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文化 彝族皮鎧甲如何分雄雌?

2022-01-05 國家民委

彝族皮鎧甲

現珍藏於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的這件彝族皮鎧甲於上世紀50年代徵集於四川涼山地區,身長52釐米,胸圍122釐米,重量18斤,為古時彝族防護器具。

此件皮鎧甲分為胸甲和背甲兩大片,每片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前後各有甲片1片,正中一大片下窄上寬呈冠狀五角形用以護胸背。中部前後各有用皮條連綴的4片長方形甲片,用作護腹。下部是用皮條連綴的由300多枚長方形小皮塊編成的甲裙,極為堅固,形狀如喇叭口,用來保護下體。黑色作底,用紅、黃兩色描繪花紋。圖案由雞嘴紋、牛眼紋、羊角紋、油菜籽紋演變而來。

皮鎧甲是彝族古老而珍貴的一種護身服飾。據說,最好的皮鎧甲是用犀牛皮和象皮製成的,其次是黃牛皮鎧甲,現在流傳下來的彝族皮鎧甲大多是黃牛皮鎧甲。皮鎧甲做工精細,用生黃牛皮為胎,外表髹漆並飾有彩漆花紋。使用的漆為土生漆,使用時用棕濾過,再加硃砂、石黃、鍋煙調和而成。顏色一般有紅、黃、黑三色,所繪圖案色彩鮮豔,構圖對稱和諧。

色彩豔麗、構圖對稱和諧的彝族皮鎧甲。

彝族民間把皮鎧甲分為雄性和雌性兩種。「雄」鎧甲色彩以紅色為主,顯得鮮豔奪目;「雌」鎧甲以黑色為主色調,顯得肅穆莊重。兩種鎧甲,均以羊角紋、魚骨紋、幾何紋和陰陽太極紋等圖案裝飾。據說皮鎧甲的主要動物紋飾為龍蟒,四周是箭頭,邊飾為雲彩。其含義為:龍蟒受天神派遣降臨人間,幫助鎧甲的主人戰勝敵人,可防矛避箭,保佑穿甲人平安、勝利。

彝族皮鎧甲上的骨紋和幾何紋圖案。

皮鎧甲集中了彝族漆器紋飾的特點和精華,其精湛的漆繪工藝仍保持了彝族漆器傳統的黑、紅、黃三種色彩。在彝族的觀念中,黑色,表示尊貴莊重;紅色,象徵勇敢熱情;黃色則代表美麗和光明。因此,彝族皮鎧甲有著很高的文化內涵,是彝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精品。

彝族製造皮鎧甲,源於部落間的戰爭。廣泛流傳於彝族民間的史詩《勒俄特衣》記載的英雄「支格阿魯」,就是一個騎著神馬、穿著神鎧甲,能張弓射去「六個月亮、六個太陽」,能降服許多惡禽猛獸的武士形象。

身著彝族皮鎧甲的彝族英雄——支格阿魯雕像。

上世紀50年代以前,四川、雲南大小涼山腹地仍是奴隸制社會,其社會組織是家支(即家族支系)制度。每當家支與家支發生「冤家械鬥」時,擁有皮鎧甲的家支男性成員就要出徵,這是獲得「惹科」(即英雄)的機會。因此,最具榮譽感的男子們都會去爭取這個機會。

皮鎧甲不僅是彝族古代戰爭的防身工具之一,而且也是富有和特權的象徵,同時還是一種祖先崇拜的象徵物。據清代《西南彝志》記載:「鎧胄顯威榮」。因此,皮鎧甲多自製自用,或用來贈送長輩、頭人和當作商品交換其它物品,如用它換取耕牛、農具、武器、衣物等。在當時社會,能夠擁有一副皮鎧甲是個人和家族的驕傲。

身著皮鎧甲的彝族武士畫像。

彝族崇拜皮鎧甲,認為它還能保佑家族和個人的平安。一次,出戰前,往往要祭祀皮鎧甲,祈求其保佑。人們平時不隨意擺放它,也不得隨便拿出來,嚴禁贓物觸及。過年過節或家人有病時,要為其司祭,祈求其保佑。

近代以後,隨著鋼槍的傳入,皮鎧甲在戰爭中逐步失去了地位,流傳下來的皮鎧甲已寥寥無幾了。存於博物館的皮鎧甲,無疑是不可多得的珍寶,為我們研究彝族歷史、文化、傳統工藝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來源: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們發延/文

