住人,屋面平頂即為晾曬穀物、納涼之地。此種土壁泥頂建築結構保暖好,防火性能強,亦稱「封火房」,有冬暖夏涼功效。土掌房有簡繁之別,簡易土掌房為單層單間,依山而築,除門戶外四壁密封,房屋陰暗低矮,室內一側掘一火塘,上懸鑼鍋下支三腳架,起居飲食均圍坐火塘邊,房屋四角堆放糧食、農具等。較好的土掌房多為二層結構,一般以正三兩耳圍建為封閉庭院,中留天井,正房樓上用於儲備糧食等物,底部正中作為堂屋,為待客之地。並於後山牆設長形供桌供奉祖先牌位,堂屋兩邊正房為家長居住和兒子娶親之用,兩側耳房分別為廚房和女性住所,耳房基地及屋面低於正房,以示尊卑之序。此類房屋在山區和半山區較常見。
5.三房一照壁
流行於雲南大理巍山等地的彝區。主房順山勢依山而建,兩側耳房較低,再加一照壁,為土木結構的組合建築。多數為草房,少數為瓦房,有帶廈和不帶廈兩種。房形有實心房、空心房;吊廈用木板搭成踩樓。主房高於耳房,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前有垂簷,形成前出廊的格局,山牆到頂,屋面挑出。以一排柱子為主的屋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後三面用土基牆圍護,前面及中央用木板間隔。主房隔為一大兩小三間。大間於左,三面是火炕床,中央設火塘,上放鐵三腳。正中一間為堂屋,右邊為新婚夫婦的居所。主房有走廊,擺有長桌,是家人聚餐和待客之所,還置放有大碓臼、手磨、紡織工具等。樓上放置糧食、樂器、獵槍、工具等。耳房儲存糧食或住人。院心作打、曬作物用。
(二)房屋的格局及裝飾
彝族普通住宅的正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正中為客堂兼廚房,猶如現代建築的「起居室」,大門正中或稍偏的地方設鍋莊(火塘)一座,由三塊石頭支撐,是全家起居、飲食、會客的生活中心,有些家庭設置的客室面積約為外室的三倍。入門左側為牲畜圈,其中常搭有放置飲水的木桁條。右側為臥室或什物儲藏間,亦有利用空間架檁條,作為儲藏物品或招待客人的臨時住所。
彝族民居外牆上不開窗,極少數開有小方洞,以木條縱格或竹笆蔽之,亦有利用椽子與牆交接的空隙透進光線,或利用大門作為直接採光口,因此室內黑暗。這主要是出於當地風沙大以及便於防衛的考慮。
大門一般在正面,以木材為主,不設後門。門高160釐米左右,下設30-40釐米高的木門檻,常用二道門,一道「板門」向內開,一道「柵門」向外開。門除了作為採光通風用,還可防止家禽牲畜的出入。
室內木隔板上常做成小花格窗,以利裝飾和通風。大門入口和屋簷是裝飾的重點,常常在大門上作各種拱形圖案並常有門楣。門楣刻有日、月,鳥獸等象徵自然界的「神靈」,封簷板刻有粗糙的鋸齒形和簡單的連續圖案。屋脊中部及兩端有簡單的起翹及起拱。山牆的懸魚,屋簷的挑拱、垂花柱,屋內的梁枋拱架等也雕刻有牛羊頭、鳥獸、花草等線腳裝飾。富者尚在鍋莊石上及石基上刻有對稱均勻的連續四方雷紋及圓形花飾,極富建築裝飾效果。
三、彝族民居中的民俗文化
(一)神聖的建築儀式
在彝區,各地、各支系傳承的居室建築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並與當地的居住習俗有密切關聯,從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選址,從房間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從建築結構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情。儀式一般有動土儀式、上梁儀式、壓土儀式、搬遷儀式等。
(二)房屋的神聖空間
彝族是一個有濃厚宗教信仰的民族,在彝族的民居建築中,梁、柱、牆、火塘、門等主要建築部位也承載了其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觀念。
