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皮鎧甲
現珍藏於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的這件彝族皮鎧甲於上世紀50年代徵集於四川涼山地區,身長52釐米,胸圍122釐米,重量18斤,為古時彝族防護器具。
此件皮鎧甲分為胸甲和背甲兩大片,每片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前後各有甲片1片,正中一大片下窄上寬呈冠狀五角形用以護胸背。中部前後各有用皮條連綴的4片長方形甲片,用作護腹。下部是用皮條連綴的由300多枚長方形小皮塊編成的甲裙,極為堅固,形狀如喇叭口,用來保護下體。黑色作底,用紅、黃兩色描繪花紋。圖案由雞嘴紋、牛眼紋、羊角紋、油菜籽紋演變而來。
皮鎧甲是彝族古老而珍貴的一種護身服飾。據說,最好的皮鎧甲是用犀牛皮和象皮製成的,其次是黃牛皮鎧甲,現在流傳下來的彝族皮鎧甲大多是黃牛皮鎧甲。皮鎧甲做工精細,用生黃牛皮為胎,外表髹漆並飾有彩漆花紋。使用的漆為土生漆,使用時用棕濾過,再加硃砂、石黃、鍋煙調和而成。顏色一般有紅、黃、黑三色,所繪圖案色彩鮮豔,構圖對稱和諧。
色彩豔麗、構圖對稱和諧的彝族皮鎧甲。
彝族民間把皮鎧甲分為雄性和雌性兩種。「雄」鎧甲色彩以紅色為主,顯得鮮豔奪目;「雌」鎧甲以黑色為主色調,顯得肅穆莊重。兩種鎧甲,均以羊角紋、魚骨紋、幾何紋和陰陽太極紋等圖案裝飾。據說皮鎧甲的主要動物紋飾為龍蟒,四周是箭頭,邊飾為雲彩。其含義為:龍蟒受天神派遣降臨人間,幫助鎧甲的主人戰勝敵人,可防矛避箭,保佑穿甲人平安、勝利。
彝族皮鎧甲上的骨紋和幾何紋圖案。
皮鎧甲集中了彝族漆器紋飾的特點和精華,其精湛的漆繪工藝仍保持了彝族漆器傳統的黑、紅、黃三種色彩。在彝族的觀念中,黑色,表示尊貴莊重;紅色,象徵勇敢熱情;黃色則代表美麗和光明。因此,彝族皮鎧甲有著很高的文化內涵,是彝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精品。
彝族製造皮鎧甲,源於部落間的戰爭。廣泛流傳於彝族民間的史詩《勒俄特衣》記載的英雄「支格阿魯」,就是一個騎著神馬、穿著神鎧甲,能張弓射去「六個月亮、六個太陽」,能降服許多惡禽猛獸的武士形象。
身著彝族皮鎧甲的彝族英雄——支格阿魯雕像。
上世紀50年代以前,四川、雲南大小涼山腹地仍是奴隸制社會,其社會組織是家支(即家族支系)制度。每當家支與家支發生「冤家械鬥」時,擁有皮鎧甲的家支男性成員就要出徵,這是獲得「惹科」(即英雄)的機會。因此,最具榮譽感的男子們都會去爭取這個機會。
皮鎧甲不僅是彝族古代戰爭的防身工具之一,而且也是富有和特權的象徵,同時還是一種祖先崇拜的象徵物。據清代《西南彝志》記載:「鎧胄顯威榮」。因此,皮鎧甲多自製自用,或用來贈送長輩、頭人和當作商品交換其它物品,如用它換取耕牛、農具、武器、衣物等。在當時社會,能夠擁有一副皮鎧甲是個人和家族的驕傲。
身著皮鎧甲的彝族武士畫像。
彝族崇拜皮鎧甲,認為它還能保佑家族和個人的平安。一次,出戰前,往往要祭祀皮鎧甲,祈求其保佑。人們平時不隨意擺放它,也不得隨便拿出來,嚴禁贓物觸及。過年過節或家人有病時,要為其司祭,祈求其保佑。
近代以後,隨著鋼槍的傳入,皮鎧甲在戰爭中逐步失去了地位,流傳下來的皮鎧甲已寥寥無幾了。存於博物館的皮鎧甲,無疑是不可多得的珍寶,為我們研究彝族歷史、文化、傳統工藝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來源: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們發延/文
監製/李建輝 統籌/孫簫韻 編輯/劉嫻 製作/蓋藝文
長按二維碼 關注國家民委微信