監製/李建輝 統籌/孫簫韻 編輯/劉嫻  製作/蓋藝文

長按二維碼 關注國家民委微信

相關焦點

  • 彝族阿姐王星:堅持傳播貴州民族美食文化
    其中歸園田居的生活,不僅俘獲了大票外國粉絲,同時也更好的傳播了中國文化。這不,最近火熱進行中的「2020『九洲同播』杯貴州『天眼新聞』短視頻大賽」裡,也收到了不少通過各種途徑展現風土人情、美食美景的參賽作品。接下來,記者就帶你一起去了解,來自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的彝族阿姐王星,是如何通過短視頻展現身邊美景美食的。
  • 盤點彝族村寨建築文化特色,全面了解真正彝族文化
    民族建築文化博覽(二)文化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綜合體。從文化的主體到文化的各個側面,到每一種文化特質,都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民族建築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彝族民居從建築到居住,都不是單純的物質建構和使用過程,它包羅了彝族的世界觀和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創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綜合產物,同時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縮影。一、彝族村寨命名方式四川涼山彝族村寨命名方式有一定的規律性,特色較為鮮明。
  • 文化│「阿妹戚託」亮相央視!貴州彝族原生態舞蹈盡顯風採
    文化│「阿妹戚託」亮相央視! 以下文章來源於貴州文藝 ,作者多彩貴州網 節目中,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舞蹈「阿妹戚託」傳承人文安梅,攜彝族姑娘精彩亮相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大型非遺文化傳承創新節目《非常傳奇》第三季,以優美的舞姿,展現貴州非遺的藝術風格和魅力。 「阿妹戚託」舞是流傳於貴州境內的彝族原生態舞蹈,意為「姑娘出嫁舞」,因其「踏地為節、以足傳情」,被外界稱為「東方踢踏舞」。
  • 歷史地理學視域下彝族密岔支系服飾的出現分布及文化衍生
    從唐代南詔時期到清代,彝族密岔支系分布區域從滇西洱海流域逐漸轉移擴散到滇中北的滇池流域,在此過程中其服飾文化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而導致不同地域之間的服飾差異明顯。 最後還得用石頭在皮板上反覆摩擦,使皮板表面變得光潤。羊皮鞣好後,要用稻草燃燒時散發的煙燻制,以此去除羊皮中較硬的膠質,同時還能預防蟲蛀。
  • 烏蒙大草原:彝族火把節演繹民族情
    夜色降臨,六盤水市烏蒙大草原的熱鬧卻才開始,8月13日農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為傳承和弘揚地方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特色美食,以文促旅,激發烏蒙大草原景區旅遊市場活力,助推創建全域旅遊示範景區,烏蒙大草原在8月13日舉行2020年彝族火把節。  晚上8點10分,身著節日盛裝的彝族同胞們環繞成一個大圈。
  • 彝族服飾:穿在身上的歷史 打開塵封的記憶
    素有「文化孤島」之稱的涼山彝族地區,因地勢險要,交通閉塞,自古與外界交往甚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叫少,故完整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樣式很多,絢麗多彩且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彝族服飾就是其中之一。 彝族的傳統服飾,流傳至今的種類高達300多種。
  • 彝族文化盛會《起源》電影預告片
    《起源》簡介不畏路途遙遠,不懼艱難險阻,為了民族的信仰,踏上尋找豐富的彝族文化之旅。影片時代背景國家全面落實脫貧攻堅,給我們彝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族的文化是屬於國家的文化,守護民族的文化是我們的職責。
  • 吉狄馬加的詩與彝族傳統文化
    森林孕育了彝族豐富的狩獵文化。而吉狄馬加對這一文化是十分熟悉的,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這個文化所孕育的,他熱愛那充滿原始生命力的森林及其哺育的樸素,善良而勇敢的人們,抒發了對往昔生活的懷念。要理解他的詩歌就必須懂得給予他詩歌營養的彝族傳統文化。 由於歷史的原因,彝族地區沒有統一的宗教。滲透整個東方文化的佛教和道教在這片土地上也難尋其蹤影。基本處於萬物有靈、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氛圍中,他們的精神世界充滿了神秘的夢幻,相信靈魂不死,萬物都有靈魂。天、地、日、月、山川、雷電都有掌管吉兇禍福的神靈。
  • 彝族年|保護民俗,傳承文化
    彝族年,彝語稱「庫史」,是集祭祀祖先、遊藝競技、餐飲娛樂、服飾制度等諸多民俗事項為一體的祭祀和慶賀性民俗節日。彝族年是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俗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1年5月23日,彝族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多彩傳統民俗:傈僳族起源於何時,與彝族又有哪些歷史淵源?