柱是支撐起房屋的主要力量,柱在房屋的結構中居於中心地位,所以豎柱上大梁在彝族建房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儀式。柱是房屋建築的實體,同時也是與神靈溝通的象徵物,正是由於它被賦予了神聖的色彩,也就有許多禁忌來強化它,日常生活中,不能去摸中柱,不能靠著它,更不能在上面掛東西。而大梁是福祿所在的位置,在大梁的中央有布袋或竹簍,裝有象徵財富的錢物即五穀、羊毛等,以滿足人們對財富的渴求。
牆是房屋阻擋風雨和與外界相隔的主體建築,是內外界線之分。彝族盛行祖先崇拜,在他們的觀念中,人有三魂,死後一魂歸祖先的居住地,一魂在墳裡,一魂則在家裡。在家的魂靈依附於用松或葫蘆等製作的祖靈上。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大多是在堂屋正面的牆上鑿一方洞,祖靈放置洞中。他們處於牆的中間,離房頂和地面皆有一定的距離,介於純精神和純現實之間,是觀念中抽象的祖先。
雲南的很多民族都在家中設有火塘,火塘成為住屋的中心,同時也成為劃分社會性別、社會地位的一個中介。火塘位於堂屋中偏左或右的位置,由三個鍋莊石隔成三個空間。火塘左上方是老人和主人的座位,右側面是客人座位,靠大門方則是燒火人的位置。一般兒媳婦不能坐老人的位置,人不準從上面跨過火塘,不準丟髒東西進去。彝族人的公共活動和儀式皆圍繞火塘進行,在火塘邊,精神活動空間和日常活動空間結合在一起,形成互滲。
門在家居生活中起著溝通內部與外部的作用,是家庭的象徵。門向、大小都要經過巫師嚴格的測定和選擇。彝族對門也有許多禁忌,如忌諱跨在門檻上站立;人或東西不能依靠門框;不能向門板吐口水等;外人進門不能扛鋤、犁,也不能帶鬥笠等;有的地方還在門楣上釘羊角。
彝族的土掌房,樓下的明間是堂屋,是房屋的中心,後牆中部設置祖先堂,一般在正堂的鍋莊上供奉祖先牌位。樓下的兩次間為兒子和兒媳的臥室,有長子、長媳居左邊的次間,次子、次媳居右邊的次間之俗,這與彝族傳統觀念中以左方為尊貴的習俗有關。
(三)村寨的神聖空間
彝族村寨空間包括居住房屋、祖靈洞、墓地、寨神樹、山神、祭祀場地、蒙格家支會議地點、磨秋場、公房、寨門樹等要素,其中祖靈洞空間、祭祀場地蒙格家支會議地點、公房等為整個家支所共有,成為家支共有空間中心。彝族村寨空間要素又可分為,精神空間和現實生活空間兩類。精神空間領域包括:祖靈洞空間、向天墳空間、祭祀場所空間墓地、寨神樹和山神空間。現實生活空間領域包括:居住房屋、蒙格會議地點、磨秋場、公房、寨門樹等空間形式。由於族居住地環境為山地,各種空間散布於不同地點,於是便按照「柱」的觀念來分層設置和安排不同作用的空間領域,以滿足情感與生產生活的需要。
村寨空間層次劃分與功用在空間層次劃分上,精神空間處於空間上部,而現實空間處於下部,構成一個完整的柱形空間。村寨或住宅選址注重「靠山」選擇,認為好的「靠山」可供神靈上下,而賦神靈作用,家宅則可受到神靈庇護。村寨四周要叢林茂盛,並有巨大的樹神,認為這樣村寨就有通天的通道,以滿足村民溝通天地的心理要求,同時這些大樹成為村寨的一個標誌物,在這種心態影響下,村民在宅前屋後廣植樹木,形成哪裡有樹木綠蔭哪裡就有村寨人家的良好景觀。
四、彝族傳統民居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前,涼山彝族的住房極其簡易,分木柵欄房和土掌房兩種。木柵欄房是涼山彝族最初的住房建築形式,也是涼山彝族貧民階層的主要居所;少數富有的彝族地方首領在其領地上建固定的常年定居的土掌房。無論木柵欄房還是土掌房,房頂上蓋的都是木瓦板,上下兩層相接的地方用木瓦板作壓條並用石塊壓穩,房頂四周的木瓦板也用石塊壓住,以防房頂上的木瓦板被風掀走。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許多彝族村子建起了土木結構的瓦房或木楞子瓦房,過去由於貧窮無力建房而與牲畜混居的情況已基本不存在。如今,彝族地區已普遍建磚瓦房,有的地方還建起了外觀保持民族特色,內部裝飾非常現代化的建築。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信息宣傳部整理、編輯,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