    在中國民族版圖上,有很多色彩絢麗、歷史與文化極為濃鬱的少數民族。雖然他們的人口數量、民族底蘊都無法與漢族相提並論,但卻以不同的民族風採彰顯著獨特的民族之光。在我國境內眾多少數民族中,有一個與彝族淵源頗深的民族,她就是傈僳族。目前,傈僳族主要分布於中國、緬甸、泰國、印度。
  • 除了鐵和皮,古人還曾用紙來做鎧甲,「紙甲」是怎麼禦敵的?
    與彰顯大唐氣象的明光甲不同,在唐朝還有一種特殊的護甲,它不同於「唐十三鎧」中的任何一種甲,其製作原料既不是鐵,也不是皮,更不是布,而是紙!柔軟的紙,如何能成為鎧甲呢?這樣的鎧甲,上戰場能靠譜嗎?一、當紙張走向戰場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紙是西漢時期的「放馬灘紙」,它同時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一張紙制地圖。
  • 六盤水水城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全面普查彝族文化
    六盤水水城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全面普查彝族文化 發布時間:2020-12-23 16:21:53      來源:六盤水日報   近段時間以來,水城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對全縣彝族文化傳承與保護情況進行普查
  • 中國彝族羅婺首部母語電影《山裡飄來的笛聲》即將開機,敬請期待!
    影片主題:「皮若」是一個家庭遭受病災而導致貧窮的彝族年輕人,在黨和政府脫貧攻堅好政策的引領幫助下,從絕望到收穫,從貧窮到富有的生活點點滴滴,包括友情、親情、愛情。在不同的環境裡以及不同的處世態度敘寫了「皮若」不同的生活,就在五年的不斷成功和失敗中成長、變化著。包括人生觀、感情觀。
  • 中國•永仁2016直苴彝族賽裝節舉行 鄉村「T臺秀」秀出民族風採
    2月22日,恰逢元宵佳節,永仁縣中和鎮直苴村委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七彩雲南(國際)民族賽裝文化節(季)啟動儀式暨中國•永仁2016直苴彝族賽裝節系列活動在這裡隆重舉行。據悉,本次賽裝節由省委宣傳部、省文產辦、省文化廳等單位主辦,以「雲衣霓裳 金繡銀飾 魅力直苴 縱情賽裝」為主題,共設展示、宣傳、營銷、保障四個平臺,其中,22日當天的展示平臺主要由傳統祭祀祈福儀式、賽裝展演、民族民間文化活動
  • 軍事 | 如何挑選一件合適的鎧甲?這份攻略你值得看
    「穿上鎧甲,馳騁於萬軍之中,多了分保護;穿上鎧甲,行走於隊陣之間,更灑脫英姿。你有沒有想過自己身穿鎧甲的樣子呢?跟隨本文,為自己挑選一件最中意的鎧甲吧!按宋代的軍備制度,步兵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弓箭兵鎧甲重28-33kg,長槍手更甚,一身鎧甲重33-35kg。想想穿著70斤的鎧甲,還要衝鋒作戰。是不是放棄了穿越到宋朝的念頭..但宋代的士兵也都是好樣的,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嶽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金朝騎兵。
  • 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 今天同時走進兩個地方
    10月10日,2020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活動分別在貴陽機場和惠水縣舉行。在機場,給大家帶來的是苗族舞蹈《 舞悅 》、布依族歌曲《好花紅》、岜沙族男子群舞《岜沙男子》、苗族女子群舞《水姑娘》、苗族飛歌《大家來財踩鼓》、歌舞《多彩貴州》等精彩節目。
  • 彝族歌手拉瑪大力新歌《為何我們只是朋友》,感動人心!
    近日,80後彝族青年歌手拉瑪大力與小涼山著名唱作人一朵雲隊長約裡合作創作的《為何我們只是朋友》發行。
  • 中國古代的鎧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不論是刀槍弓箭還是鋤頭菜刀,往往都能破開鎧甲傷及性命,給人一種「穿上鎧甲也沒卵用」的感覺。那麼歷史上的鎧甲防禦力到底如何呢?例如在十九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時代,歐洲大陸上的各國軍隊就已經普遍淘汰了步兵所使用的鎧甲,原因就在於當時因為熱兵器的大發展,鎧甲已經很難保護步兵了。
  • 用金子般的心 拯救金子般的彝族文化
    李亞威分秒不停地搶救著瀕臨失傳的彝族文化。新華社發(資料圖片)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文聯副主席李亞威:學習南粵楷模 踐行核心價值觀新快報記者 羅瓊 實習生 馬麗雲「一想到每天像金子那樣消失的彝族文化,焦慮和不安就讓我失眠。」紮根雲南楚雄13年,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文聯副主席李亞威,充當著「文化義工」的角色,分秒不停地搶救著瀕臨失傳的彝族文化。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文:我是三甲第四名簡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